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员用工保障方案9篇【优秀范文】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之路,加快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政策的引导支持作用,提升企业用工保障力度,为江门市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员用工保障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篇1
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之路,加快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政策的引导支持作用,提升企业用工保障力度,为江门市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提供持续稳定的人力保障,特制定以下保障企业用工工作措施。
一、完善招聘服务平台建设
(一)建设公共人力资源招聘市场。20**年建成我区首个室内公共人力资源招聘市场,为用人单位、求职者搭建招聘、求职、岗位发布、职业指导的公益性服务平台。在区内流动人口较为密集地段建设户外招聘市场,满足企业蓝领工人招聘需要。定期举办区内、区外、校园公益性招聘会,每年举办场次不少于10场。(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建设智能化人力资源信息发布平台。探索与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的模式,打造人社智能化人力资源发布平台。信息化平台具备系统集成、招聘信息发布(实现国内知名招聘网站同步发布功能)、工资指导价位、人力资源动态监测、劳资纠纷信息动态监测、就业补贴申领及精准推送信息等多种智能化、人性化功能,为企业提供用工指导,减轻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成本。(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三)建设村居招聘发布平台。切实发挥村居的终端末梢作用,在劳动力较多或人员密集的村居建设招工信息发布宣传阵地,通过户外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设施及时向辖区居民输送企业岗位信息和相关就业补贴政策,畅通招工就业渠道。对建设专门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含宣传栏或户外电子显示屏)的街道、村居,按每个2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经费补助。(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强化校企合作
(四)支持校企合作办班。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我区企业开展订单班、项目班、顶岗实习班等产学融合项目,向我区企业输送实习学生。对与我区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设订单班、项目班或顶岗实习班等产学融合项目,输送学生到我区企业实习3个月及以上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职业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补贴,每家院校、企业或负责组织对接的第三方机构每年获得校企合作补贴最高不超过20万元。(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海区教育局)
(五)鼓励技工院校学生到我区企业实习就业。对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到我区企业实习3个月及以上的技工院校学生,一次性给予1500元/人的实习补贴;对实习期满留在实习企业就业(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的劳动合同,购买社保满3个月)的技工院校学生再给予1500元/人的实习留用补贴。(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海区教育局)
三、拓宽劳务对接渠道
(六)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跨区域劳务对接宣传活动。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辖区企业进行跨区域劳务对接、赴外招聘或校园宣讲活动,对经与区人社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组织10家及以上辖区企业赴外开展的相关对接活动,按照省内市外1万元/场、省外2万元/场标准给予活动经费补贴。(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七)建设劳务输出服务站。支持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在劳动力输出大省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站,服务站主要功能为宣传我区就业创业环境、为本区企业代理招聘和组织辖区企业到当地招聘。每个服务站每年总服务费用不超过20万,服务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为我区企业输送务工人员50人以上,划拨首期即50%工作经费,成功帮我区企业招聘员工达300人以上的(需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在职购买社保一个月以上为条件),再给予总额50%工作经费。企业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订代理招聘协议,职业介绍费、员工往返企业交通费由双方协商解决。对集中组织异地务工人员乘车到本区企业就业的,据实给予交通费补贴。(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四、营造优质就业创业环境
(八)提升企业员工归属感。加强对企业务工人员关爱,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文体交流、联谊活动,区内公共娱乐设施可适时向企业员工免费开放。鼓励辖区商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企业员工提供消费折扣服务。(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工业园公司)
(九)安居保障。对夫妻双方均在我区企业就业,非江门户籍人员,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在我区缴纳社会保险满3个月及以上,且在我区租赁房屋居住的(不包括企业提供住宿的人员和在三区自有住房人员),给予夫妻双方每年5000元的住房补贴,补贴期限最长2年。(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十)子女教育保障。对夫妻双方均在我区企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非江门户籍),并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在我区缴纳社会保险满6个月及以上,其子女可统筹安排就读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责任部门:江海区教育局)
(十一)加强就业援助。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脱贫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建立服务跟踪台账,根据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优先向区内重点企业推荐。(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十二)强化信息对接,畅通企业招聘渠道。积极与企业对接,及时掌握企业用缺工信息,在网上用工平台登记的同时,多渠道匹配人力资源,通过设点摆摊、线上招聘以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协调临时用工等方式,畅通企业招聘用工渠道,切实保障企业生产经营。(责任单位: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街道办事处)
五、经费保障
本方案提及的保障企业用工措施所需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从区级就业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企业及个人已享受其他同类型补贴的,不得重复享受本措施所提及的补贴。(责任部门:江海区财政局,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六、实施期限
本措施自20**年**月**日起实施,实施期至20**年12月31日止。国家、省和市新出台的政策,对上述政策有调整的,按照国家、省和市的规定执行。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篇2
为深入贯彻“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切实做好重点企业和重特大项目用工服务保障工作,缓解部分企业“招工难”“技工荒”问题,助推淮安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制定本措施。
一、加强劳动力资源供需监测
(一)加强企业用工监测。建立完善基于企业用工需求、市场招聘、社会保险缴纳、失业登记于一体的企业用工监测机制,动态进行用工监测分析和调度保障。对重点企业、重特大项目以及紧急缺工100人以上的企业,安排专人帮办服务,通过余缺调剂、本地挖潜、劳务输入等方式解决用工缺口。
(二)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对接。分析把握城乡劳动力供给状况和新业态从业人员、外埠来淮务工人员等基本信息,统计发布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信息和企业工资市场指导价位,促进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返乡人员等各类求职者与用工需求企业有效对接。
二、拓宽招工用工渠道
(三)优化公共招聘服务。常态化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适时组织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赴市外招聘,按省内不高于1000元/场/家、省外不高于3000元/场/家的标准给予经费支持,由招聘活动组织单位统一列支,用于招聘期间交通、食宿、展位、宣传等支出。
(四)鼓励社会力量荐工。各类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其他就业服务社会组织介绍劳动者在我市企业(用人企业不得为劳务派遣公司)就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3个月以上(不含补缴)的,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介绍客籍劳动者初次在我市企业就业的,给予荐工组织1000元/人的一次性补贴;介绍我市户籍外出务工劳动者返回市内企业就业的,分别给予荐工组织1000元/人、返乡就业人员1000元/人的一次性补贴。
(五)拓展区域劳务协作。深化与外省市劳务协作,对接当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技院校开展劳务合作,开发一批劳务合作基地,设立一批省外招工服务站,通过驻点招工、委托招工等方式引进省外劳动力资源。“十四五”期间,全市劳务合作基地新增20个。根据年度劳动力引进活动开展情况及实际工作成效,给予劳务合作基地5-10万元/年的运行补贴。
(六)推进在校生顶岗实习。支持在淮高校、职技院校根据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满3个月并与企业签订工作意向合同(协议)的,从顶岗实习之月算起,按500元/人/月的标准给予学校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补贴。
(七)支持企业开展共享用工。将企业共享用工服务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畴,帮助开展共享用工的企业发布供需信息、组织对接活动、提供政策咨询等。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的,给予输出员工企业500元/人/月标准的补贴,每年不超过3个月。
(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制定《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引进,建成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到“十四五”末,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稳定在100家以上,其中大中华区100强1家,省级品牌3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不少于10家。常态化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人力资源竞赛,优胜的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认定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的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三、促进技能型员工供给
(九)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技能淮安”行动,促进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相互补充,大规模多层次培训技能人才。实施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充分挖掘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每年开展返乡人员、新生代农民工、城乡“两后生”、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技能培训2.5万人次以上。动态调整补贴目录和标准,深化“劳动者选单、政府买单”培训机制,支持企业、在淮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岗前、转岗、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
(十)支持校企融合培养。建立校企合作成本补偿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在淮高校、职技院校合作建设混合所有制院校。“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建成不少于1所混合所有制院校,为企业定向输送技能人才2000人。经认定达标的混合所有制院校,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用于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和培训资源开发等。混合所有制院校含产教融合型二级学院。
(十一)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培养输送方式。支持企业每年与在淮高校、职技院校新开设“订单班”“冠名班”不少于20个,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不少于600人。经人社、教育部门认定的“订单班”“冠名班”,按每年每班1万元的标准给予在淮高校、职技院校补助。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促进招生招工有效衔接,年培养学徒2000人以上。
四、汇聚用工服务保障合力
(十二)发挥人社部门牵头作用。人社部门牵头负责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推进工作。负责落实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各项政策、组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专班”、搭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平台。负责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情况进行研判分析,按月调度督办。负责编撰“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专报。
(十三)发挥联席会议调度作用。人社、财政、教育、工信等部门加强协作联动,统筹市内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用工,推进企业应急招工与在淮高校、职技院校学生实(见)习联动。建立企业用工服务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企业用工服务保障重大和难点问题,研究制定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工作目标,创优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方式。
(十四)发挥企业用工主体作用。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规,通过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薪酬待遇、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等措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员工归属感,降低员工流失率,不断提升企业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十五)发挥企业属地兜底作用。加大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段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公共交通、物流配送、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生活配套,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转学,努力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同城化待遇、均等化服务。各地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专项资金。
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篇3
一、目标任务
紧急解决前期110家失业动态监测企业缺工问题,优先解决其他“十强”产业、“四上”企业、制造业企业缺工的基础上,逐步将辖区内所有用工企业缺工纳入保障服务范围,统筹全市人社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全力搭平台、提技能、强服务、促匹配、优环境,切实缓解用工难题,实行销号制度,确保行动成效。努力实现保障企业用工和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双赢”,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以实际行动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二、行动时间
3月29日——6月30日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缺工企业清单。各县(市、区)要通过采取主动上门、电话联系、集中座谈等方式,全面掌握辖区企业缺工情况,特别是“四上”企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缺工情况,了解企业缺工原因,摸清企业缺工数量、招工计划、缺工类型、技能要求、薪资水平等用工信息,建立不少于50家企业缺工清单(附件2),确保全市缺工清单企业数不少于500家。
(二)建立人力资源供给清单。各县(市、区)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人社基层服务平台职能作用,对富余劳动力开展摸排登记,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内劳动者求职、失业人员登记等信息,建立辖区内人力资源供给清单(附件3)。结合实际,加强与当地大数据部门、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资源共享,摸清应届毕业生就业求职情况,切实做到供需有效对接。
(三)建立用工服务专员清单。建立人社用工服务专员制度,针对缺工企业情况,配备用工服务专员,建立用工服务专员服务企业清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完善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做到一企一策、快速响应,一对一解决企业缺工问题。
(四)建立人社政策服务清单。定期梳理人社部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政策,形成人社政策清单及时对外公布。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根据人社政策服务清单,协助办理政策申请,跟进办理进度,及时反馈政策落实情况。对重点企业招用工后办理职工参保登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就业登记等相关服务事项,要主动服务,一并办理。
(五)强化招聘用工服务。充分利用“线下+线上+直播”等多种方式,积极搭建用工对接平台。在滨州就业人才网设立重点企业招聘专区,推行视频招聘、远程面试,优先发布重点企业岗位信息。线下结合“2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牵头,分地区、分行业、分专业、分工种,每县(市、区)组织不少于6场招聘会,确保活动期间全市解决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举办50场以上,帮助至少500家缺工企业解决用工需求。
(六)持续开展“三进四送”活动。针对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主体,加强与基层社会组织的配合,深入开展“三进四送”活动,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或失业居民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服务,促进他们通过此次行动尽快实现就业,缓解企业用工压力。
(七)拓宽解决用工渠道。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社会力量为缺工规模较大的重点骨干企业、重大项目提供用工招聘、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对招工数量多和效果好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符合条件的,简化审批流程,及时落实职业介绍补贴等各项就业服务政策。
(八)鼓励学生实习实践。按照地域就近、专业相近原则,组织各级各类技工院校、职业培训学校在校生,通过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阶段性帮助重点企业缓解用工缺口。
(九)加大职业培训支持力度。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聚焦“十强产业”,广泛征集开发“高精尖”、“急紧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建设,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特别是,对重点企业长期缺口较大的职业(工种),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以及备类职业培训机构等,采用订单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组织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开展产教融合型学徒制培训,提高企业新录用职工和转岗职工的技能水平。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全面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开展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做大“金蓝领”培训项目,解决企业缺乏技能型人才问题。
(十)推动实施企业间共享用工模式。市县两级人社部门要支持企业建立共享用工联盟,开展共享用工,提供共享用工政策咨询、劳动合同示范文本等服务,保障好劳动者在共享用工期间的合法权益。市人社局要积极推动全市共享用工平台搭建,及时汇集发布企业缺工和劳动力富余信息,按需组织专场对接。
(十一)加强人力资源区域协作。选择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市,加强城市间人力资源流动。在活动期间,组织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人、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重点企业代表等赴黄河流域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市加强沟通交流,建立长效协作机制,有效解决我市企业缺工难问题。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将其作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人社部门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检验党史的学习教育成果的实际行动。各县(市、区)要整合相关力量,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班,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加强调度督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工作台账,全面摸排辖区企业缺工、劳动者求职情况,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缺工数量和类型等内容,加强统计分析,分类精准施策,确保有的放矢。市人社局将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请各县市区确定一名联络员(联络员名单和联系方式于4月8日前报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科),每周四汇总员工规模、企业类型等重点企业基本信息,解决用工数量及渠道、缺工数量及原因等重点企业用工情况以及“四张清单”报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科,市人社局每月通报各县(市、区)用工服务情况,推动问题逐个解决,任务逐项落实。市人社局将对县(市、区)报送的“四张清单”逐项分析,对政策清单及时调整并通过局官网、市就业人才网,滨州人社发布微信公众号以及滨州智慧人社App对外公布。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县(市、区)要及时总结攻坚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线上与线下结合,畅通宣传渠道,提高宣传层次,突出正面宣传,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营造浓厚的`舆论环境。同时,宣传一批吸纳就业数量较多,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示范效应的重点企业,树立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良好形象。
各县(市、区)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困难和其他重大情况及时报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科和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科。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篇4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帮助企业缓解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市十八届人民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就加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1133”工作体系和“全面攻坚年”部署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政府促进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主动靠前服务,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要素保障,着力解决企业在用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升服务企业能力,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打造青烟潍城市群会客厅和青岛辐射带动半岛一体化发展桥头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以服务保障企业用工为重点,全面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健全精准、高效、优质、即时的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通过本地培育与外地招引,实现企业用工与劳动者求职信息有效匹配,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到20**年,引进20家高校(含中等职业院校)来平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新增城乡就业40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00人以上,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回)平就业创业7000人以上,吸引外来劳动力6000人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企业用工精准对接机制
1.摸清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需求。以镇(街道、园区)为网格,每季度开展1次企业用工需求及劳动者就业需求摸底调查,掌握辖区内企业缺工人数、缺工工种、岗位条件、工资待遇等用工需求情况,了解辖区内未就业劳动者就业需求、培训需求等基本情况,建立企业用工及劳动者就业需求台账。
2.建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数据库。开发全市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数据库,指导镇(街道、园区)及时将调查掌握的企业用工需求、劳动者就业需求、培训需求等数据信息录入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系统,实现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动态管理,信息数据准确无误,为开展智能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3.建立招聘信息智能精准推送平台。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优势,开发建立人社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人社、教育、退役军人等部门相关信息,对企业招聘和劳动者求职供需双方进行精准画像、自动匹配、智能推送,实现“人找岗位”与“岗位找人”的双向互动服务。拓宽企业招聘信息发布渠道,继续开展人力资源现场招聘、送岗下乡和外出招聘等各类招聘活动,实现人岗有效对接。
4.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加强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镇(街道、园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企业用工的职责,发挥就业人才服务专员和村(社区)干部或网格员作用,每个镇(街道、园区)配备2名以上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员,及时将企业招聘、就业政策等信息推送给辖区居民,打通企业与求职者信息交流的“最后一米”。
(二)加强人力资源调剂引进工作
5.加大人力资源跨区合作输入力度。以吸引外来劳动者为重点,加强与鲁西部地区以及中西部省份的人力资源合作对接,强化与国内高校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招聘企业赴外地和各类院校开展现场招聘、网络招聘和人力资源对接等活动,为外地劳动者、高校毕业生来平就业搭建畅通的服务平台。
6.鼓励社会力量为企业招工。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中专院校、技工院校以及社区(村庄)便民服务站为企业介绍或推荐劳动者,对介绍推荐非平度市户籍劳动者初次在我市企业就业,或介绍推荐平度市户籍外出务工劳动者返回我市企业就业的,签订1年及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3个月及以上(不含补缴)的,按照每介绍推荐1人500元的标准给予相关机构奖励补贴。
7.支持建立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发挥市人力资源产业园资源集聚优势,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开展淡旺季用工调剂,为阶段性缺工企业提供供需对接服务。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我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企业淡旺季用工调剂(调剂用工时间满2个月以上),年累计调剂50人及以上的,按照每调剂1人100元的标准给予用工调剂平台一次性奖励补贴。
(三)加大校企合作定向输送力度
8.鼓励本市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落实《平度市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青岛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特色区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市技师学院扩容升级,支持市技师学院、职教中心优先与我市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围绕我市产业体系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更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引导和鼓励毕业生优先在本地就业。
9.支持市外院校设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与外地院校合作,吸引市外的大中专院校(技工院校)在我市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对与我市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批(50人及以上)为企业输送实习生且实习满3个月的院校,按照每输送1人200元的标准给予院校奖励补贴。
10.鼓励企业建立青年见习基地。对经认定的青年见习基地,组织派遣期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24周岁失业青年参加3—12个月的就业见习,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生活费,并为见习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按照见习期间最低工资标准的60%给予见习基地就业见习补贴。其中,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70%以上的,见习补贴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对近三年每年度见习人员30人以上且见习期满留用率70%以上的,见习补贴标准可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11.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素质。组织开展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市技师学院、职教中心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对企业职工、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实施企业新录用人员岗位技能培训、“金蓝领”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支持企业构建稳定劳动关系
12.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对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就业,签订1年(含)以上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的,按照每新招用1名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1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13.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对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用人单位(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派遣机构)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以及小微企业招用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及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缴纳职工社会保险的,按照现行政策给予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14.引导企业改善用工条件。发挥企业用工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合理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职工人文关怀,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
(五)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吸引力
15.建设“平度青年驿站”。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平度青年驿站”,为来平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短期免费住宿,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介、创业指导、城市融入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为高校毕业生融入平度搭建温暖的交流平台。
1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区八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空间优化、形象品位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交通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对外辐射力。围绕优质生活服务功能配套,积极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医疗、教育、服务等于一体的园区商务生活圈,缩小城乡生活服务水平差距,增强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17.营造良好用工环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新产业、大项目的引进力度,为劳动者个人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做好外来人员关心的交通、住房、落户、就医、就学等工作,开通定制公交和园区直通车,加快职工公寓建设,切实保障外来人员基本需求,为外来人员营造宜居宜业的务工环境,不断增强对外来人员的吸引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各镇(街道、园区)要主动作为,进一步压实责任,发挥联动作用,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市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保障,全力支持服务企业用工工作,保障服务企业用工政策措施落地。
(二)加强用工监测。镇(街道、园区)作为服务保障企业用工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实就业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加强对辖区企业的用工监测,准确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状况,做到缺工情况早掌握、解决问题早行动,及时有效解决企业用工困难。
(三)建立联动制度。建立“镇街吹哨、部门报到”企业用工联动机制,对因重点项目新开工或季节性等因素而产生的临时大量用工问题,各镇(街道、园区)要及时向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由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提交市级层面统筹协调解决。
本意见自20**年12月1日起试行,有效期2年。补贴政策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实施细则并负责解释。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篇5
一、目标任务
紧急解决前期110家失业动态监测企业缺工问题,优先解决其他“十强”产业、“四上”企业、制造业企业缺工的基础上,逐步将辖区内所有用工企业缺工纳入保障服务范围,统筹全市人社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全力搭平台、提技能、强服务、促匹配、优环境,切实缓解用工难题,实行销号制度,确保行动成效。努力实现保障企业用工和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双赢”,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以实际行动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二、行动时间
3月29日——6月30日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缺工企业清单。各县(市、区)要通过采取主动上门、电话联系、集中座谈等方式,全面掌握辖区企业缺工情况,特别是“四上”企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缺工情况,了解企业缺工原因,摸清企业缺工数量、招工计划、缺工类型、技能要求、薪资水平等用工信息,建立不少于50家企业缺工清单(附件2),确保全市缺工清单企业数不少于500家。
(二)建立人力资源供给清单。各县(市、区)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人社基层服务平台职能作用,对富余劳动力开展摸排登记,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内劳动者求职、失业人员登记等信息,建立辖区内人力资源供给清单(附件3)。结合实际,加强与当地大数据部门、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资源共享,摸清应届毕业生就业求职情况,切实做到供需有效对接。
(三)建立用工服务专员清单。建立人社用工服务专员制度,针对缺工企业情况,配备用工服务专员,建立用工服务专员服务企业清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完善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做到一企一策、快速响应,一对一解决企业缺工问题。
(四)建立人社政策服务清单。定期梳理人社部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政策,形成人社政策清单及时对外公布。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根据人社政策服务清单,协助办理政策申请,跟进办理进度,及时反馈政策落实情况。对重点企业招用工后办理职工参保登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就业登记等相关服务事项,要主动服务,一并办理。
(五)强化招聘用工服务。充分利用“线下+线上+直播”等多种方式,积极搭建用工对接平台。在滨州就业人才网设立重点企业招聘专区,推行视频招聘、远程面试,优先发布重点企业岗位信息。线下结合“2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牵头,分地区、分行业、分专业、分工种,每县(市、区)组织不少于6场招聘会,确保活动期间全市解决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举办50场以上,帮助至少500家缺工企业解决用工需求。
(六)持续开展“三进四送”活动。针对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主体,加强与基层社会组织的配合,深入开展“三进四送”活动,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或失业居民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服务,促进他们通过此次行动尽快实现就业,缓解企业用工压力。
(七)拓宽解决用工渠道。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社会力量为缺工规模较大的重点骨干企业、重大项目提供用工招聘、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对招工数量多和效果好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符合条件的,简化审批流程,及时落实职业介绍补贴等各项就业服务政策。
(八)鼓励学生实习实践。按照地域就近、专业相近原则,组织各级各类技工院校、职业培训学校在校生,通过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阶段性帮助重点企业缓解用工缺口。
(九)加大职业培训支持力度。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聚焦“十强产业”,广泛征集开发“高精尖”、“急紧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建设,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特别是,对重点企业长期缺口较大的职业(工种),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以及备类职业培训机构等,采用订单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组织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开展产教融合型学徒制培训,提高企业新录用职工和转岗职工的技能水平。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全面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开展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做大“金蓝领”培训项目,解决企业缺乏技能型人才问题。
(十)推动实施企业间共享用工模式。市县两级人社部门要支持企业建立共享用工联盟,开展共享用工,提供共享用工政策咨询、劳动合同示范文本等服务,保障好劳动者在共享用工期间的合法权益。市人社局要积极推动全市共享用工平台搭建,及时汇集发布企业缺工和劳动力富余信息,按需组织专场对接。
(十一)加强人力资源区域协作。选择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市,加强城市间人力资源流动。在活动期间,组织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人、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重点企业代表等赴黄河流域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市加强沟通交流,建立长效协作机制,有效解决我市企业缺工难问题。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将其作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人社部门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检验党史的学习教育成果的实际行动。各县(市、区)要整合相关力量,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班,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加强调度督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工作台账,全面摸排辖区企业缺工、劳动者求职情况,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缺工数量和类型等内容,加强统计分析,分类精准施策,确保有的放矢。市人社局将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请各县市区确定一名联络员(联络员名单和联系方式于4月8日前报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科),每周四汇总员工规模、企业类型等重点企业基本信息,解决用工数量及渠道、缺工数量及原因等重点企业用工情况以及“四张清单”报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科,市人社局每月通报各县(市、区)用工服务情况,推动问题逐个解决,任务逐项落实。市人社局将对县(市、区)报送的“四张清单”逐项分析,对政策清单及时调整并通过局官网、市就业人才网,滨州人社发布微信公众号以及滨州智慧人社App对外公布。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县(市、区)要及时总结攻坚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线上与线下结合,畅通宣传渠道,提高宣传层次,突出正面宣传,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营造浓厚的`舆论环境。同时,宣传一批吸纳就业数量较多,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示范效应的重点企业,树立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良好形象。
各县(市、区)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困难和其他重大情况及时报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科和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科。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篇6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帮助企业缓解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市十八届人民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就加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1133”工作体系和“全面攻坚年”部署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政府促进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主动靠前服务,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要素保障,着力解决企业在用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升服务企业能力,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打造青烟潍城市群会客厅和青岛辐射带动半岛一体化发展桥头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以服务保障企业用工为重点,全面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健全精准、高效、优质、即时的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通过本地培育与外地招引,实现企业用工与劳动者求职信息有效匹配,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到20**年,引进20家高校(含中等职业院校)来平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新增城乡就业40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00人以上,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回)平就业创业7000人以上,吸引外来劳动力6000人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企业用工精准对接机制
1.摸清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需求。以镇(街道、园区)为网格,每季度开展1次企业用工需求及劳动者就业需求摸底调查,掌握辖区内企业缺工人数、缺工工种、岗位条件、工资待遇等用工需求情况,了解辖区内未就业劳动者就业需求、培训需求等基本情况,建立企业用工及劳动者就业需求台账。
2.建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数据库。开发全市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数据库,指导镇(街道、园区)及时将调查掌握的企业用工需求、劳动者就业需求、培训需求等数据信息录入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系统,实现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动态管理,信息数据准确无误,为开展智能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3.建立招聘信息智能精准推送平台。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优势,开发建立人社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人社、教育、退役军人等部门相关信息,对企业招聘和劳动者求职供需双方进行精准画像、自动匹配、智能推送,实现“人找岗位”与“岗位找人”的双向互动服务。拓宽企业招聘信息发布渠道,继续开展人力资源现场招聘、送岗下乡和外出招聘等各类招聘活动,实现人岗有效对接。
4.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加强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镇(街道、园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企业用工的职责,发挥就业人才服务专员和村(社区)干部或网格员作用,每个镇(街道、园区)配备2名以上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员,及时将企业招聘、就业政策等信息推送给辖区居民,打通企业与求职者信息交流的“最后一米”。
(二)加强人力资源调剂引进工作
5.加大人力资源跨区合作输入力度。以吸引外来劳动者为重点,加强与鲁西部地区以及中西部省份的人力资源合作对接,强化与国内高校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招聘企业赴外地和各类院校开展现场招聘、网络招聘和人力资源对接等活动,为外地劳动者、高校毕业生来平就业搭建畅通的服务平台。
6.鼓励社会力量为企业招工。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中专院校、技工院校以及社区(村庄)便民服务站为企业介绍或推荐劳动者,对介绍推荐非平度市户籍劳动者初次在我市企业就业,或介绍推荐平度市户籍外出务工劳动者返回我市企业就业的,签订1年及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3个月及以上(不含补缴)的,按照每介绍推荐1人500元的标准给予相关机构奖励补贴。
7.支持建立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发挥市人力资源产业园资源集聚优势,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开展淡旺季用工调剂,为阶段性缺工企业提供供需对接服务。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我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企业淡旺季用工调剂(调剂用工时间满2个月以上),年累计调剂50人及以上的,按照每调剂1人100元的标准给予用工调剂平台一次性奖励补贴。
(三)加大校企合作定向输送力度
8.鼓励本市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落实《平度市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青岛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特色区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市技师学院扩容升级,支持市技师学院、职教中心优先与我市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围绕我市产业体系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更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引导和鼓励毕业生优先在本地就业。
9.支持市外院校设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与外地院校合作,吸引市外的大中专院校(技工院校)在我市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对与我市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批(50人及以上)为企业输送实习生且实习满3个月的院校,按照每输送1人200元的标准给予院校奖励补贴。
10.鼓励企业建立青年见习基地。对经认定的青年见习基地,组织派遣期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24周岁失业青年参加3—12个月的就业见习,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生活费,并为见习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按照见习期间最低工资标准的60%给予见习基地就业见习补贴。其中,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70%以上的,见习补贴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对近三年每年度见习人员30人以上且见习期满留用率70%以上的,见习补贴标准可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11.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素质。组织开展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市技师学院、职教中心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对企业职工、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实施企业新录用人员岗位技能培训、“金蓝领”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支持企业构建稳定劳动关系
12.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对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就业,签订1年(含)以上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的,按照每新招用1名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1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13.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对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用人单位(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派遣机构)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以及小微企业招用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及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缴纳职工社会保险的,按照现行政策给予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14.引导企业改善用工条件。发挥企业用工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合理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职工人文关怀,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
(五)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吸引力
15.建设“平度青年驿站”。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平度青年驿站”,为来平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短期免费住宿,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介、创业指导、城市融入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为高校毕业生融入平度搭建温暖的交流平台。
1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区八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空间优化、形象品位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交通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对外辐射力。围绕优质生活服务功能配套,积极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医疗、教育、服务等于一体的园区商务生活圈,缩小城乡生活服务水平差距,增强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17.营造良好用工环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新产业、大项目的引进力度,为劳动者个人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做好外来人员关心的交通、住房、落户、就医、就学等工作,开通定制公交和园区直通车,加快职工公寓建设,切实保障外来人员基本需求,为外来人员营造宜居宜业的务工环境,不断增强对外来人员的吸引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各镇(街道、园区)要主动作为,进一步压实责任,发挥联动作用,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市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保障,全力支持服务企业用工工作,保障服务企业用工政策措施落地。
(二)加强用工监测。镇(街道、园区)作为服务保障企业用工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实就业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加强对辖区企业的用工监测,准确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状况,做到缺工情况早掌握、解决问题早行动,及时有效解决企业用工困难。
(三)建立联动制度。建立“镇街吹哨、部门报到”企业用工联动机制,对因重点项目新开工或季节性等因素而产生的临时大量用工问题,各镇(街道、园区)要及时向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由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提交市级层面统筹协调解决。
本意见自20**年12月1日起试行,有效期2年。补贴政策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实施细则并负责解释。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篇7
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保企业用工、稳就业局势作用,有效缓解当前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决定在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开展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工作部署,把解决企业缺工问题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学党史办实事”的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项行动,全力搭平台、提技能、强服务、促匹配、优环境,努力缓解企业缺工问题,助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二、行动内容
(一)建立服务清单
1、建立缺工企业清单。通过主动上门、电话联系、集中座谈等方式,全面掌握辖区企业缺工情况,深入了解企业缺工原因,摸清企业招工计划,同步建立企业清单,做到企业缺工规模、缺工类型、技能要求、薪资水平“四清”。
2、建立人力资源供给清单。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摸排登记,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资源共享,了解劳动者求职、失业人员登记等信息,动态掌握本地人力资源现状,建立本地区人力资源供给清单,并及时与缺工企业清单匹配。
3、建立用工服务专员清单。完善人社用工服务专员制度,针对缺工企业情况,配备用工服务专员,建立用工服务专员服务企业清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完善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做到一企一策、快速响应,一对一解决企业缺工问题。
(二)实施助企计划
1、实施“‘百千万’招聘计划”。利用100天时间,分地区、分行业、分专业、分工种,策划举办1000场以上招聘会,帮助至少1万家重点缺工企业解决急需用工。每市组织招聘活动不少于60场,对接服务企业600家以上。建立工作台账,落实企业招聘用工实名制,定期跟踪汇总签订合同数、就业登记数、缴纳社保数、解决空岗数等情况,确保活动效果。
2、实施“百家机构助千企计划”。每市组织10家以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60家以上缺工规模较大的重点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等,提供用工招聘、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有条件的市,可根据招工数量和效果,给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定补贴。
3、实施“技工院校顶岗实习计划”。按照地域就近、专业相近原则,根据教学计划,组织进入实习阶段的技工院校学生,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阶段性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用工缺口。
4、实施“跨省劳务协作计划”。加强与黄河流域8省的合作,主动对接劳务输出大市、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开展劳务协作,开发一批劳务合作基地,设立一批省外招工服务站,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驻点招工,更大规模引进省外优质劳动力资源。
5、实施“职业技能提升接力计划”。根据企业技能要求,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短期培训,大规模培养企业急需技能人才。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广泛征集开发“高精尖”“急紧缺”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加快开展产教融合型学徒制培训,提高企业新录用职工和转岗职工的技能水平。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全面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开展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做大“金蓝领”培训项目。
6、实施“共享用工促进计划”。支持企业开展共享用工,开展用工余缺调剂合作。加强共享用工指导服务,积极搭建共享用工服务平台,及时汇集发布企业缺工和劳动力富余信息,按需组织专场对接,保障劳动者在共享用工期间的合法权益。
(三)健全保障机制
1、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实施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支撑计划,鼓励引导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用工指导、员工招聘、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等服务。深化“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构建人力资源信息库和需求库,搭建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息平台,实现供求信息无缝衔接、精准匹配。探索建立招工补贴机制,增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企业输送劳动力的积极性。
2、健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打造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全链条培养的技工教育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指导技工院校全方位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各类培训,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联合企业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3、健全用工环境提升机制。引导企业转变“重招聘轻培养”“重产品轻员工”“重效益轻保障”的做法,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企业薪酬调查分析,发挥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风向标作用,开展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形成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用一流薪酬吸引员工、留住员工。督促指导企业改善工作、就餐、住宿等条件,提高福利保障水平,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探索开展“诚信雇主”培育活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用工形象。协调解决员工在子女教育、住房、卫生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提高在企业工作幸福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用工保障的牵头部门,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充分发挥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广泛争取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社会机构的支持,协调行动,形成合力,成立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靠上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完善工作机制。专项行动实行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市、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厅成立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督导,将解决企业用工人数、降低企业缺工率、指导督促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培养留住人才等情况列入考核内容,推动任务逐项落实。各市、县(市、区)要建立相应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要建立工作台账,加强统计分析,分类精准施策,确保有的放矢。要制定行动方案,细化时间表、路线图、责任链,推动问题清单化、举措精准化、责任明晰化,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三)注重综合施策。深入开展“人社政策畅通行”活动,打包就业、人才、培训等政策,一体推进政策宣传解读落实,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提供政策保障。要以开展信息化创新提升行动为契机,搭建各类用工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推动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质效。要发挥好市场灵敏度高、专业性强的优势,采取奖补激励等方式,推动市场化、社会化解决用工难题。
(四)加强宣传引导。把宣传工作贯穿专项行动全过程,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线上与线下结合,畅通宣传渠道,提高宣传层次。要大力宣传专项行动的积极成效,深入挖掘各地用工服务保障的经验做法。要密切关注舆情,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回应、及时解决,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篇8
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之路,加快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政策的引导支持作用,提升企业用工保障力度,为江门市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提供持续稳定的人力保障,特制定以下保障企业用工工作措施。
一、完善招聘服务平台建设
(一)建设公共人力资源招聘市场。20**年建成我区首个室内公共人力资源招聘市场,为用人单位、求职者搭建招聘、求职、岗位发布、职业指导的公益性服务平台。在区内流动人口较为密集地段建设户外招聘市场,满足企业蓝领工人招聘需要。定期举办区内、区外、校园公益性招聘会,每年举办场次不少于10场。(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建设智能化人力资源信息发布平台。探索与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的模式,打造人社智能化人力资源发布平台。信息化平台具备系统集成、招聘信息发布(实现国内知名招聘网站同步发布功能)、工资指导价位、人力资源动态监测、劳资纠纷信息动态监测、就业补贴申领及精准推送信息等多种智能化、人性化功能,为企业提供用工指导,减轻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成本。(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三)建设村居招聘发布平台。切实发挥村居的终端末梢作用,在劳动力较多或人员密集的村居建设招工信息发布宣传阵地,通过户外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设施及时向辖区居民输送企业岗位信息和相关就业补贴政策,畅通招工就业渠道。对建设专门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含宣传栏或户外电子显示屏)的街道、村居,按每个2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经费补助。(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强化校企合作
(四)支持校企合作办班。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我区企业开展订单班、项目班、顶岗实习班等产学融合项目,向我区企业输送实习学生。对与我区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设订单班、项目班或顶岗实习班等产学融合项目,输送学生到我区企业实习3个月及以上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职业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补贴,每家院校、企业或负责组织对接的第三方机构每年获得校企合作补贴最高不超过20万元。(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海区教育局)
(五)鼓励技工院校学生到我区企业实习就业。对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到我区企业实习3个月及以上的技工院校学生,一次性给予1500元/人的实习补贴;对实习期满留在实习企业就业(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的劳动合同,购买社保满3个月)的技工院校学生再给予1500元/人的实习留用补贴。(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海区教育局)
三、拓宽劳务对接渠道
(六)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跨区域劳务对接宣传活动。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辖区企业进行跨区域劳务对接、赴外招聘或校园宣讲活动,对经与区人社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组织10家及以上辖区企业赴外开展的相关对接活动,按照省内市外1万元/场、省外2万元/场标准给予活动经费补贴。(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七)建设劳务输出服务站。支持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在劳动力输出大省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站,服务站主要功能为宣传我区就业创业环境、为本区企业代理招聘和组织辖区企业到当地招聘。每个服务站每年总服务费用不超过20万,服务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为我区企业输送务工人员50人以上,划拨首期即50%工作经费,成功帮我区企业招聘员工达300人以上的(需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在职购买社保一个月以上为条件),再给予总额50%工作经费。企业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订代理招聘协议,职业介绍费、员工往返企业交通费由双方协商解决。对集中组织异地务工人员乘车到本区企业就业的,据实给予交通费补贴。(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四、营造优质就业创业环境
(八)提升企业员工归属感。加强对企业务工人员关爱,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文体交流、联谊活动,区内公共娱乐设施可适时向企业员工免费开放。鼓励辖区商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企业员工提供消费折扣服务。(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工业园公司)
(九)安居保障。对夫妻双方均在我区企业就业,非江门户籍人员,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在我区缴纳社会保险满3个月及以上,且在我区租赁房屋居住的(不包括企业提供住宿的人员和在三区自有住房人员),给予夫妻双方每年5000元的住房补贴,补贴期限最长2年。(责任部门: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十)子女教育保障。对夫妻双方均在我区企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非江门户籍),并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在我区缴纳社会保险满6个月及以上,其子女可统筹安排就读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责任部门:江海区教育局)
(十一)加强就业援助。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脱贫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建立服务跟踪台账,根据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优先向区内重点企业推荐。(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十二)强化信息对接,畅通企业招聘渠道。积极与企业对接,及时掌握企业用缺工信息,在网上用工平台登记的同时,多渠道匹配人力资源,通过设点摆摊、线上招聘以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协调临时用工等方式,畅通企业招聘用工渠道,切实保障企业生产经营。(责任单位: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街道办事处)
五、经费保障
本方案提及的保障企业用工措施所需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从区级就业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企业及个人已享受其他同类型补贴的,不得重复享受本措施所提及的补贴。(责任部门:江海区财政局,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六、实施期限
本措施自20**年**月**日起实施,实施期至20**年12月31日止。国家、省和市新出台的政策,对上述政策有调整的,按照国家、省和市的规定执行。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篇9
为贯彻落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八部门《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若干措施》(辽人社发〔20**〕19号文件)精神,支持和规范我市发展新就业形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现就我市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措施》,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深化对新就业形态的认识。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统筹平台经济发展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共同促进,适应平台用工形式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方式,优化权益保障服务,健全制度机制,不断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
全市快递、网约配送、网约车、货车、互联网营销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及合作企业用工规范,员工队伍稳定,薪资待遇合理,社保权益得到维护、专业技能有效提升,从业环境明显优化,职业认同持续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三、工作任务
按照省级对口部门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集中解决我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突出问题,坚持一个平衡,压实三个责任,做到五个明确,创新五项服务,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即:合理平衡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利益;压实平台企业责任和平台企业对平台合作企业的监管责任、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范围、明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用工关系规范、明确维护劳动者权益具体举措、明确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水平具体要求、明确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机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人岗对接服务、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统一服务平台服务、打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服务、优化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教育服务。)形成重视、关心、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四、工作内容
(一)指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
1、摸清底数,建立监管台账。开展全面调研,切实摸清本地区平台企业及用工合作企业用工数量、用工形式、从事新就业劳动劳动者数量和劳动权益保障有关情况;对全市各类平台企业数量进行汇总,指导平台企业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台账。(市人社局和行业主管部门)
2、建立平台企业用工报告制度。对本地新就业形态企业户数、劳动者数量、用工形式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对台账进行更新,及时掌握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和平台企业用工动态。(市人社局和行业主管部门)
3、指导平台企业与劳动者劳动用工关系。依据情形确立企业与职工的用工关系:对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指导企业依法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或电子劳动合同;对于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要做好监督和指导。(市人社局和行业主管部门)
4、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指导。抓好对平台企业、用工合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政策宣传解读和培训,推动相关责任主体准确理解政策,增强依法合规用工的意识。(市人社局和行业主管部门)
5、加强对重点平台企业的用工指导。指导企业按照《若干措施》,梳理、整改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制度规定和做法,切实履行好用工主体责任。(市人社局和行业主管部门)
6、加强平台企业及其合作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对合作企业依托平台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的,要建立平台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承担工资支付保障责任。加强平台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将平台企业及其合作企业违法拖欠劳动报酬行为纳入信用记录管理。(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中法、市总工会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7、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权益。各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平台企业招用劳动者,发布招聘信息、广告、签订劳动合同或书面协议,不得在国家统一规定实行职业资格和准入制度外设置限制性规定,不得以缴纳保证金、押金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不得违法限制劳动者在多平台就业。切实落实公平就业制度,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8、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权益。平台企业及其合作企业按照《劳动合同》、《协议》,按时足额向劳动者支付(结算)劳动报酬;企业制定的劳动定额标准,不得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水平。(市人社局、市中法、市总工会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9、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按照国家、省工作部署,推动行业明确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科学确定劳动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服务时长。服务时长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可通过停止派单等形式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休息权利。督促平台企业落实并指导其合作企业落实国家关于职工工作时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假期、带薪年休假等规定,在法定节假日工作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的合理报酬。(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0、保障劳动者劳动安全保护权益。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标准。平台企业及其合作企业不得制定损害劳动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标,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定期对劳动防护用品配发和劳动工具的安全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对企业服务规范、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应急处置等方面教育培训,重视劳动者身心健康,及时开展心理疏导;要强化高温、低温、雨雪等恶劣天气情形下的劳动保护,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市应急局、市卫健委、市总工会、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1、保障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权益。省内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可自愿在户籍地或我市就业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外省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可自愿在我市就业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引导并鼓励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引导和支持企业对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根据自身情况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鼓励企业给予长期稳定完成平台工作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2、保障劳动者参加医疗保险权益。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的通知》(阜医保发〔20**〕7号)文件政策。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和有条件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稳定参加职工医保;允许参保人随个人就业形态变化在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之间切换参保关系;具有我市户籍的在国家规定劳动年龄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和持我市居住证的外市居民可以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我市职工医保;持我市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居民可依照我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市医保局、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3、保障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权益。平台企业或其合作企业要依法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对能够确定工资总额的,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对用工灵活、流动性大并难以确定工资总额的,可统筹按照全省全口径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缴纳工伤保险费。有序开展我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工作,促进多层次工伤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平台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建议办理补充工伤保险,未参加的,鼓励通过购买人身意外、雇主责任等商业保险,提升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水平。(市人社局、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4、保障劳动者民主协商权益。全市工会组织和行业主管部门督促企业制定修订平台进入退出、订单分配、计件单价、抽成比例、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将结果公示并告知劳动者;工会组织指导平台企业及其合作企业建立健全劳动者申诉机制,保障劳动者的申诉得到及时回应和客观公正处理。(市总工会、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
15、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线上线下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市级集中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面向各类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按规定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有关政策措施,按上级要求及时发布职业薪酬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统筹提供便捷化的劳动保障、税收、市场监管等政策咨询服务,全方位提升劳动者求职就业和企业招工用工服务质量,满足劳动者个性化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需求。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将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人岗对接服务作为评估本地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纳入就业工作专项考核指标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基地,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开展新就业形态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评估。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将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人岗对接服务作为评估本地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纳入就业工作专项考核指标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基地,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提高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7、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探索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模式;加强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会保险经办网上办事功能,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统一服务平台,优化参保缴费、权益查询、待遇领取和结算、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服务,更好保障参保人员公平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市人社局、市医保局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8、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紧跟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将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相关职业纳入培训项目补贴目录,积极开展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支持平台企业(电商企业)以及新就业形态企业组织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优化培训补贴申领、发放流程,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组织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竞赛,按照有关规定对获奖选手予以奖励。将新就业形态相关职业工种按规定纳入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范围,打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9、优化工会组织服务。推广“网上入会”小程序,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方便找到工会,积极吸纳劳动者加入工会。加强劳动者教育引导,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政策,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了解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提升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围绕劳动规则、劳动定额、工资计价、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推动行业用工规范。建立健全困难职工主动发现机制,加大工会帮扶政策宣传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工会帮扶救助和送温暖走访慰问范围。(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0、优化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加快城市综合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动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居住区、商业区设置临时休息场所;支持无接触配送模式并推广智能取餐柜、智能快递柜等智能设备的铺设和运营;推进解决末端服务车辆进小区、进校园、进写字楼等“最后100米”通行问题;建设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解决停车、充电、饮水、如厕等难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工作生活便利。(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总工会、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1、优化文化教育供给服务。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完善以居住地为主的入学政策,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在常住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积极推动公共文体设施向劳动者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机制
22、加强劳动保障权益案件处理。法院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持续加强劳动争议办案指导,畅通裁审衔接,逐步统一办案标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布典型案例,加大办案指导力度;根据用工事实认定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依法依规进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对于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引导劳动者或企业依法向辖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与工会等部门的调裁衔接,开展新就业形态金牌调解组织培育工作,推动打造“1+X”联动调解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调解”平台提高化解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纠纷的实效。各类调解组织、法律援助机构及其他专业化社会组织要依法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市人社局、市中法、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监管力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督促企业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责任,加强治理拖欠劳动报酬、违法超时工作等突出问题,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全市交通运输、应急、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大监管力度,及时约谈、警示、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企业。(市人社局、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建立健全协调治理机制。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是稳定就业、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具体措施,切实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各项工作。全市发展改革、教育、司法、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应急、市场监管、体育、医保、法院、工会等部门和单位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纳入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工作协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全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努力营造良好环境,确保各项劳动保障权益落到实处。(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建工建工作
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劳动者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成立阜新市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人社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市中法和市总工会等部门分管负责同志组成。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社局。各行业主管理部门要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企业建立党组织和工会建家工作,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支持基层党组织、工会组织参与企业决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会组织在新就业形态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市级、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确保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各方责任
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压实责任落实,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人社部门要统筹负责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将劳动关系、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就业等各项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规范企业行为,加大监管力度;司法、法院等部门,要加强裁审衔接,统一办案标准,加强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各级工会组织及和谐劳动关系三方四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发展改革、教育、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应急、市场监管、体育、医保等部门,要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重点,完善相关措施,确保各项劳动保障权益落到实处。
(三)加强沟通协调,坚持协同治理
各县区、各级人社、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工会、法院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要充分发挥工会、企业代表组织作用,积极开展集体协商,制定行业劳动标准,推动企业签订行业自律公约和企业行为守则。要畅通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沟通渠道,健全协商机制,推动双方通过自主协商调整双方利益、调处矛盾纠纷。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
(四)广泛动员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推动双方形成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理念。要引导平台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心关爱劳动者,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要继续支持平台企业健康发展,为拓展劳动者就业渠道、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和示范引领,大力宣传平台企业关爱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辛勤劳动的先进典型。要引导消费者等社会公众尊重、理解和体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高劳动者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良好氛围。要适时公布查处的严重违法违规案件,发挥警示震慑作用。
推荐访问:用工 保障 人员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怎么写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范文 人员用工保障方案模板 用工保障工作方案 用工保障制度 企业用工保障措施 企业用工保障机制 用工保障服务 用工管理办法及保证措施 用工保障存在问题及建议
相关推荐:
- [工作计划] 2023销售人员用工合同样本3篇
- [工作计划] 劳动用工合同标准模板3篇(范文推荐)
- [工作计划] 2023年建筑企业用工劳动合同样本3篇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中小企业用工合同书标准范本3篇
- [工作计划] 汽修厂用工合同范本(2023年)
- [工作计划] 2023建筑劳务用工合同范本
- [工作计划] 学校保安用工合同(完整)
- [工作计划] 饭店劳动用工合同【优秀范文】
- [工作计划] 物流企业用工合同【优秀范文】
- [工作计划] 2023年会计用工合同范本(范例推荐)
- [工作计划] 2023年保障措施15篇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酒店服务人员辞职信五篇(2023年)
- [工作计划] 财务人员培训心得模板【10篇】(2023年)
- [工作计划] 2023年服务人员表扬信3篇
- [工作计划] 保教人员年度工作计划【10篇】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销售人员培训心得【10篇】(精选文档)
- [工作计划] 物流人员培训心得大全五篇
- [工作计划] 2023年保险人员辞职报告怎么写6篇【完整版】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医院人员工作辞职报告五篇【优秀范文】
- [工作计划] 银行人员年度工作总结五篇【完整版】
- [工作计划] 采购部人员培训方案12篇(精选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