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10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9-19 15:24:03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综述在21世纪来临之际,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阶段,其成败将最终决定这次改革能否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综述在21世纪来临之际,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阶段,其成败将最终决定这次改革能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10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10篇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篇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综述

在21世纪来临之际, 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阶段, 其成败将最终决定这次改革能否最终圆满完成。由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难度更大,困难更多, 因此引起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在研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时, 大家认为: 目前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 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虽经多次改革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权力过分集中, 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 行政管理层次不够明晰, 机关领导集体多头, 机构编制法制不健全等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大多数的社会责任和矛盾集中到政府的身上, 导致政府工作陷入了纷忙无序状态。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到了非搞不可的程度。响应***的号召, 加快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 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机关人员素质, 建立优化、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 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机构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戴均良分别撰文对减少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发表了看法。戴均良认为我国行政区划依宪法为三级制和四级制并存, 其中的四级制仅指设有自治州和地级市的地方, 但近年来过去虚的一级地区已逐渐由不得虚转实, 还出现一些宪法规定之外的新情况, 如市管市、市和市辖区管乡镇等问题。在1980 年至1997 年的17 年间,全国共新增地市县区117 个, 近20 万个行政编制, 再加上新增的事业编制(一般是行政编制的3 —4 倍) 和超编问题普遍存在, 这117 个地市县就总计增加了上百万吃“皇粮”人员。因此作者提出下一阶段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根据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地市县区数量,防止因行政区划调整而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针对县的规模过小带来加大行政管理成本, 增加财政负担;整体经济能力弱,难以集中财力物力搞大项目的经济建设;不得于中心城镇建设,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等问题, 应在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适当撤并一些规模太小的县, 这样有利于精减机构, 减少人员,减轻群众负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如何实施政府职能转变吴知伦提出要把转变职能这一理论层次上的概念落到操作层次的具体实施上, 关键是看政府职能部门原有的审批事项减少和规范了多少, 并公之于众,接受监督,此其一;其二,在设计改革措施时,不能只看它能否对不合理的政府机构有所冲击, 而要看政府机构的管理社会事务时具体行为能否改变,把企事业单位和老百姓是否满意作为落脚点。

李章泽认为在具体操作上关键是要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顺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吸纳和承接从政府分离出来的部分职能, 与政府一道共同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管理。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是政府职能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一定程度上制经约着机构改革的深度与进程,同时,中介组织还可及时填充政府撤离的空缺,防止产生社会失控现象。

肖巧云则认为转变职能首先要科学理解政府职能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力量是国家通过法律授权, 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提条件应是能过上级授权, 并通过法律赋予行政权力而实行的政府职能转变。没有这个前提,县级政府的职能是不可能转变的, 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改革。其次,要明确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县级政府最大的职能就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竞争, 有序发展的经济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其三是要明白在政府基本职能之间,应强化管理运行职能。在管理运行职能的计划、组织、控制三项职能之间, 应强化控制职能;在基本职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项职能中,强化政治和社会两项职能,尤其要加强其中的民主职能、环保职能、社会保障职能, 削减经济职能,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政府机构的规模、层次、数量、运行方式等改革方案,积极稳妥进行机构改革。

毛世清认为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经济职能。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一职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事务实施公共管理,而不是从事经济活动来完成,主要职责在于管理,主要是维护本地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本地消费者的利益。必须紧紧抓住政企分开这一核心,解决好两个层面上的分开。一个层面是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责任和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分开, 通俗地说就是把官员的角色同老板的角色分开; 另一个层面是把出资者的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开。从而建立一种政府与市场、企业三位一体的有机协调的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使政府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并维护市场规则、进行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国有资产上。

张国庆认为,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上,应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对于必设机构, 要坚决执行,“自行确定”机构就是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确定,要以客观需求和自身条件为准则。对精简指标,也应实事求是,如果一个地方市场发展不健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的指标就要酌情考虑,不必“一刀切”,否则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根据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项职能, 首先要加强宏观调控部门,提高人员素质。其次要设立基础建设、社会保障、资源保护、资讯传播部门, 最后是大力压缩和精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留下少数人实施行业规划,制定行业政策,进行微观规制。

三、突破旧有观念,推进机构改革

 李梅从治道变革的角度认为中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需要与治道变革相适应, 着眼于治道变革的过程,来实施中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为此要实现四个“相应”。第一,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市场政府的进程相适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抓好农业,同时抓好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县级机构改革, 总的方向是走“小机关、大服务”的路子,减少对企业和基层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发展服务体系,逐渐从单纯的管理职能更多地转化为服务职能。第二, 地方机构改革与中国民主政府的进程相适应。改革的直接目标可以主要是改善行政绩效, 但也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 以完善公共行政政治权威基础和政治责任制度为目标,来建设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加强县级政府、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县级政府领导班子的监督, 并切实落实县级政府领导班子的个人责任及集体责任。第三, 地方机构改革与中国多中心自主治理政府的进程相适应。首先, 县政府应进一步理顺与省、地、市政府及乡镇政府的关系, 真正把决策权力落实在最小权力单位, 即在成本效益完全内部化的最小单位上。其次, 还需进一步注意多样化,在过去划分县级政府机构类型指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加一些变量,使分值更能反映中国各个县的多样性。第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相应。在行政行为的基础上,逐渐依法进行机构改革,与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汇流条件成熟时不妨制定《县级政府组织法》, 然后由各县人大制定实施细则, 使两者共同成为县级政府机构设置、变更的章。

 顾杰以突破论从五个方面指出此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突破点,一是突破旧观念,尽快走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是先改革先吃亏;机构改革难以走出“怪圈”,“改也白改”;机构改革就是减人,“只要人减了,机构改革就成功了”。二是突破理想模式,立足现阶段,努力探索转型期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规律。处于转型期、新旧体制交替期、磨合期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必然带有一定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用将来要实现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模式来裁决和要求今天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三是突破简单的“上下对口论”, 坚持“一地一策”的改革思想。四是突破“单兵独进”的观念,应多管齐下、整体配套,追求综合改革效益。主要是党政改革配套、政企改革配套、政事改革配套三个方面。五是突破“瓶颈”,拓展分流渠道,扩大吸纳空间,实现更多更好的安置。为此可采取“退、转、断、轮、派、培”的六字方针。

 大家重点讨论了以下体制的改革问题: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体制的改革问题。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的难点之一。其管理体制主要存在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公司机关人员老化、人员经费难落实和体制难建立、职能难转变、人员难分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政企分开, 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 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 逐步把现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撤销或改组为不具有行政职能的经济实体, 或改组为政府授权的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组织。关键是加速现有职能的转移, 将行政和行业职能移交给政府和综合经济部门, 社会管理职能移交给社会, 国有资产监管职能移交给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技术性和服务性职能移交给社会中介织。同时, 组建重点企业集团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 下放权力,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剥离工业公司的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组建行业管理办公室; 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司。  我认为目前机构膨胀、人员超编、机构编制反弹的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发展、派个人管”,“发下一个红头文, 又添机构又添人”, 过分强调上下对口, 编制观念淡薄、管理失控、监督检查不利等。要推进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 防止机构编制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必须理顺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淡化部门职能利益化倾向,尽快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法规, 对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权限、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 确立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执法主体地位, 建立健全必要的执法监督制度, 逐步实现地方政府机构、职能、编制的法治化。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篇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

(一九九九年一月五日)

进机构改革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当前,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取得了重大成果,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适时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这不仅有利于同国务院机构改革相衔接,保证政令畅通,而且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此,现就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在***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地方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虽经多次改革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政事、政社不分,一些应由社会自我管理或主要由社会中介组织和事业单位解决的问题,也由政府部门包揽起来,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

三是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造成一些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分割和封锁,加剧了部门、行业和地方的保护主义,阻碍了公平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

四是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庞大,职责交叉,人员臃肿、结构不合理,财政负担沉重,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财政更是难以为继。

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仅滋生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助长****和不正之风,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直接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下决心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二、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实现上述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把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

——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精兵简政,裁减冗员,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以及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界定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按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结合地方各级政府行政管理和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人力资源状况,制定具体方案,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推进改革,在实践中补充完善。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逐步由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依法管理;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监督,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

三、职能转变和部门调整。

省一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区域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地区、条块分割;政府机关不再办经济实体,已经办的要限期脱钩,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主管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切实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改组;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与协调。调整省级政府机构设置,建立与国务院机构框架大体协调的省级政府组织结构。

1、需要加强的部门。省级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要强化区域经济调节职能,发展

计划、经济贸易以及财政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区域调节与管理,保证国家宏观调控顺利进行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全国大中城市所设的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逐步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环境保护部门领导管理体制改为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为主。将药政、药检和药品生产流通监管职能集中起来,组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农业、水利、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保持基本稳定,林业部门的职能要转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上来,封山育林、种草种树,扩大林草植被,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林业资源较少的省(自治区)可将林业部门与农业或环保部门合设。

2、不再保留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不再设置工业、商业、物资管理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其政府职能并入经贸部门。行政性公司按照政企分开、公平竞争、自主经营的要求进行改组。省级政府对国有重点企业的监管,可以采取派出代表参加监事会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派出稽察特派员的方式进行监管。

水产(海洋水产)、畜牧、农垦、农机等机构改建为经济服务实体,实行政企分开,其政府职能并入有关部门。

3、需要调整的部门。有条件的省(直辖市)组建信息产业机构,按照设计、生产、开发、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防止重复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四、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省级政府工作部门分为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省级政府组成部门的设置应与国务院组成部门基本对口,以利于工作的衔接。地方各级政府一般不设置与国务院办事机构对应的机构和部门管理的机构。国防动员的办事机构设置由省一级政府在制定地方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时通盘考虑。

将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由现有的五十三个左右(含委、厅管理机构)精简为四十个左右,经济不发达、人口较少的省(自治区)精简为三十个左右;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六十一个左右(含委、厅管理机构)精简为四十五个左右。省(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一般称委、厅,直辖市称委、局,直属机构一般称局。省级政府机关人员编制精简幅度原则上参照国务院精简比例进行,逐步、分期达

到精简一半左右,新组建的重庆市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1、坚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这次地方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变化较大、人员调整较多的一次,加上下岗职工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去年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水灾,今年又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和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所以,保证安定团结尤为重要。必须注意把机构改革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大的震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人员妥善安排,国有财产不流失,工作正常运转。

2、注意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衔接,确保中央政府政令畅通。这次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在各部门主要职责的界定中,把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职责切实下放给地方。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一级政府,要注意进行配套改革,使各项职责切实得到落实。凡属于省一级政府的职权,要在确定省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中予以明确;凡属于市、县政府的职权,要交给市、县。

3、(略)

4、结合实际,做好人员分流工作。基本要求是: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人员分流的具体途径和办法。人员分流的时间,可用三年左右;贫困、边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适当延长。通过人员分流,优化机关公务员队伍和基层工作人员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5、切实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地方各级政府机关要进一步完善行政运行制度,规范行政领导职权,避免扯皮推诿,严格行政纪律,监察失职渎职行为。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要忠于职守,勤政廉政。

6、在改革的同时加强管理,逐步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为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巩固改革成果,各地要建立机构编制管理预算约束机制和监督惩处制度,加大管理的力度和权威性。凡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机构、自行增加编制、超编进人、超配领导职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管理权限从严查处。

机构改革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涉及部门权力和干部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机构改革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方案,按程序报批后,认真组织实施,保证机构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注释

〔1〕这个文件在收入本书时作了删略。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篇3

好范文原创投稿

市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宣传计划

为营造我市政府机构改革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参照我省其他市州作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如下宣传计划。

一、 宣传时间

2010年元月—5月。

二、宣传载体

中央编

办《机构编制工作动态》、中国机构网、省政府门户网、荆楚网、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人事》杂志、湖北省人事编制信息网、市委市政府信息刊物、鄂州日报、鄂州电台、电视台、鄂州人事人才网

三、宣传内容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有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安排部署和政策要求,中央编委和中央编办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批复的《鄂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及我市制定的实施意见,市领导在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市委、市政府和省编委领导讲话、批示及改革进展情况等。

四、方法步骤

1、动员阶段(月日—月日):主要任务是,宣传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情况,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重要举措、指导思想、改革原则、改革内容、机构调整等。在全社会营造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2、实施阶段(月日—月日):主要任务,一是围绕机构变动和调整情况,宣传新组建部门的挂牌和调整部门的整合情况,重点宣传新组建部门的名称变化、职能配置、运行情况和机关新气象等。二是围绕各部门“三定”拟订工作,宣传制定和修订完善部门的“三定”工作的进展情况。就部门“三定”工作,市编办主任方明同志接受鄂州日报等新闻媒体的专访。

3、总结阶段(月日—月日):主要任务是,市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后,对各部门改革的总体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五、组织实施:

(一)信息报送:

1、中央编办《机构编制工作动态》、中国机构网、湖北省人事编制信息网相关宣传信息由编办负责报送;

2、省政府门户网、荆楚网、《湖北人事》杂志、市委市政府信息刊物、鄂州人事人才网相关信息由局办公室负责报送。

(二)新闻宣传:省市各级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由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策划和实施

1、动员大会当天的消息由办公室负责联系省市新闻媒体现场采访;

2、改革实施阶段在鄂州日报专版登载政策解读、方局长接受新闻媒体专访相关稿件由编办负责提供;

3、改革过程中相关进展情况报道由局办公室根据改革进程和领导安排负责策划、组织相关媒体采访。

市人事局

市编办

2010年 元月20日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篇4

好范文原创投稿

市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宣传计划

为营造我市政府机构改革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参照我省其他市州作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如下宣传计划。

一、 宣传时间

2010年元月—5月。

二、宣传载体

中央编

办《机构编制工作动态》、中国机构网、省政府门户网、荆楚网、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人事》杂志、湖北省人事编制信息网、市委市政府信息刊物、鄂州日报、鄂州电台、电视台、鄂州人事人才网

三、宣传内容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有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安排部署和政策要求,中央编委和中央编办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批复的《鄂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及我市制定的实施意见,市领导在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市委、市政府和省编委领导讲话、批示及改革进展情况等。

四、方法步骤

1、动员阶段(月日—月日):主要任务是,宣传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情况,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重要举措、指导思想、改革原则、改革内容、机构调整等。在全社会营造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2、实施阶段(月日—月日):主要任务,一是围绕机构变动和调整情况,宣传新组建部门的挂牌和调整部门的整合情况,重点宣传新组建部门的名称变化、职能配置、运行情况和机关新气象等。二是围绕各部门“三定”拟订工作,宣传制定和修订完善部门的“三定”工作的进展情况。就部门“三定”工作,市编办主任方明同志接受鄂州日报等新闻媒体的专访。

3、总结阶段(月日—月日):主要任务是,市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后,对各部门改革的总体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五、组织实施:

(一)信息报送:

1、中央编办《机构编制工作动态》、中国机构网、湖北省人事编制信息网相关宣传信息由编办负责报送;

2、省政府门户网、荆楚网、《湖北人事》杂志、市委市政府信息刊物、鄂州人事人才网相关信息由局办公室负责报送。

(二)新闻宣传:省市各级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由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策划和实施

1、动员大会当天的消息由办公室负责联系省市新闻媒体现场采访;

2、改革实施阶段在鄂州日报专版登载政策解读、方局长接受新闻媒体专访相关稿件由编办负责提供;

3、改革过程中相关进展情况报道由局办公室根据改革进程和领导安排负责策划、组织相关媒体采访。

市人事局

市编办

2010年 元月20日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篇5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综述

在21世纪来临之际, 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阶段, 其成败将最终决定这次改革能否最终圆满完成。由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难度更大,困难更多, 因此引起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在研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时, 大家认为: 目前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 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虽经多次改革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权力过分集中, 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 行政管理层次不够明晰, 机关领导集体多头, 机构编制法制不健全等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大多数的社会责任和矛盾集中到政府的身上, 导致政府工作陷入了纷忙无序状态。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到了非搞不可的程度。响应***的号召, 加快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 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机关人员素质, 建立优化、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 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机构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戴均良分别撰文对减少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发表了看法。戴均良认为我国行政区划依宪法为三级制和四级制并存, 其中的四级制仅指设有自治州和地级市的地方, 但近年来过去虚的一级地区已逐渐由不得虚转实, 还出现一些宪法规定之外的新情况, 如市管市、市和市辖区管乡镇等问题。在1980 年至1997 年的17 年间,全国共新增地市县区117 个, 近20 万个行政编制, 再加上新增的事业编制(一般是行政编制的3 —4 倍) 和超编问题普遍存在, 这117 个地市县就总计增加了上百万吃“皇粮”人员。因此作者提出下一阶段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根据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地市县区数量,防止因行政区划调整而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针对县的规模过小带来加大行政管理成本, 增加财政负担;整体经济能力弱,难以集中财力物力搞大项目的经济建设;不得于中心城镇建设,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等问题, 应在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适当撤并一些规模太小的县, 这样有利于精减机构, 减少人员,减轻群众负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如何实施政府职能转变吴知伦提出要把转变职能这一理论层次上的概念落到操作层次的具体实施上, 关键是看政府职能部门原有的审批事项减少和规范了多少, 并公之于众,接受监督,此其一;其二,在设计改革措施时,不能只看它能否对不合理的政府机构有所冲击, 而要看政府机构的管理社会事务时具体行为能否改变,把企事业单位和老百姓是否满意作为落脚点。

李章泽认为在具体操作上关键是要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顺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吸纳和承接从政府分离出来的部分职能, 与政府一道共同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管理。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是政府职能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一定程度上制经约着机构改革的深度与进程,同时,中介组织还可及时填充政府撤离的空缺,防止产生社会失控现象。

肖巧云则认为转变职能首先要科学理解政府职能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力量是国家通过法律授权, 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提条件应是能过上级授权, 并通过法律赋予行政权力而实行的政府职能转变。没有这个前提,县级政府的职能是不可能转变的, 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改革。其次,要明确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县级政府最大的职能就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竞争, 有序发展的经济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其三是要明白在政府基本职能之间,应强化管理运行职能。在管理运行职能的计划、组织、控制三项职能之间, 应强化控制职能;在基本职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项职能中,强化政治和社会两项职能,尤其要加强其中的民主职能、环保职能、社会保障职能, 削减经济职能,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政府机构的规模、层次、数量、运行方式等改革方案,积极稳妥进行机构改革。

毛世清认为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经济职能。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一职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事务实施公共管理,而不是从事经济活动来完成,主要职责在于管理,主要是维护本地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本地消费者的利益。必须紧紧抓住政企分开这一核心,解决好两个层面上的分开。一个层面是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责任和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分开, 通俗地说就是把官员的角色同老板的角色分开; 另一个层面是把出资者的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开。从而建立一种政府与市场、企业三位一体的有机协调的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使政府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并维护市场规则、进行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国有资产上。

张国庆认为,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上,应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对于必设机构, 要坚决执行,“自行确定”机构就是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确定,要以客观需求和自身条件为准则。对精简指标,也应实事求是,如果一个地方市场发展不健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的指标就要酌情考虑,不必“一刀切”,否则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根据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项职能, 首先要加强宏观调控部门,提高人员素质。其次要设立基础建设、社会保障、资源保护、资讯传播部门, 最后是大力压缩和精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留下少数人实施行业规划,制定行业政策,进行微观规制。

三、突破旧有观念,推进机构改革

 李梅从治道变革的角度认为中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需要与治道变革相适应, 着眼于治道变革的过程,来实施中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为此要实现四个“相应”。第一,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市场政府的进程相适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抓好农业,同时抓好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县级机构改革, 总的方向是走“小机关、大服务”的路子,减少对企业和基层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发展服务体系,逐渐从单纯的管理职能更多地转化为服务职能。第二, 地方机构改革与中国民主政府的进程相适应。改革的直接目标可以主要是改善行政绩效, 但也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 以完善公共行政政治权威基础和政治责任制度为目标,来建设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加强县级政府、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县级政府领导班子的监督, 并切实落实县级政府领导班子的个人责任及集体责任。第三, 地方机构改革与中国多中心自主治理政府的进程相适应。首先, 县政府应进一步理顺与省、地、市政府及乡镇政府的关系, 真正把决策权力落实在最小权力单位, 即在成本效益完全内部化的最小单位上。其次, 还需进一步注意多样化,在过去划分县级政府机构类型指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加一些变量,使分值更能反映中国各个县的多样性。第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相应。在行政行为的基础上,逐渐依法进行机构改革,与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汇流条件成熟时不妨制定《县级政府组织法》, 然后由各县人大制定实施细则, 使两者共同成为县级政府机构设置、变更的章。

 顾杰以突破论从五个方面指出此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突破点,一是突破旧观念,尽快走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是先改革先吃亏;机构改革难以走出“怪圈”,“改也白改”;机构改革就是减人,“只要人减了,机构改革就成功了”。二是突破理想模式,立足现阶段,努力探索转型期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规律。处于转型期、新旧体制交替期、磨合期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必然带有一定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用将来要实现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模式来裁决和要求今天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三是突破简单的“上下对口论”, 坚持“一地一策”的改革思想。四是突破“单兵独进”的观念,应多管齐下、整体配套,追求综合改革效益。主要是党政改革配套、政企改革配套、政事改革配套三个方面。五是突破“瓶颈”,拓展分流渠道,扩大吸纳空间,实现更多更好的安置。为此可采取“退、转、断、轮、派、培”的六字方针。

 大家重点讨论了以下体制的改革问题: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体制的改革问题。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的难点之一。其管理体制主要存在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公司机关人员老化、人员经费难落实和体制难建立、职能难转变、人员难分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政企分开, 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 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 逐步把现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撤销或改组为不具有行政职能的经济实体, 或改组为政府授权的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组织。关键是加速现有职能的转移, 将行政和行业职能移交给政府和综合经济部门, 社会管理职能移交给社会, 国有资产监管职能移交给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技术性和服务性职能移交给社会中介织。同时, 组建重点企业集团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 下放权力,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剥离工业公司的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组建行业管理办公室; 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司。  我认为目前机构膨胀、人员超编、机构编制反弹的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发展、派个人管”,“发下一个红头文, 又添机构又添人”, 过分强调上下对口, 编制观念淡薄、管理失控、监督检查不利等。要推进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 防止机构编制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必须理顺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淡化部门职能利益化倾向,尽快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法规, 对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权限、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 确立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执法主体地位, 建立健全必要的执法监督制度, 逐步实现地方政府机构、职能、编制的法治化。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篇6

一、基层对县乡机构改革的一些顾虑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县乡干部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走向心存顾虑,有的怕乡镇机构一古脑地撤销,自己工作没着落;有的担忧乡镇政府成为县级政府派出机构后,职能悬空,工作不好抓;有的担心机构改革后,乡镇原来的债务由谁承担;有的担心改革遭到既得利益者抵制,难以执行等等。

二、机构改革对干部调整带来的困难

目前,全省正在进行“三超两乱”治理,机构改革势必会要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但是目前干部出口有限,很难及时消化分流人员,怎样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从现实看,减人难度很大,特别是减支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今后和长远。主要是农村就业渠道窄,乡镇干部大部分素质相对偏低,年龄偏大,再就业比较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如果精简力度过大,会增加就业压力,可能形成一股新的“上访流”,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风险在不断增加,企业职工普遍感受到了生存竞争的压力,而机关事业单位则旱涝保收,舒适无忧,自然使许多人趋之若鹜,形成千军万马奔向机关的局面。于是出现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机关人满为患,严重超编。而且,越是这样的超编人员,其背景越复杂,神通也越大。其互利关系、血缘关系、裙带关系纠缠在一起,真要将这些吃惯财政饭的人分流出去,直接触及其根本利益,这在实际操作中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同时,精简机构所引起的部门利益的调整,也会给地方政府的操作带来困难。

三、对县乡机构改革的几点意见建议

第一,行政机构改革和行政部门设置不应以降低行政成本为目的,而应以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为方向。在转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法制化过程中,需要行政机构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并将公共服务向基层、民众延伸,不应将公共服务上收。一方面应强化乡镇行政的公共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乡镇行政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配置。

第二,在县级行政,应该扩大行政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构建平衡的权力结构。一方面继续推进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另一方面扩大县人大对行政部门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将乡镇的职能重新定位,并加以明确《行政许可法》为依据,改变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现状。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转变发展经济的方式方法,从过去招商引资、直接投资上项目、抓生产经营,转到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创造稳定良好的政策环境上来,转到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上来。

第三,加快县乡机构管理立法。当前中国急需制定行政组织法和相关的程序法,对行政结构和职能作出法律的规定,防止行政结构和职能随领导的变动而不断调整。要加快机构管理法制化的步伐,实现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杜绝人员增加,要建立机构编制管理预算约束机构和监督惩处制度,加大管理的力度和权威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为要严格追究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

总之,当前县乡级行政结构还是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即按上级的计划设计出来,显然不适应当前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这样的现实。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解除这样的症结,建立一个合理、规范、高效和透明的行政结构,迫切需要从法律上对上下级行政结构和职能作出明确的分工界定,这样才能使县乡两级行政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和社会经济发展。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篇7

一、基层对县乡机构改革的一些顾虑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县乡干部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走向心存顾虑,有的怕乡镇机构一古脑地撤销,自己工作没着落;有的担忧乡镇政府成为县级政府派出机构后,职能悬空,工作不好抓;有的担心机构改革后,乡镇原来的债务由谁承担;有的担心改革遭到既得利益者抵制,难以执行等等。

二、机构改革对干部调整带来的困难

目前,全省正在进行“三超两乱”治理,机构改革势必会要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但是目前干部出口有限,很难及时消化分流人员,怎样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从现实看,减人难度很大,特别是减支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今后和长远。主要是农村就业渠道窄,乡镇干部大部分素质相对偏低,年龄偏大,再就业比较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如果精简力度过大,会增加就业压力,可能形成一股新的“上访流”,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风险在不断增加,企业职工普遍感受到了生存竞争的压力,而机关事业单位则旱涝保收,舒适无忧,自然使许多人趋之若鹜,形成千军万马奔向机关的局面。于是出现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机关人满为患,严重超编。而且,越是这样的超编人员,其背景越复杂,神通也越大。其互利关系、血缘关系、裙带关系纠缠在一起,真要将这些吃惯财政饭的人分流出去,直接触及其根本利益,这在实际操作中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同时,精简机构所引起的部门利益的调整,也会给地方政府的操作带来困难。

三、对县乡机构改革的几点意见建议

第一,行政机构改革和行政部门设置不应以降低行政成本为目的,而应以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为方向。在转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法制化过程中,需要行政机构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并将公共服务向基层、民众延伸,不应将公共服务上收。一方面应强化乡镇行政的公共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乡镇行政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配置。

第二,在县级行政,应该扩大行政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构建平衡的权力结构。一方面继续推进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另一方面扩大县人大对行政部门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将乡镇的职能重新定位,并加以明确《行政许可法》为依据,改变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现状。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转变发展经济的方式方法,从过去招商引资、直接投资上项目、抓生产经营,转到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创造稳定良好的政策环境上来,转到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上来。

第三,加快县乡机构管理立法。当前中国急需制定行政组织法和相关的程序法,对行政结构和职能作出法律的规定,防止行政结构和职能随领导的变动而不断调整。要加快机构管理法制化的步伐,实现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杜绝人员增加,要建立机构编制管理预算约束机构和监督惩处制度,加大管理的力度和权威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为要严格追究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

总之,当前县乡级行政结构还是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即按上级的计划设计出来,显然不适应当前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这样的现实。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解除这样的症结,建立一个合理、规范、高效和透明的行政结构,迫切需要从法律上对上下级行政结构和职能作出明确的分工界定,这样才能使县乡两级行政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和社会经济发展。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篇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

(一九九九年一月五日)

进机构改革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当前,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取得了重大成果,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适时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这不仅有利于同国务院机构改革相衔接,保证政令畅通,而且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此,现就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在***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地方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虽经多次改革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政事、政社不分,一些应由社会自我管理或主要由社会中介组织和事业单位解决的问题,也由政府部门包揽起来,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

三是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造成一些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分割和封锁,加剧了部门、行业和地方的保护主义,阻碍了公平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

四是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庞大,职责交叉,人员臃肿、结构不合理,财政负担沉重,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财政更是难以为继。

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仅滋生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助长****和不正之风,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直接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下决心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二、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实现上述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把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

——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精兵简政,裁减冗员,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以及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界定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按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结合地方各级政府行政管理和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人力资源状况,制定具体方案,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推进改革,在实践中补充完善。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逐步由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依法管理;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监督,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

三、职能转变和部门调整。

省一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区域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地区、条块分割;政府机关不再办经济实体,已经办的要限期脱钩,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主管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切实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改组;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与协调。调整省级政府机构设置,建立与国务院机构框架大体协调的省级政府组织结构。

1、需要加强的部门。省级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要强化区域经济调节职能,发展

计划、经济贸易以及财政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区域调节与管理,保证国家宏观调控顺利进行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全国大中城市所设的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逐步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环境保护部门领导管理体制改为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为主。将药政、药检和药品生产流通监管职能集中起来,组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农业、水利、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保持基本稳定,林业部门的职能要转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上来,封山育林、种草种树,扩大林草植被,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林业资源较少的省(自治区)可将林业部门与农业或环保部门合设。

2、不再保留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不再设置工业、商业、物资管理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其政府职能并入经贸部门。行政性公司按照政企分开、公平竞争、自主经营的要求进行改组。省级政府对国有重点企业的监管,可以采取派出代表参加监事会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派出稽察特派员的方式进行监管。

水产(海洋水产)、畜牧、农垦、农机等机构改建为经济服务实体,实行政企分开,其政府职能并入有关部门。

3、需要调整的部门。有条件的省(直辖市)组建信息产业机构,按照设计、生产、开发、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防止重复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四、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省级政府工作部门分为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省级政府组成部门的设置应与国务院组成部门基本对口,以利于工作的衔接。地方各级政府一般不设置与国务院办事机构对应的机构和部门管理的机构。国防动员的办事机构设置由省一级政府在制定地方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时通盘考虑。

将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由现有的五十三个左右(含委、厅管理机构)精简为四十个左右,经济不发达、人口较少的省(自治区)精简为三十个左右;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六十一个左右(含委、厅管理机构)精简为四十五个左右。省(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一般称委、厅,直辖市称委、局,直属机构一般称局。省级政府机关人员编制精简幅度原则上参照国务院精简比例进行,逐步、分期达

到精简一半左右,新组建的重庆市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1、坚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这次地方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变化较大、人员调整较多的一次,加上下岗职工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去年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水灾,今年又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和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所以,保证安定团结尤为重要。必须注意把机构改革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大的震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人员妥善安排,国有财产不流失,工作正常运转。

2、注意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衔接,确保中央政府政令畅通。这次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在各部门主要职责的界定中,把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职责切实下放给地方。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一级政府,要注意进行配套改革,使各项职责切实得到落实。凡属于省一级政府的职权,要在确定省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中予以明确;凡属于市、县政府的职权,要交给市、县。

3、(略)

4、结合实际,做好人员分流工作。基本要求是: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人员分流的具体途径和办法。人员分流的时间,可用三年左右;贫困、边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适当延长。通过人员分流,优化机关公务员队伍和基层工作人员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5、切实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地方各级政府机关要进一步完善行政运行制度,规范行政领导职权,避免扯皮推诿,严格行政纪律,监察失职渎职行为。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要忠于职守,勤政廉政。

6、在改革的同时加强管理,逐步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为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巩固改革成果,各地要建立机构编制管理预算约束机制和监督惩处制度,加大管理的力度和权威性。凡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机构、自行增加编制、超编进人、超配领导职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管理权限从严查处。

机构改革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涉及部门权力和干部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机构改革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方案,按程序报批后,认真组织实施,保证机构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注释

〔1〕这个文件在收入本书时作了删略。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篇9

一、基层对县乡机构改革的一些顾虑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县乡干部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走向心存顾虑,有的怕乡镇机构一古脑地撤销,自己工作没着落;有的担忧乡镇政府成为县级政府派出机构后,职能悬空,工作不好抓;有的担心机构改革后,乡镇原来的债务由谁承担;有的担心改革遭到既得利益者抵制,难以执行等等。

二、机构改革对干部调整带来的困难

目前,全省正在进行“三超两乱”治理,机构改革势必会要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但是目前干部出口有限,很难及时消化分流人员,怎样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从现实看,减人难度很大,特别是减支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今后和长远。主要是农村就业渠道窄,乡镇干部大部分素质相对偏低,年龄偏大,再就业比较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如果精简力度过大,会增加就业压力,可能形成一股新的“上访流”,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风险在不断增加,企业职工普遍感受到了生存竞争的压力,而机关事业单位则旱涝保收,舒适无忧,自然使许多人趋之若鹜,形成千军万马奔向机关的局面。于是出现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机关人满为患,严重超编。而且,越是这样的超编人员,其背景越复杂,神通也越大。其互利关系、血缘关系、裙带关系纠缠在一起,真要将这些吃惯财政饭的人分流出去,直接触及其根本利益,这在实际操作中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同时,精简机构所引起的部门利益的调整,也会给地方政府的操作带来困难。

三、对县乡机构改革的几点意见建议

第一,行政机构改革和行政部门设置不应以降低行政成本为目的,而应以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为方向。在转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法制化过程中,需要行政机构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并将公共服务向基层、民众延伸,不应将公共服务上收。一方面应强化乡镇行政的公共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乡镇行政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配置。

第二,在县级行政,应该扩大行政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构建平衡的权力结构。一方面继续推进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另一方面扩大县人大对行政部门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将乡镇的职能重新定位,并加以明确《行政许可法》为依据,改变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现状。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转变发展经济的方式方法,从过去招商引资、直接投资上项目、抓生产经营,转到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创造稳定良好的政策环境上来,转到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上来。

第三,加快县乡机构管理立法。当前中国急需制定行政组织法和相关的程序法,对行政结构和职能作出法律的规定,防止行政结构和职能随领导的变动而不断调整。要加快机构管理法制化的步伐,实现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杜绝人员增加,要建立机构编制管理预算约束机构和监督惩处制度,加大管理的力度和权威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为要严格追究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

总之,当前县乡级行政结构还是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即按上级的计划设计出来,显然不适应当前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这样的现实。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解除这样的症结,建立一个合理、规范、高效和透明的行政结构,迫切需要从法律上对上下级行政结构和职能作出明确的分工界定,这样才能使县乡两级行政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和社会经济发展。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篇10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综述

在21世纪来临之际, 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阶段, 其成败将最终决定这次改革能否最终圆满完成。由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难度更大,困难更多, 因此引起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在研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时, 大家认为: 目前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 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虽经多次改革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权力过分集中, 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 行政管理层次不够明晰, 机关领导集体多头, 机构编制法制不健全等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大多数的社会责任和矛盾集中到政府的身上, 导致政府工作陷入了纷忙无序状态。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到了非搞不可的程度。响应***的号召, 加快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 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机关人员素质, 建立优化、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 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机构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戴均良分别撰文对减少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发表了看法。戴均良认为我国行政区划依宪法为三级制和四级制并存, 其中的四级制仅指设有自治州和地级市的地方, 但近年来过去虚的一级地区已逐渐由不得虚转实, 还出现一些宪法规定之外的新情况, 如市管市、市和市辖区管乡镇等问题。在1980 年至1997 年的17 年间,全国共新增地市县区117 个, 近20 万个行政编制, 再加上新增的事业编制(一般是行政编制的3 —4 倍) 和超编问题普遍存在, 这117 个地市县就总计增加了上百万吃“皇粮”人员。因此作者提出下一阶段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根据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地市县区数量,防止因行政区划调整而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针对县的规模过小带来加大行政管理成本, 增加财政负担;整体经济能力弱,难以集中财力物力搞大项目的经济建设;不得于中心城镇建设,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等问题, 应在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适当撤并一些规模太小的县, 这样有利于精减机构, 减少人员,减轻群众负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如何实施政府职能转变吴知伦提出要把转变职能这一理论层次上的概念落到操作层次的具体实施上, 关键是看政府职能部门原有的审批事项减少和规范了多少, 并公之于众,接受监督,此其一;其二,在设计改革措施时,不能只看它能否对不合理的政府机构有所冲击, 而要看政府机构的管理社会事务时具体行为能否改变,把企事业单位和老百姓是否满意作为落脚点。

李章泽认为在具体操作上关键是要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顺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吸纳和承接从政府分离出来的部分职能, 与政府一道共同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管理。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是政府职能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一定程度上制经约着机构改革的深度与进程,同时,中介组织还可及时填充政府撤离的空缺,防止产生社会失控现象。

肖巧云则认为转变职能首先要科学理解政府职能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力量是国家通过法律授权, 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提条件应是能过上级授权, 并通过法律赋予行政权力而实行的政府职能转变。没有这个前提,县级政府的职能是不可能转变的, 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改革。其次,要明确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县级政府最大的职能就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竞争, 有序发展的经济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其三是要明白在政府基本职能之间,应强化管理运行职能。在管理运行职能的计划、组织、控制三项职能之间, 应强化控制职能;在基本职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项职能中,强化政治和社会两项职能,尤其要加强其中的民主职能、环保职能、社会保障职能, 削减经济职能,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政府机构的规模、层次、数量、运行方式等改革方案,积极稳妥进行机构改革。

毛世清认为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经济职能。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一职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事务实施公共管理,而不是从事经济活动来完成,主要职责在于管理,主要是维护本地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本地消费者的利益。必须紧紧抓住政企分开这一核心,解决好两个层面上的分开。一个层面是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责任和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分开, 通俗地说就是把官员的角色同老板的角色分开; 另一个层面是把出资者的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开。从而建立一种政府与市场、企业三位一体的有机协调的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使政府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并维护市场规则、进行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国有资产上。

张国庆认为,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上,应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对于必设机构, 要坚决执行,“自行确定”机构就是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确定,要以客观需求和自身条件为准则。对精简指标,也应实事求是,如果一个地方市场发展不健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的指标就要酌情考虑,不必“一刀切”,否则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根据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项职能, 首先要加强宏观调控部门,提高人员素质。其次要设立基础建设、社会保障、资源保护、资讯传播部门, 最后是大力压缩和精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留下少数人实施行业规划,制定行业政策,进行微观规制。

三、突破旧有观念,推进机构改革

 李梅从治道变革的角度认为中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需要与治道变革相适应, 着眼于治道变革的过程,来实施中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为此要实现四个“相应”。第一,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市场政府的进程相适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抓好农业,同时抓好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县级机构改革, 总的方向是走“小机关、大服务”的路子,减少对企业和基层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发展服务体系,逐渐从单纯的管理职能更多地转化为服务职能。第二, 地方机构改革与中国民主政府的进程相适应。改革的直接目标可以主要是改善行政绩效, 但也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 以完善公共行政政治权威基础和政治责任制度为目标,来建设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加强县级政府、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县级政府领导班子的监督, 并切实落实县级政府领导班子的个人责任及集体责任。第三, 地方机构改革与中国多中心自主治理政府的进程相适应。首先, 县政府应进一步理顺与省、地、市政府及乡镇政府的关系, 真正把决策权力落实在最小权力单位, 即在成本效益完全内部化的最小单位上。其次, 还需进一步注意多样化,在过去划分县级政府机构类型指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加一些变量,使分值更能反映中国各个县的多样性。第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相应。在行政行为的基础上,逐渐依法进行机构改革,与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汇流条件成熟时不妨制定《县级政府组织法》, 然后由各县人大制定实施细则, 使两者共同成为县级政府机构设置、变更的章。

 顾杰以突破论从五个方面指出此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突破点,一是突破旧观念,尽快走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是先改革先吃亏;机构改革难以走出“怪圈”,“改也白改”;机构改革就是减人,“只要人减了,机构改革就成功了”。二是突破理想模式,立足现阶段,努力探索转型期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规律。处于转型期、新旧体制交替期、磨合期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必然带有一定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用将来要实现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模式来裁决和要求今天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三是突破简单的“上下对口论”, 坚持“一地一策”的改革思想。四是突破“单兵独进”的观念,应多管齐下、整体配套,追求综合改革效益。主要是党政改革配套、政企改革配套、政事改革配套三个方面。五是突破“瓶颈”,拓展分流渠道,扩大吸纳空间,实现更多更好的安置。为此可采取“退、转、断、轮、派、培”的六字方针。

 大家重点讨论了以下体制的改革问题: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体制的改革问题。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的难点之一。其管理体制主要存在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公司机关人员老化、人员经费难落实和体制难建立、职能难转变、人员难分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政企分开, 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 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 逐步把现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撤销或改组为不具有行政职能的经济实体, 或改组为政府授权的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组织。关键是加速现有职能的转移, 将行政和行业职能移交给政府和综合经济部门, 社会管理职能移交给社会, 国有资产监管职能移交给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技术性和服务性职能移交给社会中介织。同时, 组建重点企业集团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 下放权力,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剥离工业公司的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组建行业管理办公室; 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司。  我认为目前机构膨胀、人员超编、机构编制反弹的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发展、派个人管”,“发下一个红头文, 又添机构又添人”, 过分强调上下对口, 编制观念淡薄、管理失控、监督检查不利等。要推进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 防止机构编制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必须理顺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淡化部门职能利益化倾向,尽快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法规, 对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权限、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 确立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执法主体地位, 建立健全必要的执法监督制度, 逐步实现地方政府机构、职能、编制的法治化。

推荐访问:意见 地方 政府机构改革 关于地方机构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意见 关于地方机构改革有关问题 关于地方机构改革涉及参照公务员 关于地方机构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全文 政府机构改革措施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fanwendaquan/youxiufanwen/9575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