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论文5篇【精选推荐】
大学语文论文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给高职教学环境、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的优化创造了有利契机,积极把握时代机遇实施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运用于高职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语文论文5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语文论文篇1
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给高职教学环境、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的优化创造了有利契机,积极把握时代机遇实施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运用于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加强了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更为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显著激发出来,教学效率相对更高,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大有助益。本文将探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大意义,并阐述先进技术依托下构建高效信息化语文教学体系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在实践教学中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从而促使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焕发出全新气象,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为培养高端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给予有力保障。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
引言:
新形势下,企业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有着旺盛需求,作为相关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实施教学改革,优化教学体系,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让大学生从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从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遇到了不小的阻碍。转变这一局面可以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入手,创新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使用,激发了语文课堂活力,向学生展示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奇妙无穷,让学生能够正确客观的认识世界,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真正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体,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之中,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由此得以达成。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现阶段,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有着明显的滞后性,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的学生少之又少,大学生不再单纯从课堂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扩充课堂容量,促使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到一起,让学生知道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了解到语文知识在岗位工作中的应用方式,明确企业岗位职责以及自己与人才之间的差距,这样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就能与学生个体发展相契合,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更强,成长将十分迅速,给学生的就业增添了不少砝码。
1.2有利于拓宽语文教学载体
互联网平台给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提供了巨大便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学习语文知识,通过观看网络教学课件弥补知识点漏洞,彻底夯实语文知识体系,不会落后于整体教学进度,更易于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当遇到问题时能够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同样的也可以积极帮助他人,实现了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和经验,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由衷的信任教师,认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将会顺利高效的开展。
1.3有利于建构高效信息化教学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建立信息化教学体系,构建精品课程,扩充教学资源,将课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自主观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现状有选择性的反复观看教学课件,课上师生共同讨论问题,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奥秘。高职语文教师还可以运用线上加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学阵地予以延伸,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还能在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中获得阅历和经验的积累,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是传统教学模式远远无法比拟的,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1.4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新时期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应该顺应互联网时展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便充分胜任岗位工作,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给企业、给社会创造巨大价值。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实施教学改革,打造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待人以诚、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大学生群体会将正能量传播开来,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无限生机,为和谐社会构建贡献一份不可小觑的力量。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及其主要特征
2.1建设思路
为保证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有效构建,首先要明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协同发展,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穷乐趣,将语文学习当成是一项终身性的活动来开展,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劳动者的角色,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需要高职语文教师能够抓住信息时代赋予的机遇,勇敢迈出教学改革步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着手,构建一体四环九层式教学体系。该体系着重强调了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断拓展教学渠道,致力于给学生带来新鲜感,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多重培养,更要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的结合使用,以此来形成良性教学循环,达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2.2体系特征
一体四环九层式教学体系主要遵循素质教育理念,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信息素质为最终追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高职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单纯的进行书本内容的灌输,而是应该利用网络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不再是课堂的边缘人,他们的所思所想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考虑到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创设多种职业情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强化了其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教师会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及具体表现等相关信息收集起来,思索当前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优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建设路径
3.1持续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所用教材中很少涉及到沟通表达、求职应聘、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不少学生在找工作时不知道该如何介绍自己的长处,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社交礼仪也不甚了解,致使其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新添这些模块,与原有教学模块构建成为完整内容体系,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协同发展意义非凡。比如说,写作教学中布置求职文书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认真进行简历创作,突出自己的个人特长,提高简历的吸引力。有些学生会在求职意向一栏中简单填入职位,殊不知这种做法使得自己陷入了劣势,就如一片森林里的一颗树苗,很难得到面试官的注意。进行简历创作的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职业定位也要明确,若能够将自己对该职位的认识侃侃而谈,表明自己的独特优势,势必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赢得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3.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供选择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线上自学、线下指导的方式,通常会取得较好成效。例如《短歌行》赏析教学中,教师精心制作微课视频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并藉由QQ群或微信群通知学生及时完成预习任务,这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素材。学生登录系统平台后熟悉全诗内容,将自主学习存在的疑惑记录下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件,到互联网上搜索有关乐府诗的发展和特点,了解东汉年代历史背景及曹操的生平,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生成多媒体课件,上传至教学平台。课上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让每个小组依次展示预习成果,展示过后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述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情感等。学生会对中国历史和作者生平产生深入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短歌行》的赏析,思维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锻炼。
3.3完善创新教学活动
通过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学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借助这些活动给学生创建一展所长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优秀的文化接班人。譬如说在教学相关课文以后举办演讲、朗诵、课本剧表演等比赛活动,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让其他学生进行投票打分,开通互联网投票通道,便于更多学生参与,票数最高者获得优胜,给获胜者颁发奖励。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以兴趣为导向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深入探究,思维更加灵活,还能掌握职业技能,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能够在不同职业情景下正确使用所学知识,真正乐在其中。
3.4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是完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一步,学生制作课件的质量、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否从全新角度进行文章赏析、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都会计入到期末总评中,从学生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考核,更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尤其是对于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要给予适当加分,会让学生更加踊跃的参与角色扮演、讨论辩论、文学作品的赏析等活动,课堂气氛空前热烈,教学效果不断增强。教师还要听取学生建议进行考核评价方式的更新,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最大化的展现出一体四环九层式教学体系的价值功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强课堂活力,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将语文知识用微课视频来呈现,课内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语文教学活动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和谐稳定的关系,学生可以灵活高效的进行语文学习,还能得到价值观引导和健全人格塑造,实现了对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语文论文篇2
摘要: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经典文本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还未能将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识性讲解、工具性操作层面,对人文素性缺少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诸如普遍的“专业崇拜”心理导致高校重“专”轻“通”、重“器”轻“道”现象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对大学语文重要性认识的偏差,网络传播环境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他们漠视经典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等等。
一、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浮躁的世风扰乱了大学校园的平静,也搅乱了教师授业和学生求学的定心。联系到大学语文,它原本就是一门公共类的文化素质课程,专职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很难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国家这方面的科研立项很少,教师没有项目可作,评职称也就特别困难,从而使得这门课程以及讲授课程的教师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导致不少大学语文教师自己也对教授这门课程失去信心。表现在教学实践上,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当中,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教学,不能发挥课程应有的对学生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作用,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从学生角度来说,在经典解构、传统话语边缘化、商业文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和虚无的情绪。而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他们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寄希望学业上的短期速成。“他们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切实的努力;他们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但是又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2]若这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导致起码的价值观的错位和人文素养的欠缺,从而变成机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还与社会及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现象有关,近些年来,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视、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工具。如果这种专业万能的信念,创造了种种‘热门专业’的神话,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精神,甚至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误事。”[3]许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忙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等工具性学科的技能提高,很难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大学语文等文化素质类课程的研修上。“‘专业崇拜’现象背后隐藏了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心理。从学校方面讲,这有悖于大学精神;从学生方面讲,则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上大学不考虑就业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但狭隘的‘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学的全部,而综合素质确实是根本。”在貌似“学以致用”实则功利主义的氛围里,大学生重感性轻理性,重物质轻精神,工具理性占据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价值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导致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意地交流和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环境提供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像和浅层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纯文本的阅读,经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门外。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调查:目前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网络上,包括经典文本在内的大量文学著作变成了“图说”形式,经典著作在中国大学生那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学生们更愿意阅读那些一眼就能明了的浅显读物,而不愿意深入作品的内核,去领略和思考更深层的意义和美感,分析问题也只是就事论事,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大学语文课程以讲解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为主,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网络文化的泛滥使得学生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对经典名篇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理解阅读上,而很少能够达到对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说精神领域的升华,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和创新能力的萎缩。
二、大学语文需按照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进行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语文”,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无疑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但是,大学生毕竟已有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经历,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的基础,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路数。过于突出工具性。在技术理性盛行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的今天,大学生虽然仍需进一步提高母语应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养。而这又不是文学教师们对学生进行满腔热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显然也过于狭隘。我们认为,通过阅读富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启迪的经典文本,既可以触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关怀,从而获得人文营养,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只有文学文本才具有审美的因子,半部论语也好,史家绝唱也罢,又有哪一点输给了文学?“上帝死了”的预言,“诗意栖居”的渴望,都充满了文学性,或者说其内涵之深刻、形式之规范、语言之纯粹,足可称语言文学的典范,基于此种理念,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若能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还能获得一种人文素养和情怀,那是我们的莫大欣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
结束语
经过几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中西方文化中渗透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对本民族的灵魂的塑造起过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经典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大学语文教师通过阐释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241.
[2]冯大建,迟宝东。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3]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4]蒋承勇。“专业崇拜”与大学生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3-28.
大学语文论文篇3
一、开放式教学以启发学生思维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只是结果。教学并不是一个从问题走向结论的简单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单单教会解答、得出结论,而在于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其认知冲动,锻炼其思维能力。这不仅契合当下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也符合大学语文“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张扬,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课堂讨论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要求,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相互聆听和学习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共同进步。所以我认为,正像西方的崛起起源于“文艺复兴”一样,打开学生的思想禁忌,让学生放飞思考的翅膀,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重视读者的个体生命体验,打开“文史哲的边界”,帮助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世界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真正融入读者的个体的生命感受,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是大学语文课的历史使命。
二、教师教学要注入丰富的情感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要调动自己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上课的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的教师的情绪高昂、精神饱满,学生也会受到感染,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情感教育。教师要能够用宽广的胸怀接纳学生,用真诚去赢得学生的信任,用爱心去体味学生的情感,用耐心去呵护学生成长,使学生在优秀作品的熏陶下,形成健康的人格。当代大学生往往热情、自负,只有放下权威架子,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才会得到他们的敬仰,进而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反之,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目光游离、心不在焉,自然会降低学生听课兴趣,以至昏昏欲睡;老师只能自说自话,毫无互动。在这样的状态下,无论多好的文学作品,也难以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三、模块教学以提升教师专业度
大学语文课程因其教学内容覆盖面广,要求教师博学多才,有很深的知识底蕴。同一篇作品,可以因大师的评说而精彩纷呈,也会因庸者的说教儿味同嚼蜡。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一国文”就有由名师任教的优秀传统。在当时的清华和北大,非一流名师不能担任次课程。今天南开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课之所以能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是因为陈洪教授和王步高教授两位学界大腕的担纲主持。所以在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一线上缺少专家的情况下,可以集中成立课题组,每一位老师只承担其中的几篇文章,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一个讲座来准备,由若干老师共同来担当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做到优势共享,资源共享,把大学语文课程创建成学院的精品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喜爱程度,促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大学语文教育到底是要给学生什么?是知识的传递还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是工具论还是人文论?这些问题的讨论一直到现在依然没有结论。但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除了进行知识传授以外,更重要的是大学语文课程结束后给学生留下的东西,让学生在文学经典中体验到丰富的人生世界和鲜活的生命体验,透过文本的学习,诱发学生对人的存在、人的命运的思考与追问,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大学语文论文篇4
一。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本篇论文是研究大学语文论文的,是关于教学模式论文的讨论分析。
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大学语文论文篇5
题目:大学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发展前景
当前,由于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仅是技能教育,导致高职院校过于注重英语以及计算机等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与培养,使得大学语文越来越不受关注。实际上,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影响着大学语文教育的变革。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认知误区,以求探讨二者相结合所形成的发展前景。
一、关于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认知误区
(一)大学语文只是一种工具,与职业教育无任何相关
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仅是一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觉得它仅是对于中学语文知识量的补充,未曾关注到大学语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所有文明瑰宝,而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懂得文明的延续历程与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可见,大学语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与培养的品格无疑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
多数人过分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属性相当强的课程,过于强调其理论价值,即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某些问题,也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引用大学语文中的某些理论泛泛而谈,使得理论与实际脱离,最终解决方法也仅是纸上谈兵,未能得到实效。长此以往,导致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使用大学语文所教授的理论去联系具体实际,是能够处理职业生涯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的。
(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对职业生涯不具实际效用
许多人都觉得大学语文是专注于文学的课程,而在真正的职业生涯中很难遇到文学中那些“伤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学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即便是学习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也并无多大帮助,反而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甚至还有人认为倒不如将学习大学语文的时间去多记几个英语单词或是多学门技术。但事实上,大学语文并不专注于研究文学,它旨在于通过文学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而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助力。
(四)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无作何关系
当前,由于职场上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备一技之长,就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品格的培养,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可见,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关系认知误区的分析,尽管由于大学语文具备着人文属性,其相较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或是应用科学,对于职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而大学语言教育的革新又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结合不仅具备着重要性而且还具备着必要性。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又具备着怎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一)职业至上说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由原来的普通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专业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始大都以职业准备为导向,职业至上说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更多地趋向于职业化。由于工业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的提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步伐开始迈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与职业结构来说,一旦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真品格、技能水平强的人才。换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能促使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职位升迁离不开知识基础
新世纪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需要具备知识基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既是最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又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导致经济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投入转变为知识投入,知识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累积,那么将很难在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便能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才
对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困锁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会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脱节,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竞争力,那么具备一批高级地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中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迈进。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腾飞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品格所进行的培养,尽管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忽略人文课程的学习,那么这样的职业教育势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加以培养,那么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相结合,才能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推荐访问:语文论文 大学 大学语文论文题目举例 大学语文论文题目大全最新 大学语文论文3000字范文 大学语文论文2000字范文 大学语文论文题目 大学语文论文1500字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 大学语文论文1000字 大学语文论文怎么写 大学语文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