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口算大赛
6+30= 60+8=
40+3= 50+7=
3+90= 20+5=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
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
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议。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4.变式训练。
(1)二(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三、巩固新知
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的。
六、教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
2、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 )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再点击出示: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 )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a、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b、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c、“÷”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d、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e、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场)看,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
经过三人的团体合作,他们套中了规定的个数,可以获得6枝铅笔作为奖励,你觉得怎么分才最公平?
1、教学例题。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6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 )枝。)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枝,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 ÷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 ÷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请学生阅读书上第37页上的相关内容,看看6叫什么,3和2呢?(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谈话: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1)出示小朋友参加劳动的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标准》提出了要加强估算的要求,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备课时我发现课本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场景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认为以例4引入新课有些太唐突,对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和估算的过程没有做足铺垫。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先以猜价格的游戏导入,游戏时给出提示:转笔刀接近10元、书包接近30元。同学都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说出接接近10和30的数。至此我便抓住同学对“接近”的理解,渗透什么是大约,从而会说()大约()这样的句式,再通过练习会找各数的最接近的整十数。
接着再教学例4,帮助学生理解在买东西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进行大约的计算,学生很快能找到三种物品的价格最接近的整十数分别是多少。再结合之前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让估算的策略变得多样化,同样也可以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有些超之过急,有些学生不理解加减法的估算,仍有学生不进行估算,还是用精确计算的方法。
在练习部分,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为学生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对此我会朝这个方向一步步努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一、课题:量的计量
1、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2、小组共同回忆探讨。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回到学校,马明对手头的材料认真研究起来。
提问:你能帮马明出个主意,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吗?
小结:用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提问:我们根据统计表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总结:我们是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统计图的。现在打开书p140,再看一看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三、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
要求:小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制图纸,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每个小组3人,每人完成一种统计图。
引导评价板演学生的制图。
四、分析统计图。
出示讨论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得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作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产品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4、综合上面的分析,你建议马明到哪个单位应聘,为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 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去确定物体的位置,一下(2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五)。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分析、描述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图形的拼组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置与图形
(一)位置的复习
1、师:小朋友谁能介绍一下你在班级中的位置?
(学生介绍教师引导)
师;谁能用“上”“下”“前”“后”“左”“右”几个字说一句话。
2、练习(投影出示课本第100页第10题)
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大家思考2楼妈妈是谁的妈妈?她住在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她家左边”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的家应该是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你家楼上“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指的是谁家的楼上?她的家应该住在哪里?(将课本第100页第10题补充完整)
3、介绍:(1)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2)介绍同班同学,说一说“谁在谁的哪面?”
(关键让学生搞清:谁和谁比,以谁为中心这一难点)
4、出示:★ ○ ◇ △ ¤
你能用“左右”来介绍一下○与△的。位置吗?(如:△在○的____面;○在△的____面。)
5、游戏:听反话。
(二)复习图形。
1、书P100题11(投影出示)
师:刚才我们做了游戏,下面我们来数数图形,请大家把书翻到P100,请把11题完成,教学工作计划《一下(2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五)》。
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说方法
师:图中所摆立方体有部分的遮挡,你有什么办法数出看不见的立方体呢?
2、思考:()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立方体。
()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立方体。
二、复习统计图。
投影出示第101页图。
1、 让学生观察图形。
观察统计图,让学生将图上表示各兴趣事的格子数一一数出来。
2、 出示问题:
⑴你怎么知道谁最受同学欢迎?
⑵你怎么知道人数最少?
⑶喜欢看电视比喜欢看书的多几人?怎样算出来?
⑷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并逐一解答。
3、课本第105页第16题。
⑴用画“正”的方法统计。
⑵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在()的()面。
图:9个不同的图形放在3×3的格子中
2、 ()小力()
(1)小红在小力的右边,哪个是小红?
(2)小方要排在小红的左边,小方排在哪里?
3、出示各种图形的组合图(略)
(1)数一数,填一填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数量
(2)引导学生画出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4、数一数
有()个□有()个△有()个长方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与结构分析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集合论以及它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了元素、集合的含义,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2.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
由于本节新概念、新符号较多,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不应讲得过快,应在讲解概念的同时,让学生多阅读课本,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通过问题探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总结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学习过一些点的集合或轨迹,如: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只不过现在我们要把这个“集合”推广,它不仅仅是点的集合或图形的集合,而是“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这种语言,不仅有助于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还可以用来刻画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习集合,可以发展同学们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如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3.情态与价值
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表示集合。
【教学思路】
通过实例以及学生熟悉的数集,引入集合的概念,进而给出集合的表示方法,学生通过自我体会、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达到掌握本节课内容的目的。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获得新知——自我检测”环节安排。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提前留给学生预习方案:a.预习初中数学中有关集合的章节;b.预习本节内容,试着找出与以往的联系;c.搜集生活中的集合的使用实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集合的知识,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了一些集合,例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x-7<3的解得集合,到一个顶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即圆),等等。现在呢,我要说的是:我们大家通过对初中知识的预习和对本节课的预习我相信你们能够很大一部分已经掌握了本节知识的主要问题,对不对?(同学们会高兴地说:对!)
下面我们分三个小组,做个游戏,好不好?我们互相竞赛答题,互相评论优点与不足,好不好?(同学们在被调动起情绪的时候应该说:好!)
教与学的过程:
预设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组二组三组活动同学们,通过看课本2页的(1)至(8)个例子,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吗?提出一个模糊一点的问题,留给三组学生更宽的思考空间。启发思考,激发兴趣。教师点拨,及时纠正偏差的回答方向。(理想答案:我们学过很多集合的知识了。我们会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
学生三个组分组轮流回答。你能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为集合的定义及含义的给出作出铺垫,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给出准确的定义: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集).学生讨论,分组轮流回答。你们能说出元素与集合是什么关系吗?怎么表示呀?用什么额符号表示啊?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记忆更深刻。教师指导学生得出准确答案。(理想答案:集合是整体,元素是个体,集合有元素组成。集合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A;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a.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集合A,记做a∈A,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做A)学生讨论,分组轮流回答。
可以互相挑出对方回答问题的错误来比赛。我们描述集合常用哪些方法呢?怎么表示?引导学生认识集合的两种常见表示方法。教师引导指正。(理想答案: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线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同学们上黑板边回答边演练。谁能试着说说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啊?拓展知识,让学生对元素的特征有极爱哦理性的认识,并开发其探究思维。教师点拨。(理想答案:元素一旦给出是确定的,确定性,没有相同的,互异性,是没有顺序的,无序性。
即(1)确定性:对于任意一个元素,要么它属于某个指定集合,要么它不属于该集合,二者必居其一。
(2)互异性:同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3)无序性:任意改变集合中元素的排列次序,它们仍然表示同一个集合。)学生探究讨论,回答。什么叫两个集合相等呢?深刻理解集合。教师给出答案。(如果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学生探讨回答。
推荐访问:上册 二年级 人教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疑三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批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相关推荐: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班主任上册工作计划范本7篇【精选推荐】
- [工作计划] 六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五篇(2023年)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九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7篇【通用文档】
- [工作计划] 小学班务上册工作计划【10篇】【通用文档】
- [工作计划] 初三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五篇
- [工作计划] 2023年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科教学计划五篇【精选推荐】
- [工作计划] 2023年初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五篇(完整)
- [工作计划] 初一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五篇
- [工作计划] 看菊花语文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菁选2篇
- [工作计划] 高一化学上册知识要点归纳,菁选2篇
- [工作计划] 二年级数学年度工作计划7篇
- [工作计划] 二年级下学期工作计划五篇
- [工作计划] 二年级班级工作计划【10篇】
- [工作计划] 2023年语文二年级教学工作计划五篇【通用文档】
- [工作计划] 二年级语文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五篇
- [工作计划] 二年级下学期每月工作计划五篇
- [工作计划] 2023年二年级组年级组三月工作计划五篇
- [工作计划] 二年级班主任一周工作计划五篇
- [工作计划] 二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10篇】(完整)
- [工作计划] 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五篇
- [工作计划]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五篇【通用文档】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案12篇
- [工作计划] 《珍珠鸟》|人教版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