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菁选2篇【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1 一、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菁选2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1
一、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2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2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3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生产力。
前期-*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古代经济史
1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2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4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多个民族*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 (菁选2篇)(扩展5)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框架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框架1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30
(1)变动起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经济侵略条件:
①西方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②通过战争、条约获得通商、控制海关、航运等特权
经济侵略主要方式:
①商品输出
②资本输出(在华设立企业)
③低价收购农产品和原料等
(2)变动表现:
①工业:(从东南沿海起)中国手工棉纺织业(包括农民家庭和城市私营)衰败,外商工业企业兴起。
②农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部分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即农业生产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
③商业和金融业:外商在华设立洋行、银行、轮船公司等企业
(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总之: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3)变动影响:
①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买办出现
②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框架2
一、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P24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
①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②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③清朝乾隆22年后,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
(3)原因:
①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
②封建专制的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③自然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④(清朝)防范*反抗,维护满洲贵族统治。
⑤*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⑥明朝为了抗击倭寇、清初防范大陆居民与郑成功等抗清武装勾结
(4)影响:
①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②使*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
(1)发展条件:古代*的经济进步特别商品经济的发展
(了解:具体条件有: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国家对劳动者人身控制的松弛、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发展、转向征收银两的赋税改革等)
(2)出现:
①时间:明代(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产生。即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出现。
(3)发展:清朝(*战争前),规模、行业部门、地区扩大或增多。
(4)影响: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5)缓慢原因:
①明清王朝抑制工商业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实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商人买田置地导致工商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封建制度下的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底下等)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框架3
*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P30
(1)变动起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经济侵略条件:
①西方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②通过战争、条约获得通商、控制海关、航运等特权
经济侵略主要方式:
①商品输出
②资本输出(在华设立企业)
③低价收购农产品和原料等
(2)变动表现:
①工业:(从东南沿海起)*手工棉纺织业(包括农民家庭和城市私营)衰败,外商工业企业兴起。
②农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部分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即农业生产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
③商业和金融业:外商在华设立洋行、银行、轮船公司等企业
(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总之:*(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3)变动影响:
①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无产阶级产生、买办出现
②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 (菁选2篇)(扩展6)
——高中历史重要的基础知识点 (菁选3篇)
高中历史重要的基础知识点1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商业发展:
①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④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⑤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⑥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2)城市的繁荣:
①周秦至唐: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②宋代: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二、“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
①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
②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商朝、西汉、明朝、清朝
③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2)海禁
①原因:“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②后果: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中历史重要的基础知识点2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商业发展:
①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④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⑤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⑥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2)城市的繁荣:
①周秦至唐: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②宋代: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二、“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
①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
②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商朝、西汉、明朝、清朝
③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2)海禁
①原因:“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②后果:使*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中历史重要的基础知识点3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 (菁选2篇)(扩展7)
——高中历史重要的基础知识手册 (菁选3篇)
高中历史重要的基础知识手册1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a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b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发表《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美国总统共和制:
c.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e.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a.*宣言
1848年,《*宣言》
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
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
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主要史实: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起义取得胜利。
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a.两极世界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和华约: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重要的基础知识手册2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a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b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发表《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美国总统共和制:
c.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e.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a.*宣言
1848年,《*宣言》
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
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
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主要史实: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起义取得胜利。
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a.两极世界的形成:
*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和华约: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重要的基础知识手册3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农业:
1、江南农业的开发
表现: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各地发展还很不*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原也是重要产粮区。⑵、
原因:①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社会相对安定;④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①新农具和新技术推广:马钧改进了翻车;水碓、水磨广泛应用;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②兴修水利。③开发了边疆:河西走廊和辽东的开发取得了可喜成就。
二、手工业:
(1)纺织业:①魏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织造机构;②蜀锦行销吴魏;③吴培育出八辈之蚕。
(2)矿冶业:①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②魏晋时发明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③人们开始利用天然气和石油。
(3)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白瓷。
(4)造纸:①技术进步,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②洛阳、长安、建业和扬州是造纸中心。
三、商业和对外贸易:①北方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较慢;②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四、均田制
⑴实施:485年,北魏统治者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均田制。
⑵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③管理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④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⑶评价:该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 (菁选2篇)(扩展8)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1
一、战时*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
二、*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2
一、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成立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开设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成立轮船招商局、开*煤矿、汉阳铁厂
三、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 (菁选2篇)(扩展9)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基础知识 (菁选2篇)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基础知识1
一、*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内容):
①*担负保卫国家的独立与*。
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
③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④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①主要内容:在市场经济建设中,*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②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内容):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人民中进行四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内容):
①内容:*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收入分配的公*,控制人口增长等。
②注意:*承担重要的职能,不是意味着*包办一切。
2、便民利民的*(原因)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的管理
(2)人民享受着*提供的公共服务
(3)在处理公民与*和关系上,公民应当表具体的意识和素养:
①了解*的性质和职能。
②相信我们的*是为人民服务的*。
③支持*的`工作。
④寻求*的帮助。
⑤监督*。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基础知识2
*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1)*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应当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①坚持为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
A.*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
B.*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A.*及其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要真抓实干。
B.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
C.使*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1)人民群众有困难要找*:
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求助。*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
(2)人民群众找*解决困难的方式和途径:
①开设热线电话
②设立信访部门
③发展电子政务
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
(2)公民学会向*部门求助或投诉的作用和意义
①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
②有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③有助于促使*改进工作。
推荐访问:必修 基础知识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1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1-2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梳理填空第八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过关填空
相关推荐:
- [工作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菁选2篇(完整)
- [工作计划] 2023年高中政治必修三单元知识总结,菁选2篇
- [工作计划] 2023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要点总结,菁选2篇(范文推荐)
- [工作计划] 2023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5篇
- [工作计划] 2023年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5篇(全文)
- [工作计划]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及写作技巧,菁选2篇【优秀范文】
- [工作计划] 2023年无线局域网入门基础知识,菁选2篇(精选文档)
- [工作计划] 报检业务基础知识模拟练习(2023年)
- [工作计划] 2023年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4篇【精选推荐】
- [工作计划] 美术常识基础知识5篇(全文)
- [工作计划] 2023年化学入门基础知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