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教案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8篇

时间:2023-09-25 17:56:02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8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

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4

教学课时:二课时

互动目标:

一。培养朗读能力,在朗读中疏通课文。

二。感受儒家学者的社会理想。

试卷内容: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了解文章来源。

1.孔子,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    》。礼运,《礼记》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

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                         。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编纂(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

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

三。多种方式朗读。然后学生疏通课文。

1.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大道(                    )之行(       )      b.选贤与(      )能

c.讲信修睦(          )               d.故(      )人不独亲(      )其亲

e.矜(         )                      f.皆有所养(         )

g.男有分(       )                    h.货恶(       )其弃于地也

i.不必藏(       )于己                j.谋闭(        )而不兴(      )

k.盗窃乱贼(         )而不作(     ) l.故外户而不闭(     )

2.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四。自由朗读。背诵。充分感受本文的要点和主旨。

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3.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5.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

五。拓展延伸,自由讨论。

1.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第二部分:综合探究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二。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2.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             、                  。

3.《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

4.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三。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        )

⑵不独子其子(子:          )

⑶矜、寡、孤、独(孤:        )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三)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四。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大道之行也》教学互动卷答案:第一部分:一。1.春秋2.《礼记·礼运》篇 孔子3.西汉戴圣 《论语》《孟子》等。二。 1.jǔ mù guān  fèn zuàn  wù  shuān  2.略三。1.a.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施行b.通“举”c.培养和睦(气氛)d.所以 。动词,以……为亲e.同“鳏”,老而无妻的人f.得到供养g.职业h.憎恶i.私藏j.*邪之谋。发生k.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l.用门闩插门。2. 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⑶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第二部分:一。略 二。1.《礼记》、儒家、戴圣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4.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也可有其他答案)三。(一)1.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略 4.略  (二)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三)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 3、穴中人;杨氏 4、d 5、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四。⑴略⑵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附:可发放给学生的背景资料

陶渊明与桃花源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浔阳郡柴桑县的一个乡村。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陶渊明从小就朝夕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接触,渐渐养成了淳朴坦率的性格。少年时代,家境已经衰落,致使他“少而贫苦”,常常没有吃的喝的,冬天还穿葛布的单衣。但是,他的精神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些儒家、道家的经典,史学、文学等类的名著,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儒家的经典,教导他有所进取;道家的哲学,又教导他有所不为。这些互相矛盾的哲理,使他在进入社会以前,已经对人生有了种种设想,决心“大济苍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翮思远翥”。果真,在他29岁的时候,要远走高飞了!

飞呀,飞到哪儿去呢?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竟飞到了“州祭酒”的官爵上,他第一次出来作官了!但是,在那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时代,作一个小小的“州祭酒”是很不得志的。性情刚直坦率的他,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更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腐朽的作风,不久,他就辞官了。公元400年,陶渊明在家闲了六、七年之后,又到桓玄手下去作事。他原以为桓玄和其父桓温一样具有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雄心,投奔桓玄可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他失望了!桓玄实际上只是一个私欲熏心的人物!悔恨加上烦恼,陶渊明决计辞官归田了。公元401年冬恰逢母丧,陶渊明趁此辞去官职回到了家乡。转眼又过了三年,陶渊明已40岁了,但壮心不已,“四十无闻,斯不足。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之遥,孰敢不至”!他仍不远千里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当时有个刘裕因镇压孙恩起事,,四、五年中,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成为督八州军事的大将,而且经过他一番“以身范物,先以威禁”的整顿,扭转了东晋王朝政府长期以来存在的“百司废驰”、积重难返的腐败局面。陶渊明很崇拜他,投到他门下作了一位参军。但是作了刘裕的参军不久,陶渊明又后悔!经过两次出仕,他看刘裕不过是个无耻之徒。刘裕当时只不过是掌握了东晋王朝部分的军事、政治权力,羽毛还未丰满,就拚命翦作异已,一年之内,就杀害了讨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杀害了无罪的王愉父子。于是,他离开了刘裕又作了刘敬宣的参军。不久之后,刘敬宣完成了江州刺史的使命,于公元405年上表辞职,陶渊明也随之去职了。陶渊明本该隐居田园了,是啊,那叮当流淌的溪流在呼唤他,新枝在向他招手,乡邻在向他微笑!“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生活不是千百倍地胜过无聊的仕宦生涯么?但是,同年秋天,陶渊明又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岁终,会郡遣督垂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各乡里小儿!”便辞职而去,高歌《归去来辞》结束这这13年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相当痕苦的仕宦生活!13年来,他时而出仕,时而隐归,然而全都彻底失望了!这13年来,对他来说,是一场迷梦。好在迷途知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等待他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隐居生活。田园风光,是如此美丽宜人,欢乐的鸟叫,和煦的春风,都给他的感情镀上一层愉悦的色彩,复苏了那一颗变得麻木了的心。他早起去田中锄草,晚上带月茶头归来;那田畴里禾苗的青气,珠贺玉润的夕露,使他感到如此的亲切。陶渊明归隐以后,一方面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一方面与情趣相投的读书人来往,时而是“奇文共欣赏,疑羲相与析”,时而又是“登高赋新诗”。他感到欢快、兴奋,许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文,也不断地流注笔端。然而,现实生活毕竟是冷酷无情的,田园风光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经过战乱的浔阳农村也并不如他所描绘的那样和平与安宁。他躬耕自资历,虽然一直坚持不懈,但生活每况愈下,甚至连最低限度的温饱生活也无法维持!还能继续“乐天安命”么?不能,“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会言”!他是信奉天道的,可是总结自己五十余年的生活,对天道发生了根本的怀疑。就在这时候,已经进入暮年,思想正在剧烈变化的陶渊明,想起了一连串的事情:

——曾祖父陶侃不是曾为了一个小官而四处奔走么?曾祖父的母亲为了曾祖父能捞得一个小小的官职,竟不惜把自己的头发剪来卖了,去买米和酒菜,把屋柱拆了当柴烧,把床席剁碎当马草去喂客人的马,这样倾家荡产地招待客人,客人实在是过意不去,才尽力推荐曾祖父作了个小官。后来,曾祖父凭着自己的本事虽然官贵显达了,做了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剌史,封为长沙郡公。但是,当时一些贵族仍在背后骂他“溪狗”、“小人”,致使他最后不得不“功遂辞归”。祖父和父亲呢,也因为正直、孤傲,终生不得志。

——啊,这不是火么?是火,这是一场灾难的大火,它来得是如此的迅速,威势是如此的凌厉,完全出于意料之外。自己惊叫着、哭喊着、无济于事。火焰伸出它那长长的通红的舌头,向自己的那**间草屋卷掠过去!毁灭了,穷巷深的住宅;毁灭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度过了多少凄苦雨的夜晚,也作过多少离奇古怪的美梦; 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与不少朋友文人汇聚,吟咏了多少诗篇啊!可是现在全都完了,能够给躯体遮风避日的寄托没有了,能够给精神愉悦自慰的寄托也没有了。一家人,只得寄居在船上,颠簸在风浪里。这叶飘摇的苦舟,必时才能把自己渡出苦海?唉,晚年的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啊。

往事,画面似一幅幅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痛楚之余,引起他一次一次的深思,他望着阿舒、阿宣、阿雍、阿端、阿通这五个孩子,总希望灾难不要再演绎下一代。也就在这时,一个远古的东户时代社会的影子从他脑子里不断地浮现出来,一次比一次清晰。从东户,又想到了羲农、羲皇、重、华、黄虞、轩唐,向往着那个有衣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远古朝代尚能如此,近时为何不能?他的思绪最后久久地停留在与他时代接近的两个人身上,两张面影交替地出现在眼前,一个在说:“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会而虐兴,臣没而贼生”——这是魏末的阮籍;另一个又在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这是西晋的鲍敬言。是的应该有象阮籍和鲍敬言所说的一种社会: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也没有战乱。然而,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要想脱难黑暗的现实社会,看来只有脱离尘世,聚众据险逃难。这种方式在当时和这以前的朝代里也相当普遍了。家乡发生的这类事件,陶渊明是目睹过的;前些朝代发生过的这类事件,陶渊明也从书上看到了。“(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主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家乡人民的逃难,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他在《拟古》诗中了对田畴这位三国时代的隐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给他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商山四皓了。这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四人,就是逃避秦始皇的暴政而入商山隐居的。他还希望羊松龄经过商山的时候,代他向商山四皓的英灵表示问候哩!

人民的逃亡,田园生活的乐趣和自己苦痛的经历,特别是晚年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遭遇,相互紧密地掺和在一起,一个美好的社会的胎胚,就在他胸中孕育了。这就是诗人所幻想的乌托邦——桃花源。

也许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吧,他的朋友高吾到柴桑去看他,无意之中向陶渊明谈起了武陵的一个风光迷人、景色秀丽的处所,引起了陶渊明极大的兴趣。啊,武陵,这地方对他来说是太熟悉了!曾祖父陶侃不就是湖南武陵的溪族人?正因如此,曾祖父陶侃才被官僚骂为“溪狗”的啊!他兴奋了,他激动了,凝情如冼,构思默想于是挥笔写下了《桃花源记(并诗)》。他从写现实生活的田园诗发展到写反抗现实制度的田园理想国,这中间经历了一段多么艰苦的生活历程和尖锐复杂的思想斗争呵!

诗人的佳作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心血。《记》是一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有着新奇曲折故事情节的散文;《诗》则从桃花源的历史入笔,着重记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北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和“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不就是前面提到的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么?文和诗中所描绘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等,不是和他先前写的诸多田园诗非常相似么?是的!《桃花源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正是作者半生来所向往和追求的。桃花源诗文的成篇谈何容易呵!

当然,在那种社会制度下,桃花源不过是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只有在今天,桃花源式的社会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5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就有对这样社会的描述,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儒家思想和礼仪论著的选编。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撰著,汉初戴圣编写。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后人又有不同的分法。一、 学习文言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与能( )修睦( )男有分( )恶( )

2、 解释下列加红字的意思:

讲信修睦:培养。

故:所以。

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后一个)子:孩子,儿女;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

男有分:职业,职守。

女有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兴:发生,产生。

作:发生,兴起。

外户:外:从外面,这里方位名词活用做状语;户:关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4、 解释下列语句:

大道之行: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上得以实施并广泛开展。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情况(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独自享用。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人们财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搞阴谋的事就不会发生,盗窃作乱等行为也不会兴起。

二、理解课文内容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 文中是如何阐述解释"大同"社会的?全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阐述"大同"社会是分三个部分进行的,因此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是总提,以下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在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中突出"大同"社会的特点。

三、比较阅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本文与前面学过的《桃花源记》比较起来进行阅读,感受一下两篇文章有和异同。(提示:从《大道之行也》中找出句子,在《桃花源记》中寻找与之对应的描写。)

中 考 解 析

1、(山西省)根据课文中的古诗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有关句子,每处填写一句。

⑴.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⑶争渡,争渡, 。

⑷.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前4道小题为一般性默写,根据前后句子补足原文,这类题难度较小。答题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所填内容是否完整,字数是否与原文一致;二要防止出现笔误,尤其是平时易写错的字,要特别留意,这样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后3道小题为理解性默写,要求在全篇熟练背诵及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有关的句子。第⑺题特设情境,古今结合,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积累与灵活运用能力。

答案为:⑴.铁马冰河入梦来 ⑵.渭城朝雨浥轻尘 ⑶.惊起一滩鸥鹭 ⑷.枯藤老树昏鸦 ⑸.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河北省)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本题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考查识记能力,难度较大。不但要能熟练背诵课文,而且还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缺一不可。

答案为: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陕西省)按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建国50多年来,我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正像毛泽东《沁园春·雪》里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的默写

【分析】:①题不但考查学生的默写,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灵活运用。答案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题是从理解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背诵,题目中限定了默写的内容。答案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课 外 拓 展

读《礼记》选文

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识之焉(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确,确实。(5)舅: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读解】

宁和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和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的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的魂不附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6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就有对这样社会的描述,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儒家思想和礼仪论著的选编。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撰著,汉初戴圣编写。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后人又有不同的分法。一、 学习文言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与能( )修睦( )男有分( )恶( )

2、 解释下列加红字的意思:

讲信修睦:培养。

故:所以。

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后一个)子:孩子,儿女;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

男有分:职业,职守。

女有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兴:发生,产生。

作:发生,兴起。

外户:外:从外面,这里方位名词活用做状语;户:关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4、 解释下列语句:

大道之行: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上得以实施并广泛开展。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情况(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独自享用。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人们财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搞阴谋的事就不会发生,盗窃作乱等行为也不会兴起。

二、理解课文内容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 文中是如何阐述解释"大同"社会的?全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阐述"大同"社会是分三个部分进行的,因此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是总提,以下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在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中突出"大同"社会的特点。

三、比较阅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本文与前面学过的《桃花源记》比较起来进行阅读,感受一下两篇文章有和异同。(提示:从《大道之行也》中找出句子,在《桃花源记》中寻找与之对应的描写。)

中 考 解 析

1、(山西省)根据课文中的古诗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有关句子,每处填写一句。

⑴.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⑶争渡,争渡, 。

⑷.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前4道小题为一般性默写,根据前后句子补足原文,这类题难度较小。答题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所填内容是否完整,字数是否与原文一致;二要防止出现笔误,尤其是平时易写错的字,要特别留意,这样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后3道小题为理解性默写,要求在全篇熟练背诵及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有关的句子。第⑺题特设情境,古今结合,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积累与灵活运用能力。

答案为:⑴.铁马冰河入梦来 ⑵.渭城朝雨浥轻尘 ⑶.惊起一滩鸥鹭 ⑷.枯藤老树昏鸦 ⑸.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河北省)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本题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考查识记能力,难度较大。不但要能熟练背诵课文,而且还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缺一不可。

答案为: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陕西省)按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建国50多年来,我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正像毛泽东《沁园春·雪》里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的默写

【分析】:①题不但考查学生的默写,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灵活运用。答案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题是从理解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背诵,题目中限定了默写的内容。答案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课 外 拓 展

读《礼记》选文

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识之焉(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确,确实。(5)舅: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读解】

宁和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和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的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的魂不附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7

教学课时:二课时

互动目标:

一。培养朗读能力,在朗读中疏通课文。

二。感受儒家学者的社会理想。

试卷内容: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了解文章来源。

1.孔子,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    》。礼运,《礼记》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

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                         。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编纂(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

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

三。多种方式朗读。然后学生疏通课文。

1.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大道(                    )之行(       )      b.选贤与(      )能

c.讲信修睦(          )               d.故(      )人不独亲(      )其亲

e.矜(         )                      f.皆有所养(         )

g.男有分(       )                    h.货恶(       )其弃于地也

i.不必藏(       )于己                j.谋闭(        )而不兴(      )

k.盗窃乱贼(         )而不作(     ) l.故外户而不闭(     )

2.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四。自由朗读。背诵。充分感受本文的要点和主旨。

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3.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5.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

五。拓展延伸,自由讨论。

1.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第二部分:综合探究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二。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2.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             、                  。

3.《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

4.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三。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        )

⑵不独子其子(子:          )

⑶矜、寡、孤、独(孤:        )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三)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四。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大道之行也》教学互动卷答案:第一部分:一。1.春秋2.《礼记·礼运》篇 孔子3.西汉戴圣 《论语》《孟子》等。二。 1.jǔ mù guān  fèn zuàn  wù  shuān  2.略三。1.a.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施行b.通“举”c.培养和睦(气氛)d.所以 。动词,以……为亲e.同“鳏”,老而无妻的人f.得到供养g.职业h.憎恶i.私藏j.*邪之谋。发生k.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l.用门闩插门。2. 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⑶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第二部分:一。略 二。1.《礼记》、儒家、戴圣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4.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也可有其他答案)三。(一)1.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略 4.略  (二)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三)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 3、穴中人;杨氏 4、d 5、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四。⑴略⑵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附:可发放给学生的背景资料

陶渊明与桃花源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浔阳郡柴桑县的一个乡村。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陶渊明从小就朝夕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接触,渐渐养成了淳朴坦率的性格。少年时代,家境已经衰落,致使他“少而贫苦”,常常没有吃的喝的,冬天还穿葛布的单衣。但是,他的精神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些儒家、道家的经典,史学、文学等类的名著,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儒家的经典,教导他有所进取;道家的哲学,又教导他有所不为。这些互相矛盾的哲理,使他在进入社会以前,已经对人生有了种种设想,决心“大济苍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翮思远翥”。果真,在他29岁的时候,要远走高飞了!

飞呀,飞到哪儿去呢?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竟飞到了“州祭酒”的官爵上,他第一次出来作官了!但是,在那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时代,作一个小小的“州祭酒”是很不得志的。性情刚直坦率的他,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更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腐朽的作风,不久,他就辞官了。公元400年,陶渊明在家闲了六、七年之后,又到桓玄手下去作事。他原以为桓玄和其父桓温一样具有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雄心,投奔桓玄可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他失望了!桓玄实际上只是一个私欲熏心的人物!悔恨加上烦恼,陶渊明决计辞官归田了。公元401年冬恰逢母丧,陶渊明趁此辞去官职回到了家乡。转眼又过了三年,陶渊明已40岁了,但壮心不已,“四十无闻,斯不足。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之遥,孰敢不至”!他仍不远千里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当时有个刘裕因镇压孙恩起事,,四、五年中,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成为督八州军事的大将,而且经过他一番“以身范物,先以威禁”的整顿,扭转了东晋王朝政府长期以来存在的“百司废驰”、积重难返的腐败局面。陶渊明很崇拜他,投到他门下作了一位参军。但是作了刘裕的参军不久,陶渊明又后悔!经过两次出仕,他看刘裕不过是个无耻之徒。刘裕当时只不过是掌握了东晋王朝部分的军事、政治权力,羽毛还未丰满,就拚命翦作异已,一年之内,就杀害了讨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杀害了无罪的王愉父子。于是,他离开了刘裕又作了刘敬宣的参军。不久之后,刘敬宣完成了江州刺史的使命,于公元405年上表辞职,陶渊明也随之去职了。陶渊明本该隐居田园了,是啊,那叮当流淌的溪流在呼唤他,新枝在向他招手,乡邻在向他微笑!“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生活不是千百倍地胜过无聊的仕宦生涯么?但是,同年秋天,陶渊明又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岁终,会郡遣督垂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各乡里小儿!”便辞职而去,高歌《归去来辞》结束这这13年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相当痕苦的仕宦生活!13年来,他时而出仕,时而隐归,然而全都彻底失望了!这13年来,对他来说,是一场迷梦。好在迷途知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等待他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隐居生活。田园风光,是如此美丽宜人,欢乐的鸟叫,和煦的春风,都给他的感情镀上一层愉悦的色彩,复苏了那一颗变得麻木了的心。他早起去田中锄草,晚上带月茶头归来;那田畴里禾苗的青气,珠贺玉润的夕露,使他感到如此的亲切。陶渊明归隐以后,一方面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一方面与情趣相投的读书人来往,时而是“奇文共欣赏,疑羲相与析”,时而又是“登高赋新诗”。他感到欢快、兴奋,许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文,也不断地流注笔端。然而,现实生活毕竟是冷酷无情的,田园风光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经过战乱的浔阳农村也并不如他所描绘的那样和平与安宁。他躬耕自资历,虽然一直坚持不懈,但生活每况愈下,甚至连最低限度的温饱生活也无法维持!还能继续“乐天安命”么?不能,“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会言”!他是信奉天道的,可是总结自己五十余年的生活,对天道发生了根本的怀疑。就在这时候,已经进入暮年,思想正在剧烈变化的陶渊明,想起了一连串的事情:

——曾祖父陶侃不是曾为了一个小官而四处奔走么?曾祖父的母亲为了曾祖父能捞得一个小小的官职,竟不惜把自己的头发剪来卖了,去买米和酒菜,把屋柱拆了当柴烧,把床席剁碎当马草去喂客人的马,这样倾家荡产地招待客人,客人实在是过意不去,才尽力推荐曾祖父作了个小官。后来,曾祖父凭着自己的本事虽然官贵显达了,做了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剌史,封为长沙郡公。但是,当时一些贵族仍在背后骂他“溪狗”、“小人”,致使他最后不得不“功遂辞归”。祖父和父亲呢,也因为正直、孤傲,终生不得志。

——啊,这不是火么?是火,这是一场灾难的大火,它来得是如此的迅速,威势是如此的凌厉,完全出于意料之外。自己惊叫着、哭喊着、无济于事。火焰伸出它那长长的通红的舌头,向自己的那**间草屋卷掠过去!毁灭了,穷巷深的住宅;毁灭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度过了多少凄苦雨的夜晚,也作过多少离奇古怪的美梦; 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与不少朋友文人汇聚,吟咏了多少诗篇啊!可是现在全都完了,能够给躯体遮风避日的寄托没有了,能够给精神愉悦自慰的寄托也没有了。一家人,只得寄居在船上,颠簸在风浪里。这叶飘摇的苦舟,必时才能把自己渡出苦海?唉,晚年的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啊。

往事,画面似一幅幅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痛楚之余,引起他一次一次的深思,他望着阿舒、阿宣、阿雍、阿端、阿通这五个孩子,总希望灾难不要再演绎下一代。也就在这时,一个远古的东户时代社会的影子从他脑子里不断地浮现出来,一次比一次清晰。从东户,又想到了羲农、羲皇、重、华、黄虞、轩唐,向往着那个有衣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远古朝代尚能如此,近时为何不能?他的思绪最后久久地停留在与他时代接近的两个人身上,两张面影交替地出现在眼前,一个在说:“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会而虐兴,臣没而贼生”——这是魏末的阮籍;另一个又在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这是西晋的鲍敬言。是的应该有象阮籍和鲍敬言所说的一种社会: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也没有战乱。然而,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要想脱难黑暗的现实社会,看来只有脱离尘世,聚众据险逃难。这种方式在当时和这以前的朝代里也相当普遍了。家乡发生的这类事件,陶渊明是目睹过的;前些朝代发生过的这类事件,陶渊明也从书上看到了。“(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主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家乡人民的逃难,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他在《拟古》诗中了对田畴这位三国时代的隐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给他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商山四皓了。这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四人,就是逃避秦始皇的暴政而入商山隐居的。他还希望羊松龄经过商山的时候,代他向商山四皓的英灵表示问候哩!

人民的逃亡,田园生活的乐趣和自己苦痛的经历,特别是晚年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遭遇,相互紧密地掺和在一起,一个美好的社会的胎胚,就在他胸中孕育了。这就是诗人所幻想的乌托邦——桃花源。

也许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吧,他的朋友高吾到柴桑去看他,无意之中向陶渊明谈起了武陵的一个风光迷人、景色秀丽的处所,引起了陶渊明极大的兴趣。啊,武陵,这地方对他来说是太熟悉了!曾祖父陶侃不就是湖南武陵的溪族人?正因如此,曾祖父陶侃才被官僚骂为“溪狗”的啊!他兴奋了,他激动了,凝情如冼,构思默想于是挥笔写下了《桃花源记(并诗)》。他从写现实生活的田园诗发展到写反抗现实制度的田园理想国,这中间经历了一段多么艰苦的生活历程和尖锐复杂的思想斗争呵!

诗人的佳作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心血。《记》是一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有着新奇曲折故事情节的散文;《诗》则从桃花源的历史入笔,着重记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北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和“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不就是前面提到的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么?文和诗中所描绘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等,不是和他先前写的诸多田园诗非常相似么?是的!《桃花源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正是作者半生来所向往和追求的。桃花源诗文的成篇谈何容易呵!

当然,在那种社会制度下,桃花源不过是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只有在今天,桃花源式的社会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

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推荐访问:之行 人教版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课件 大道之行也优秀课堂实录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ppt 八下语文大道之行也ppt 《大道之行也》课堂实录 大道之行也备课 《大道之行也》课件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名师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jiaoansheji/9704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