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年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3-11-23 16:42:02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科学论断部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年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年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科学论断部署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任务——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以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要求

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成为关键时期的关键任务。

(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力量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人类的现代化肇始于18世纪蒸汽机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马克思指出,有了机器,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之后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里程碑。虽然现代化的内涵除了科学技术发展以外还包括更为丰富的内容,但是不可否认科技创新水平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的核心指标。党的XX大报告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处于较低水平。要完成14亿人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的复杂艰巨任务,就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人口的内在价值。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也是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唯一来源。以科技创新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化人口压力为创新红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解决方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创新驱动有利于继续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通过新旧动能转换,突破经济发展的制约和瓶颈,构建更具活力、更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新形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使其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以新基建、新技术促进要素和商品流通,弥合区域发展鸿沟;
以数字化、信息化方式加强“扶智”力度,提升创富能力,分好共同富裕的“蛋糕”。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能采用对企业“一关了之”的简单粗暴手段。要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对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科技手段还可以被用于监测和预警环境污染,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置。要加强对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在2020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党的XX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多项要素短板,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在当时的条件下,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国际大循环带动国内经济循环成了最切合实际的战略选择。随着我国产业体系逐渐完备、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扩大内需”战略被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向国内转移。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同时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竞争态势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猝然发生,中国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目前我国生产要素中的土地、劳动力、资金都呈现出约束加强的态势,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国际环境中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浪潮汹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筹码,我们面临日益严峻的技术封锁、“卡脖子”问题。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要求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性长远性战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然要求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动权,占据产业链的有利位置,保证国民经济体系的先进性和完整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科技创新效能,提升供给质量,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才能畅通国内大循环,从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人才强国战略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互支撑、协同发展

(一)人才强国战略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基础

2022年6月,******在武汉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阐释了他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人才既是“生产函数”中的变量之一,又是引入“新组合”建立新“函数”的主体,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创新中的作用贯穿始终。正如党的XX大报告指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意义毋庸置疑。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做大规模、做齐种类、做全领域,努力提高人才质量。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积累达到历史新高,截至2021年年底,人才总量达到2.2亿人,其中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接近40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凝聚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的顶尖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像航天领域的空间站、祝融号火星车,航空领域的C919大飞机,通信领域的5G技术,农业领域的杂交水稻,交通领域的高速XX、川藏线建设⋯⋯无数科技工作者和高技能人才承担了着眼未来和立足现实的重要任务,体现出自立自强的精神实质。

(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人才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研发和营销环节,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于“微笑曲线”中间部分,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中价值最高,控制力最强的技术研发环节多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人才资源难觅用武之地,缺乏培养和发展机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而人才的流失和匮乏反过来又制约了技术创新,成为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的掣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数据表明,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已接近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2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1位,较上年再提升1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资金的汇聚使各类研发机构可以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硬件条件,也为更加灵活的创新激励机制提供了财务保障,人才资源获得了实现价值的平台。党和国家为人才资源培养和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XX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随着《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出台,人才强国战略已经加快布局。目前,我国留学生归国比例超过80%,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正在加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局面逐渐形成。

三、坚持全方位培养使用人才,形成XX持续创新能力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XX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可以保证人才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各类人才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人才资源最优配置。XX要引导科技人才贯彻******提出的“四个面向”方针,从XX科技实现自立自强急需的技术着手,勇于攻坚克难,挑战科技前沿。XX要将******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布局具体化、政策化、工程化、项目化,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布局转化为推动XX事业发展的人才强路措施和实践。要将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国铁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列入国铁集团党组重要研究事项、列入落实D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形成党组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基层党组织具体落实的全覆盖工作格局。

(二)完善XX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一体化体制机制

XX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以科教产融合方式将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调整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XX可以深化与XX院校的合作,作为人才使用方深度介入未来XX人才资源培养,从人才使用的实践要求出发,参与相关院校的学科建设,从源头提升人才质量。对XX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新型学徒制,鼓励XX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按需培养、量身定做,推行“招工即招生、人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制度。当前世界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广度和深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层出不穷,XX也面临着技术迭代加速的新形势。科技创新人才需要终身学习,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已经成为共识。XX企业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更多学习深造的途径,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人才。依托创新联合体、重点企业、高校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和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团队、技术骨干和产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各领域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使其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履行培养人才的职责。研究设立XX行业科学家工作室,培养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为基层站段技术突出的高技能人才设立大师工作室,扎根XX技术创新的应用现场,鼓励高技能人才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创造。

(三)构建更加多元化的XX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更切合实际的分类评价体系。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内容、成果形式有明显差别,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看似公平,实则脱离现实。对于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人员,除了论文、课题等传统评价指标外,可以引进客户、专家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评价,其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市场价值、专利水平、转移转化率等作为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要鼓励其自足长远,探索更有难度、周期更长、有突破意义的重要课题,同时应为其提供较为宽松的科研环境,避免频繁考核。评价时应重视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前沿性和先导性,引导其向科技的本源深入探索。对于高技能人才完善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技能评价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与人才的使用、待遇等相衔接。

构建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2022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指出对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核心岗位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专项攻关任务,以及作出重大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可设置特定岗位津贴、专项任务津贴等。企业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人才实行股权激励。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国家级荣誉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按规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提高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认同。XX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以更加灵活的激励手段奖励创新人才,鼓励创新实践,使人才强路成为提升XX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根本,不断巩固和扩大我国XX科学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

推荐访问:年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年度 主题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fanwendaquan/zhutijiaoyu/10810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