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论文11篇【精选推荐】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论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要想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应搞好“五个结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发展观的论文11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1
论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要想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应搞好“五个结合”:
一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根本方法也是解放思想。只有把解放思想贯彻始终,实现科学发展才有根基,才有保障。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消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坚决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认识的升华,就不能凝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思想障碍、引领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而科学发展的实践又反作用于思想解放,为继续解放思想提供理论遵循,拓展思路,指引方向。解放思想必须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把握科学发展的取向,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离开了科学发展的内核,解放思想就会失去目标,甚至偏离方向、误入歧途。科学发展赋予解放思想崭新的内涵,推动解放思想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延伸,从而为解放思想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在解放思想过程中谋求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实践中推动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开拓解放思想的新境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二是理论学习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工作,而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全党同志都应全面系统地学习科学发展观,切实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掌握其人民性、科学性、创造性、针对性、前瞻性等重要特性,在弄懂弄通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密切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紧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抓紧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抓紧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是运用理论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是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比如,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从根本上**制约改革和发展的各种难题。
四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曾于1943年6月1日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一样,必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主体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因此,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意识,真正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取得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由原来习惯于替民做主转变为让民做主,彻底改变“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群众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的怪现象。 五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既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良好的作风既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党员干部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相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现在总的看,党员干部表率作用是好的,但在少数干部身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诸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敷衍,作风飘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态浮躁、追名逐利;脱离实际,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讳疾忌医,刚愎自用;贪图享受,情趣低下;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与科学发展观极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应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使党风廉政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科学发展观在博弈世界中运动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科学发展观的进步不再是自然界无目的、无明确方向的演化,而是把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思想演化成了改革开放,又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演化成了心物二元论的博弈实体文化。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创新的文化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一个精神的文化世界。《博弈圣经》对精神作了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活动会制造一切文明,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它的各种观念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扎根于人民心中。它为生产力的博弈创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它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潮流,迎接全球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挑战。在具体问题上,它把正理作为经济行为的导向,用道德与博弈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融入这个社会的文明之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个先进文化的方向才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任何矛盾和斗争的文化形式,都是一次向前,矛盾论却有可能使经济停顿。未来的经济不完全是掠夺经济,而是道德与博弈经济,也是博弈实体经济。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区分,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谁掌握了博弈知识论,谁就掌握了个人的先进生产力。这样,他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展开竞争,追求民族个性、民族自信、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民用道德与博弈的知识权衡利弊,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大小、多少、好坏,从而作出正理的选择。不能再用矛盾论这种简单的方式认识事物,而应该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更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内涵,识别博弈实体的文化和更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育高层的知识水平。高层应该不断拓宽科学发展观的帕累托边际效应,更快地利用更多的效应提高各级组织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人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弈实体,让每一个人懂得和博弈实体的关系,从而更加巩固执政的地位。
当前,要把科学发展观来自大自然的科学成分更快地形成理论,因为忠诚的民众迫不及待地需要这个理论。如果这个理论在应用时变得迟缓、勉强,就会有人在犹豫中给以讥笑。一个高深的科学理论,如果让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解释就会形成理论,如果让一个原始的部落解释就会形成宗教,如果让一帮虚伪的人解释就会形成口号,如果让忠诚的人民解释,他们就会变成实干家。《货币的威力》一书中曾说:“忠诚的价值是让你兴盛的法则。”我们先不要评价民众对科学发展观的忠诚和信仰,而是先看高端专家在讲坛上能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用情感、用真诚表现出语言的节拍。《博弈圣经》上说:“诗人的情感,画家的情感都是语言节拍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尽管不是无意的,但人们也不会忘记语言节奏,最终会接近节奏的发源地。也许自然界就是一段音乐或一首诗,无声不动的东西也有声乐转化来的效果,刺激着人的情感,影响着人的动作。眼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只要借助一种媒介就会产生节拍的效果,节拍是人接受外来信息的最基础形式。”那些自我培育而成的各路科学家,应该用深思熟虑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节拍,表现出生动、鲜活、掷地有声的科学发展观概念,表现出成熟甜美的科学发展观文化,表现出治国主题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人类越是朝气蓬勃,需求越是简单。科学发展观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简明的问答形式,即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观念,什么是正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博弈。今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或纠正偏差的过程,也是文明的发展过程。只有不断地吸收各民族之长,借用各种内容和形式,帮助民众理解和信服简明的理论,民众才有兴趣,才会信仰。
改革开放已经满足了民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当前,我们还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找出最具睿智的格言、名句,人人当成准则,来指导民众更快地信仰与钦佩。这就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文明的流动
今日的科学发展观不再是西方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哲学,不再用非白即黑的矛盾论看待万事万物。矛盾论是博弈的最终结构,它显示了粗暴斗争的简单性。它只能显示博弈的动机,还不能称为博弈的思维。其实,革命斗争哲学并没有在辩证的发扬和放弃中,利用博弈的手段给以和解,而和解的有效性应该是哲学的功能。西方斗争哲学中的属性是局限的鲁莽哲学,它只能表现出勇敢和对抗的博弈优势,这只能说是对一部分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不需要学习,利用这种单一斗争的方式,就可以形成对抗,但这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反而造成翻来覆去的争论和无休止的纠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都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的概念。科学是大自然永恒不变的主题;发展就是增长,是连续性的自然特征;观念是所有文化的中心。我们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发现它是从马克思革命斗争思想演化过来的一套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文明模式,这种演化是时代的文化开放。科学发展观会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智力、知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是自然的概念。我们呼唤科学,追求科学,其实我们就是走在科学的文化进程中。如果想从中找到自己,必须依赖自我创造的文明,才能被感知、被遗存。 美好的理想是博弈的思想, 坚定的言辞是赌徒的誓言。 空想的共产主义属于精神的文化, 空想的博弈结果属于精神的文化, 所有的文化都是空想的虚无特性。
空想不是科学,是文化进程中博弈的性质; 空想不是对错,是文化进程中博弈的属性。
可以说,文化进程就是一直在猜想,直到文明的达成,实现“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的论断。 为什么会有矛盾论?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两种派别?这是大自然给定的国正论,是非绝对对立性的两块,一大块,一小块,大块为国,小块为正。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人的大脑都会把一个实体粗略地分为两块。《博弈圣经》在《哲学是博弈的路标》一文中陈述了国正论形成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通过时间,我们把主观认识的在场的东西持续不断地引入了思想中,一旦我们深思它,未来的它就是大小不同的两块,我们把分配给它的时间在它上面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物体便会区分出大小。因此,心灵活动创造了观念,经验观察提供了理智。两块物体在时间的交互中,我们就以各种矛盾思考并陈述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
我们今天用非绝对对立的国正论哲学观察人的行为,发现人在社会中始终处于文明与野蛮的非绝对对立之中。文明与野蛮的发生不可复原。文明是进步、创造、增长,野蛮是倒退、创造、浪费。它们都有着共同“创造”这一小半的特性,而其它一大半则不同,这就是非绝对对立的国正论。它可以引导人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在无限多的博弈行为中,用正理的标准检验自己的行为。
现在,东方人认识到是科学发展观造成了社会的繁荣。很多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讲它的要义和主张,出现了一大批宣讲家,但他们之中绝大部分是表面和字面上的理解,是一些经验的总结和常识,还没有真正让人信服的绝妙的理论和新潮的概念。实际上,那些看似没有阶级性的文章,才是最有价值的理论。《博弈圣经》上说:“只有科学才能形成理论。”观察人类的行为可以得知,所有的人都是在鉴赏目标没落时,很容易出现信仰。几乎所有的信仰都是在中立时刻的一次觉醒,都是在飞秒瞬间用感情确定了派别。唯独当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真理的时候,个人才拥有真理,才显示出真理的普适,并与它共存,这样才能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诚信仰者。《 与科学发展观的特征》上说:“经过飞秒瞬间将主题的文化基因积累的爱融入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基因里,那才是对科学发展观真正的爱。”
让那些有发明、有发现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青年学术才子们,一起挖掘科学发展观里的科学概念,剥离出简明鲜活的理论,撰写出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经典文句,在民众大脑中固定下来变成尺子,这样才符合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符合正理作为检验博弈行为的唯一标准,也会避免无意义的纠缠。
一个繁荣社会的文化主题,一个光彩照人的文化果实,一个治国的纲领,一定会扎根于人民心中。主题里一个闪亮的表征,甚至一句话或一个理念,可以有效抑制人生无谓的争吵,也可以发挥威力无比的社会效应。像“不折腾”三个字,已经出色地表现了这种本质特征,它让社会肃静了很多。我们眼前是一个有形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的瘾魂、气质决定人的精神,精神演变成文化,形成了文化进程,一直到文明的达成。文明的流动是人类进步的理性化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圈环,并以博弈的形式和科学的方式进展着。
三、科学发展观的正理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博弈
人们对于情感只能粗略地分成两块:一块是精神,一块是感情。目前,人们还没有能力直接创建这种情感,只有根据以人为本,让精神利用人体携带的信息与外界沟通。科学发展观提倡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正是在一个大国崛起之时,对文化进行更精准透彻的思考。如果放弃精神,社会就会变得贫乏。人们只要满足基本生存条件之后,就会将精神扩充到物质上来。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像一根琴弦,琴弦上不同节段有不同的空间节律。主题瘾魂——人的精神——情感文化——物质文明,这是一个社会文化三节律。精神文明的力量是来自主体瘾魂的动量,主体的欲望感觉到的文明,都是琴弦三节律性的文明。《博弈圣经》上说:“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感情与精神是瘾魂的动态信息,能动的智慧功能是构成整体科学文化的开端,也是人与自然的能动功能,它会创造物质文明。物质是局部的科学基础,也是构成科技商品反应出价值的优势效应。所以,几百年来它构成了西方经济体系的基础,并且组成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国家等等。以上这些一旦形成一个博弈实体,任何人都会很自然地从周边向外扩张。人与物在场景中的三元实体结构(即精神与物质和第三空间的三元结构),是一种创新结构或二特性平行法则。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物的概念,也是实体的概念,这种人与物相比较的状态,是相信自我的主要原因。如果在这里追加无数的自我反映,有时觉得伟大,有时觉得渺小,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智力的文化在混沌的背景中,由于生物亲序的本性,会产生文明。《博弈圣经》对文明的解释:“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精神与物质之间用情感和利益创造了局部文明,人们把局部的文明奉为科学,把局部的利益奉为真理。 政治一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博弈实体,就能够对人的精神和物质观念造成影响,其自身延续和社会持续发展会特别地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大地物产丰美。一个和谐社会的依据就是稳定的博弈实体背景,它里面的各种关系合情合理地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主题,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和高尚感,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主题的瘾魂对全民产生的精神影响一旦得到了传承,人人会得到博弈文明的教育,也会提升博弈文明的层级。确切地说,我们会把博弈的文明成果归为精神。自古以来,人的文明起源于神的教育,起源于宗教信仰的教育,起源于时代主题的教育。今日,我们接受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是接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博弈正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要用简单的矛盾论谈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博弈实体的结构,所以会错误地把博弈实体中的众多性质挑出来两个,让它们相互对立,就相当于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再用粗略的矛盾论解释它,这样就会出现任何人都谈不清的悖论。
由于政治主题、精神和物质是三元实体结构,人们最终会引进国正论的哲学认识这个博弈实体,把它分为一大块一小块,这会引出许许多多博弈正理的概念。在科学发展观介绍中有一句话“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应该改为“第一,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才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讲的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才是一个完整的博弈结构。那么,这个结构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确定里面的正理呢?其实,这里的标准就是博弈实体知识论,它可以用国正论区分出实体与性质。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本质,就是要给人的行为定性,区分出输赢与均衡,找到博弈正理。
(正理:在博弈中的终极真相是无法从生物特性得到的,留出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引进一种方法,并用一种策略行为与初择样本的直觉进行对抗,用定性分解找出它的最小单元,看清粒子行为的内部结构,建立决策粒子二特性对局,这是唯一成功通向**奥秘的理论。) 其实,寻找博弈正理的方法早已存在于人类的各种文明之中,人们没有意识到它在文化进程中一直悄悄地进行着,我们今天突然明白它,也许就像认识古代神秘的文明一样,非常神奇。
假如你想预见这个时代对我们自己的影响,应该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伟大的命题开始。
四、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是对道德与博弈的思考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战略,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战略性的治国纲领,它是一个文化统帅,它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它是国家战略的概念。战略是大自然的计谋,它是所有事件的总括。战略是一个博弈体系,它与战术对应着。《博弈圣经》上说:“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科学的文明实体。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
战略的六法则:寻找、连续、正理、科学、文明、实体;对应战术的六性质:寻找—达成、连续—局部、正理—真理、科学—文明、文明—文化、实体—性质。战略体系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可构成战略和战术的元素。战略和战术是用国正论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了哪是实体,哪是性质。战略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无限宽广,又有万能的理性。战略不会直接呈现在大脑中,它是通过对博弈实体的区分,才给出计划、判断、执行的种种行为的观念。其实,一切输赢、大小、多少、好坏的选择,一切欲望的达成,以及一切真理的实现都是一种区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特性和任何战略一样,都是靠他人的行动才能学习实践,它自上而下贯穿各组织活动的各个阶段,并发挥战略优势设计的帕累托边际效应。《博弈圣经》上说:“战略的定义范式是检验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企业战略的模块,这是领导人博弈对抗战胜对手的六法则,可以检验出战略策略的缺陷,也可以检验战略家的能力,罪犯创造的罪恶只包含在战术中。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战术的六性质是对创新结果的挑战。如果没有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怎么解释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在博弈实体里,一个人与博弈实体的关系是相伴相生的。《博弈圣经》上说:“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这种复杂的实体关系用矛盾论解释不了。矛盾论看似沿着一条无懈可击的路走下去,最后却出现了包容,出现了悖论。所谓矛盾论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维方式,根本无法应付未来博弈实体中的一切经济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大的博弈实体,每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纳入到经济体系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符合国际规则(即道德与国际惯例),而孤立主义、利己主义是《博弈圣经》上说的经济学里的一二七死亡法则。所以,将来的国家发展战略既要考虑他人,还要保持国家的自身利益和稳定发展,这就需要道德和博弈。“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道德让人依赖自身,按照各种规则负起责任,自觉遵守或自我惩罚。道德是人类对自然的义务。道德是世界的秩序,道德适应这个世界。《博弈圣经》中《博弈文化属性之魂》一文,有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隐喻:“假如这个与竞争基本对立的文化思想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将会繁荣整个世界。”我们在《博弈圣经》的后记中找到了答案:“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道德与法律在阳光下完美的体现就是道德与博弈。
独特的博弈知识就是区分,区分后又经过整合重要资源会再次形成博弈实体,这种战略背景的复杂多样性特点会使对手的智力失效,一切外部取胜的理论都会变成教条,而外部又难以观察模仿。一个竞争者,如果不能用国正论哲学对独特的战略进行区分,就把其作为初择样本组织有效的对抗,那失败一定是一大半。在未来的一切竞争中,高官或企业CEO要想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增加博弈知识,才能获得优势;缺少博弈知识,只能风光一时。未来战略的分析就是对博弈实体知识论的分析,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对博弈实体与性质的区分,它有隐性的属性,有高度的战略价值。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它是实体的概念,它会悄悄地推进着国家的博弈工程。无论哪一个民族,如果更多地掌握博弈正理,它就会成为经济中心;如果失去了博弈正理,就会失控了经济。未来不是看你在战术中具有优先的经济模式,也不是看你在战术中具有局部的线性秩序,而是看你在博弈实体中掌握多少战略优势特性,这样才会在未来拥有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和各种频繁的经贸往来,各行各业的业务都降到微不足道的程度。科学发展观提倡的一切创新,是指业务的创新,也是博弈金融计谋的创新。将来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的创新,会把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博弈实体机构里。在未来的虚拟经济中,财富已经没有传统概念里的形态,财富的流动已不再是实物的运输性流动,而是一种道德与博弈的文化形式。在国与国之间、财长和行长之间、一切掌握巨额财富的高管之间,他们也许在一顿午餐或一张咖啡桌上,就把一个国家的财富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就像猜测“高熵赛棋”红兰粒子一样简单。
未来各国之间利用博弈的手段进行财富的大掠夺,会屡见不鲜。也许不远的将来,正像《博弈圣经》在开篇中写道的:“军事战争以外的另一场战争就是——经济博弈大战,也是未来所有的人都要参与的最文明的战争。”将来也许会有传闻,一些政治、经济、高管精英会冲破那些经济的壁垒,潇潇洒洒不分昼夜地飞越五洲大洋,在国际的交往中人不知鬼不觉地将对手的财富通过博弈的方式,转到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观的博弈战略就是联系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科学发展观的博弈知识论就是方法论,它是人类未来还未掌握的最具威胁性的文化武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方的未来是一个遵照科学发展观建造的创新型国家,更多的人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训练,会显示出精神和物质的两大文明。到那时,各式各样博弈行为的竞争,会演变成世界经济竞赛。也许人们懂得了博弈实体的优势,掌握了博弈实体知识论的区分,根据正理均赢论的持续性概念,把人类未来的经济行为引向世界,演变成最文明的世界博弈竞赛。那时的东方社会一定是令人神往的博弈乐土。
《博弈圣经》中说:“一个民族博弈知识的落后,也会落后其他民族。无论是穷国和富国,还是穷人和富人,都会要求改善博弈的结果。”“穷富的区别就在于分享博弈正理的多少。”科学发展观正在利用道德与博弈的版本作为战略,整合人才、知识、科技、创新的一切优势,推进着国家的富强,并向未来发出挑战。一个国家的高端人群和各界精英如果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知识,掌握了博弈方法论,就会表现出令人难以臵信的经济成就。也许在某一时期,他们参与世界博弈的混战,世界经济也会为此颤抖。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搞好“五个结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持之以恒,下大气力,统筹兼顾,求真务实,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国富民,兴我中华!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2
论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要想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应搞好“五个结合”:
一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根本方法也是解放思想。只有把解放思想贯彻始终,实现科学发展才有根基,才有保障。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消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坚决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认识的升华,就不能凝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思想障碍、引领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而科学发展的实践又反作用于思想解放,为继续解放思想提供理论遵循,拓展思路,指引方向。解放思想必须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把握科学发展的取向,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离开了科学发展的内核,解放思想就会失去目标,甚至偏离方向、误入歧途。科学发展赋予解放思想崭新的内涵,推动解放思想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延伸,从而为解放思想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坚 m.1mi.net 持两者的辩证统一,在解放思想过程中谋求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实践中推动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开拓解放思想的新境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二是理论学习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工作,而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全党同志都应全面系统地学习科学发展观,切实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掌握其人民性、科学性、创造性、针对性、前瞻性等重要特性,在弄懂弄通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密切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紧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抓紧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抓紧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是运用理论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是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比如,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从根本上**制约改革和发展的各种难题。
四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曾于1943年6月1日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一样,必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主体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因此,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意识,真正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取得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由原来习惯于替民做主转变为让民做主,彻底改变“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群众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的怪现象。 五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既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良好的作风既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党员干部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相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现在总的看,党员干部表率作用是好的,但在少数干部身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诸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敷衍,作风飘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态浮躁、追名逐利;脱离实际,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讳疾忌医,刚愎自用;贪图享受,情趣低下;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与科学发展观极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应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使党风廉政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科学发展观在博弈世界中运动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科学发展观的进步不再是自然界无目的、无明确方向的演化,而是把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思想演化成了改革开放,又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演化成了心物二元论的博弈实体文化。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创新的文化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一个精神的文化世界。《博弈圣经》对精神作了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活动会制造一切文明,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它的各种观念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扎根于人民心中。它为生产力的博弈创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它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潮流,迎接全球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挑战。在具体问题上,它把正理作为经济行为的导向,用道德与博弈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融入这个社会的文明之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个先进文化的方向才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任何矛盾和斗争的文化形式,都是一次向前,矛盾论却有可能使经济停顿。未来的经济不完全是掠夺经济,而是道德与博弈经济,也是博弈实体经济。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区分,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谁掌握了博弈知识论,谁就掌握了个人的先进生产力。这样,他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展开竞争,追求民族个性、民族自信、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民用道德与博弈的知识权衡利弊,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大小、多少、好坏,从而作出正理的选择。不能再用矛盾论这种简单的方式认识事物,而应该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更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内涵,识别博弈实体的文化和更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育高层的知识水平。高层应该不断拓宽科学发展观的帕累托边际效应,更快地利用更多的效应提高各级组织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人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弈实体,让每一个人懂得和博弈实体的关系,从而更加巩固执政的地位。
当前,要把科学发展观来自大自然的科学成分更快地形成理论,因为忠诚的民众迫不及待地需要这个理论。如果这个理论在应用时变得迟缓、勉强,就会有人在犹豫中给以讥笑。一个高深的科学理论,如果让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解释就会形成理论,如果让一个原始的部落解释就会形成宗教,如果让一帮虚伪的人解释就会形成口号,如果让忠诚的人民解释,他们就会变成实干家。《货币的威力》一书中曾说:“忠诚的价值是让你兴盛的法则。”我们先不要评价民众对科学发展观的忠诚和信仰,而是先看高端专家在讲坛上能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用情感、用真诚表现出语言的节拍。《博弈圣经》上说:“诗人的情感,画家的情感都是语言节拍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尽管不是无意的,但人们也不会忘记语言节奏,最终会接近节奏的发源地。也许自然界就是一段音乐或一首诗,无声不动的东西也有声乐转化来的效果,刺激着人的情感,影响着人的动作。眼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只要借助一种媒介就会产生节拍的效果,节拍是人接受外来信息的最基础形式。”那些自我培育而成的各路科学家,应该用深思熟虑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节拍,表现出生动、鲜活、掷地有声的科学发展观概念,表现出成熟甜美的科学发展观文化,表现出治国主题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人类越是朝气蓬勃,需求越是简单。科学发展观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简明的问答形式,即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观念,什么是正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博弈。今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或纠正偏差的过程,也是文明的发展过程。只有不断地吸收各民族之长,借用各种内容和形式,帮助民众理解和信服简明的理论,民众才有兴趣,才会信仰。
改革开放已经满足了民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当前,我们还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找出最具睿智的格言、名句,人人当成准则,来指导民众更快地信仰与钦佩。这就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文明的流动
今日的科学发展观不再是西方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哲学,不再用非白即黑的矛盾论看待万事万物。矛盾论是博弈的最终结构,它显示了粗暴斗争的简单性。它只能显示博弈的动机,还不能称为博弈的思维。其实,革命斗争哲学并没有在辩证的发扬和放弃中,利用博弈的手段给以和解,而和解的有效性应该是哲学的功能。西方斗争哲学中的属性是局限的鲁莽哲学,它只能表现出勇敢和对抗的博弈优势,这只能说是对一部分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不需要学习,利用这种单一斗争的方式,就可以形成对抗,但这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反而造成翻来覆去的争论和无休止的纠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都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的概念。科学是大自然永恒不变的主题;发展就是增长,是连续性的自然特征;观念是所有文化的中心。我们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发现它是从马克思革命斗争思想演化过来的一套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文明模式,这种演化是时代的文化开放。科学发展观会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智力、知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是自然的概念。我们呼唤科学,追求科学,其实我们就是走在科学的文化进程中。如果想从中找到自己,必须依赖自我创造的文明,才能被感知、被遗存。 美好的理想是博弈的思想, 坚定的言辞是赌徒的誓言。 空想的共产主义属于精神的文化, 空想的博弈结果属于精神的文化, 所有的文化都是空想的虚无特性。
空想不是科学,是文化进程中博弈的性质; 空想不是对错,是文化进程中博弈的属性。
可以说,文化进程就是一直在猜想,直到文明的达成,实现“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的论断。 为什么会有矛盾论?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两种派别?这是大自然给定的国正论,是非绝对对立性的两块,一大块,一小块,大块为国,小块为正。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人的大脑都会把一个实体粗略地分为两块。《博弈圣经》在《哲学是博弈的路标》一文中陈述了国正论形成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通过时间,我们把主观认识的在场的东西持续不断地引入了思想中,一旦我们深思它,未来的它就是大小不同的两块,我们把分配给它的时间在它上面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物体便会区分出大小。因此,心灵活动创造了观念,经验观察提供了理智。两块物体在时间的交互中,我们就以各种矛盾思考并陈述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
我们今天用非绝对对立的国正论哲学观察人的行为,发现人在社会中始终处于文明与野蛮的非绝对对立之中。文明与野蛮的发生不可复原。文明是进步、创造、增长,野蛮是倒退、创造、浪费。它们都有着共同“创造”这一小半的特性,而其它一大半则不同,这就是非绝对对立的国正论。它可以引导人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在无限多的博弈行为中,用正理的标准检验自己的行为。
现在,东方人认识到是科学发展观造成了社会的繁荣。很多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讲它的要义和主张,出现了一大批宣讲家,但他们之中绝大部分是表面和字面上的理解,是一些经验的总结和常识,还没有真正让人信服的绝妙的理论和新潮的概念。实际上,那些看似没有阶级性的文章,才是最有价值的理论。《博弈圣经》上说:“只有科学才能形成理论。”观察人类的行为可以得知,所有的人都是在鉴赏目标没落时,很容易出现信仰。几乎所有的信仰都是在中立时刻的一次觉醒,都是在飞秒瞬间用感情确定了派别。唯独当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真理的时候,个人才拥有真理,才显示出真理的普适,并与它共存,这样才能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诚信仰者。《 与科学发展观的特征》上说:“经过飞秒瞬间将主题的文化基因积累的爱融入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基因里,那才是对科学发展观真正的爱。”
让那些有发明、有发现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青年学术才子们,一起挖掘科学发展观里的科学概念,剥离出简明鲜活的理论,撰写出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经典文句,在民众大脑中固定下来变成尺子,这样才符合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符合正理作为检验博弈行为的唯一标准,也会避免无意义的纠缠。
一个繁荣社会的文化主题,一个光彩照人的文化果实,一个治国的纲领,一定会扎根于人民心中。主题里一个闪亮的表征,甚至一句话或一个理念,可以有效抑制人生无谓的争吵,也可以发挥威力无比的社会效应。像“不折腾”三个字,已经出色地表现了这种本质特征,它让社会肃静了很多。我们眼前是一个有形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的瘾魂、气质决定人的精神,精神演变成文化,形成了文化进程,一直到文明的达成。文明的流动是人类进步的理性化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圈环,并以博弈的形式和科学的方式进展着。
三、科学发展观的正理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博弈
人们对于情感只能粗略地分成两块:一块是精神,一块是感情。目前,人们还没有能力直接创建这种情感,只有根据以人为本,让精神利用人体携带的信息与外界沟通。科学发展观提倡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正是在一个大国崛起之时,对文化进行更精准透彻的思考。如果放弃精神,社会就会变得贫乏。人们只要满足基本生存条件之后,就会将精神扩充到物质上来。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像一根琴弦,琴弦上不同节段有不同的空间节律。主题瘾魂——人的精神——情感文化——物质文明,这是一个社会文化三节律。精神文明的力量是来自主体瘾魂的动量,主体的欲望感觉到的文明,都是琴弦三节律性的文明。《博弈圣经》上说:“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感情与精神是瘾魂的动态信息,能动的智慧功能是构成整体科学文化的开端,也是人与自然的能动功能,它会创造物质文明。物质是局部的科学基础,也是构成科技商品反应出价值的优势效应。所以,几百年来它构成了西方经济体系的基础,并且组成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国家等等。以上这些一旦形成一个博弈实体,任何人都会很自然地从周边向外扩张。人与物在场景中的三元实体结构(即精神与物质和第三空间的三元结构),是一种创新结构或二特性平行法则。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物的概念,也是实体的概念,这种人与物相比较的状态,是相信自我的主要原因。如果在这里追加无数的自我反映,有时觉得伟大,有时觉得渺小,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智力的文化在混沌的背景中,由于生物亲序的本性,会产生文明。《博弈圣经》对文明的解释:“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精神与物质之间用情感和利益创造了局部文明,人们把局部的文明奉为科学,把局部的利益奉为真理。 政治一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博弈实体,就能够对人的精神和物质观念造成影响,其自身延续和社会持续发展会特别地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大地物产丰美。一个和谐社会的依据就是稳定的博弈实体背景,它里面的各种关系合情合理地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主题,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和高尚感,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主题的瘾魂对全民产生的精神影响一旦得到了传承,人人会得到博弈文明的教育,也会提升博弈文明的层级。确切地说,我们会把博弈的文明成果归为精神。自古以来,人的文明起源于神的教育,起源于宗教信仰的教育,起源于时代主题的教育。今日,我们接受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是接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博弈正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要用简单的矛盾论谈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博弈实体的结构,所以会错误地把博弈实体中的众多性质挑出来两个,让它们相互对立,就相当于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再用粗略的矛盾论解释它,这样就会出现任何人都谈不清的悖论。
由于政治主题、精神和物质是三元实体结构,人们最终会引进国正论的哲学认识这个博弈实体,把它分为一大块一小块,这会引出许许多多博弈正理的概念。在科学发展观介绍中有一句话“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应该改为“第一,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才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讲的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才是一个完整的博弈结构。那么,这个结构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确定里面的正理呢?其实,这里的标准就是博弈实体知识论,它可以用国正论区分出实体与性质。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本质,就是要给人的行为定性,区分出输赢与均衡,找到博弈正理。
(正理:在博弈中的终极真相是无法从生物特性得到的,留出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引进一种方法,并用一种策略行为与初择样本的直觉进行对抗,用定性分解找出它的最小单元,看清粒子行为的内部结构,建立决策粒子二特性对局,这是唯一成功通向**奥秘的理论。) 其实,寻找博弈正理的方法早已存在于人类的各种文明之中,人们没有意识到它在文化进程中一直悄悄地进行着,我们今天突然明白它,也许就像认识古代神秘的文明一样,非常神奇。
假如你想预见这个时代对我们自己的影响,应该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伟大的命题开始。
四、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是对道德与博弈的思考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战略,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战略性的治国纲领,它是一个文化统帅,它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它是国家战略的概念。战略是大自然的计谋,它是所有事件的总括。战略是一个博弈体系,它与战术对应着。《博弈圣经》上说:“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科学的文明实体。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
战略的六法则:寻找、连续、正理、科学、文明、实体;对应战术的六性质:寻找—达成、连续—局部、正理—真理、科学—文明、文明—文化、实体—性质。战略体系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可构成战略和战术的元素。战略和战术是用国正论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了哪是实体,哪是性质。战略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无限宽广,又有万能的理性。战略不会直接呈现在大脑中,它是通过对博弈实体的区分,才给出计划、判断、执行的种种行为的观念。其实,一切输赢、大小、多少、好坏的选择,一切欲望的达成,以及一切真理的实现都是一种区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特性和任何战略一样,都是靠他人的行动才能学习实践,它自上而下贯穿各组织活动的各个阶段,并发挥战略优势设计的帕累托边际效应。《博弈圣经》上说:“战略的定义范式是检验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企业战略的模块,这是领导人博弈对抗战胜对手的六法则,可以检验出战略策略的缺陷,也可以检验战略家的能力,罪犯创造的罪恶只包含在战术中。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战术的六性质是对创新结果的挑战。如果没有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怎么解释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在博弈实体里,一个人与博弈实体的关系是相伴相生的。《博弈圣经》上说:“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这种复杂的实体关系用矛盾论解释不了。矛盾论看似沿着一条无懈可击的路走下去,最后却出现了包容,出现了悖论。所谓矛盾论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维方式,根本无法应付未来博弈实体中的一切经济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大的博弈实体,每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纳入到经济体系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符合国际规则(即道德与国际惯例),而孤立主义、利己主义是《博弈圣经》上说的经济学里的一二七死亡法则。所以,将来的国家发展战略既要考虑他人,还要保持国家的自身利益和稳定发展,这就需要道德和博弈。“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道德让人依赖自身,按照各种规则负起责任,自觉遵守或自我惩罚。道德是人类对自然的义务。道德是世界的秩序,道德适应这个世界。《博弈圣经》中《博弈文化属性之魂》一文,有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隐喻:“假如这个与竞争基本对立的文化思想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将会繁荣整个世界。”我们在《博弈圣经》的后记中找到了答案:“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道德与法律在阳光下完美的体现就是道德与博弈。
独特的博弈知识就是区分,区分后又经过整合重要资源会再次形成博弈实体,这种战略背景的复杂多样性特点会使对手的智力失效,一切外部取胜的理论都会变成教条,而外部又难以观察模仿。一个竞争者,如果不能用国正论哲学对独特的战略进行区分,就把其作为初择样本组织有效的对抗,那失败一定是一大半。在未来的一切竞争中,高官或企业CEO要想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增加博弈知识,才能获得优势;缺少博弈知识,只能风光一时。未来战略的分析就是对博弈实体知识论的分析,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对博弈实体与性质的区分,它有隐性的属性,有高度的战略价值。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它是实体的概念,它会悄悄地推进着国家的博弈工程。无论哪一个民族,如果更多地掌握博弈正理,它就会成为经济中心;如果失去了博弈正理,就会失控了经济。未来不是看你在战术中具有优先的经济模式,也不是看你在战术中具有局部的线性秩序,而是看你在博弈实体中掌握多少战略优势特性,这样才会在未来拥有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和各种频繁的经贸往来,各行各业的业务都降到微不足道的程度。科学发展观提倡的一切创新,是指业务的创新,也是博弈金融计谋的创新。将来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的创新,会把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博弈实体机构里。在未来的虚拟经济中,财富已经没有传统概念里的形态,财富的流动已不再是实物的运输性流动,而是一种道德与博弈的文化形式。在国与国之间、财长和行长之间、一切掌握巨额财富的高管之间,他们也许在一顿午餐或一张咖啡桌上,就把一个国家的财富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就像猜测“高熵赛棋”红兰粒子一样简单。
未来各国之间利用博弈的手段进行财富的大掠夺,会屡见不鲜。也许不远的将来,正像《博弈圣经》在开篇中写道的:“军事战争以外的另一场战争就是——经济博弈大战,也是未来所有的人都要参与的最文明的战争。”将来也许会有传闻,一些政治、经济、高管精英会冲破那些经济的壁垒,潇潇洒洒不分昼夜地飞越五洲大洋,在国际的交往中人不知鬼不觉地将对手的财富通过博弈的方式,转到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观的博弈战略就是联系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科学发展观的博弈知识论就是方法论,它是人类未来还未掌握的最具威胁性的文化武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方的未来是一个遵照科学发展观建造的创新型国家,更多的人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训练,会显示出精神和物质的两大文明。到那时,各式各样博弈行为的竞争,会演变成世界经济竞赛。也许人们懂得了博弈实体的优势,掌握了博弈实体知识论的区分,根据正理均赢论的持续性概念,把人类未来的经济行为引向世界,演变成最文明的世界博弈竞赛。那时的东方社会一定是令人神往的博弈乐土。
《博弈圣经》中说:“一个民族博弈知识的落后,也会落后其他民族。无论是穷国和富国,还是穷人和富人,都会要求改善博弈的结果。”“穷富的区别就在于分享博弈正理的多少。”科学发展观正在利用道德与博弈的版本作为战略,整合人才、知识、科技、创新的一切优势,推进着国家的富强,并向未来发出挑战。一个国家的高端人群和各界精英如果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知识,掌握了博弈方法论,就会表现出令人难以臵信的经济成就。也许在某一时期,他们参与世界博弈的混战,世界经济也会为此颤抖。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搞好“五个结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持之以恒,下大气力,统筹兼顾,求真务实,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国富民,兴我中华!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3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对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建立在生产要素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基础之上。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四个方面。其中劳动力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否保障劳动力的持续供给对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至关重要。曾经,我国制造业企业凭借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然而隐藏在劳动力价格优势背后的却是变相压低劳动者工资、忽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生产环境的安全保障、取消劳动者基本医疗保障等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设想,以这种方式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即使在短期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实现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是这种财富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多大意义?依靠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又能持续多久?虽然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但是优质人力资源却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如果企业仍然以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方式来谋求企业发展,终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其劳动者合法权益,反对以牺牲劳动者权益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只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切实维护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为员工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的企业,才能够在吸引、留住优质劳动者,确保企业所需的劳动力的持续供给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范畴,是未经人类劳动改造过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统称。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采取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达到了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由此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逐渐显现。大量事实表明,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对企业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制约,电荒、油荒等资源短缺现象频频出现,很多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因此而举步维艰。企业社会责任在强调企业经济责任的同时,也要求企业必须要履行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必须停止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注重经济发展而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必然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确保自然资源持续供给,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市场来决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成熟,商品销售市场已经逐步从“商品消费”进入到“品牌消费”。企业如何树立“品牌”形象?这不仅要依赖于过硬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培育品牌意识、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首先应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向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利用自身品牌效应,利用消费者的信任,通过隐瞒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来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就必须要在关注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
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发达国家的企业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资源优化配置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企业公民”阶段,企业的竞争标准随之发生改变,原有的依据产品质量、市场份额和服务水平来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上升为考察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形象。《财富》杂志在对1000家公司的调查中发现,95%的被调查企业坚信必须采用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行为才能够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观动机是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以获取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通过节约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但其客观结果却是实现了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企业、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源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企业在利用社会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对自然资源与环境带来损失和负面影响。如有些重污染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无视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出,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要想杜绝此类现象发生,企业必须要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进行污染治理,处理好企业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企业自身经济行为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避免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和价格欺诈等现象的出现,将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规范的诚信和商业伦理道德体系。同时,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也有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
现代意义的企业,既具有“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属性,又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属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源于企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三方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从企业完善经营战略到发挥政府和媒体的规范、监管和激励作用,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是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将社会责任理念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体系之中
首先,引导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取决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主观选择,因此,要引导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培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要让企业家明确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虽然需要企业支付一定的成本,在短期内可能会对企业发展造成财务负担和消极影响,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成本支出将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其次,企业要将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体系之中,完善企业经营模式。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保护劳动者权益。现代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强调人对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强调发展为了人。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为员工提供各种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实践证明,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吸引、留住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利于构建企业内部和谐的劳动关系。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履行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坚持对消费者负责的诚信经营战略,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企业在确定经营战略时,要从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充分考虑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防止因资源枯竭而造成生产无法持续的严重后果。要彻底改变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不管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掠夺式”生产方式,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只要钱不要命的错误做法,遵循科学发展观,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最后,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实施企业公益战略。虽然我国经济总量20**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依旧存在着许多与经济快速发展不协调的社会问题,如教育、文化、卫生、残疾人保障、贫困及弱势群体救助等,无法凭借政府的一己之力来完成,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实现全员参与。因此,企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通过捐款、志愿服务、设立专项公益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参与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以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社会形象和社会公众的认同感,扩展企业的持续发展空间,提高企业或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规范、监管和激励作用,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保障和机制约束
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政府一直承担着规制者、推进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强制企业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行业准则、强化信息披露、推行责任审计和强化舆论监督等方式,推进和监督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在我国,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政府不可能再继续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强制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只能通过发挥政府的规范、监管和激励的作用,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逐步修改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国相继颁布修改了《劳动法》、《职业病防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诸多法律,有很多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对企业的规范约束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应着手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建立以基础性、纲领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基本法为核心,涵盖企业社会责任全部内容的法律体系,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法可依”。其次,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必须要通过法制建设和法制管理,增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加大对触犯法律、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执法力度,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决不能对违法企业姑息纵容。最后,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除了可由法律作后盾来保障履行的社会责任之外,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则应当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激发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例如,财税部门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财政补贴、资金支持、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政府采购时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投标方的重要考察要素等等。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惠、经济补贴和直接资金支持等形式帮助中小企业履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三)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导向作用
首先,利用媒体的宣传功能,提高全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使社会公众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有社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公众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认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价值观,为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其次,利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加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媒体应该加大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关注,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揭露和曝光,这样不仅使违法企业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也为其他企业带来了警示。对于那些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仍然不忘参与公益事业,回报社会的企业,应该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这样的正面宣传会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信誉,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也有益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感恩意识,促进关注慈善事业、关爱弱势群体、崇尚商业道德等传统企业文化的宣扬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体系的构建。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4
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经之
路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无论是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还是科技创新、国防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巨变都得益于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反思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处在新世纪复杂局面下的国家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它对于我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了保障,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
【关键词】发展 科学发展观 复兴
【正文】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创立。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正式的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标志我国坚定走科学发展的决心,同时也对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 面临着许多机遇,加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基本国情的存在,导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全面认识了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地分析新机遇新挑战这一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立足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江西考察工作时, 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3年10月14日在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中岛战略思想。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更是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也是党的十八的灵魂所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应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核心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防止片面性和单一性,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3.经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动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仍是根本手段。
4、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系统总结了十七大以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就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持之以恒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认真领会这一论述的深刻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切实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蛟龙”下海、“神八”飞天、“辽宁舰”启航,我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标志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际地位随之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大飞跃。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秉着“实干兴邦”的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为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托起13亿中国人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5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了出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以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特征为基础,以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为借鉴,它的提出敬了一个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对毛泽东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人是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必须把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享受,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必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是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根本的发展观。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以实现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观,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崛起和繁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环境生态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的内涵由单一的经济方面推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强调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促进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一方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另一方面发展并不只是经济单方面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就可以代表社会发展的一切,还应包括卫生、教育、环境、道德、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就是强调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群众观点的社会发展观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个“人”,其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群众观点的社会发展观。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人的旗帜,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贯彻,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普遍的体现。然而,要想彻底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之成为普遍事实,就得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否则就容易造成人的片面性和畸形,导致以人为本原则被歪曲、被贬抑甚至被摒弃。任何形式的社会关系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创造能够使人成为人的世界的主体、能够享受主体的社会条件,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人”,而且要尊敬他人为“人”,尊敬广大人民群众为“人”,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取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一,要克服在现实生活中仅仅把人看作是“经济人”的现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一些落后观念,对人们形成平等独立、自尊自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特性和遵循的原则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常常以物为中心,把人仅仅视为能带来利润的“工具人”、“经济人”,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忽视人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波及到党内,可能导致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小团体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如果被移植到包括政治、文化和精神领域在内的一切生活领域,就会导致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对人的片面看法,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植根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富有潜力的资源和最为宝贵的财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尊重人的意愿,尊重人们的创造,充分释放人们的智慧和热情,不断提高人们的创造,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谓要“公共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利,一是要承认个人权利,包括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或“合法性”;二是在承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要坚持个人承担的社会义务,坚持个人对自己、对组织和社会的职责、使命和任务;三是要坚持合理、正当、公平的利益分配尺度。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尺度是社会进度的重要杠杆。然而,由于经济的、自然的、生理的条件差别中,必然会出现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形成对于弱者来说“不公共”的现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同时又要采取各种形式维护和保障社会弱者(先无缺乏、伤残孤寡、灾祸损失等)的利益和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就是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
第三,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在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应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视自己为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努力地为人民服务。
一要热爱人民,与人民群众建立浓厚的感情。这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人民是哺育我们的母亲,只有首先从内心滋生一种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热爱之情,将自己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坚定人民至高无上的信念,才能激发和鼓舞我们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谋利益。一个人如果对人民群众冷漠、轻视,毫无热爱之情,很难他会把人民的利益装在心上,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
二要服务人民,甘做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对人民的热爱之心、热爱之情应该转化为热爱之举、热爱之行,要把感情落实到具体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每个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利大小、工资多少,一律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不是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
三是要相信人民,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应该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奋斗去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四要尊重人民,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而且,人民群众有着许多优良的品质、作风和传统,我们应甘当人民群众的学生,虚心向他们学习,认真听取和接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五要依靠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将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去,具体化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实际行动。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社会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 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学实践和贯彻“****”重要思想,其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把人民群众复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全部任务和责任。我们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工作好坏的标准。如果离开了群众,离开了执政为民,自觉实践“****”重要思想就失去了基础,丧失了目标,更缺乏实践动力。所以,实践“****”重要思想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应当按照“****”的要求,把执政为民同以人为本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中,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情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贯彻“****”重要思想落实到以人为本中来。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忠实代表,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把它当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作体现自身价值的根本要求。 第一,一切言行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合乎最广大人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标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勇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个人的利益符合人民的利益,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时,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并尽可能地兼顾三个方面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必须做出取舍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人民利益,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人民的利益。在当前,就是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只要自觉地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和个人利益,才能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形象展现在社会之中。
第二,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实事。对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要深入群众,加强工作指导。要到工作形势好的地方总结经验,更要到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同干部群众一起解决问题。要引导和支持先富地区先富群众进一步发展,更要关心和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锐意改革,大胆进取,又要注意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人民群众的程度相适应。要宣传教育群众,更要学习人民群众的高深品格和聪明才智。
第三,勤政为民、求真务实。勤政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备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勤政为民工,必须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必须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以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党员干部首先要积极进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要把精力用在勤勤恳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甘当公仆、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可浮躁浮夸。要爱惜人力、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反对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是在这个关键阶段指导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报告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标准的发展观,也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发展观。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6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了出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以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特征为基础,以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为借鉴,它的提出敬了一个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对毛泽东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人是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必须把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享受,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必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是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根本的发展观。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以实现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观,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崛起和繁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环境生态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的内涵由单一的经济方面推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强调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促进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一方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另一方面发展并不只是经济单方面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就可以代表社会发展的一切,还应包括卫生、教育、环境、道德、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就是强调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群众观点的社会发展观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个“人”,其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群众观点的社会发展观。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人的旗帜,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贯彻,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普遍的体现。然而,要想彻底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之成为普遍事实,就得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否则就容易造成人的片面性和畸形,导致以人为本原则被歪曲、被贬抑甚至被摒弃。任何形式的社会关系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创造能够使人成为人的世界的主体、能够享受主体的社会条件,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人”,而且要尊敬他人为“人”,尊敬广大人民群众为“人”,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取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一,要克服在现实生活中仅仅把人看作是“经济人”的现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一些落后观念,对人们形成平等独立、自尊自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特性和遵循的原则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常常以物为中心,把人仅仅视为能带来利润的“工具人”、“经济人”,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忽视人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波及到党内,可能导致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小团体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如果被移植到包括政治、文化和精神领域在内的一切生活领域,就会导致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对人的片面看法,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植根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富有潜力的资源和最为宝贵的财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尊重人的意愿,尊重人们的创造,充分释放人们的智慧和热情,不断提高人们的创造,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谓要“公共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利,一是要承认个人权利,包括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或“合法性”;二是在承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要坚持个人承担的社会义务,坚持个人对自己、对组织和社会的职责、使命和任务;三是要坚持合理、正当、公平的利益分配尺度。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尺度是社会进度的重要杠杆。然而,由于经济的、自然的、生理的条件差别中,必然会出现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形成对于弱者来说“不公共”的现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同时又要采取各种形式维护和保障社会弱者(先无缺乏、伤残孤寡、灾祸损失等)的利益和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就是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
第三,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在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应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视自己为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努力地为人民服务。
一要热爱人民,与人民群众建立浓厚的感情。这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人民是哺育我们的母亲,只有首先从内心滋生一种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热爱之情,将自己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坚定人民至高无上的信念,才能激发和鼓舞我们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谋利益。一个人如果对人民群众冷漠、轻视,毫无热爱之情,很难他会把人民的利益装在心上,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
二要服务人民,甘做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对人民的热爱之心、热爱之情应该转化为热爱之举、热爱之行,要把感情落实到具体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每个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利大小、工资多少,一律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不是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
三是要相信人民,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应该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奋斗去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四要尊重人民,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而且,人民群众有着许多优良的品质、作风和传统,我们应甘当人民群众的学生,虚心向他们学习,认真听取和接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五要依靠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将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去,具体化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实际行动。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社会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 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学实践和贯彻“****”重要思想,其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把人民群众复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全部任务和责任。我们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工作好坏的标准。如果离开了群众,离开了执政为民,自觉实践“****”重要思想就失去了基础,丧失了目标,更缺乏实践动力。所以,实践“****”重要思想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应当按照“****”的要求,把执政为民同以人为本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中,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情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贯彻“****”重要思想落实到以人为本中来。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忠实代表,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把它当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作体现自身价值的根本要求。 第一,一切言行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合乎最广大人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标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勇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个人的利益符合人民的利益,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时,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并尽可能地兼顾三个方面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必须做出取舍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人民利益,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人民的利益。在当前,就是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只要自觉地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和个人利益,才能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形象展现在社会之中。
第二,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实事。对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要深入群众,加强工作指导。要到工作形势好的地方总结经验,更要到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同干部群众一起解决问题。要引导和支持先富地区先富群众进一步发展,更要关心和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锐意改革,大胆进取,又要注意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人民群众的程度相适应。要宣传教育群众,更要学习人民群众的高深品格和聪明才智。
第三,勤政为民、求真务实。勤政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备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勤政为民工,必须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必须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以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党员干部首先要积极进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要把精力用在勤勤恳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甘当公仆、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可浮躁浮夸。要爱惜人力、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反对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是在这个关键阶段指导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报告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标准的发展观,也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发展观。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7
论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大会修改了党章,在新党章中正式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里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这30年里,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增长速度令世人瞩目。而且我们从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了现在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到处工厂林立,工业水平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中型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只注重GDP的增长。因为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很少考虑到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但我认为这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必经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对于一个经济、技术都很落后的国家而言,要做到经济和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首先把经济建设好了,才有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更好的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是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因此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城乡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三农”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重;社会风气、道德变坏,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及时认识到了问题,提出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更是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次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我党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只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
但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首先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中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因为目前我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很难实现。
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中国新《劳动法》的颁布,我们制造的产品成本上升,在国内外市场上价格优势越来越小,而且现在是信息社会,是科技社会,只有拥有高技术才能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且现在是绿色时代,我们的产品要讲究环保,健康。因此,一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 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以及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都发挥了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9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读》
摘要:本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其理论贡献使我们能够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的信念,肩负起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责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18-02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这些重大理论和一系列战略思想,是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趋成熟。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条件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不可能完全解决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问题,但它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十六大以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基本理论,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新的成就。
(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认真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概括地讲,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就迫使我们调整传统的发展观念、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文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表述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集中反映了当代发展理论的精华所在。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我们所说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是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元素,只有当人的生存权等基本权利得到了保证,人才能有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理论、“****”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理论、“****”重要思想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理论、“****”重要思想都强调,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前提和基础,并进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把代表和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上与***理论、“****”重要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上是相互契合的。科学发展观就其本身内容而言,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世界等方方面面,这些与***理论、“****”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其内容。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
2005年2月,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要求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实践,我们正在使社会主义固有的本质规定得到具体实施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
(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新世纪,我们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通过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政通人和的执政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课题
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并且阐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崭新课题。要求我们严格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从严治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时转变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党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提出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我们党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坚持发展”和“维护和平”这两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显著特色。中国21世纪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我国全体人民及时把握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站在21世纪新的起点上,整合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创新成果――***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体现了高举旗帜、坚持道路与理论体系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10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毛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
对***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08级汉语言文学班
高敬宜 00859006 指导老师:王晓政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关于发展的系列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直接的理论来源和思想依据;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性质、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及发展目标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发展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它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我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与新境界。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发展思想;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发展性质、发展目的、发展模式、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观点 ,是我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与新境界。
一、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
在发展性质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推到了一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既源于***的发展理论,又是对***发展理论的超越。众所周知,***理论本质上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的名言,他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同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下,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的关键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提到了党执政兴国与兴衰存亡的重要位置。
二、从“发展为民”到“以人为本”
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直接继承和发展了***的发展为民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目的等问题。“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但***的发展观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他将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和精髓。“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普遍惠及人民。
三、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全面协调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了***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我们追求的“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是这一内涵的重要来源。***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这集中体现在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断之中。***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规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在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素质建设和自由发展,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同时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要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作为载体和保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从“三步走”到“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继承和发展了***的“三步走”战略思想。***“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台阶式发展战略,他反复强调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争取几年上一个台阶”。二是先富带后富战略。共同富裕是发展目标,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三是抓重点带全局战略。“三步走”战略思想阐明了发展的速度、质量、比例及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既突出了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发展内涵,又明确将人的和谐发展、地区和谐发展、人际和谐发展、代际和谐发展切实地提上了发展日程,在发展的大思路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方面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
在发展目标上,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目标,进一步发展了***“小康社会”理论。***在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以胡锦涛为***的***,进一步发展了***小康社会理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把“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历史任务之一。 “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发展目标的高度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小康社会”主要体现了人们对物质发展水平的要求,而“和谐社会”则反映出人类社会对物质和精神发展前景的整体愿望,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和美好境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充实与发展了***“小康社会”思想。 参考文献: [ 1 ]***文选: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 2 ]***文选:第2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篇11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读》
摘要:本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其理论贡献使我们能够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的信念,肩负起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责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18-02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这些重大理论和一系列战略思想,是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趋成熟。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条件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不可能完全解决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问题,但它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十六大以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基本理论,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新的成就。
(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认真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概括地讲,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就迫使我们调整传统的发展观念、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文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表述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集中反映了当代发展理论的精华所在。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我们所说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是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元素,只有当人的生存权等基本权利得到了保证,人才能有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理论、“****”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理论、“****”重要思想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理论、“****”重要思想都强调,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前提和基础,并进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把代表和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上与***理论、“****”重要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上是相互契合的。科学发展观就其本身内容而言,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世界等方方面面,这些与***理论、“****”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其内容。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
2005年2月,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要求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实践,我们正在使社会主义固有的本质规定得到具体实施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
(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新世纪,我们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通过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政通人和的执政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课题
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并且阐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崭新课题。要求我们严格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从严治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时转变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党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提出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我们党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坚持发展”和“维护和平”这两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显著特色。中国21世纪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我国全体人民及时把握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站在21世纪新的起点上,整合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创新成果――***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体现了高举旗帜、坚持道路与理论体系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1500字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题目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800字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3000字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1000字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2000字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怎么写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1000字左右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结尾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