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教案设计 >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5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7-10 15:08:01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掌握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2、了解伽利略的故事,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激发攀登科学高峰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掌握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2、了解伽利略的故事,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激发攀登科学高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斜塔上的实验》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5篇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掌握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伽利略的故事,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激发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识伽利略

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

2、组织学生了解伽利略: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伽利略的了解和看法。

相关资料:本文的主人公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他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数学家、音乐家。伽利略自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思考能力、制作和观察的能力,他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期间得以接触阿基米德和欧几里德等的数学著作,奠定了数学方面相当深厚的造诣。18岁时,有一次他到比萨教堂去做礼拜,他注意到油灯链条的摆动规律,由此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这个重大发现在课文中有详细记述。)  由于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常用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来检验教授们的理论和教条,因而他遭到了教授们的反对和制裁,至使他无法得到医生文凭,被迫离开比萨大学。回家后,他一边帮助父亲经营店铺,一边继续学数学、做实验。 后在友人吉多鲍多伯爵的推荐下,伽利略担任了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一职,主讲数学及天文。他在这一时期集中研究了有关运动方面的问题,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提出了质疑,试图以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来解释落体运动,他认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它的密度成正比。伽利略的这一想法同样遭到了教授们的压制甚至是威胁,由此便发生了课文中所写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一事。 1592至16XX年是伽利略科学研究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伽利略受聘于地中海威尼斯共和国的帕多瓦大学,那里学术气氛自由,鼓励自由研究和自由思想,对于伽利略來說,较少的教会控制,能让他充分发挥所长,建立他的科学宇宙观。就在帕多瓦大学,伽利略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16XX年,罗马教廷向伽利略发出警告——不准宣传他的学说。16XX年,在教廷的压制下,伽利略只能秘密地写书,1623年,直到他的朋友,以保护科学艺术而闻名的乌尔班八世即位教皇,才使得他从禁令中解放出来。1632年,伽利略发表了《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以对话形式阐明了他的观点。但此举再次激怒教廷,他被判处无限期监禁在家中。1635年,伽利略发表了另一部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話》,进一步对力学问題作出了精辟论述。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含冤而逝,终年78岁。直到1979年,罗马教廷才承认伽利略所受到的审判是不公正的。

二、重现伽利略的实验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恭喜(gōng) 根深蒂固(dì) 依赖(lài)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

持之以恒(héng) 锲而不舍(qiè) 渊博(yuān bó)

2、理清思路,掌握文本

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为线索展开的。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理解构思巧妙在何处?

参考: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3、动手实验,了解科学知识

a、摆动挂灯的启示——自然的节奏原则

b、斜塔上的实验——自由落体定律

三、品评伽利略

1、结合文章,理解伽利略的精神

例如: ①“又是伽利略的一个发疯的念头”(说明他的猜想很多,善于思考)

②“可是偏有一个青年学生,倔强到敢于用自己的实验观察来检验他的教授们的那些教条。”

(说明他不轻易相信权威、敢于探索的精神)

③你还能通过其它的例子来说明伽利略的其它精神吗?

“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他已经发现、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为了学好这门语言,他决意献出自己的一生”(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还有:

a 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甚至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不轻易相信权威。

b 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

c 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2、品味精彩段落,掌握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好处

精读课文第18节,仔细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如:①“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一个“都”字说明了除了伽利略以外的所有人。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愚昧,反科学风气的严重。

②“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心理,他们不相信伽利略的理论,觉得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③“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这句中的“大吃一惊”写出了人们难以相信的神情,也侧面说明伽利略的实验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④“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这句中的三个“同时”运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当时实验的真实状况,有力地说明了伽利略实验的科学性,也有力地用事实回击了那些嘲笑他的人。

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好处:本文在记叙中加入了适当的描写,如写教堂气氛、伽利略的突然发现、教授学生的压制反对、观看斜塔上的实验的队伍等都运用了描写,这种将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令人爱读,不仅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伽利略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的相关细节,而且还感受到伽利略重大发现背后的巨大压力,更突现出伽利略不怕威胁、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四、比较阅读练习

(一)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些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乒,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练习题:

1、教授们认为伽利略胡说八道的原因是                            。(2分)

2、选文中有点明本文课题的一句话是(     )(2分)

a.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

b.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

c.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

d.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3、对斜塔上的实验,教授和伽利略双方的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指出。(4分)

教授的目的是                                                       。

伽利略的目的是                                                       。

4、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这一“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5、伽利略用实验所证明的理论是                     。(2分)

6、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选文内容。(3分)

(二)

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袁隆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一步,应该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其特点是雄蕊退化,而雌性则是正常的,即通常说的“母禾”。

第二步,再找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作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它养育出来的后代,全部保持雄性不育的特征,这就是保持系。有了保持系,不育系才能代代相传并大量繁殖。

第三步,还要找一种稻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杂交的后代恢复生育能力,这叫恢复系。有了恢复系,就可以大量生产杂交种子了。

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便开始了。

袁隆平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

所幸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钵试验秧苗。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

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

练习题:

1.简介袁隆平的“三系”设想,表现他什么精神?(3分)

2.“大相径庭”说明袁隆平学术观点具有什么特点?表现他什么精神?(3分)

3.“不争,也不辩”表现他什么精神?(3分)

4.袁隆平迈出的第一步顺利吗?为什么?(3分)

5.袁隆平身处“逆境”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表现他什么精神?(3分)

6.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很好的细节描写读起来感人至深,你能举例说明吗?(4分)

参考答案:(一)1.“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除了傻瓜……通过空间下降”。 2、c 3、“现在正是揭穿……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 4、嘲弄的哄笑,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落到地上”。 5、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 6、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 (二)1、开拓、进取精神。 2、新颖大胆、创新。 3、务实求真和埋头苦干的精神。 4、不顺利,“*****”开始了。 5、执著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 6、略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篇2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扬中市新坝中学   陆飞

(一)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和文学应该开出并蒂之花。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本文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迅速地吸引住读者。

伽利略是从教堂顶上悬挂油灯链条的嘀嗒声受到启发的。这种现象许多人熟视无睹,“漫不经心”,而它却引起了伽利略“一连串的思考”。“突然,他跳起身来”是由于“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闪光”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灵感”产生,时的情景。灵感,往往是在长期的、苦苦的思考中由某一现象触发而产生的。“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是发现的具体内容。“觉得”和两个“似乎”说明这仅仅是一种猜想、假设,还需要加以证明。伽利略用实验法证明了这一发现的科学性。这一部分(第1—7段)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和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文章第二部分(第8—12段)是对伽利略孩童时候和学生时代情况的记叙,意在描写他的成长道路,表现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不停地搞实验”是紧承第一部分而来,属于总说。接着用“甚至”一词追溯他小时候的情况。伽利略从小富于幻想,对“天空的音乐”有兴趣。“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杜威语)丰富的幻想,正是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的基础。“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伽利略“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则表现了他崇高的奉献精神。他发现“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他在反对“压制的斗争中,学医虽失败了,但他在数学上却成功了:他在意大利一些知名数学家中间“赢得了赫赫英名”,并得到了“当代的亚里土多德”的光荣称号。

第三部分(第13一19段)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写观看队伍的盛大表现了这次实验的影响之大,写“大家”的情绪和想法表现了当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盛。

伽利略在人们的“嘲笑”声中登上了比萨斜塔。“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说明“不同重量”,站在比萨斜塔顶上,球抓在两只手上,说明“同一高度”。“同时从塔顶下落”的结果是“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伽利略用自己的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文章结尾只有一句话,言简意赅,铿锵有声。

(三)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五)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六)   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  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  新课。

(2)导学

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②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③明确教学目标

④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12)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⑤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⑥研读课文(8—12)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⑦研读课文(13—19)

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⑧讨论。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⑨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

学写人物传记

抓住自己的出生、爱好、特长、家庭、学习、理想等情。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新课。

2、导学

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②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③明确教学目标

④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12)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⑤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⑥研读课文(8—12)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⑦研读课文(13—19)

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⑧讨论。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⑨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篇4

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这类文体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对象,它以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斜塔上的实验》选段阅读答案,希望通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阅读课文《斜塔上的实验》选段,回答 7~11题。(共14分)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些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 10 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 1 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7.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8.那帮教授和伽利略都同意到比萨斜塔上去进行实验,他们各自怀的目的是什么?(3分)

伽利略:

那帮教授:

9.“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的“嘘”和下文什么词句相照应?(2分)

10.文中画线句子中连用三个“同时”有什么作用?(3分)

11.请结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伽利略精神”的内涵,并针对“伽利略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中学生所缺乏的”这种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4分)

《斜塔上的实验》参考答案:

7.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共2分。意对即可)

8.伽利略: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1分)那帮教授: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让他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2分)

9. 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共2分)

10. 这里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伽利略实验的成功以及用实验论证了他的理论的正确。(共3分)

11.伽利略精神:指不轻易相信权威,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思考,勤于实验等。阐述提示:立足观点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精神内涵2分,意对即可;阐述2分)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篇5

本节课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斜塔上的实验》,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学习科学家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关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生平传记的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时、学生时的情况。但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相距较远,加之学生对这类文体也不太感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便成为我选择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首先,我将本文定位在当作美文来学,阅读教学的要义就是通过课文的阅读,体会语句的丰富内涵,达到对文本深层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如何让“语言美和精神美”在本节课中得到充分展示。便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内容时,便有所取舍,由点入面,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伽利略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那部分内容,意在和学生一起通过课文的阅读、语言的探究、情感的体验、智慧的碰撞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即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和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其次,在教学流程的设置上以精读一篇文章,学到一点方法,体会一种精神为主导思想。具体环节如下:

1、语言激趣,实验切题,人物简介,引入文题,展示目标。

2、速读浏览,把握主干。

3、确定重点,出示问题,探究阅读,人物评析,小结归纳。

4、延伸课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第三,为了利于形成独立的板块,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氛围和思维空间。课时设定为一课时,以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者适当予以点拔、引导,帮助和引领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一切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着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说”的机会,在个人对文本的感悟上,结合小组和全班同学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达到情感体验的共鸣,知识火花的碰撞,借此触类旁通,以方法引导学习,以能力凸显思维,以智慧张扬个性,拥有个人对文本的个性的感悟和共性的理解。

沈远成:

1、教学环节、教学语言

2、结构安排

3、目标设置

4、细节改动:

导入  环节:实验让学生去做,做完后,问两个球怎么一起落地?

课件设置:表现了伽利略——不完整,“表现”可放在第二行上

问“书看完后,可以讨论,可有三个就可,为了节约时间,三人就可

教者引导学生这样长的文章,怎样读?

选择斜塔上的实验原因应让三个学生叙述,原因清楚

展示读书卡片,两个人太少,应让学生看到对于卡片的制作可以有多种方法,

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呢?

学生说过一点后,再交流不好,

可以让学生先交流,再说,时间的设置要注意。

马主任:

语文老师要用两条腿走路,要做好反思工作。

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上,课改课要有可改的地方,课应是质朴大方,自然。

三维目标不宜刻意地追求,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

怎样强化,我们是一种习得,应该让过程和方法放大一点。

围绕真实,

1、导入  新课。

读书文摘卡放在前面,做为导入  ,阅读《斜塔上的实验》课文,做一个代表自己水平的读书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表演的味要少一点。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课前做读书卡,检查预习,展示文本阅读的背景。

拓展延伸:淡化一下,学语文,学文本,一切东西要在课堂上展示。

哪些问题作为语文课上的探讨?带两句。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真实,对孩子,要真实。

对词、对句的评价比较苍白,要全身心地参与。

阅读教学强调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要读进去。好多学生不动笔。

素养这个词用得特别多,养成强调过程性的问题,在语文课里让学生有所得,从学生的细微习惯做起,是否动笔。

读书的姿态要注意。

学生读书不够,怎样引导学生读书

卡片后,学生完成文本与情感的嫁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再一次沉下来认真读书,对文章内容的再次阅读,老师指导下。

伽利略成功的原因的些,培养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

细读课文,于别人忽略处找关键,内因,外因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和整合。

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价值在从课文中找出来。

课文有几点,找几点。

在语文课上强调个性,每走一步回头看看,走了几步再看看,走了一段再看。

语文教师的个性要张扬。

课堂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阅读要少点,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老师的评价泛化,教师的评价庸俗化,

对伽利略成功的条件:(探究)

1、内因:

2、外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读书笔记

怎样的人

成功条件

方法点拔

投影:

阅读的背景资料:

方法的点拔(让学生用笔记下来)

动笔记哪些:

推荐访问:斜塔 教案 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主要内容 斜塔上的实验原文 斜塔上的实验课文 斜塔上的实验阅读答案 斜塔上的实验是几年级的课文 斜塔上的实验读后感 斜塔实验说明了什么 斜塔实验原理 在斜塔上做的实验 斜塔实验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jiaoansheji/8098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