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12篇【完整版】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摘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培养学生完整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12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1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概括起来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教师所要遵循和坚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一、何为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激励和引导,用自己良好的品质与言行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授业”,就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老师因人而异地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乐学、好学,最终形成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惑”,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和启发学生,把疑问与困难解决在当下,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
二、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作明文规定并经数次修定,新规范从2008年沿用至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艰难却是不言而喻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师风是学校、区域教育环境的风向标,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人民对教育最大的期盼,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重要体现。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从社会角度来讲,爱国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当做到的。但作为一条职业道德规范来说,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爱国守法,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国守法”看似容易,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言行却与这条规范背道而驰。比如:一些教师,利用职业和职务(招生、考试等)之便,收受他人财物;在工作时间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在课堂抽烟,使用移动电话,无所忌惮;衣冠不整,形象邋遢等等。对此,一些教师不以为然,认为全国教师如此之多,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图些小利,偷偷懒,犯点小错,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倘若每一个人都这么想,国家的教育如何发展?祖国繁荣富强如何实现?中国的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由来已久,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老师。如果教师的德行和学识被社会、家长和学生所唾弃,那国家的繁荣昌盛,家庭的兴旺发达就只能是一种空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密室 焚之突隙,身为教师,要严以律己,操守职业道德,才不负“人民教师 ” 这一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不仅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还应做到敬业和乐业。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抱什么样的态度?是把教书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还是看作一项事业,其中的态度决定了工作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说过:“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制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用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而,我们应该以敬业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
如果说敬业是教师的一种责任状态,那么乐业就是教师的一种境界追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以“不得不”的心态做一件事时,你总会感到烦躁、感到痛苦,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好学生!最后只会煎熬了岁月荒废了事业,耽误了学子。但如果我们是情愿的、喜欢的,就会感到轻松、愉悦。任何职业,当我们以乐业的心态去看待它时,才会产生满足感,教师尤为如此,它能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状态去面对工作,所以有些老师虽然尽职尽责但总难取得好的效果、很难出现真心笑容就不难明了。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再特殊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转化,就像湖南电视台《变形记》的孩子们一样,他们需要的只是信任和理解。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担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教育也就有了精彩的理由。
一些老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伤害。近来网络上常报道态度粗鲁甚至是粗野的老师,给整个教育环境造成极坏的影响,看过视频真是让人发指,如果没有监控录像真的无法想象还有多少孩子要被无情的摧残和伤害,这些披着教师美丽外衣的败类真是无法让人原谅。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体系只看成绩而忽略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学生不能依个人兴趣爱好来发展自己,一些天分早早被扼杀,学生学得累学得烦,恶性循环,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想想面对家庭、社会的诸多压力,我们的学生能缺少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吗?没有人愿意被讽刺、侮辱,学生也一样,他们渴望被表扬,而不是被讽刺。《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么一些话,发人深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可见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关系。一些老师认为,讽刺学生是为了刺激学生,让学生努力学习。但很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关爱学生,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 ”,“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要创造的是懂得真善美的活人。”
当今的学校,什么奥班、尖子班层出不穷。学生刚踏进校门就被分为三六九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被“唯分是好”取而代之,作为最重要的“德”被忽视甚至可有可无。学校、社会、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老师对如何育人概念模糊。教师仅仅为考试而教书,沦为了教书机器,学生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个现状如何改变?这样下去我们中国还有希望吗?教育是人才的源泉,我们国人真正要从上到下重视和改革教育,不要让领导重视总成为报道或人民盼望却实现不了愿望。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孔夫子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绝非偶然。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孔夫子总是身体力行,孔子的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语言的修养,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认识有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正道的指引者,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中,老师是榜样,教师的行为、气质、谈吐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就更不用说,比如一些名人、大家对小学老师印象特别深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都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教师发展不竭的动力
学无止尽,天下何其大,知识何其多,更何况新鲜事物还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那“水”从何来?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有“水”。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有“长流水。”
三、结语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一个方向,它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为师”的根本在修身。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它不需要刻意去挖掘,而是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教师要做的,除了内省、慎独,更要在教育生涯中完善自我、升华自己,真正变成一个有师德的教师,当回首往昔可以无愧于教育事业的人。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2
从教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新一代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工作作风扎实严谨,善于钻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学习领会其实质,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素质。在工作中做到依法施教,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工作12年来,我始终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我的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本人身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我肩上的担子很重,师德要模范、班级管理要优秀、教育教学成绩要突出……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时刻感到自我的不足。《校本教研》、《初中数学教与学》、《教学与管理》等理论书籍成为我业余时间的“朋友”。我阅读摘录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博采众家之长,用来不断充实自我,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各学科的示范课、教学论坛,都为我的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的认识也有了提高。另外,各级领导也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学习机会,丰富我们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我的实践活动。用心利用省市县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我的业务水平。自我除了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本科学业外,还不断学习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钻研课程的标准去吃透教材,在把握准教材中心,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写出详细教案。讲课以教学法为指针,用心实践,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坚持“抓中等生、促优秀生、带学困生”的个人原则,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都能有所学,学有所得。作业全批全改,单元考试认真对待,期中期末、中考成绩常名列全校前茅。教书之余与教书同时,精心育人,我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很多名学生都有了光辉的前程。自我也多次荣获中考数学学科优胜奖。在去年的升级考试中我教的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又取得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提高教的技巧上,为我进行了许多尝试,如在讲授数学课后,开展数学活动课;设置许多课外活动课,调节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多极兴趣,很快养成学生思维基本素质。在教学资料上不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应用资料和练习的功能分段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用多媒体教学,投影片、卡片、课件、模型教具经常使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潜力在教学中经常体现,而且还自制教具进行教学。
用心借鉴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在深入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用心进行课堂模式的改革,在最近一年来,我带领数学组对数学导学模式进行探索。使全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
在过去的几年里,自我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用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最近一年里我主持开展数学组的教科研工作。为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确立了以“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导学”为研究课题,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我校数学组的研究带给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的实施步骤以及相关的课题规划。在实验过程中,踊跃参加课题实验研讨活动,并用心上好课题研讨课、示范课。透过一阶段的实施探索,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有了用心的变化,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明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正在改变,学生的成绩有必须的进步。
精诚培育桃李,今后我会依然无怨无悔地用青春热血洒蓓蕾、育新苗、默默无语地做人梯、苦耕耘。用那坚实的足迹,敬业的精神去铸就师魂,谱写出一名人民教师永不休止的奋斗诗篇!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3
一、适宜把师德定位成角色道德
(一)教师职能主要靠角色扮演体现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存在。与其他职业道德比较,教师的职业角色非常丰富,教师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朋友、知己、榜样的角色。杂家、学者、权威的角色。医生、向导、人师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地在扮演这些角色中来实现自己的职能,那就耽误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耽误了学生的发展,那教师就成为一个“罪人”角色。作为处于人才培养地位的教师之间形成的各种角色,实际上就是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三大角色的统一。教师的各种角色都是在这三大角色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当前在面临信息爆炸凸显教师知识储备不足、世事复杂折射教师视角有限、社会进步显示教师与时俱进等角色转换的压力下,需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即教师应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只有把“教师”定位成一种角色或多重角色,其角色职责与规范才更加具体与明细,也才能更清晰、准确地把握这种角色道德的道德主体地位以及多元化角色道德的内涵。
(二)师德作为角色道德的核心内涵
1、角色职责角色职责就是分内应做的事,如果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应承担过失。“教师责任是指教师基于教师这一角色主动承担应尽的义务和对因过失所造成后果的追究。”教师的角色责任从宏观上讲就是为学生服务。从微观上看,教师的角色责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职业道德责任,即教书的责任、育人的责任与钻研业务的责任;二是法律责任,即遵纪守法的责任、教育教学的责任、教育学生的责任、尊重学生的责任、保护学生的责任、提高业务水平的责任;三是道德责任,即前两类责任的升华。
2、角色能力“能力是指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按照特定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对教师而言,角色技能主要是指其专业能力,即学科专业能力,也就是倾向于强调教师的。“才”。实际上,“才”与“德”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才就是德,德就是才。要扮演好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的角色,教师不能没有能力,教师角色道德的彰显需要角色能力驱动。
3、角色调解角色调解是指教师要在前述所说的多重角色之间调解因素、根据工作情景与角色扮演的难度对自身角色扮演进行适宜性的判断,以此提高角色扮演的有效性。角色调解分为“内部调解”与“外部调解”。内部调解指角色承担者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角色冲突。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上,作为客体,他必须考虑接受外界对他的角色要求,但是,作为主体,他又可以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角色行为。外部调解是通过发挥角色承担者以外的力量解决个人角色承担中的冲突。例如,一个教师在扮演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等角色时,对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三者关系的处理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师德作为角色道德的实施范式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角色的道德承担与对学生身份规训的内涵。那教师究竟适合用什么样的德育范式进行道德教育呢?答案是不外乎从两条道路中选其一,即理性德育与感性德育,因为除了这两条路外从来没有第三条道路,教师没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德育范式的探索。理性德育学派起源于人类对理性的认识与崇拜,他们坚信并注重对德育理性的研究,强调道德理性的作用,认为道德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呈现。这种学派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相信人类自身的理性力量和道德自身的理性属性。其核心观点就是对个体道德理性的建构。感性德育学派又叫关怀德育派,起源于对自身幸福的追求。在启蒙主义时代,关怀德育开始盛行。而关怀德育学派的真正确立是在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出现之后。在中国,关怀教育在鲁洁、叶澜、朱小曼三位当代中国教育界杰出的女性学者的德育研究理论与观念中彰显得非常明显。教师在履行自己角色道德范式时,主要应考虑选择并坚信哪种范式来进行自己的德育实施。
二、结语
总之,不宜把师德定位成职业道德,而应该把师德定位成角色道德。把师德放在角色化趋势的潮流中进行适当的评价与判断,将更有利于使师德从一般的职业道德中区分出来,进而提升社会对师德的道德理解与道德要求,将更有助于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开展师德建设,使教师更能具体化自己的职责。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4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教师,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浑浑噩噩的境地。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从教三载,我品尝了甜酸苦辣,各种的味儿,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爱生”,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如果我们深层次地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少年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有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小插曲,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在教学《猫》这课时,学生非常喜欢,十分感兴趣,学生学起来愉快,我教起来也很轻松,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也参与到朗读当中,范读课文,正当我读到“枝折花落”这个词语时,一只胖胖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我停下来,问道:“有什么疑问?”那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的词语读错了,“枝折花落”中的“折”应读“shé”,不是读“zhé”,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停顿了一会后,问那学生:“你有什么根据?查过字典了吗?”那学生点了点头,说道:“我昨晚查过字典的!”我马上请有字典的学生查阅了一下,结果这个“折”字是一个多音字,里面有三个读音,shé的读音是“断了”的意思,与课文中的枝折花落的解释相符,顿时,我脸上红了,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不起,也许老师的知识还不够全面,你们还可以去查阅其他的字典进一步核实,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信息。以后,也要象这个同学那样,遇到疑问要多,多查阅资料。”这样,他的脸上才略显满意的神情。
课堂上这个小小的插曲给了我不小的感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无所适从。这使我想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名言。在如今课改大环境中,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给我们教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桶水”应该是新鲜的活水源。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还要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和科普知识,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保持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知道,并认为教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德的升华。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教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教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例如,我刚接手一个新班时,班上有个学生从小就有偷偷摸摸的行为,以至班上经常发生失窃事件,经过几次观察后,我确定了是该生所为,此时,我把该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里,握住他的小手,亲切地说:“我现在是你的朋友,特意来聆听你的心里话,你的内心一定有很多话语想说出来,那就敞开你的心扉,尽情地向我倾诉说吧。”孩子听到这里时,忍不住内心的痛苦,说道:“不要告诉我爸爸,他打我……很痛……”此时,我把孩子搂在怀里,终于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东西,家长不给予,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手伸到了同学之中,而家长长期以打骂为教育途径,从来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结果造成孩子重蹈覆辙,屡犯不改。经过一番教育后,孩子平静了,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孩子很喜欢找我聊天,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而我在私下与其家长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过这件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主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这不正是师德升华的体现吗?的确,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各项工作一定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
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5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教师,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浑浑噩噩的境地。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从教三载,我品尝了甜酸苦辣,各种的味儿,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爱生”,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如果我们深层次地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少年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有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小插曲,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在教学《猫》这课时,学生非常喜欢,十分感兴趣,学生学起来愉快,我教起来也很轻松,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也参与到朗读当中,范读课文,正当我读到“枝折花落”这个词语时,一只胖胖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我停下来,问道:“有什么疑问?”那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的词语读错了,“枝折花落”中的“折”应读“shé”,不是读“zhé”,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停顿了一会后,问那学生:“你有什么根据?查过字典了吗?”那学生点了点头,说道:“我昨晚查过字典的!”我马上请有字典的学生查阅了一下,结果这个“折”字是一个多音字,里面有三个读音,shé的读音是“断了”的意思,与课文中的枝折花落的解释相符,顿时,我脸上红了,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不起,也许老师的知识还不够全面,你们还可以去查阅其他的字典进一步核实,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信息。以后,也要象这个同学那样,遇到疑问要多,多查阅资料。”这样,他的脸上才略显满意的神情。
课堂上这个小小的插曲给了我不小的感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无所适从。这使我想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名言。在如今课改大环境中,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给我们教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桶水”应该是新鲜的活水源。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还要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和科普知识,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保持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知道,并认为教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德的升华。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教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教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例如,我刚接手一个新班时,班上有个学生从小就有偷偷摸摸的行为,以至班上经常发生失窃事件,经过几次观察后,我确定了是该生所为,此时,我把该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里,握住他的小手,亲切地说:“我现在是你的朋友,特意来聆听你的心里话,你的内心一定有很多话语想说出来,那就敞开你的心扉,尽情地向我倾诉说吧。”孩子听到这里时,忍不住内心的痛苦,说道:“不要告诉我爸爸,他打我……很痛……”此时,我把孩子搂在怀里,终于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东西,家长不给予,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手伸到了同学之中,而家长长期以打骂为教育途径,从来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结果造成孩子重蹈覆辙,屡犯不改。经过一番教育后,孩子平静了,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孩子很喜欢找我聊天,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而我在私下与其家长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过这件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主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这不正是师德升华的体现吗?的确,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各项工作一定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
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6
从教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新一代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工作作风扎实严谨,善于钻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学习领会其实质,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素质。在工作中做到依法施教,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工作12年来,我始终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我的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本人身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我肩上的担子很重,师德要模范、班级管理要优秀、教育教学成绩要突出……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时刻感到自我的不足。《校本教研》、《初中数学教与学》、《教学与管理》等理论书籍成为我业余时间的“朋友”。我阅读摘录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博采众家之长,用来不断充实自我,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各学科的示范课、教学论坛,都为我的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的认识也有了提高。另外,各级领导也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学习机会,丰富我们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我的实践活动。用心利用省市县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我的业务水平。自我除了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本科学业外,还不断学习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钻研课程的标准去吃透教材,在把握准教材中心,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写出详细教案。讲课以教学法为指针,用心实践,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坚持“抓中等生、促优秀生、带学困生”的个人原则,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都能有所学,学有所得。作业全批全改,单元考试认真对待,期中期末、中考成绩常名列全校前茅。教书之余与教书同时,精心育人,我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很多名学生都有了光辉的前程。自我也多次荣获中考数学学科优胜奖。在去年的升级考试中我教的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又取得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提高教的技巧上,为我进行了许多尝试,如在讲授数学课后,开展数学活动课;设置许多课外活动课,调节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多极兴趣,很快养成学生思维基本素质。在教学资料上不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应用资料和练习的功能分段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用多媒体教学,投影片、卡片、课件、模型教具经常使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潜力在教学中经常体现,而且还自制教具进行教学。
用心借鉴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在深入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用心进行课堂模式的改革,在最近一年来,我带领数学组对数学导学模式进行探索。使全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
在过去的几年里,自我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用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最近一年里我主持开展数学组的教科研工作。为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确立了以“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导学”为研究课题,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我校数学组的研究带给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的实施步骤以及相关的课题规划。在实验过程中,踊跃参加课题实验研讨活动,并用心上好课题研讨课、示范课。透过一阶段的实施探索,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有了用心的变化,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明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正在改变,学生的成绩有必须的进步。
精诚培育桃李,今后我会依然无怨无悔地用青春热血洒蓓蕾、育新苗、默默无语地做人梯、苦耕耘。用那坚实的足迹,敬业的精神去铸就师魂,谱写出一名人民教师永不休止的奋斗诗篇!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7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同时,还由于对进入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在道德品质上都有善有恶,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的“完人”。而社会又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教师道德人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品格,从而更出色的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在其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它使教师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要求,通过积极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选择能力,不断克服自身一切非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育任务。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青年一代,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教师要实现自身道德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转变,就必须注意把握和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及其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知和行是统一的。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知识,连起码的道德善恶是非也分不清,不知道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符合,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违背,是不可能形成正确师德观念的。而学习了师德理论也并不能说明他具备了某种道德品质,如果只学不用,只说不做或者言行不一,说得冠冕堂皇也只能是徒有其名,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行只是一句空话。
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把学习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的师德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美学知识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卑劣的行为,什么是人民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为什么应当具备这些道德品质等等,才能提高对师德的认识,形成师德观念,为师德修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道德理论,从而不断激发出道德情感,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为形成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越正确、越全面、越深刻,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的自觉性才会越强。同时教师又要努力去实践道德理论,有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夸美纽斯说:“道德的实现是由行动,而不是由文字。”张载也曾指出:“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这就是说道德知识必须付之于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事实上,教师的道德风貌、道德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他们的行为和事业表现出来的。因此,每一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更要注重品德实践,注重行,自觉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真正成为道德的高尚者。总之,只有坚持知和行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师德修养。
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意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即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所谓效果,就是人们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和后果,它是人的行为的客观记录。
动机和效果是人的行为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两个要素。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也就谈不到什么效果。效果反映一定动机,动机本身就包含着对一定效果的追求并指导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动机体现在效果之中,并通过效果去检验。动机作为主观东西,只有转化为效果才实现了作用,否则动机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想或假想。效果又是不断产生新的动机的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过程同样是动机和效果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机来自于社会、对职业、对学生所负的责任;来自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作为教师只有时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担负着向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自身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影响别人的素质……当教师把这些认识和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欲望时,就形成了加强师德修养的内在动机。教师要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须把这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以提高实际效果。
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教师要不断进行道德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断增强修养的动力; 同时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客观的、外在的、现实的实际行动。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实现师德境界的升华,既重视动机,又重视效果,才不会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对自己提出比较全面的要求,是师德修养中必须坚持的。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8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同时,还由于对进入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在道德品质上都有善有恶,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的“完人”。而社会又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教师道德人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品格,从而更出色的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在其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它使教师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要求,通过积极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选择能力,不断克服自身一切非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育任务。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青年一代,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当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教师要实现自身道德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转变,就必须注意把握和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及其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知和行是统一的。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知识,连起码的道德善恶是非也分不清,不知道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符合,哪些言行与自身职业相违背,是不可能形成正确师德观念的。而学习了师德理论也并不能说明他具备了某种道德品质,如果只学不用,只说不做或者言行不一,说得冠冕堂皇也只能是徒有其名,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行只是一句空话。
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把学习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的师德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美学知识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卑劣的行为,什么是人民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为什么应当具备这些道德品质等等,才能提高对师德的认识,形成师德观念,为师德修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道德理论,从而不断激发出道德情感,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为形成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越正确、越全面、越深刻,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的自觉性才会越强。同时教师又要努力去实践道德理论,有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夸美纽斯说:“道德的实现是由行动,而不是由文字。”张载也曾指出:“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这就是说道德知识必须付之于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事实上,教师的道德风貌、道德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他们的行为和事业表现出来的。因此,每一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更要注重品德实践,注重行,自觉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真正成为道德的高尚者。总之,只有坚持知和行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师德修养。
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意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即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所谓效果,就是人们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和后果,它是人的行为的客观记录。
动机和效果是人的行为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两个要素。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也就谈不到什么效果。效果反映一定动机,动机本身就包含着对一定效果的追求并指导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动机体现在效果之中,并通过效果去检验。动机作为主观东西,只有转化为效果才实现了作用,否则动机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想或假想。效果又是不断产生新的动机的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过程同样是动机和效果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机来自于社会、对职业、对学生所负的责任;来自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作为教师只有时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担负着向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自身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影响别人的素质……当教师把这些认识和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欲望时,就形成了加强师德修养的内在动机。教师要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须把这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以提高实际效果。
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教师要不断进行道德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师德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断增强修养的动力; 同时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客观的、外在的、现实的实际行动。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实现师德境界的升华,既重视动机,又重视效果,才不会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上对自己提出比较全面的要求,是师德修养中必须坚持的。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9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概括起来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教师所要遵循和坚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一、何为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激励和引导,用自己良好的品质与言行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授业”,就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老师因人而异地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乐学、好学,最终形成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惑”,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和启发学生,把疑问与困难解决在当下,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
二、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作明文规定并经数次修定,新规范从2008年沿用至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艰难却是不言而喻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师风是学校、区域教育环境的风向标,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人民对教育最大的期盼,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重要体现。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从社会角度来讲,爱国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当做到的。但作为一条职业道德规范来说,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爱国守法,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国守法”看似容易,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言行却与这条规范背道而驰。比如:一些教师,利用职业和职务(招生、考试等)之便,收受他人财物;在工作时间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在课堂抽烟,使用移动电话,无所忌惮;衣冠不整,形象邋遢等等。对此,一些教师不以为然,认为全国教师如此之多,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图些小利,偷偷懒,犯点小错,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倘若每一个人都这么想,国家的教育如何发展?祖国繁荣富强如何实现?中国的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由来已久,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老师。如果教师的德行和学识被社会、家长和学生所唾弃,那国家的繁荣昌盛,家庭的兴旺发达就只能是一种空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密室 焚之突隙,身为教师,要严以律己,操守职业道德,才不负“人民教师 ” 这一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不仅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还应做到敬业和乐业。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抱什么样的态度?是把教书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还是看作一项事业,其中的态度决定了工作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说过:“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制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用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而,我们应该以敬业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
如果说敬业是教师的一种责任状态,那么乐业就是教师的一种境界追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以“不得不”的心态做一件事时,你总会感到烦躁、感到痛苦,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好学生!最后只会煎熬了岁月荒废了事业,耽误了学子。但如果我们是情愿的、喜欢的,就会感到轻松、愉悦。任何职业,当我们以乐业的心态去看待它时,才会产生满足感,教师尤为如此,它能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状态去面对工作,所以有些老师虽然尽职尽责但总难取得好的效果、很难出现真心笑容就不难明了。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再特殊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转化,就像湖南电视台《变形记》的孩子们一样,他们需要的只是信任和理解。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担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教育也就有了精彩的理由。
一些老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伤害。近来网络上常报道态度粗鲁甚至是粗野的老师,给整个教育环境造成极坏的影响,看过视频真是让人发指,如果没有监控录像真的无法想象还有多少孩子要被无情的摧残和伤害,这些披着教师美丽外衣的败类真是无法让人原谅。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体系只看成绩而忽略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学生不能依个人兴趣爱好来发展自己,一些天分早早被扼杀,学生学得累学得烦,恶性循环,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想想面对家庭、社会的诸多压力,我们的学生能缺少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吗?没有人愿意被讽刺、侮辱,学生也一样,他们渴望被表扬,而不是被讽刺。《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么一些话,发人深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可见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关系。一些老师认为,讽刺学生是为了刺激学生,让学生努力学习。但很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关爱学生,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 ”,“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要创造的是懂得真善美的活人。”
当今的学校,什么奥班、尖子班层出不穷。学生刚踏进校门就被分为三六九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被“唯分是好”取而代之,作为最重要的“德”被忽视甚至可有可无。学校、社会、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老师对如何育人概念模糊。教师仅仅为考试而教书,沦为了教书机器,学生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个现状如何改变?这样下去我们中国还有希望吗?教育是人才的源泉,我们国人真正要从上到下重视和改革教育,不要让领导重视总成为报道或人民盼望却实现不了愿望。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孔夫子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绝非偶然。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孔夫子总是身体力行,孔子的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语言的修养,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认识有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正道的指引者,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中,老师是榜样,教师的行为、气质、谈吐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就更不用说,比如一些名人、大家对小学老师印象特别深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都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教师发展不竭的动力
学无止尽,天下何其大,知识何其多,更何况新鲜事物还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那“水”从何来?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有“水”。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有“长流水。”
三、结语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一个方向,它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为师”的根本在修身。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它不需要刻意去挖掘,而是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教师要做的,除了内省、慎独,更要在教育生涯中完善自我、升华自己,真正变成一个有师德的教师,当回首往昔可以无愧于教育事业的人。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10
摘 要:"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关键词:教师;爱;情感;学生
"教师爱"与"父母爱"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父母爱"。从爱的发生来讲,"父母爱"产生一种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爱"则是基于一种人道关怀的首先境界而产生的;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说,"父母爱"则表现为养护性较强,而教师爱则表现为教育性突出;从爱的广度来说,"父母爱"是家庭性的,而"教师爱"则是社会性的。从爱的量上说,"父母爱"只局限于仅有的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包括众多的学生。可见"教师爱"具有更高的社会道德性和社会影响的系统性、全面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能够像父母那样对学生施之以爱,又不单纯停留于此。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爱为执教导向。假如一个教师失去了爱的情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就没有方向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爱"要做到广泛性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他(她)的爱当然也是爱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学生个别的爱。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好坏、成绩的高低,而是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
对后进生如何产生爱的情感呢?首先,要善于理解学生。理解是产生关心和爱的感情的前提,不善于理解人则很难去关心人,很难对人产生爱的感情,所以我们教师对后进生也是如此。后进生之所以差,原因很多,教师要理解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差的原因,然后对他们对症下药,差是会变好的。其次要以心换心,也叫"位置互换",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也意味着教师对后进生要以心换心,想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不也是常常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吗?这样就会想到学生还是个孩子,对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学生出现的过失或错误,应用什么办法、什么态度去教育为好。再次,教师要经常想一想,我们面对的学生,有时不懂事,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要靠他们去建设。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有责任更多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去爱他们。
二、"教师爱"要做到有引导性
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教之以知识,而且要教之以做人。要达到这一目的,还要做到引导,要给学生以温暖、以鼓励,这样才能使"教师爱"对学生产生鼓励作用呢?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中,要避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式的强制和压服。这样过分的爱,不正常的爱,最容易出现对学生的全面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不仅谈不上对学生的激励,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正确的做法一般是不要伤害学生,要给予尊重,并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这样学生才受到激励,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上来。
三、"教师爱"要做到纯洁性,不要偏狭、庸俗
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因获取私利而爱,都是以相互利用为基础,这都是庸俗的爱。这种爱只能导致执教行为的不公正性和庸俗性,这不仅丧失了"教师爱"的高尚性,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凡是这样的教师都不能教好学生,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表率"二字。教师只有以纯洁的道德情感去爱学生,才能把真、善、美的道德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所以"教师爱"要正直、公正、坦荡、无私;要以为祖国培养人才高度责任感去爱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应该是真诚的,而不能有半点的虚伪。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和而严格的,热爱美的事物而恨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应当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四、"教师爱"要做到严肃性,也就是既爱又严
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只输入爱心,而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让学生随心所欲,只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犯过错误,又想到严格要求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也不是合格的教师。一个教师对学生做到爱又严,爱、严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在善于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2)教师【白话文】要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努力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帮助和指导,努力为学生成才提供条件。
(3)教师对学生既要做到得体,又要严之有理,严之有度,严之有方,严之有恒。也就是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过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我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爱与严中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教师爱"与"父母爱"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的地方,一个学生要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必须得到这种爱的熏陶,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这两种爱,缺一不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不仅要有教师的良心去关爱学生,而且还要有父母般的情感去关爱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将来祖国所需要的人才。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11
摘 要:"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关键词:教师;爱;情感;学生
"教师爱"与"父母爱"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父母爱"。从爱的发生来讲,"父母爱"产生一种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爱"则是基于一种人道关怀的首先境界而产生的;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说,"父母爱"则表现为养护性较强,而教师爱则表现为教育性突出;从爱的广度来说,"父母爱"是家庭性的,而"教师爱"则是社会性的。从爱的量上说,"父母爱"只局限于仅有的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包括众多的学生。可见"教师爱"具有更高的社会道德性和社会影响的系统性、全面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能够像父母那样对学生施之以爱,又不单纯停留于此。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爱为执教导向。假如一个教师失去了爱的情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就没有方向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爱"要做到广泛性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他(她)的爱当然也是爱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学生个别的爱。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好坏、成绩的高低,而是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
对后进生如何产生爱的情感呢?首先,要善于理解学生。理解是产生关心和爱的感情的前提,不善于理解人则很难去关心人,很难对人产生爱的感情,所以我们教师对后进生也是如此。后进生之所以差,原因很多,教师要理解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差的原因,然后对他们对症下药,差是会变好的。其次要以心换心,也叫"位置互换",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也意味着教师对后进生要以心换心,想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不也是常常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吗?这样就会想到学生还是个孩子,对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学生出现的过失或错误,应用什么办法、什么态度去教育为好。再次,教师要经常想一想,我们面对的学生,有时不懂事,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要靠他们去建设。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有责任更多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去爱他们。
二、"教师爱"要做到有引导性
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教之以知识,而且要教之以做人。要达到这一目的,还要做到引导,要给学生以温暖、以鼓励,这样才能使"教师爱"对学生产生鼓励作用呢?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中,要避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式的强制和压服。这样过分的爱,不正常的爱,最容易出现对学生的全面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不仅谈不上对学生的激励,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正确的做法一般是不要伤害学生,要给予尊重,并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这样学生才受到激励,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上来。
三、"教师爱"要做到纯洁性,不要偏狭、庸俗
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因获取私利而爱,都是以相互利用为基础,这都是庸俗的爱。这种爱只能导致执教行为的不公正性和庸俗性,这不仅丧失了"教师爱"的高尚性,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凡是这样的教师都不能教好学生,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表率"二字。教师只有以纯洁的道德情感去爱学生,才能把真、善、美的道德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所以"教师爱"要正直、公正、坦荡、无私;要以为祖国培养人才高度责任感去爱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应该是真诚的,而不能有半点的虚伪。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和而严格的,热爱美的事物而恨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应当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四、"教师爱"要做到严肃性,也就是既爱又严
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只输入爱心,而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让学生随心所欲,只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犯过错误,又想到严格要求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也不是合格的教师。一个教师对学生做到爱又严,爱、严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在善于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2)教师【白话文】要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努力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帮助和指导,努力为学生成才提供条件。
(3)教师对学生既要做到得体,又要严之有理,严之有度,严之有方,严之有恒。也就是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过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我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爱与严中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教师爱"与"父母爱"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的地方,一个学生要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必须得到这种爱的熏陶,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这两种爱,缺一不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不仅要有教师的良心去关爱学生,而且还要有父母般的情感去关爱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将来祖国所需要的人才。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篇12
一、适宜把师德定位成角色道德
(一)教师职能主要靠角色扮演体现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存在。与其他职业道德比较,教师的职业角色非常丰富,教师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朋友、知己、榜样的角色。杂家、学者、权威的角色。医生、向导、人师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地在扮演这些角色中来实现自己的职能,那就耽误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耽误了学生的发展,那教师就成为一个“罪人”角色。作为处于人才培养地位的教师之间形成的各种角色,实际上就是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三大角色的统一。教师的各种角色都是在这三大角色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当前在面临信息爆炸凸显教师知识储备不足、世事复杂折射教师视角有限、社会进步显示教师与时俱进等角色转换的压力下,需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即教师应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只有把“教师”定位成一种角色或多重角色,其角色职责与规范才更加具体与明细,也才能更清晰、准确地把握这种角色道德的道德主体地位以及多元化角色道德的内涵。
(二)师德作为角色道德的核心内涵
1、角色职责角色职责就是分内应做的事,如果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应承担过失。“教师责任是指教师基于教师这一角色主动承担应尽的义务和对因过失所造成后果的追究。”教师的角色责任从宏观上讲就是为学生服务。从微观上看,教师的角色责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职业道德责任,即教书的责任、育人的责任与钻研业务的责任;二是法律责任,即遵纪守法的责任、教育教学的责任、教育学生的责任、尊重学生的责任、保护学生的责任、提高业务水平的责任;三是道德责任,即前两类责任的升华。
2、角色能力“能力是指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按照特定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对教师而言,角色技能主要是指其专业能力,即学科专业能力,也就是倾向于强调教师的。“才”。实际上,“才”与“德”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才就是德,德就是才。要扮演好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的角色,教师不能没有能力,教师角色道德的彰显需要角色能力驱动。
3、角色调解角色调解是指教师要在前述所说的多重角色之间调解因素、根据工作情景与角色扮演的难度对自身角色扮演进行适宜性的判断,以此提高角色扮演的有效性。角色调解分为“内部调解”与“外部调解”。内部调解指角色承担者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角色冲突。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上,作为客体,他必须考虑接受外界对他的角色要求,但是,作为主体,他又可以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角色行为。外部调解是通过发挥角色承担者以外的力量解决个人角色承担中的冲突。例如,一个教师在扮演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等角色时,对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三者关系的处理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师德作为角色道德的实施范式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角色的道德承担与对学生身份规训的内涵。那教师究竟适合用什么样的德育范式进行道德教育呢?答案是不外乎从两条道路中选其一,即理性德育与感性德育,因为除了这两条路外从来没有第三条道路,教师没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德育范式的探索。理性德育学派起源于人类对理性的认识与崇拜,他们坚信并注重对德育理性的研究,强调道德理性的作用,认为道德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呈现。这种学派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相信人类自身的理性力量和道德自身的理性属性。其核心观点就是对个体道德理性的建构。感性德育学派又叫关怀德育派,起源于对自身幸福的追求。在启蒙主义时代,关怀德育开始盛行。而关怀德育学派的真正确立是在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出现之后。在中国,关怀教育在鲁洁、叶澜、朱小曼三位当代中国教育界杰出的女性学者的德育研究理论与观念中彰显得非常明显。教师在履行自己角色道德范式时,主要应考虑选择并坚信哪种范式来进行自己的德育实施。
二、结语
总之,不宜把师德定位成职业道德,而应该把师德定位成角色道德。把师德放在角色化趋势的潮流中进行适当的评价与判断,将更有利于使师德从一般的职业道德中区分出来,进而提升社会对师德的道德理解与道德要求,将更有助于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开展师德建设,使教师更能具体化自己的职责。
推荐访问:浅谈 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题目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800字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论文怎么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论文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与意义 谈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论文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教师的行为起着什么作用 谈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谈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
- [工作计划] 2023浅谈如何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 [工作计划] 浅谈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5篇(全文)
- [工作计划] 2023年浅谈建筑工程的预算结算审计4篇
- [工作计划] 浅谈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8篇【完整版】
- [工作计划] 浅谈执行力的重要性3篇(范文推荐)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浅谈建筑工程的预算结算审计4篇(2023年)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浅谈班主任工作4篇(完整文档)
- [工作计划] 浅谈“四大考验”3篇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浅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论文4篇(范文推荐)
- [工作计划] 小学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计划五篇【完整版】
- [工作计划] 中学教师职业素质提升计划五篇【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