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外语教学14篇

时间:2023-10-09 17:32:02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外语教学一、外语教学中对文学材料的挑选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学才适合外语教学课堂呢?在选择文学材料时,教师应把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的不同功能结合起来考虑。外语不

外语教学一、外语教学中对文学材料的挑选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学才适合外语教学课堂呢?在选择文学材料时,教师应把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的不同功能结合起来考虑。外语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语教学14篇,供大家参考。

外语教学14篇

外语教学篇1

一、外语教学中对文学材料的挑选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学才适合外语教学课堂呢?在选择文学材料时,教师应把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的不同功能结合起来考虑。外语不同于母语,学生对它的掌握有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外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目标在于掌握语言规则,包括发音规则、词法和句法,并将这些知识内化,具备初步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有人认为不宜引入文学,因为它会造成语言上的困难,使学生丧失学习语言的信心。

笔者以为只要教师能够选择恰当的文学材料,文学对语言学习不仅不会造成障碍,反而会加深学生对语言和语言规则的熟悉和理解。这类文学材料可以是一些针对儿童的文学作品,如童话、童谣及其他类型的儿童文学。这些作品语言比较简单、口语化,篇幅不长,但不失文学特有的艺术特色:形象具体、想象丰富、情节富有趣味性。教师在相对枯燥乏味的语言语法教学中掺入这类文学将使外语初学者感受到运用语言知识解读美妙动人故事的乐趣,并能通过口语化、贴近生活的语言体验到目的语国家的民间风情。除此之外,词句简单、短小精炼的诗歌也是不错的选择。诗歌不同于儿童文学的地方在于它更能让人体会到文学的美感。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从音韵、简单修辞和意境等方面鉴赏诗歌。

鉴于学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上的缺乏,分析程度不宜太深,点到即止,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某些特殊性及感受到其制造的美学效果为主要目的。在学生完成初步的语法学习和词汇积累后,开始转入中级阶段的学习。中级阶段的学生能够运用他们现有的语言能力阅读一些稍微复杂的文章并且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涉及国情和文化的文学材料,因为这些材料虽然在语言上较之儿童文学和简单诗歌更复杂,但在内容上偏向常识,更贴近现实生活。作为知识性普及,这类文学材料一般没有太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可以是某部小说当中描写风土人情的段落,可以是一部戏剧中在餐桌前谈论吃穿的一段人物对话,甚至可以是一些有关天气或动物的谚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话题挑选材料,还可安排一些表演游戏(如在餐馆点菜)或让学生写一篇中德饮食文化比较的小文章等为他们创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文学在这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为语言应用提供语境和搭建平台。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升高和知识结构的扩充,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理解或简单地描述一些常识性内容,而是渴望了解更高更深的东西,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为了满足高级阶段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经典文学的简写本作为本阶段的文学材料。经典文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经无数人鉴别甄选保存下来的思想精华。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让学生接触原典,即纯外语版,而不是中外文对照版本,更不应是汉译本。

用原典有许多好处,一来能迫使学生运用所学外语和背景知识理解原文,二来学生能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语言和内容。当然,这类文学在语言和思想内容上的复杂深刻性决定了它需要被反复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到让自己怦然心动或印象深刻的东西还应记下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满堂灌,而应该先让学生谈读后体会,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讨论完毕再扼要分析几个段落或细节,联系学生的看法谈他的见解并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分析。文学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充当交流思想的桥梁。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大大激发。

二、外语教学中文学运用模式初探

教师选择了适当的文学材料之后就该考虑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有效运用这些材料。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运用文学文本:

(1)从语言层面解析文本;

(2)从国情和文学角度解读文本;

(3)围绕文本组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及独立思考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语言上的探索。教师可以先将文章的出版年月和标题略去,使学生不带任何预测地开始阅读文本。对于文中的生词尽量让学生通过或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方式自己解决。然后教师列举一些有关文章基调的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印象选择。请学生思考这种印象从何而来并在文中划出相关的一些词语和句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词句的意思和特征,而且对词句出现的语境及词句的运用达成的特殊效果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2.从国情文化和文学角度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意义和内涵。教师可以用W开头的问题(即who,when,where,what,whichandwhy)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这篇文章营造了怎样一幅画面,谁出现在画面中?这幅画面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你是怎么想的,文中描绘的画面和现实相符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持有哪一种观点呢?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跟当时社会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此可以引入一段有关当时社会背景知识的短小文章让学生阅读,使他们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以上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已经引导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学会初步的思考和阐释,从而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方面的理解。

3.围绕文本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或课外任务让学生完成,把他们引入一个更高思维和创造阶段。学生在这些活动或任务中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特长,努力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下面几种形式:

(1)对文本的演示。学生就同一篇文章展开朗诵比赛,吟诵的时候对文章内容不仅有理智的了解,而且有切身的体会,加上配乐和PPT的协助,不知不觉中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朗诵完毕后,学生还可以自发地发表一些对文章的评价和看法。

(2)现场表演或演讲。学生以分组方式就文本中某段有趣的场景或对话进行现场表演或者进行与文章相关的任何主题演讲,如评价文章的作者或某个人物。这些活动重在“说”和“演”,学生通过它可以锻炼思维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中除了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包括非口头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3)课外任务。因课堂时间和资源有限,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任务给学生。最简单、最传统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外写作。写作可以是读后感、对文章的重写或改写,或写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或两个人物的一段对话,等等。学生在课后搜集整理素材进行加工和思考,拟定提纲,最后撰写成文章。这是学生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及从事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现在的预演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帮助。另外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就是小型课题。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小型课题。

如有关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的电影改编研究,这个课题要求学生分工协作,一部分人搜集电影资料,另一部分人搜集相关电影和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汇合到一起,共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的课题成果必须通过书面报告和课堂口头集体汇报的形式呈现给教师和同学。小组中每位同学都要负责报告和汇报一部分。课题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和监控,完成后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基于课题项目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课题项目的设计、执行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个人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今后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总之,这种模式能够发挥文学的各项功能,满足不同阶段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需要。当然,不同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运用模式,笔者在此只是抛砖引玉,旨在让学术界获得一个可在当前教学中实施的思路。

三、结语

文学自古以来就被当做衡量一个人基本文化素质的标准,不应在现代社会遭到抛弃。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文学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文学独具艺术特色的语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内涵不仅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心智。外语教学中如果能合理正确地运用文学,那么培养出来的将不再是,促进外语专业回归到人文学科的本位上,同时顺应当今外语教学改革的呼声,即实现“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为出发点的语言驱动教学模式”向“以通过外语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为出发点的内容驱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外语教学篇2

摘要:外语教学中不存在能适合各种教学环境的最佳的固定的教学方法,当前外语教学界表现出了折中主义的倾向,即将各家之长融合在一起。折中教学法是一种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性、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外语教学中的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解释了外语教学中的折中现象,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折中主义,外语教学

一、引言

纵观国内外有关不同流派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介绍,外语教学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教学法。从国内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近十几年盛行一时的交际法都不能被普遍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在对以往教学理念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但是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各种教学环境。从最传统的翻译法,直接法到60年代的听说法,试听法,认知法再到70年代后期兴起的交际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但是又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化,综合化成了外语教学的总趋势。这样一种综合性倾向在外语教学中被称为折中的教学法。

折中主义教学法也称为综合法,它是一种结合各种方法之优点,互相取长补短的教学方法,它权衡了各种理论、方法、途径的优点且适用于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折中主义在外语教学中表现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结构与功能,传统法与交际法的侧重因时、因地、因人有所不同,是语言学理论,教学途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的折中。

二、折中的原则

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不同的教学对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学语言的目的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期望某种固定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一切外语学习的环境。“每种学习环境必须自己决定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的结合对自己的情况最有效、最现实。”(刘润清,1999)正如Stern指出的:“折中观点既未提供任何准则供我们确定熟为最佳理论,也未提供任何原则供我们参照,对当今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进行取舍,全凭个人判断。”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预言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折中的教学法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三、外语教学中的折中现象

1.折中的教学大纲

人们以往采用过的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和意念—功能大纲不尽人意,Bell因而提出“显然需要一种能综合三种大纲的优势,亦即能在正确理解语言形式饿得体运用于交际场合之间求得理想平衡的大纲。”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我国外语教学的特点,是吸收了多种教学法之长的教学大纲。此外,这两份大纲的附表中都有词汇表、语法项目表、意念功能表。这从教学内容上规定了既教结构也教功能。因此,这种大纲从教学途径和教学内容上说,明显是结构法与功能法的折中,语法大纲与语意大纲的折中。教师应根据折中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2.折中的教学内容

折中的教学大纲确定了折中的教学内容。总体来说,对于外语教学,结构主义主张语言形式,功能主义主张语言的功能与意义。Maley指出,教给一套彼此分离的功能,能教给一套彼此分离的结构究竟有多少质的区别,也还不清楚。折中主义交际大纲指导下的教学,既教结构也教功能,还教运用。理想的做法是将分离的结构、功能和交际情景有机地结合进行教学。具体地说,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我国今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用的教材是按新大纲编写的,对传统的和国外的新理论既不全盘照搬,也不盲目排斥,而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国内外教学中用的教材都是兼顾结构与功能,兼顾各种教材编排、教法优点的折中主义教材。这种折中的教材对教师也有要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词法、句法及篇章特点,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系统学习教材中提供的语言样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补充相应的文化信息,设计具体可行的任务,以保证教学内容有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和时代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折中的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以母语组织教学,强调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这种方法在1880年前在外语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但是由于语法翻译法教学方式单一,脱离实际生活,后来出现的直接法打破了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形式,尤其是语法结构,教学是在收敛的演绎思维框架下进行的。与其相对的直接法则在归纳思维框架下进行教学。口语是第一性的,语法要通过归纳的方式来学习,语言要用目标语而不是用母语来教。语法翻译法则忽视口语,语法是用演绎的明示的方式来教,语言是母语。表面上两者完全对立,实际上各有所长,在教学上是互补的。教学法的改革给外语教学注入了新活力,随后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中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人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积极的态度来接近教学方法上的各种现代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的综合使用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具体体现。例如在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时,教师既可以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也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进行讨论,由教师归纳总结;在分析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和写作风格,同时根据课文思想内容的发展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运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法,精讲重要的语言点和语法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操练;完成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引发的问题来设计任务,任务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辩论、演讲、采访、角色扮演等等。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中要体现其主导性,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这样学生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保证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效内化。

4、折中的课程设置:分层次教学

多年来,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搞平行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接受快慢相同、难度相同的教学,而结果是常常出现差的跟不上,好的吃不饱的现象,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很多院校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把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到一个班,基础较好的学生放到一起。由不同的英语教师任教,专门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为折中主义教学提供了方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对语篇理解的同时侧重语法知识。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因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师更侧重于用交际法,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词汇的用法时,增加大量的口头、笔头练习,以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

分层次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使其最终能共同进步。除此以外,在折中主义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英语测试手段上也作了相应的变革。测试不仅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其交际能力。力图做到测试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有力促进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人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教学方法上的各种新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折中主义教学方法是外语教学的一种趋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讨论

在教材编写原则上,应兼顾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两者同时循序渐进。新的大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重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一种折中的教学大纲,而新的英语教材是兼顾各种教法的折中主义教材。

应重新认识语法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方法过分强调语法教学和语言形式,而直接法及后来出现的功能法却忽略了语法规则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平衡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缺乏语法知识,学生就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意义,但是过度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会使教学变得没有乐趣,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决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适当借助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从基础阶段到中级再到高级阶段,侧重点应逐渐从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向复杂句型和篇章结构以及御用原则转移,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转移,从借助于明示的语法教学进入以交际法为主的教学。

五、结束语

折中主义外语教学是当代外语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它是外语教学在主导的语言学理论、教学途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折中,是在当代外语教学中各派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各国外语教学改革推陈出新的形式下出现的,是语言教学专家和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博采众家之长、广集各家优势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所谓折中,即对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理论观点进行择优选用的。方法。折中的策略适应各种教学环境,它最大的优点是使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不受某种特定的教学法的约束,并且能对每种流行的教学方法采取审慎求实的态度,在众多的教学法面前择优录用。在教学实践中,折中主义教学法没有十分确定的原则可依,但教学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总体原则。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对象确定如何选择教学方案,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某种或某几种方法的可行性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Bell R.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 Ltd, 1981.

2 Stern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樊长荣。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2).

4 李观仪。 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 刘润清。 论大学英语教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6 王岩。 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 外语界, 2001(2).

7 咸修斌。 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浅析外语教学法相关的几个因素[J]. 外语界, 1999(2).

外语教学篇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语言学习的背后,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文化意识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际教学中一些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性的应对策略,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受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并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审视、探索,对外语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课题。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又比较偏重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得体地运用。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关于外语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应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

2、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问题

2.1 教师文化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较为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对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同时,英语的教学向来也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而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英语文化方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储备,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再教育机会的缺乏,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

2.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依据课本采取满堂灌或简单对比教学的方式,把大量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作笔记等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教与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实践不够充足: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情景设置环节有限,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体会到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尽管学生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但不知道在具体语境、特定场合下如何正确、得体、合理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经常出现无效交际,甚至交际不快。

3、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实际策略

3.1 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意识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要传授充分的英语文化信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教师就应当具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力。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和英语国家文化,通过学习和结交外国朋友等手段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改善英语文化教学积极创造条件。

另外,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密切关注西方文化的新动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文化差异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2 教学手法多角度、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还应意识到课外教学也是培养英语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建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 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3.3 创建真实环境,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在课堂上,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师可在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或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感受。

另外,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好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举行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西方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4、结语

外语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外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

外语教学篇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语言学习的背后,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文化意识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际教学中一些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性的应对策略,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受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并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审视、探索,对外语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课题。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又比较偏重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得体地运用。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关于外语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应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

2、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问题

2.1 教师文化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较为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对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同时,英语的教学向来也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而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英语文化方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储备,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再教育机会的缺乏,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

2.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依据课本采取满堂灌或简单对比教学的方式,把大量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作笔记等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教与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实践不够充足: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情景设置环节有限,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体会到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尽管学生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但不知道在具体语境、特定场合下如何正确、得体、合理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经常出现无效交际,甚至交际不快。

3、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实际策略

3.1 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意识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要传授充分的英语文化信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教师就应当具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力。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和英语国家文化,通过学习和结交外国朋友等手段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改善英语文化教学积极创造条件。

另外,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密切关注西方文化的新动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文化差异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2 教学手法多角度、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还应意识到课外教学也是培养英语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建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 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3.3 创建真实环境,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在课堂上,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师可在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或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感受。

另外,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好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举行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西方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4、结语

外语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外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

外语教学篇5

一、外语教学中对文学材料的挑选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学才适合外语教学课堂呢?在选择文学材料时,教师应把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的不同功能结合起来考虑。外语不同于母语,学生对它的掌握有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外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目标在于掌握语言规则,包括发音规则、词法和句法,并将这些知识内化,具备初步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有人认为不宜引入文学,因为它会造成语言上的困难,使学生丧失学习语言的信心。

笔者以为只要教师能够选择恰当的文学材料,文学对语言学习不仅不会造成障碍,反而会加深学生对语言和语言规则的熟悉和理解。这类文学材料可以是一些针对儿童的文学作品,如童话、童谣及其他类型的儿童文学。这些作品语言比较简单、口语化,篇幅不长,但不失文学特有的艺术特色:形象具体、想象丰富、情节富有趣味性。教师在相对枯燥乏味的语言语法教学中掺入这类文学将使外语初学者感受到运用语言知识解读美妙动人故事的乐趣,并能通过口语化、贴近生活的语言体验到目的语国家的民间风情。除此之外,词句简单、短小精炼的诗歌也是不错的选择。诗歌不同于儿童文学的地方在于它更能让人体会到文学的美感。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从音韵、简单修辞和意境等方面鉴赏诗歌。

鉴于学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上的缺乏,分析程度不宜太深,点到即止,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某些特殊性及感受到其制造的美学效果为主要目的。在学生完成初步的语法学习和词汇积累后,开始转入中级阶段的学习。中级阶段的学生能够运用他们现有的语言能力阅读一些稍微复杂的文章并且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涉及国情和文化的文学材料,因为这些材料虽然在语言上较之儿童文学和简单诗歌更复杂,但在内容上偏向常识,更贴近现实生活。作为知识性普及,这类文学材料一般没有太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可以是某部小说当中描写风土人情的段落,可以是一部戏剧中在餐桌前谈论吃穿的一段人物对话,甚至可以是一些有关天气或动物的谚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话题挑选材料,还可安排一些表演游戏(如在餐馆点菜)或让学生写一篇中德饮食文化比较的小文章等为他们创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文学在这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为语言应用提供语境和搭建平台。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升高和知识结构的扩充,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理解或简单地描述一些常识性内容,而是渴望了解更高更深的东西,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为了满足高级阶段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经典文学的简写本作为本阶段的文学材料。经典文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经无数人鉴别甄选保存下来的思想精华。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让学生接触原典,即纯外语版,而不是中外文对照版本,更不应是汉译本。

用原典有许多好处,一来能迫使学生运用所学外语和背景知识理解原文,二来学生能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语言和内容。当然,这类文学在语言和思想内容上的复杂深刻性决定了它需要被反复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到让自己怦然心动或印象深刻的东西还应记下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满堂灌,而应该先让学生谈读后体会,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讨论完毕再扼要分析几个段落或细节,联系学生的看法谈他的见解并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分析。文学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充当交流思想的桥梁。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大大激发。

二、外语教学中文学运用模式初探

教师选择了适当的文学材料之后就该考虑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有效运用这些材料。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运用文学文本:

(1)从语言层面解析文本;

(2)从国情和文学角度解读文本;

(3)围绕文本组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及独立思考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语言上的探索。教师可以先将文章的出版年月和标题略去,使学生不带任何预测地开始阅读文本。对于文中的生词尽量让学生通过或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方式自己解决。然后教师列举一些有关文章基调的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印象选择。请学生思考这种印象从何而来并在文中划出相关的一些词语和句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词句的意思和特征,而且对词句出现的语境及词句的运用达成的特殊效果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2.从国情文化和文学角度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意义和内涵。教师可以用W开头的问题(即who,when,where,what,whichandwhy)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这篇文章营造了怎样一幅画面,谁出现在画面中?这幅画面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你是怎么想的,文中描绘的画面和现实相符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持有哪一种观点呢?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跟当时社会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此可以引入一段有关当时社会背景知识的短小文章让学生阅读,使他们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以上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已经引导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学会初步的思考和阐释,从而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方面的理解。

3.围绕文本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或课外任务让学生完成,把他们引入一个更高思维和创造阶段。学生在这些活动或任务中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特长,努力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下面几种形式:

(1)对文本的演示。学生就同一篇文章展开朗诵比赛,吟诵的时候对文章内容不仅有理智的了解,而且有切身的体会,加上配乐和PPT的协助,不知不觉中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朗诵完毕后,学生还可以自发地发表一些对文章的评价和看法。

(2)现场表演或演讲。学生以分组方式就文本中某段有趣的场景或对话进行现场表演或者进行与文章相关的任何主题演讲,如评价文章的作者或某个人物。这些活动重在“说”和“演”,学生通过它可以锻炼思维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中除了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包括非口头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3)课外任务。因课堂时间和资源有限,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任务给学生。最简单、最传统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外写作。写作可以是读后感、对文章的重写或改写,或写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或两个人物的一段对话,等等。学生在课后搜集整理素材进行加工和思考,拟定提纲,最后撰写成文章。这是学生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及从事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现在的预演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帮助。另外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就是小型课题。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小型课题。

如有关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的电影改编研究,这个课题要求学生分工协作,一部分人搜集电影资料,另一部分人搜集相关电影和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汇合到一起,共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的课题成果必须通过书面报告和课堂口头集体汇报的形式呈现给教师和同学。小组中每位同学都要负责报告和汇报一部分。课题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和监控,完成后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基于课题项目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课题项目的设计、执行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个人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今后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总之,这种模式能够发挥文学的各项功能,满足不同阶段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需要。当然,不同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运用模式,笔者在此只是抛砖引玉,旨在让学术界获得一个可在当前教学中实施的思路。

三、结语

文学自古以来就被当做衡量一个人基本文化素质的标准,不应在现代社会遭到抛弃。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文学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文学独具艺术特色的语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内涵不仅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心智。外语教学中如果能合理正确地运用文学,那么培养出来的将不再是,促进外语专业回归到人文学科的本位上,同时顺应当今外语教学改革的呼声,即实现“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为出发点的语言驱动教学模式”向“以通过外语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为出发点的内容驱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外语教学篇6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本课的核心词汇:air, everywhere , alive, smoke,factory, smoke, dirty,clean, plant

2、能熟练掌握核心句型:It keeps them high in the sky.

3、读懂描述空气污染的对话。

重点难点:

1、能在语境中正确使用本单元的核心词汇。

2、能用句型It keeps them high in the sky.描述空气的作用。

教学用具:

录音机、自制课件、照片等

教学过程:

StepⅠWarm up and revision(热身与复习)

1、 Greetings.

2、 Guessing game.

Step Ⅱ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自主探究)

1、生词关

T: Please write the meanings on your paper

air______ smoke ______ factory ________ dirty________ clean ______

alive _________ everywhere_______ important ______

2、 Learn the new words.

T: Let’s listen and say the new words.

Ss: read these words after teacher.

3、 Work in groups to read the new words. Recite the new words, and thenrecite in groups。

4、 Watch the screen and learn to say the sentences.

5、 Ask pupils to talk about the famous cities of the world in groups 。

Sept ⅢLearn the story (文本学习)

T: Here’s a riddle. It’s very long one. 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guesswhat it is. What is it?

Ss: Air.

T: Yes, What do you think of air?

S1: Air has no colour.

S2: Air has no smell and taste.

S3: …

T: Yes. We can’t see it,but we can feel it. Air is important to

all living things.

T: Can you talk about air? Work in groups 。

Ss: talk each other.

Tasks the pupil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Page 69.

Step ⅣConsolidation(拓展延伸)

Think and say:模仿课文,介绍一样。

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课的核心词汇和核心句型,小组讨论,谈一谈对空气的认识,学生积极踊跃,大胆表达,教学效果较好。

外语教学篇7

一、语言起源观中多模态话语论的体现

Bloomfield首先从交际的角度把语言看做是人们实际生活中互换信息的产物。交际事件的动态性使得表达方式涉及到了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同时性。视觉模态包含人类最初表达心理情感的初级表达行为,如儿童指着自己够不着的物品的感知表达行为,闭上眼睛,将头歪向一边表“睡觉”的描述式表达行为,用手在空中勾勒出“房子”轮廓的图画式表达行为,张开嘴,将两指做出喂饭的姿势表抽象的“饥饿”概念的暗示式表达行为等。其次,Bloomfield的语言起源观还体现了不同模态的互补性。视觉和听觉模态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凸显。

当声音语言发展得不是很完善时,交际以视觉模态为主,听觉模态为辅。当声音语言发展得比较完善时,交流以听觉模态为主。同理,当表达涉及到面部表情和手势语一些比较简单、直接的经验时,交际以视觉模态为主,听觉模态为辅。当表达比较抽象、间接的概念如隐喻时,由于视觉模态的局限性,交际以听觉模态为主,视觉模态为辅。小孩习得语言和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都具有这种倾向性。最后,Bloomfield的语言社会、发展观将语言看做一种社会习惯,认为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样一种动态的语言发展观,使其具有了多模态话语形式扩展的灵活性。随着科技等高新技术的发展,随着相机、手机、DVD、电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出现,多模态话语成为当今语言学的显学是自然规律使然。

二、语言起源观与多模态外语教学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与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有相通之处。上述交际、互补和社会、发展观对我国外语教学应有一定的启示。从交际观来看,多模态外语教学更符合语言的启蒙模式,更能使学习者调动他们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来获得信息。从社会、发展观来看,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设施如PPT、视频等结合图片、文字、声音的材料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所授内容。从互补观来看,结合语域理论,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不同模态的凸显程度亦有所差别。本文以贵州省某高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基础英语教学为例来分析多模态教学的实际应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综合英语》(第二版)的教学目的不仅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Bloomfield在其对语言的性质和起源的描述中强调了声音与表达行为在实际交流中的协同参与、不可分割性,这一点对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语用能力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教学同交际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涉及到了视觉和听觉模态。在以教师口头讲解的听觉模态和学生书本文字形式的视觉模态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下,穿插这两种模态的其它符号系统,会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听觉模态体现为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语法知识、语用知识、篇章结构、文化信息等的口头讲解,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录音、影视资料时的语音内容,学生互动参与时说的话。视觉模态体现为学生手中书本知识内容的书面形式,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或PPT上的文字内容、图片、影视等视觉资料,教师的身体语言(如讲解“elbowone’sway”时所附带的身体行为)或学生互动参与的行为(如会话中模拟实际场景的角色扮演)。

三、结语

Bloomfield语言起源观认为语言是实际交流需要的产物,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参与,并在不同的语域中体现不同程度的互补性与不可分割性。语言学习的过程和人类语言的起源及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之间有相通之处。外语教学应该意识到单一模态教学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尽量采用多模态理念指导编写教材,利用人类自身资源和高新技术贯彻执行多模态外语教学,顺应人类语言的本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外语教学篇8

一、商务外语的特点

商务外语话语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言语行为,如谈判可分为如何接受、指控、建议、回答、致歉、争论、要求、主张、抱怨、确认、指引、许诺、告知等。商务话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使用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商务活动的过程和商务专业人士处理事务的角度、意识和策略。语气常常决定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如果言语者语气热情委婉,对方就会愿意思考你提出的问题,接受你提出的建议。商务外语言语的特点归纳起来为简要、完整、流畅、委婉。

二、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商务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商务外语方面的知识,并能应用于对外商务实际工作中。商务外语和外语教学二者相辅相成,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

1.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特色

商务外语和外语教学一样,首先需要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能力,学习国际商务工作环境中外语实用的方法从而提高外语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以外语教学为基础,以商务外语为特色。外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而商务知识的教学又帮助他们在外语特色上提高外语水平。所以说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特色,外语教学对商务外语有辅助和支撑作用。

2.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最佳体现

外语教学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商务外语与外语教学相比,这五个方面特征优势最大: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方面,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商务外语具有更大的词汇量。外语教学应该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语,商务外语不仅应该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词,还需要习得更多的属于经济管理、商业贸易等领域特有的词汇。一是更准确的语法知识。商务外语的学生通常需要阅读大量的商务信息材料或者起草一些商贸信函以及合同,这就要求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无误,对业务信息的表达要地道得体。二是更熟练的语言技能。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在国际商务洽谈活动中,必然要求参与者运用自如地进行听说交流,如果作为翻译人员则更需要迅速而准确地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即使是阅读材料和起草文件的日常工作,也常常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三是更灵活的语用能力。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交流。在日常交流中,只要对方能理解,不影响信息的传递就可以;而商务语言应该是比较规范的,并且要注意话语的语篇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中的弦外之音。

(2)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方面,外语教学要求掌握外语语言知识,商务外语具有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商务外语是专门用途外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外语语言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两门学科相互渗透与整合的新学科。换句话说,“它是某一项特定工作或行业的专门知识和与之相适应的有效表达能力的结合”。因为它是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在某种特定商业领域内的运用,这就决定了商务外语“应用型”的学科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还得广泛地学习国际商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培养解决实际商务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

(3)较强的能力方面,外语教学具有交际能力,商务外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商务外语的学生必须熟知外国文化知识,也必须熟悉中国文化常识,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跨文化意识,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白和文化冲突等问题,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

(4)较高的素质方面,外语教学具有较高的外语素质,商务外语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商务外语所培养的人才常常会活跃在国际市场上,体现着中国的国际形象,还常常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参与国际商贸谈判,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全面的国际商务知识、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思辨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国家意识。

3.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外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外语语言水平,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而外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商务知识,因为商务知识中的语言特点可概括为:

(1)词汇的高度术语性;

(2)言语使用的名词化;

(3)词汇转化意义的纯公文化;

(4)词汇搭配的公式化;

(5)句法单位使用的标准化;

(6)组篇的形式逻辑化;

(7)情感性、个人用语的极小化;

(8)言语礼节的套语化等。

这些商务外语的语言特点没有一定的外语语言水平是无法掌握的。而商务知识的学习过程又帮助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商务知识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商务情景中实现的,如推销、商务谈判、公司会议等,这一实现过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外语水平。所以说,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4.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借鉴作用

商务外语教学不是一种孤立存在,而是具有跨学科工程的性质。商务外语首先需定位在外语。这是前提;然后要看商务知识的含量,这是基础;最后要考应用水平,这是条件。总体归纳起来,就是“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通常指外语基本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表现出来;商务知识是指有关商务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相关的国际商务政策法规和惯例、金融、营销、会计、洽谈、电子商务、文秘等方面的知识;实际技能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翻译技能、交际洽谈技能、商务业务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技能,还有中外文文字处理及办公自动化技能等。目前,社会极缺懂专业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学让学生掌握的是外语,外语是一门工具,学生实际上掌握的是一门工具。学生还是缺少专业知识。

外语教学可以借鉴商务外语的“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把其中的商务知识借鉴成其他专业知识,如土木工程、机械、计算机等,即“外语能力+土木工程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机械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计算机知识+实际技能”,使学生成为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这是外语教学未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说,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借鉴作用。商务外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外语教学的特色,对外语教学产生影响。商务外语的学生在语言基本功、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更有最佳体现。商务外语以外语教学为基础,使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工作意向和职业定位,所学习的内容与今后从事的职业领域范围一致。因为目的明确,所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商务外语水平,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商务外语是“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具有跨学科工程的性质,外语教学可借鉴其中的商务知识,换成其他专业知识,打造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这是外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外语教学篇9

1、引言

我国英语学习者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进行外语学习。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或研究生阶段,都有机会在课堂中进行英语学习。然而,虽然历时多年的接触英语学习,但在中国外语学习的环境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通过研究外语课堂的情况可以对我国英语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观察和分析外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为我们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指导。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英语学习者人数众多,相应的英语水平也呈现出多样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三本院校和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股生力军,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引起教育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在这些院校的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是怎样的,教师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这些话题日益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并逐渐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研究内容。因此对三本和独立学院的课堂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三本院校中的英语专业教学与我国二本以及一本的英语课堂教学不尽相同。首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差别,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有各自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一所三本院校的综合英语课堂上互动模式的初步分析,从而对三本院校的英语课堂的教学情况有个初步的认识。

2、社会文化理论与课堂互动的关系

在二语习得理论看来,Krashen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可理解性输入会导致语言习得的发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何为可理解性的知识输入,无法给予准确的界定。但是不可否认学习一定要有外界知识的输入,这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Swain看来,语言输出(学生的语言输出)才是导致语言习得发生的条件。在习得者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检验是否已掌握其语言知识。但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语言输出从何而来?答案不言而喻,即是有输入作为基础。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论是侧重Krashen还是侧重Swain的理论,都会相应地忽视另外一方面。

实践证明,能否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一直以来是学者和研究人员所致力的方向。众所周知,人是外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分子,而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因此人类的语言具有社会性。人类又有文明的历史,因此人的语言具备了历史性的特点。因此社会文化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显着性特征。单独地去研究人体的人而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不正确的。在Vygotsky看来,语言学习的内化是由社会变化而引起的,个人的主观知识需要经发表而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这一转化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因此,客观性本身应被理解为社会性。也就是说语言的掌握与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由社会层面转化或内化到人的心理层面的。三本院校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而言基础较为薄弱,单词量较小,语法知识较为欠缺。几乎无法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独白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显得尤为必要。语言学习者与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是二语学习主要的社会互动形式。这就指明了语言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的质量。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语言学习方式(GuiMin,2006)。学生的语言输出应该得到教师较好的引导与指导。不论是关于语言的输入还是学生的语言输出的课堂活动,都不能夸大其作用。课堂活动的组织应该充分考虑到师生间以及生生间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2.1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在综合英语进入主题课文的教学前,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背景视频,然后根据内容进行相应的提问。观看视频后,先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该形式是学生个体间的互动。作为同伴(peer),彼此间的语言水平比较接近,同伴间的话题讨论可最大程度地给予对方脚手架的作用,从而促使更深入的讨论。这种情况下教师组织的协作学习即生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发展。小组讨论后,由小组内部推荐出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的代表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话题讨论。在全班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其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充当了脚手架的作用。在社会文化理论看来,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课堂里学生并不是把新知识生搬硬套地移到大脑中,而是与头脑中已存的旧知识即自己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情景,并且为学生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促使学生建构新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就如同学生习得知识建构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较好的认识,这使得教师能够通过“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语言学习的指导和帮助。

2.2教师课堂讲授(也称之为独白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当教师讲授新单词或语法点时,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社会文化理论在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应用李倩(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沈阳110167)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4—0118—02外语识往往是枯燥无味的,此时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可引发学生对过去已学知识的联想。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例如,对可接受性词汇的考查,当提到生气一词时大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的是furious,而教师此时可以运用其他类似的表达方式引发学生的联想,即通过提问关于该词的近义词有哪些。例如,同类的表达还有blowup,flyoffthehandle,loseone’scool。因此,进行课堂互动为进行对话交际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使语言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无生命的符号堆砌的过程了。

2.3课前的presentation与课后的summary相结合学生语言学习的输出形式在课堂中主要是口语输出和笔头输出。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输出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口语产出形式可分为较短的词语表达和连贯的口语表达。笔头输出可以通过翻译、写作等形式进行。进入高等阶段的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连贯的语言表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教师在参与学生个人的课堂和课后的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要给予点评,这不仅体现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同时也让师生间在课下也建立起了一种互动关系。

3结语

英语课堂上,学生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英语课堂上的“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指导者和桥梁的作用。按照实际教学中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使用和反思语言学习,让他们通过对话来调整他人和自己的行动。通过课堂互动来建构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生成话语。众所周知,外语的学习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大量的语言环境中,对该语言进行多维的接触和使用,学习者才会慢慢习得。

外语教学篇10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eye, face , ear, nose, mouth,这些关于身体部位的单词,并能用英语介绍自己身体的这几个部分

2、初步了解表示接触的指示用语,能听懂,并按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听说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关于头部的单词eye, face , ear, nose, mouth的学习。

教学难点:

eye, face两个单词的元音因素容易发音不到位,教师可鼓励学生张大口型,相互检查。mouth一词的尾音发音较难,教师可适当提醒学生,注意口型

教学过程:

step 1.warm up and revi-sion 1.greetings :

hello,boys and girls! nice to meet you! sit down please!

step 2.presentation

1、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大耳朵图图”,让学生与图中人物进行口语交流let’s say “hello, tutu.”

2.tu tu is so cute.look! this is tutu’s eye.并指着tutu的眼睛介绍。同时引出新单词eye.

a.先让学生倾听录音怎么读单词eye b.再范读教新单词eye(开火车读)

c.让学生拼写这个单词e-y-e

d.老师借助肢体语言,指着自己的眼睛说:this is my eye

e.let’s do.follow me: eye eye唰唰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3.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新授新单词:face、ear、nose、mouth

4.powerpoint制作:打开幻灯片后每点击一身体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单词。(注mouth一词的尾音发音较难,适当提醒学生,注意口型。)

5、认读face、ear、eye、nose、mouth的单词卡片和图片。

step3:practice

1.let’s do:

eye eye唰唰唰ear ear呼呼呼

nose nose闻闻闻

mouth mouth巴巴巴face face拍拍拍

2.i say you do.(老师说,学生快速做相应的动作,然后找一位学生出来做出动作。)

3.play a game

出示多媒体课件,蝴蝶飞哪读到哪,飞到双手拍三下,飞到双脚跺三下,飞到单词读单词。(这种游戏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在轻松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

4.what’s miing?(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片,让学生一眼能看出并猜出什么部位没有了。)

5.are you happy?now let’s sing a song: if you’re happy!

6、板书设计:

unit 3 look at me

a let’s learn

外语教学篇11

1、引言

我国英语学习者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进行外语学习。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或研究生阶段,都有机会在课堂中进行英语学习。然而,虽然历时多年的接触英语学习,但在中国外语学习的环境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通过研究外语课堂的情况可以对我国英语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观察和分析外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为我们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指导。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英语学习者人数众多,相应的英语水平也呈现出多样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三本院校和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股生力军,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引起教育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在这些院校的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是怎样的,教师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这些话题日益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并逐渐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研究内容。因此对三本和独立学院的课堂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三本院校中的英语专业教学与我国二本以及一本的英语课堂教学不尽相同。首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差别,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有各自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一所三本院校的综合英语课堂上互动模式的初步分析,从而对三本院校的英语课堂的教学情况有个初步的认识。

2、社会文化理论与课堂互动的关系

在二语习得理论看来,Krashen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可理解性输入会导致语言习得的发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何为可理解性的知识输入,无法给予准确的界定。但是不可否认学习一定要有外界知识的输入,这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Swain看来,语言输出(学生的语言输出)才是导致语言习得发生的条件。在习得者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检验是否已掌握其语言知识。但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语言输出从何而来?答案不言而喻,即是有输入作为基础。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论是侧重Krashen还是侧重Swain的理论,都会相应地忽视另外一方面。

实践证明,能否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一直以来是学者和研究人员所致力的方向。众所周知,人是外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分子,而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因此人类的语言具有社会性。人类又有文明的历史,因此人的语言具备了历史性的特点。因此社会文化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显着性特征。单独地去研究人体的人而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不正确的。在Vygotsky看来,语言学习的内化是由社会变化而引起的,个人的主观知识需要经发表而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这一转化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因此,客观性本身应被理解为社会性。也就是说语言的掌握与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由社会层面转化或内化到人的心理层面的。三本院校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而言基础较为薄弱,单词量较小,语法知识较为欠缺。几乎无法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独白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显得尤为必要。语言学习者与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是二语学习主要的社会互动形式。这就指明了语言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的质量。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语言学习方式(GuiMin,2006)。学生的语言输出应该得到教师较好的引导与指导。不论是关于语言的输入还是学生的语言输出的课堂活动,都不能夸大其作用。课堂活动的组织应该充分考虑到师生间以及生生间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2.1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在综合英语进入主题课文的教学前,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背景视频,然后根据内容进行相应的提问。观看视频后,先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该形式是学生个体间的互动。作为同伴(peer),彼此间的语言水平比较接近,同伴间的话题讨论可最大程度地给予对方脚手架的作用,从而促使更深入的讨论。这种情况下教师组织的协作学习即生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发展。小组讨论后,由小组内部推荐出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的代表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话题讨论。在全班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其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充当了脚手架的作用。在社会文化理论看来,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课堂里学生并不是把新知识生搬硬套地移到大脑中,而是与头脑中已存的旧知识即自己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情景,并且为学生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促使学生建构新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就如同学生习得知识建构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较好的认识,这使得教师能够通过“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语言学习的指导和帮助。

2.2教师课堂讲授(也称之为独白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当教师讲授新单词或语法点时,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社会文化理论在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应用李倩(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沈阳110167)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4—0118—02外语识往往是枯燥无味的,此时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可引发学生对过去已学知识的联想。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例如,对可接受性词汇的考查,当提到生气一词时大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的是furious,而教师此时可以运用其他类似的表达方式引发学生的联想,即通过提问关于该词的近义词有哪些。例如,同类的表达还有blowup,flyoffthehandle,loseone’scool。因此,进行课堂互动为进行对话交际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使语言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无生命的符号堆砌的过程了。

2.3课前的presentation与课后的summary相结合学生语言学习的输出形式在课堂中主要是口语输出和笔头输出。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输出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口语产出形式可分为较短的词语表达和连贯的口语表达。笔头输出可以通过翻译、写作等形式进行。进入高等阶段的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连贯的语言表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教师在参与学生个人的课堂和课后的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要给予点评,这不仅体现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同时也让师生间在课下也建立起了一种互动关系。

3结语

英语课堂上,学生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英语课堂上的“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指导者和桥梁的作用。按照实际教学中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使用和反思语言学习,让他们通过对话来调整他人和自己的行动。通过课堂互动来建构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生成话语。众所周知,外语的学习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大量的语言环境中,对该语言进行多维的接触和使用,学习者才会慢慢习得。

外语教学篇12

一、商务外语的特点

商务外语话语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言语行为,如谈判可分为如何接受、指控、建议、回答、致歉、争论、要求、主张、抱怨、确认、指引、许诺、告知等。商务话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使用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商务活动的过程和商务专业人士处理事务的角度、意识和策略。语气常常决定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如果言语者语气热情委婉,对方就会愿意思考你提出的问题,接受你提出的建议。商务外语言语的特点归纳起来为简要、完整、流畅、委婉。

二、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商务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商务外语方面的知识,并能应用于对外商务实际工作中。商务外语和外语教学二者相辅相成,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

1.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特色

商务外语和外语教学一样,首先需要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能力,学习国际商务工作环境中外语实用的方法从而提高外语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以外语教学为基础,以商务外语为特色。外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而商务知识的教学又帮助他们在外语特色上提高外语水平。所以说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特色,外语教学对商务外语有辅助和支撑作用。

2.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最佳体现

外语教学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商务外语与外语教学相比,这五个方面特征优势最大: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方面,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商务外语具有更大的词汇量。外语教学应该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语,商务外语不仅应该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词,还需要习得更多的属于经济管理、商业贸易等领域特有的词汇。一是更准确的语法知识。商务外语的学生通常需要阅读大量的商务信息材料或者起草一些商贸信函以及合同,这就要求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无误,对业务信息的表达要地道得体。二是更熟练的语言技能。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在国际商务洽谈活动中,必然要求参与者运用自如地进行听说交流,如果作为翻译人员则更需要迅速而准确地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即使是阅读材料和起草文件的日常工作,也常常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三是更灵活的语用能力。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交流。在日常交流中,只要对方能理解,不影响信息的传递就可以;而商务语言应该是比较规范的,并且要注意话语的语篇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中的弦外之音。

(2)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方面,外语教学要求掌握外语语言知识,商务外语具有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商务外语是专门用途外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外语语言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两门学科相互渗透与整合的新学科。换句话说,“它是某一项特定工作或行业的专门知识和与之相适应的有效表达能力的结合”。因为它是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在某种特定商业领域内的运用,这就决定了商务外语“应用型”的学科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还得广泛地学习国际商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培养解决实际商务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

(3)较强的能力方面,外语教学具有交际能力,商务外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商务外语的学生必须熟知外国文化知识,也必须熟悉中国文化常识,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跨文化意识,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白和文化冲突等问题,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

(4)较高的素质方面,外语教学具有较高的外语素质,商务外语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商务外语所培养的人才常常会活跃在国际市场上,体现着中国的国际形象,还常常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参与国际商贸谈判,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全面的国际商务知识、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思辨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国家意识。

3.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外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外语语言水平,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而外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商务知识,因为商务知识中的语言特点可概括为:

(1)词汇的高度术语性;

(2)言语使用的名词化;

(3)词汇转化意义的纯公文化;

(4)词汇搭配的公式化;

(5)句法单位使用的标准化;

(6)组篇的形式逻辑化;

(7)情感性、个人用语的极小化;

(8)言语礼节的套语化等。

这些商务外语的语言特点没有一定的外语语言水平是无法掌握的。而商务知识的学习过程又帮助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商务知识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商务情景中实现的,如推销、商务谈判、公司会议等,这一实现过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外语水平。所以说,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4.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借鉴作用

商务外语教学不是一种孤立存在,而是具有跨学科工程的性质。商务外语首先需定位在外语。这是前提;然后要看商务知识的含量,这是基础;最后要考应用水平,这是条件。总体归纳起来,就是“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通常指外语基本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表现出来;商务知识是指有关商务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相关的国际商务政策法规和惯例、金融、营销、会计、洽谈、电子商务、文秘等方面的知识;实际技能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翻译技能、交际洽谈技能、商务业务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技能,还有中外文文字处理及办公自动化技能等。目前,社会极缺懂专业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学让学生掌握的是外语,外语是一门工具,学生实际上掌握的是一门工具。学生还是缺少专业知识。

外语教学可以借鉴商务外语的“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把其中的商务知识借鉴成其他专业知识,如土木工程、机械、计算机等,即“外语能力+土木工程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机械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计算机知识+实际技能”,使学生成为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这是外语教学未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说,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借鉴作用。商务外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外语教学的特色,对外语教学产生影响。商务外语的学生在语言基本功、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更有最佳体现。商务外语以外语教学为基础,使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工作意向和职业定位,所学习的内容与今后从事的职业领域范围一致。因为目的明确,所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商务外语水平,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商务外语是“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具有跨学科工程的性质,外语教学可借鉴其中的商务知识,换成其他专业知识,打造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这是外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外语教学篇13

摘要:外语教学中不存在能适合各种教学环境的最佳的固定的教学方法,当前外语教学界表现出了折中主义的倾向,即将各家之长融合在一起。折中教学法是一种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性、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外语教学中的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解释了外语教学中的折中现象,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折中主义,外语教学

一、引言

纵观国内外有关不同流派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介绍,外语教学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教学法。从国内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近十几年盛行一时的交际法都不能被普遍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在对以往教学理念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但是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各种教学环境。从最传统的翻译法,直接法到60年代的听说法,试听法,认知法再到70年代后期兴起的交际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但是又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化,综合化成了外语教学的总趋势。这样一种综合性倾向在外语教学中被称为折中的教学法。

折中主义教学法也称为综合法,它是一种结合各种方法之优点,互相取长补短的教学方法,它权衡了各种理论、方法、途径的优点且适用于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折中主义在外语教学中表现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结构与功能,传统法与交际法的侧重因时、因地、因人有所不同,是语言学理论,教学途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的折中。

二、折中的原则

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不同的教学对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学语言的目的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期望某种固定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一切外语学习的环境。“每种学习环境必须自己决定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的结合对自己的情况最有效、最现实。”(刘润清,1999)正如Stern指出的:“折中观点既未提供任何准则供我们确定熟为最佳理论,也未提供任何原则供我们参照,对当今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进行取舍,全凭个人判断。”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预言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折中的教学法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三、外语教学中的折中现象

1.折中的教学大纲

人们以往采用过的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和意念—功能大纲不尽人意,Bell因而提出“显然需要一种能综合三种大纲的优势,亦即能在正确理解语言形式饿得体运用于交际场合之间求得理想平衡的大纲。”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我国外语教学的特点,是吸收了多种教学法之长的教学大纲。此外,这两份大纲的附表中都有词汇表、语法项目表、意念功能表。这从教学内容上规定了既教结构也教功能。因此,这种大纲从教学途径和教学内容上说,明显是结构法与功能法的折中,语法大纲与语意大纲的折中。教师应根据折中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2.折中的教学内容

折中的教学大纲确定了折中的教学内容。总体来说,对于外语教学,结构主义主张语言形式,功能主义主张语言的功能与意义。Maley指出,教给一套彼此分离的功能,能教给一套彼此分离的结构究竟有多少质的区别,也还不清楚。折中主义交际大纲指导下的教学,既教结构也教功能,还教运用。理想的做法是将分离的结构、功能和交际情景有机地结合进行教学。具体地说,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我国今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用的教材是按新大纲编写的,对传统的和国外的新理论既不全盘照搬,也不盲目排斥,而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国内外教学中用的教材都是兼顾结构与功能,兼顾各种教材编排、教法优点的折中主义教材。这种折中的教材对教师也有要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词法、句法及篇章特点,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系统学习教材中提供的语言样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补充相应的文化信息,设计具体可行的任务,以保证教学内容有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和时代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折中的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以母语组织教学,强调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这种方法在1880年前在外语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但是由于语法翻译法教学方式单一,脱离实际生活,后来出现的直接法打破了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形式,尤其是语法结构,教学是在收敛的演绎思维框架下进行的。与其相对的直接法则在归纳思维框架下进行教学。口语是第一性的,语法要通过归纳的方式来学习,语言要用目标语而不是用母语来教。语法翻译法则忽视口语,语法是用演绎的明示的方式来教,语言是母语。表面上两者完全对立,实际上各有所长,在教学上是互补的。教学法的改革给外语教学注入了新活力,随后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中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人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积极的态度来接近教学方法上的各种现代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的综合使用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具体体现。例如在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时,教师既可以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也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进行讨论,由教师归纳总结;在分析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和写作风格,同时根据课文思想内容的发展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运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法,精讲重要的语言点和语法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操练;完成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引发的问题来设计任务,任务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辩论、演讲、采访、角色扮演等等。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中要体现其主导性,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这样学生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保证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效内化。

4、折中的课程设置:分层次教学

多年来,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搞平行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接受快慢相同、难度相同的教学,而结果是常常出现差的跟不上,好的吃不饱的现象,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很多院校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把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到一个班,基础较好的学生放到一起。由不同的英语教师任教,专门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为折中主义教学提供了方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对语篇理解的同时侧重语法知识。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因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师更侧重于用交际法,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词汇的用法时,增加大量的口头、笔头练习,以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

分层次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使其最终能共同进步。除此以外,在折中主义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英语测试手段上也作了相应的变革。测试不仅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其交际能力。力图做到测试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有力促进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人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教学方法上的各种新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折中主义教学方法是外语教学的一种趋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讨论

在教材编写原则上,应兼顾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两者同时循序渐进。新的大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重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一种折中的教学大纲,而新的英语教材是兼顾各种教法的折中主义教材。

应重新认识语法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方法过分强调语法教学和语言形式,而直接法及后来出现的功能法却忽略了语法规则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平衡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缺乏语法知识,学生就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意义,但是过度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会使教学变得没有乐趣,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决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适当借助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从基础阶段到中级再到高级阶段,侧重点应逐渐从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向复杂句型和篇章结构以及御用原则转移,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转移,从借助于明示的语法教学进入以交际法为主的教学。

五、结束语

折中主义外语教学是当代外语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它是外语教学在主导的语言学理论、教学途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折中,是在当代外语教学中各派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各国外语教学改革推陈出新的形式下出现的,是语言教学专家和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博采众家之长、广集各家优势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所谓折中,即对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理论观点进行择优选用的。方法。折中的策略适应各种教学环境,它最大的优点是使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不受某种特定的教学法的约束,并且能对每种流行的教学方法采取审慎求实的态度,在众多的教学法面前择优录用。在教学实践中,折中主义教学法没有十分确定的原则可依,但教学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总体原则。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对象确定如何选择教学方案,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某种或某几种方法的可行性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Bell R.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 Ltd, 1981.

2 Stern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樊长荣。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2).

4 李观仪。 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 刘润清。 论大学英语教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6 王岩。 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 外语界, 2001(2).

7 咸修斌。 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浅析外语教学法相关的几个因素[J]. 外语界, 1999(2).

外语教学篇14

一、语言起源观中多模态话语论的体现

Bloomfield首先从交际的角度把语言看做是人们实际生活中互换信息的产物。交际事件的动态性使得表达方式涉及到了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同时性。视觉模态包含人类最初表达心理情感的初级表达行为,如儿童指着自己够不着的物品的感知表达行为,闭上眼睛,将头歪向一边表“睡觉”的描述式表达行为,用手在空中勾勒出“房子”轮廓的图画式表达行为,张开嘴,将两指做出喂饭的姿势表抽象的“饥饿”概念的暗示式表达行为等。其次,Bloomfield的语言起源观还体现了不同模态的互补性。视觉和听觉模态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凸显。

当声音语言发展得不是很完善时,交际以视觉模态为主,听觉模态为辅。当声音语言发展得比较完善时,交流以听觉模态为主。同理,当表达涉及到面部表情和手势语一些比较简单、直接的经验时,交际以视觉模态为主,听觉模态为辅。当表达比较抽象、间接的概念如隐喻时,由于视觉模态的局限性,交际以听觉模态为主,视觉模态为辅。小孩习得语言和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都具有这种倾向性。最后,Bloomfield的语言社会、发展观将语言看做一种社会习惯,认为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样一种动态的语言发展观,使其具有了多模态话语形式扩展的灵活性。随着科技等高新技术的发展,随着相机、手机、DVD、电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出现,多模态话语成为当今语言学的显学是自然规律使然。

二、语言起源观与多模态外语教学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与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有相通之处。上述交际、互补和社会、发展观对我国外语教学应有一定的启示。从交际观来看,多模态外语教学更符合语言的启蒙模式,更能使学习者调动他们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来获得信息。从社会、发展观来看,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设施如PPT、视频等结合图片、文字、声音的材料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所授内容。从互补观来看,结合语域理论,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不同模态的凸显程度亦有所差别。本文以贵州省某高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基础英语教学为例来分析多模态教学的实际应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综合英语》(第二版)的教学目的不仅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Bloomfield在其对语言的性质和起源的描述中强调了声音与表达行为在实际交流中的协同参与、不可分割性,这一点对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语用能力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教学同交际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涉及到了视觉和听觉模态。在以教师口头讲解的听觉模态和学生书本文字形式的视觉模态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下,穿插这两种模态的其它符号系统,会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听觉模态体现为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语法知识、语用知识、篇章结构、文化信息等的口头讲解,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录音、影视资料时的语音内容,学生互动参与时说的话。视觉模态体现为学生手中书本知识内容的书面形式,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或PPT上的文字内容、图片、影视等视觉资料,教师的身体语言(如讲解“elbowone’sway”时所附带的身体行为)或学生互动参与的行为(如会话中模拟实际场景的角色扮演)。

三、结语

Bloomfield语言起源观认为语言是实际交流需要的产物,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参与,并在不同的语域中体现不同程度的互补性与不可分割性。语言学习的过程和人类语言的起源及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之间有相通之处。外语教学应该意识到单一模态教学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尽量采用多模态理念指导编写教材,利用人类自身资源和高新技术贯彻执行多模态外语教学,顺应人类语言的本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推荐访问: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三年级上册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电子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跟读软件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三年级下册英语 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五上册英语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fanwendaquan/youxiufanwen/9994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