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4年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题目(6篇)

时间:2024-08-24 14:42:01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题目

篇一: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题目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案例研究和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人民生存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报告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以促进我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了许多挑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城市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快速增长,还需要与之相伴随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并探究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1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和发展引擎,需要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保障人民的福祉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包括: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城市竞争力。

  1.2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整合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确保城市发展的每一个

  环节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和交通系统,可以优化城市生态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2.1生态保护与恢复

  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公园绿地、湿地保护区和城市森林等生态保护区域,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增加生态多样性。

  2.2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

  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提倡将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废弃物处理,可以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2.3公众参与和生态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认知。通过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中落地生根。公众的参与可以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新,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

  【第三章

  案例研究与实地调查】

  3.1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

  北京市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北京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空气质量治理和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等。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北京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

  3.2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

  上海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上海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监管和推动低碳交通发展。这些举措使得上海市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次调研报告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人民生存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在不同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4.2建议

  根据本次调研报告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政府的领导和推动,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有效执行。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

  -加强公众的参与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加强与国际合作,借鉴先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技术,促进我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

  尽管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它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然而,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改善了北京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

  首先,北京市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北京市通过鼓励环保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减少了传统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的比例。同时,北京市还鼓励并支持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消耗。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还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北京市加强了环境监管。北京市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环境指标进行全面监测,并及时公布监测结果。这不仅增强了公众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也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有效打击。同时,北京市还加强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了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

  再次,北京市积极推动了低碳交通发展。北京市实施了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广了清洁能源汽车,并加大了对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支持力度。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此外,北京市还加大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建设了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减少使用私家车,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执行,北京市取得了明显的环境质量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根据相关数据,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指数逐年改善,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同时,北京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总之,北京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有效改善了北京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北京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北京市继续加

  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同时,我们也呼吁北京市加强与其他城市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综上所述,北京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环境质量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成果。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大对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支持力度以及建设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北京市成功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此外,北京市还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根据相关数据,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指数逐年改善,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这表明北京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北京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些成果是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证明。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北京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交通拥堵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为此,我们建议北京市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首先,北京市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北京市应加大环境保护投资,用于改善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质量等方面。同时,还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其次,北京市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通过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第三,北京市应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最后,我们呼吁北京市加强与其他城市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地共同努力,相互学习,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北京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通过加大投入和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监管,并与其他城市进行经验交流和合作,我们相信北京市能够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篇二: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题目

  

  2024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一、调研报告的核心是什么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钻研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精选6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1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调查,以下是本次的调查报告:

  态型、现代化中等城市现代化城市,努力提高城市品位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目前正在实施的百里绿色长廊项目和月亮湾建设项目是推进创特色、铸品牌、成“一极”,建设“风景独好”新的重要举措。以百里“绿色长廊”建设为主线,与全县特别是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通过“绿色长廊”建设,依托两岸的生态资源,把沿线的一产、二产和三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沿线的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特色工业基地、进行镇和村庄整治、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使百里绿色长廊沿线成为我县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调研、谋划、争资争项、规划设计等工作中,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工作理念、思路以及措施办法,百里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支持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将不断提高城市品位,人居环境跃上新水平。

  3、开展“三治”活动。县从2011年12月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场“治脏、治乱、治堵”三治整治活动攻坚战,重点清理城镇周边的垃圾死角等场所,整治乱搭乱摆乱放和清理垃圾广告,全面打造一个干净有序、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二)注重科学发展,壮大生态经济

  1、发展生态林业,构建“生态”。植树造林及“一大四小”工程曾获省级表彰,曾获“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和“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称号。近年来,县围绕保护与发展的主题,全力打造农林产业基地,科学发展生态林业,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现代林业建设成效显着。去冬今春,我县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新造林面积3.97496万亩,其中工程造林15906亩、社会造林17843.6亩、封山育林6000亩。提升打造瑞赣高速精品段绿化10公里,抓好了206国道13.737公里通道林带的补植补造工作,补植面积1059.5亩。全新打造周田“两新”绿化100亩,栽植香樟、杜英全冠大苗6000多株。去年11月份,经省检查验收组核查,合格面积核实率在95%以上。实施了中幼林抚育项目13000亩、长防林封山育林项目6000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工业原料林项目5000亩,向上提报了2012年中幼林抚育项目14000亩、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各5万亩。

  2、构建旅游网络,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县确立了以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发展战略,通过实施“旅游旺县”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创新机制,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现在重点推进生态长廊旅游区、地貌观光旅游开发区、温泉旅游度假区三大旅游项目建设。通过大手笔、大项目,逐步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经济,打造旅游强县。

  3、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县通过抓技改、建园区,推进生态工业发展。

  一是严格执行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今年完成了《省氟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和《台商创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并以两个规划为依据,实施分类管理,提升绿化低碳发展水平。

  二是制定《生态园区规划》。今年初,工业园区聘请省公司咨询公司对工业园区进行了生态园区规划编制,将“两基地一小区”纳入了生态园区规划范围。

  三是全面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把“生态”入口关,严格项目规划环评,尊重专家意见。

  四是大力提高园区绿化水平,近两年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省氟盐化工产业基地九二大道、工业园工业大道、南北大道、台商创业基地沿江路进行了重点美化绿化,建成以锦顺达公司为代表的花园式工厂5家。

  (三)强化监管力度,保障生态建设

  1、切实抓好污染减排工作。一是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和验收关。二是将减排任务分解到排污单位。三是抓好节能减排;四是严格环保执法。五是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2、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一是按照环保部的部署,加强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的整治。二是抓好矿山治理整顿工作,全面整治矿业开发秩序。三是抓好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查企业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等情况。四是加强对国控企业的监管,确保监管工作切实到位。五是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确保了饮用水源水质量100%达标。

  3、加强环境监测。一是切实抓好县内大中型企业污染源全年的常规监测工作。二是认真做好污染投诉的监测调查取证工作。三是认真做好环境监督监测工作。

  解,认识不到位,参与热情不高,行动迟缓。

  (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从总体上看,目前县仍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工业污染源中以工业废水污染为主,而废水中以工业园区污染较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污染治理进展较慢,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企业虽经限期治理,但仍存在结构性污染重,排污总量大、治污欠帐多的问题。企业生产力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污染治理相对滞后。由于小规模,零散选矿点多,选矿工具落后,环保设施不健全,矿山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五)执法能力和力度亟待强化

  县环保执法力量不足,环境监察、监测设备相对落后,专业人员较少,离环保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未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环境管理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环境管理能力仍然薄弱。

  一是制定规章条例,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步入规范有序的法制化轨道。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

  三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林改,最广泛地动员林农投资投劳育好山、护好山、开发好山。

  四是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建立起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三)构筑生态经济格局

  一是突出资源培育,发展生态林业。通过产权明晰的林改工作,加快林业结构的调整,加大经济林和林木资源的精深加工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凸现林业生态效益;

  二是突出绿色食品开发,发展生态农业。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和安全食品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基地。

  三是突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不断改进工业生产模式,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污染较小的清洁生产工艺,逐步改造和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的工业设备,最大限度降低工业污染和原材料消耗。凡新上项目均要进行严格的“环评”,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必须坚决“砍”掉,始终把可持续发展贯穿于发展工业的全过程。

  四是突出资源整合,发展生态旅游。加快推进创建5A风景区、地貌观光旅游开发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和重点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保护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强化包装宣传,规范经营管理,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创建良好生态环境

  一是继续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开展以畜禽粪便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农村改厕等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是开展生态示范镇创建活动。借助创建推进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城镇美化、绿化、净化等公用工程建设,改善城镇环境“脏、乱、差”现象。同时着力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蓝天、碧水、绿地工程,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三是形成科学的区域开发格局。根据怀集县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

  (五)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广辟宣传阵地和渠道,培养全民的生态道德,树立强烈的生态责任感,让推进生态文明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二是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大力开展以“绿色企业”、“绿色家园”、“绿色学校”等为主线的绿色系列创建活动。

  三是引导群众树立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四是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开展奖励环保违法举报人活动。

  五是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六是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在环境日、地球日、保护母亲河等纪念活动中发挥引导者和主力军的作用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今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用4至6年时间实现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并将生态文明村建设作为创建生态县的基础性工程来实施。为了促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县政协课题组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初步成果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年来,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结构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是全县54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村建设逐步推开,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各镇村以改善镇容村貌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东邵渠、高岭等镇大力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对废弃矿坑进行整治,恢复植被和地貌。高岭镇完成生态林抚育2500亩,并对10000亩绿色速生丰产林进行科学补植,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各乡镇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溪翁庄镇“两水”工程进展顺利,日处理污水2500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供水5000吨的供水厂主体工程完工,年内将投入使用。西田各庄、十里堡等镇各村通过改水改厕,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有效地解决了污水乱排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全县生态文明试点村之一的白道峪村,投资200万元硬化村路,栽植花草,营造生态景观林;投资53万元,改造饮水工程,让全村群众饮用上干净水,部分村民开始以太阳能、沼气作为主要生活能源,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一些村庄呈现出绿树掩映、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生态新景象。

  二是农村生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主导产业已现端倪,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示范村。各镇村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一批村级专业化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巨各庄镇蔡家洼村投资**万元,建起占地500亩的巨龙生态观光园,栽植10余种水果,是全市屈指可数的高标准绿色生态园区之一。它安排了300多人就业,人均可增收5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园”。

  三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逐步推进,人们生态意识有所增强。县委、县政府启动了“生态县建设百村行”活动,通过普及生态知识、科技知识,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和生态文明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各乡镇普遍开展了“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生态知识进农家”、“创建生态文明户”等活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消费。溪翁庄镇石马峪村兴起“环保大集”,全村男女老少人人捡拾白色垃圾,不仅有效地改善了村庄环境,而且增强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冯家峪镇与北京崇阳光田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共投资147万元,完成了4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随着有线电视入网、村级健身公园、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农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态环境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从整体看,由于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长期影响,我县大部分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厕所简陋、人畜共处、柴草乱垛、垃圾污水随意排倒堪称当前农村的四大“顽疾”。如厕所多属地坑式,无任何保洁措施,尤其夏季,不仅气味难闻,而且成为苍蝇的主要滋生地,加之粪便无专人管理,渗入地下,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近年来,我县农村养殖业发展很快,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项目。但个别村因场地有限,人的生活区和家畜家禽饲养区未能做到严格分离,人畜共处易造成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尽管一些村对垃圾进行处理,但因工艺和设施简陋,只是就地、异地填埋,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此外,我县早已提出农业生产禁止施用化肥,但至今未能禁绝,化肥施用在部分地区还相当普遍,影响了区域环境质量。

  (二)因盗采铁矿造成的植被恢复难度较大

  我县北部山区铁矿资源较为丰富。近两年来,一些人把盗采铁矿石作为“致富”门路。尽管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乡镇进行了有效治理和打击,但盗采盗运现象没有根本杜绝,库北某镇仅6个村就因盗采留下18个废弃矿坑。盗采造成矿产资源大量流失,而且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恶化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要恢复原来的地貌、植被,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并要投入大笔资金。高岭镇为治理废弃矿坑,已投入300多万元。此外,由于采矿区多在密云水库上游,盗采盗运铁矿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将会影响密云水库的水质,给密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农村生态经济尚未形成强势

  农村生态经济只是刚刚起步。尽管大部分村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已分别确定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果业和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但尚未形成商品优势和规模效益。近年来,虽然出现了“西白莲峪柴鸡蛋”、“生茂鲜菇”、“密水鲜鱼”、“密云甘栗”等一批知名生态品牌产品,但无论是在首都还是在外埠,其市场份额的占有率都不高,有人曾形象地说,密云的农产品是“吃什么都有,卖什么都无”,因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农民还不能依托主导产业增收致富。作为农村二、三产业的主打项目山区民俗旅游业也是如此。我县自1994年在京郊率先开发民俗旅游,经过XX年发展,已建成民俗旅游村35个,民俗旅游户1500多个,从业人员近万人。但近年来由于宣传攻势减弱,扶持力度不够,规范管理缺位,加上自身基础薄弱,民俗旅游内容单调,客源严重不足。据了解,目前,全县民俗旅游户还剩下800多户,减少了近50%,作为山区农民致富主导产业的民俗旅游业形势比较严峻。

  (四)农村清洁能源还未全面推广使用

  全县90%以上农村仍以煤、柴作为主要能源,品种单一,成本较高,加之农民用能设备落后,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县就在农村推广沼气清洁能源使用,当时共建成沼气池70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为户用沼气池,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扶持力度,使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农村推广使用后继乏力。据有关部门调查了解,目前,我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农户仅有XX多户,仅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5%,和先进地区相比,我县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政策和扶持力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县政府能源办在西田各庄镇白道峪等村推广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全面推广则受到资金和服务管理体制的两大限制。在镇一级,能源开发和推广工作,有的是部门代管、兼管,有的则根本没人管,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也就缺乏工作的原动力。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薄弱村,由于受经济状况的影响,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清洁能源的推广举步维艰。

  (五)一些措施缺乏过硬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村建设拉开序幕以后,各乡镇和部分村根据环境整治的需要,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有的乡镇购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组建了垃圾清运队伍,但因缺乏过硬的制度保障,能否坚持持久,令人担忧。因为,我县有的乡镇方圆二、三百平方公里,行政村多达二、三十个,自然村近百个,且许多村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采取垃圾“村集、乡运、县处理”方法,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要做到全县340多个行政村的垃圾日日清、处处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六)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

  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行动,农民应成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但是,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许多农民对于生态文明村建设这样一个对自己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将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举措不理解,认识不到位,参与热情不高,行动迟缓。例如,一些村在农民中推广“三格式无害化污水冲式厕所”,当地镇政府、村委会和县推广部门都给予了资金补助和物资支持,每户农民只需投入100元、200元即可,但有的农民就是不干,认为“既然政府为我办事,就得替我出钱”。甚至在自家改厕当中,还要政府为自己的劳动付工钱。

  三、关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严格规划,在实施中确保规划的刚性

  建议县政府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本县有识之士,根据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及水平,编制全县各村生态建设的详尽规划。详规应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坚持高起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主导产业搞建设。二是详规要具有刚性,经县、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朝令夕改。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实际利益,防止不顾主客观条件和群众意愿,用行政手段人为“造村”的现象。

  (二)通过综合整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垃圾污染问题。在总体上实施“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的同时,依据当地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可在解决好防渗漏的情况下,采取填埋的方式。还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外资金、企业,包括激活民间投资介入本县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从长远的观点看,要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做好垃圾分类,研究以垃圾制造有机肥料和发电等,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二是切实解决好生活污水等无害化处理问题。根据投资少、工艺可靠、排放稳定达标的要求,采取建渗水井和微生物方法等小规模污水处理技术,杜绝户户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可在我县主要乡镇和大村采取“人工合成湿地技术”。用这种方法处理污水,污染物去除率高,不滋生蚊蝇,有利于水体净化,还能有效地防止污染地下水。它原始投资少,无动力消耗,运行成本低廉,污水处理结果达到中水标准。由于人工湿地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可建设湿地公园,构成新的景观。

  三是加大打击盗采盗运铁矿石的力度并搞好所破坏的地貌、植被的生态恢复。实行公安、地矿等部门联合执法,对非法采矿点一律炸毁,对采矿机械一律处理掉。发动和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对矿产资源的管理,有关镇村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采矿地区各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种种植、绿色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和项目,向荒山要粮、要果、要富裕。

  (三)因地制宜,构筑生态产业支撑

  每个村应根据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培育并强化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推广农牧结合式、种养结合式、农林结合式,以及综合式、庭院式等多种小型生态经济模式,打造密云的“有机鱼生产村”、“有机果品村”、“生态旅游度假村”、“休闲观光村”。结合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加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民俗旅游村的档次和水平。要利用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良机,开发本地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争取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项目,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一项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推进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尽快实现小康目标。

  (四)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构筑良好人居环境

  一是加大中心村的投入建设,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今后,应由政府统筹规划农民的住宅建设,以减少农民单家独户的投入,如地基、给水、排水等可作为公共设施工程统一规划建设,节省资金和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

  二是通过规划设计,综合开发,科学合理地安排居住的各种配套设施,尽可能地做到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大力做好改厕工作,推广水冲式环保厕所;创造条件,逐步使农村居民生活区与畜禽饲养区分离,杜绝生活污染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要大力推广使用节地、节能、节水、治污等生态环境新技术,采用绿色环保建材。

  三是根据生态人居环境的要求,把村庄绿化与村庄建设、美化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目标,要尽可能选择和采用本地特色树种、花卉,在搞好绿化美化的同时,促进本县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道路硬化要因地制宜,具有渗水、集雨的功能。充分体现环保的特点。

  (五)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

  政府统一指导农村再生能源开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县内外招标或委托的形式,吸引技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能源公司参与密云的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按照“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运作,在推广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播放科教片、组织参观、推广太阳能和沼气使用的示范典型引导农民。

  二是以养殖业的发展促进沼气池的建设利用。

  三是成立清洁能源物业服务中心或在乡镇一级确定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技术服务人员,经常深入农户面对面指导,解决农民在建设、使用中遇到的困难与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可兼职经营沼气池和太阳能设备配件业务,方便群众购买配件。

  四是在完善好原建的基础上大力抓新建,并充分考虑到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防止片面追求数量。

  (六)在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注重实效,抓住重点

  为了确保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县政府已明确县财政每年拨款4000万元,五年共计2亿元。有关部门在加强有效监管,防止滥用、挪用的同时,应科学安排好专项资金的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对重点村、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不搞撒“芝麻盐”。应对改水改厕,垃圾消纳、清洁能源推广等关键性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做到投一笔便有起色,落一处便有效果,使有限的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镇政府也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并吸纳农民自有资金用于生态文明村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3近年来,我旗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划区轮牧工作,通过合理利用草牧场,加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力度。经过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XX年以来,我旗累计投入资金34961.7万元,治理面积1112.3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70.56万亩,农田防护林0.5万亩,林木种苗1.01万亩,人工种草0.4万亩,人工造林31.03万亩,围栏封育656.53万亩,划区轮牧271.68万亩,基本草牧场1.31万亩,飞播牧草12.5万亩,暖棚16.67万平方米,饲料机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处,节水灌溉489处,小流域治理5.87万亩,生态移民864户4130人;XX年开始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在10个嘎查实施禁牧416万亩,在61个嘎查实施草畜平衡3709万亩,政策涉及全旗7个苏木镇、71个嘎查、5300个牧户1.8万余人;通过围栏封育、“三区四带五个基点”建设,全旗打草场面积达到73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8%,正常年景打贮草总量超过2亿公斤;加强草牧场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围栏化草场面积达到384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5%,其中实施划区轮牧面积达到2802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1%,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工作已成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护成效最好的亮点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着力改变传统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降低利用强度,有效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旗放养牲畜总数由XX年的168万头只压减到146.6万头只,牛和马分别增加58%和52%,山羊和绵羊分别减少54%和15%;通过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盖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场植被平均高度、盖度、产草量由XX年的23.2厘米、41.7%、81.2公斤/亩提高到XX年的35.1厘米、54.7%、88.8公斤/亩,分别提高了11.9厘米、13%、7.6公斤/亩。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自XX年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我旗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始终将该项工作放在全旗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实施“围封转移”和“两转双赢”战略,落实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

  ——坚持科学的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坚持“三生结合”(生态、生产、生活),“三效”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坚持以工程建设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布局;转变畜牧生业产经营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牧业增产,牧民增收。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开展广泛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建设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坚持“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态项目建设发挥具大的现实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种草质量。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把生产适用技术落实到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攻关和有偿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区域特点的优良品种。

  ——加大工程管护的执法力度。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的综合性工程,它是造福于后人的工程,因此我旗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进行更好的管护,同时各项目实施部门及时督促有项目区的各苏木镇、嘎查建立管护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广泛宣传,责任到户、到人,依法管护,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人人有责的自觉行动。

  ——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草原管护水平。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后,我旗结合实际,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了《关于招录全旗草原管护员的实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级草原管护员选聘录用办法》、《全旗草原管护员考试考核方案》等考录方案,并在全旗范围内进行公示,在全旗7个苏木镇共聘用嘎查级草原管护员188名、旗级草原管护员40名,充实草原管护队伍,加大了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XX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对全旗188名嘎查级草原管护员以苏木镇为单位进行了专门培训,颁发了“聘书”,签订了“合同”,并给每个草原管护员制作了“草原管护员工作实用手册”和“草原管护员巡查日志”。同时对考试招录的旗级40名草原管护员,重点培训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执法、行政执法、劳动合同法等,并签订了“草原管护员劳务合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护员已全部上岗到位,开展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管护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我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严格的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限量养殖标准,压减了牲畜头数,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虽然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个体产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个体产值除了提高种畜质量外,保护基础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还没有保护基础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议出台给予基础母畜相应的补助等保护基础母畜政策。如每头合格基础母牛每年补助800元,每只合格基础母羊每年补助500元等。

  (二)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项目区的管护问题越显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级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担任了嘎查级管护员,也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嘎查级管护员工资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执法权等原因,未能发挥足够的管护作用。建议在聘用草原管护员的工作中,由执法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招录一批文化素质高、办事能力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予以充实草原管护员队伍,从而加强项目区管护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产力监测设备较落后,从而影响载畜量的测算。为使产草量测算更加准确,望上级支持配备更加先进的草地生产力监测设备。

  (四)近年来,牧民保护草场的意识不断提高,通过牛羊育肥等现代化养殖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增加收入的认识度也逐渐提高。但是,引领牧民走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道路上需要标准化育肥棚圈、储草棚、水源井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希望上级在这些基础设施方面出台新项目予以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旗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纳入乌珠穆沁沙地治理区域的有利机遇,立足于长远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营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态移民等各类生态项目,以沙化、退化严重地区为重点,加强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针对我旗不同地区草原生态及土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北部地区以围栏封育为主,南部地区以封山造林、飞播造林及人工造林为主,同时在全旗范围内加强棚圈、水源井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强草地、林地和湿地的保护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草资源和生态环境行为,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积极稳妥推进牧区人口转移,不断完善牧区人口转移的政策措施,重点抓好牧区青年和学生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在城镇创业就业本领,加强对转移进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务,解决进城牧民的后顾之忧。稳步控制牲畜数量,放养牲畜数量控制在140万头只以内。争取五年内全旗植被盖度稳定在65%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林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畜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进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带着思考,XX年5月11日至17日,我们XX年春季班一支部一行7位同志,按照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的教学部署和安排,来到福建省龙岩市,在这个被誉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里,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短短的七天六夜,我们走村入户、上山进棚,行程近1500公里,先后在新罗、上杭、长汀、连城、永定、漳平的13个乡镇和22个企业、村庄和生产基地,参观典型样板,查阅文件资料、座谈经验做法,访谈干部群众。调研中,我们结合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党校所学的理论和知识,重点对闽西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做法和经验,以及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途径和方式进行了学习考察和分析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制度安排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任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通称闽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1997年5月撤地建市,辖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一区一市五县,总人口3万人(略少于北京市海淀区328万人),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略大于北京市1.68万平方公里)。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0亿元、增长11.2%;公共财政总收入249亿元、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1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578元。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龙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龙岩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市在册烈士2.36万人,占全省烈士半数以上。龙岩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雨量充沛、水系发达,矿产丰富、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76.23%,并因客家祖地和著名侨区而蜚声海内外。但是,由于龙岩山区面积大、贫困区域多等特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面临着较为特殊的困难。从自然层面上看,因闽西山大坡陡、土质疏松,雨水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崩岗红壤等危害严重;从社会层面上看,因战争破坏、乱砍滥伐、稀土采挖、“四料”(木料、燃料、饲料、肥料)消耗、生活垃圾等,森林植被曾经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从现实层面上看,经济总量不高,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1669.6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民义务植树150万株,完成中低产林改造15.99万亩,发展种植珍贵用材林树种6万余亩(其中景洪市2万亩、勐海县3万亩,勐腊县1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3%。全州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406.9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0倍,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9.73万元/公顷·年,远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全国5.52万元/公顷·年,全省6.77万元/公顷·年)。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增加到约250余头,印度虎回归,桃花水母浮现等野生动物种类扩大,动物交流活动范围不断拓展。率先实施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将野生动物对群众造成的损失用责任保险的形式进行赔付,有效保护了群众合法利益。

  跨境联合保护取得成功。开展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及国际河流联合保护,积极维护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态安全。巩固中老跨境联合成果,推动与老挝、缅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联合区域,构建国家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与老挝北部三省六县开展边境森林防火联动,共同构筑一线森林防火墙。跨境联合保护行动的实施,充分展示了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方面责任的大国形象。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大力加强市政环境建设,实施城区道路改造、绿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街道建筑特色化改造工程,景洪城市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人均公园绿地的面积达16.5平方米,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推进生态乡镇创建,全州31个乡镇中,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的有29个,占93.5%,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有1个,州级生态村116个。同时,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单位、小区29个,各级绿色学校56所,州级“环境友好型”企业22户。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拆除了红塔水泥厂年产10万吨湿法窑水泥生产线,依法关停并转32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搬迁重组11个胶厂。全州XX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7%,完成省定单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期间全州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吨以内,化学需氧量减排5600多吨,超额完成省下达减排1700吨的目标任务。全州环境质量状况明显好转,勐海县、勐腊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均满足《环境空气资料标准》一级标准,景洪城区大气质量满足二级标准,pm10监测达标率为100%。景洪市城区环境噪声质量等级“较好”。医疗废物年处理能力990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2%,城镇生活垃圾无毒化处理率达100%。境内八条主要河流水质均达ⅲ类标准,符合《云南省地面水功能区划分类》。

  西双版纳州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有勐仑植物园、原始森林公园、望天树、雨林谷等,这几大景区(点)在全州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领军作用。XX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53.6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40亿元。

  一批新兴林业生态产业开始起步。全州共种植澳洲坚果1.4万亩,咖啡5.02万亩,热带水果34万亩(其中香蕉29万亩,其他水果5万亩),石斛0.35万亩(其中林下种植0.13万亩)。部分产业已经产生效益,产业提速升级,越来越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社会效益凸显

  进一步提高了西双版纳知名度和美誉度。西双版纳历来以绚丽的热带雨林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区位优势而闻名于世。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越来越好,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慕名前来西双版纳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研考察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一个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正走向世界,世界更加了解西双版纳、赞美西双版纳。美丽在哪里?西双版纳告诉你!西双版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胜地,成为中国50个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地方之一。

  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通过深入开展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化理念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观得到了传承弘扬,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边防巩固。通过开展以生态文明创建“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循环相生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实施与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跨境联合保护、边境森林防火联动等行动,进一步加强了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边防巩固和边疆稳定。

  二、加快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州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把美丽中国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战略,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生态补偿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为我们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二)生态自然资源丰富。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聚集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等美称。

  ——动植物种类繁多。全州有国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38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862万亩,农地森林面积523万亩),占国土面积83.2%,森林覆盖率为78.3%。州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为402万亩;州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53万亩;县(市)级保护区2个,面积86万亩;保护小区4万亩。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达545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19%。在这片仅占全国1/500的国土面积上,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的1/6;兽类130多种,占全国近1/4;鸟类429种,占全国1/3,其中45种仅见于西双版纳。

  ——水能资源富足。境内有澜沧江水系大小河流2760余条,河网总长1.2万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64公里。其中,较大河流有3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澜沧江一级支流有6条;较小的一级支流有5条;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二级支流有普文河。全州水资源总量达85.8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0.975万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水量的7.7倍。全州有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181座,库容总量达3.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全州已发现矿种32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23种。其中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金矿、铁矿、锰矿、铜矿、铅锌矿、煤矿等13种。全州共有采选矿企业163户(其中规模以上11户。按区域分:景洪市64户,勐海县51户,勐腊县48户。采矿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0.3%,XX年全州共征收矿产资源规费1.2亿元。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区位条件优越。西双版纳东部及南部与老挝接壤,西南部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966.3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288.5公里)。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将中、老、缅、泰、柬、越六国串连起来,昆曼大通道贯穿中、老、泰三国。据此,具有地处“三线”(北回归线、边境一线、大通道主干线)、一州连三国、一江连六国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州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加大经济贸易合作,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使西双版纳成为祖国西南边陲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繁荣的边疆民族自治州、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民族生态文化厚重。全州有常驻总人口114.9万人,居住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壮、回、苗、景颇、佤等13种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4.4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77.4%。各民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众多历史遗迹、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村寨、民族节日、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构成了独特而又多样的人文景观。以傣族贝叶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遗产挖掘、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令人神往。长期以来,全州各族人民秉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朴素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优先,开发生,尤其是在流沙河、南腊河沿岸偷采砂石、乱采砂石现象较为突出。

  二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需进一步增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脏、乱、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差,绿化率低,街道绿化美化没有充分体现热带风光。

  三是农村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尤其是大面积种植香蕉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甚为严重。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以来许多村寨无规划、无公厕,畜禽散养、农家肥、废弃物、垃圾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公路两旁,沟边河渠边,人畜居住混杂,生产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问题普遍存在,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影响了环境卫生。部分村办或农民自办企、小手工作坊在加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未经处理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或用于农田灌溉,影响着村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安全。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建议

  目标任务:根据陈玉侯书记在州委七届四次全会上“关于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精神,结合有关部门的工作意见,对加快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如下初步建议,以供参考。即: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把我州建设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高的地区;精选最有特色和最有经济价值的珍稀树种,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把我州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珍贵用材林基地;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把我州建设成为生态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主产地和加工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州市;继续推进生态乡镇创建,争取全州31个乡镇全部建成省级生态乡镇,全州三个县(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县,把我州建成国家级生态州。通过三到五年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示范区、美丽云南典范,让美丽西双版纳更加美丽。

  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美丽的自然、美丽的生态、美丽的环境作支撑。西双版纳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全国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宝库,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全州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乎全国生态安全,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为全国乃至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清;不仅期待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较为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发空间格局。这样才能促进全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着力构建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要加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州、县(市)级自然保护区,在现已建成545万亩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基础上,再增划州级自然保护40万亩以上,力争XX年各级保护区和小区面积达到全州国土面积20%以上。加强天然林、各类公益林、水源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把林地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划定林地红线,守住生态底线,特别要杜绝政府性破坏行为,绝不能因为目前的经济利益,使森林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落实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其他损失赔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各类违法行为。加强森林防火,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巩固和发展中老跨境联合保护成果,积极推动与老挝、缅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构建国家绿色生态屏障。

  二要加快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西双版纳宜林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势,具有发展多种珍贵用材树种的特殊优势。州内有珍稀类用材树种100余种,其中:柚木、西南桦、紫檀、望天树等20种树种在我州适生区域长势良好,也是我州今后可以形成产业规模的珍贵用材树种。目前全州尚有近3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可发展种植珍贵用材林,有4.9万亩疏林地可用来补种、改种珍贵树种。有近40万亩低质茶园和20万亩低产胶园可采取套种和树种更替的方式进行种植,加上城镇园区、公路沿线和江河两岸,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要充分利用我州资源优势,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采取“点、线、面”相结合方式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把低值的树、无用的树变成高价值珍贵树种,加快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点:就是在四旁地、校园小区、农村庭院、营区、景区、城市绿地内散种和在天然林中空地内种植。线:就是在公路沿线、江河两岸种植。面:就是消灭现有荒山荒地连片种植,在疏林地、茶园、橡胶地内补种、套种、改种珍稀树种。努力形成林路、林江、林水、林村、林城相依,点、线、面相结合的珍贵用材林森林生态体系。林业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出明确工作目标,把任务分解细化到各县(市)、各单位,设定工作进度表,加强业务技术指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要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健全林权流转机制,集中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个人在国有和集体荒山荒地上开展植树造林,种植珍贵树种,按照“谁种谁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明析产权归属,发放林权证,把产权划归投资者,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在资金、技术、种苗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努力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一起上的发展格局。

  发展种植珍贵树种,建设珍贵用材林基地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当前,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珍贵用材林面临着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做其他人没有做过的事,做其他地方不能做的事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种植珍贵用材树种,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珍贵用材林基地。

  三要加大珍贵用材林苗木培育力度。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牢固树立“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把林木种苗基地建设作为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来抓,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抓超前、抓落实。每个县(市)要打造1个生产规模化、管理精细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的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加快林木种苗良种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为加快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对路、质量优良的林木种苗。同时,要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种苗生产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一批高端、上规模、上档次的林木种苗基地,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珍贵苗木、热带珍稀花卉种苗生产基地。

  (三)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要充分利用我州林地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在坚持以橡胶、茶叶、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林业产业,促进林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增加林业附加值,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要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植:重点发展以石斛、砂仁、重楼、诺丽果、金钱草、黄金草等为主的林药产业种植;以热带森林花卉、观赏苗木为主的花卉产业;以蕨菜、竹笋、刺五咖、臭菜、辣木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大红菌、鸡纵菌、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采取林下种植和庭院种植相结合方式,扩大种植规模,引进精深加工企业,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特种养殖:重点发展以亚洲象驯养为主的大型野生兽类;以鸵鸟、蓝孔雀、野猪、豪猪、竹鼠、平胸龟、茶花鸡、小耳猪为主的家畜、家禽养殖。加强技术指导,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养殖规模,创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品品牌,把林下特种养殖作为循环经济主功方向来抓。

  三要大力发展林果采摘及加工:重点发展对澳洲坚果、印奇果、诺丽果进行采收利用。

  四要大力发展森林资源采集及加工:重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积极引进红木家具精深加工企业加工制造高档红木家具,地板条等,形成产业链,增加林产品附加值。

  (四)着力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一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二要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治理,重点推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强化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物品监管,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管理,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着力解决脏、乱、差的突出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积极开展澜沧江、流沙河、南腊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和水源保护,加强对孔雀湖、白象湖监管,让广大市民永享江河湖水之利,远离江河湖水之害。

  三要加强矿山污染治理。严格执行《西双版纳州矿产资源规划》和《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严厉打击“乱占、乱批、乱管、乱收、乱卖、乱采”六乱现象,坚决取缔和关闭违法违规开采矿山矿点。对目前尚未审批的矿山矿点,原则上不再批准开采。对已开采的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实施好环境恢复治理。有关部门收缴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要及时投入到矿山恢复治理上,积极推进绿色矿业发展。

  四要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大力加强农村水源地建设和保护,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态食品、有机食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环保准入,开展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利用,防止污染源向农村转移,确保农村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继续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力争全州31个乡镇全部成为全省生态乡镇。

  (五)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提升广大群众生态文化素质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理念。

  二要培育节约文化。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形成以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要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建立鼓励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完善绿色消费体系,形成多样化的绿色消费结构,拓宽绿色消费渠道。

  四要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要在全州中小学校开设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让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

  (六)着力构建支撑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长效体制机制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增长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长期、稳定、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州、县(市)财政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比上年增长10%的幅度安排。二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对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发展等生态产业金融信贷力度,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社会融资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我州生态文明建设。四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力争把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列为国家珍贵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范畴。

  采取多种途径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继续培训,选送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到林业大专院校学习升造,进一步提高他们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改善他们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要从州外引进和招聘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同时,加大后备人才培养,每年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一批新生到林业大专院校就读,让他们毕业后回到家乡报效西双版纳,建设美丽西双版纳。

  建立健全污染控制、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政策和规章制度,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责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加快推进全州生态文明建设。

  (七)着力构建坚强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坚强的组织保证,各级各部门、各县市要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州、县(市)要分别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发挥好生态立州战略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时,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核定人员编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加强业务指导。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内容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严格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事故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6为全面掌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协根据今年重点工作安排,成立专门调研组,于今年上半年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环保、水务、城管、畜牧等部门和部分镇街、有关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调研,专题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全省减排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

  (一)生态经济初具规模。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工业化集群化程度不断提高,培植形成了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等支柱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局部的经济效益;少数企业和单位仍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公众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主动性、自觉性还不够强,随意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生态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服务业发展仍滞后于工业,三产增加值占比依然偏低,三次产业比例中,二产为54.6%,三产为37.6%,二产高出三产1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资源型产业比重仍比较大,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达70.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任务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势还不容乐观。

  一是大气环境质量仍需改善。由于我市火电、焦化企业较多,加之城市拆迁面广量大,导致大气污染、扬尘污染仍比较严重。据监测,我市城区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标,冬季雾霾天气时有发生。

  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河流水质时有超标。5条骨干河流除新薛河水质较好外,另外4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属城市纳污河污染较重。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河流断面水质与环境标准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枣庄通报我市城郭河群乐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过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其中cod超标严重。河道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市先后对荆河、小清河城区段以及北沙河、十河等部分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五条骨干河道全长167.6公里,已累计治理125.1公里,但是达到20年一遇标准的仅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统一治理提高防洪标准,尤其是流经城区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启动治理,河道不畅,污水直排,垃圾遍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分布在农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应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多数垃圾成堆,变成了“垃圾河”。荆泉水源地保护面临考验。位于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我市和山亭区少数污染严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业死灰复燃现象严重,隐蔽生产,偷排污水,对全市饮水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加重。化肥、农药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导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学物质过剩、流失,农药残留于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污染。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对农村污染造成了不良影响。

  (五)造林绿化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4%,距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31%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资源总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区仍有荒山未绿化;西部平原区森林面积偏小,农田林网带断网破;森林生态系统还不完善,生态防护功能不强。

  (六)农村环卫整治还任重道远。我市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覆盖面还较小,目前460个居实行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仅占市村居总数量的36.9%。尚未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垃圾占道、垃圾入河、垃圾围村的问题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收集运输设备购置等方面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在目前各镇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难,亟需建立市、镇街、社会多元投入的保障体制。

  (七)生态建设机制还不够健全。

  一是生态奖惩机制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态补偿融资渠道和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专项基金两种方式。资源开采企业对塌陷地、采石、采砂矿坑恢复投入不足,生态保护得不到有效的经济补偿,生态破坏缺乏应有的惩治,个人或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政府买单的现象严重。

  二是污水处理管理体制不顺。污水管理方面,当前是住建局负责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市政处负责管网的排查维修,水务局负责纳入污水管网的污水处理厂的巡查监管,市环保局负责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出水水质的监管,致使部分工作沟通协调困难,难以有效开展。

  三是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保部门监察、监测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仅有20余名,难以承担大量的环境监管工作任务;环境应急车辆、通讯、防护等应急设备十分缺乏,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差。

  三、加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开的生态滕州建设暨环境保护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滕州和美丽滕州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确保万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减少2.5%以上,出境断面河流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要求,空气质量二级天数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污水处理达到全覆盖,实现全域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城乡美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减排,构建结构优化、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要以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要素支撑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促进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永续发展良性互动。

  一是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推进机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锈钢制品、汽车配套、生物医药、家居装饰、食品加工六个百亿元产业板块,促进工业经济的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要策划和引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型企业,促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规模膨胀。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污染物。发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引导与倒逼作用,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要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实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运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励产业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促进“废物”的再利用、零排放。

  二是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依托良好的人口、区位、交通优势,努力做好“大旅游、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四篇文章,加快推进微山湖古镇、鲁班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义乌·滕州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壮大盈泰集团、东启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按标准化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要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励引导广大农户特别是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培植壮大盈泰立体种养科技示范园等标准化种养示范园。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深施肥技术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鼓励扶持发展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的高品质有机农产品生产,使农业“返朴归真”,积极培育一批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实施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水绿山青、蓝天洁净的生态环境体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要深化水污染防治,让水质更加清澈。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确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条河流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质要求。要加快城区境。要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让空气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业和燃煤电厂脱硫除尘治理再提高工程实施进度,开展新源热电公司等3家公司脱硝治理。推进大坞生物医药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香料企业全部进入基地生产经营,统一治理污染物。加大热力管网铺设力度,增加集中供热面积,关停供热管网范围内、重要路段两侧和镇驻地的燃煤锅炉。对建筑、拆迁等工地进行集中整治,切实减少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管理,严禁未进行尾气环保检测或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上路行驶。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青贮氨化、秸秆沼气、秸秆压块、秸秆发电等技术,建立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要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彻底关停小蓄电池生产企业。严格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监管,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和管理,确保所有企业做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探索水泥jt窑固废处置技术,提升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尽快选址建设粪便处理场,解决粪便随意处置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尽快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场,切实解决餐厨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要强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全力打造“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努力实现城市园林化、镇村生态化、水系风景化、山区林果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力争到XX年完成创建目标。要突出抓好城市绿化,积极实施北辛公园、杏坛广场等增绿增花工程,开展林荫路、林荫公园、林荫庭院、林荫停车场等大绿化活动,真正让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要抓好水系绿化,整合林业、水利、交通、农业、城建、旅游等项目资金,重点搞好“秀美荆河”建设,高标准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闲长廊建设,尽快启动城郭河生态景观长廊建设,贯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设施,彰显生态休闲亲水特色。继续抓好沿河、沿湖、沿库造林,对五大河流两岸和境内水库周边,建设护岸林、护坡林、水源涵养林。要抓好山丘绿化,大力实施荒山绿化、破损山体治理和山坡地经济林基地建设。要抓好通道绿化,突出抓好京台高速公路、东木路等道路绿化项目,提升绿化美化品质。抓好平原绿化,积极实施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化建设。抓好镇村绿化,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绿化。要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态湿地修复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对生态退化严重地区进行生态修复重建。要加强微山湖湿地等风景名胜区、莲青山等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在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土壤保护区等区域,规划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

  三是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搞好环境卫生专项治理,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每年集中1—2次的时间,开展大扫除、大清整活动。各镇街、各部门要组织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对辖区内脏、乱、差问题进行彻底治理,在清脏治乱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尽快编制完成《滕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总体规划》,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进“村收集、市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实现规范运作、全域覆盖。要进一步研究推动城乡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目前我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采用的是填满处理方式,虽然成本低,但占用场地大,而且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焚烧处理垃圾可以处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可以有效缓解土地紧张的问题。因此,建议我市尽快考察论证,早日新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强化宣传教育,形成统一共识,构建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要采用生态教育、环境宣传、文化熏陶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环保国策,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曝光非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的典型案件,定期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和重点流域水质,通过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水日”等载体,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

  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继续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对照创建指标,不断完善提高软、硬件建设,力争XX年创建成功。各镇街要积极创建设国家级、省级生态镇、环境优美乡镇、绿化示范乡镇。要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推进文明幸福村、环卫一体化示范创建活动,每年评比表彰一批先进示范村。要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单位、学校、企业、社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开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双向约束、权责清晰的生态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体制。建议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行动。镇街、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环保管理机制,对镇街环保所试行“垂直化”管理,由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对镇街土小企业清理取缔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切实增强镇街工作责任意识。

  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镇街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和有关部门,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镇街差异化考核工作机制,在考核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强对发展质量的考核;在考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考核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益、治理者获利的机制。要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上级生态补偿资金,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别对近年来新增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报酬,强化管护措施,确保造林绿化成果。

  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优先安排生态文明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并逐年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资金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投入的综合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扩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凡是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化的项目,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要改革环卫收费模式,借鉴泰安、薛城等地区水务部门代收垃圾处理费成功经验,实行自来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要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各镇街均要组建环卫所,配备领导力量和专业人员;村级配备专职保洁员,市、镇财政给予工资补助,保证工资发放到位、队伍长期稳定。五是建立应急防控机制。督促有关镇街、部门、企业制订应急预案,建设应急处理设施。加强危险化学品、造纸、医药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信息库。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监管监测,实行生态安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篇三: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题目

  

  标题:苏州生态文明建设

  调查时间:2013年1月下旬

  至2013年2月上旬

  调查地点:苏州工业园区

  调查对象及范围:苏州工业园区(金湖湾花园)

  生态文明建设实例和数据:

  苏州工业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和人口、7%左右的工业用电量以及1%的SO2和2%的COD排放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这是苏州工业园区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一组数据,而它背后所代表的是园区高标准的环保要求和良好的循环产业配套。2008年5月,园区成为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园。对于这个称号,园区人有更深刻的理解。生态工业只是一个方面,而这里要建造的,是一个生态的工业园区。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的金湖湾花园,是园区相当有名的一个楼盘。说它有名,不在于是所谓的高档小区,而在于在整个小区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绿色环保主题。

  在金湖湾花园,每幢楼层地下室都抬高了50cm,开设采光和通气窗。这样使得6000多平方米的半地下室得以较为正常地采光通风。而小区会所半地下室布置成下沉式广场,增加居委会办公室、活动室的通气透光。这样的做法相比全封闭的地下室,可大大节省能源。小区高达50%的绿化率也颇有讲究。小区在整体较高绿化率的基础上加强垂直、立体绿化。会所部分外墙、车库通风井、车库入口等处设置了垂直绿化,整个小区的绿化布置达到了层次分明、高低有序的效果。金湖湾花园在确保窗墙比符合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采用了双层中空玻璃,不设凸窗,采用墙体加贴伊通保温板的做法,确保围护结构综合节能达到先进水平。

  而且,由于整个小区全部都是精装修房,在装修设备和器具的选用上也颇有讲究。中央空调选用了比同类产品耗电可节省30%的产品。公共部位和室内筒灯全部采用节能型灯泡,座便器选用节水型座便器等。为加强隔音、隔声效果,金湖湾花园采用了在楼板上加贴35mm细石砼,再在细石砼上铺设木龙骨、木地板的做法,确保室内噪音大大小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而最特别的是,小区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小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垃圾处理站。生活垃圾通过分类处理以后,将生物垃圾集中在专用设备中,利用活性菌进行分解,达到去除异味、缩小体积的效果,为资源的再利用做好基础性工作。这样就使得小区的垃圾在进入区域垃圾处理系统之前,就得到了妥善处理,减少了公共处理成本。

  苏州工业园区未来展望:

  自1994年开发建设至今,苏州工业园区已走过了16个年头。1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最引以为豪的,并不是曾“一天创造一个亿的GDP,一天上缴一千二百六十万元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四百万美元的外资”,而是开发建设16年仍保有清新的水和空气。当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介绍,园区将加大在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实施力度,建设生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环境质量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在产业引进上,中新科技城将发展高新产业、生态技术研发示范为支撑的生态经济系统,并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生活质量较高、生态意识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中新科技城将成为园区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理念体现最集中、最全面的区域,并将其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在生态文明社会构建上,园区将实现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全覆盖。通过跳蚤市场、EHS协会、环保监督员等将生态环保观念进一步传播。“我此前对园区一无所知,以为一个工业园区就是工业、厂房,我也不懂技术、企业,所以接到邀请时还稍有犹豫,但是来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我已经找到了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模式——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参观完苏州工业园区后如此感慨。为什么把生态工业园区理解为生态的工业园区?因为,园区是作为一个现代化新城来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区,仅仅发展好生态工业就足够。园区还是一个适宜居住的现代化新天堂。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园的称号对于园区来说,是整个区域的生态衡量,而不仅仅只是从工业的部分考虑。为此,园区是以生态工业为基础,将环保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教育、绿色建筑、绿色社区,所有的“绿色”都代表着园区将整个区域生态化的特别做法。

  同时,为了更多利用中新合作的优势,园区将进一步加强国际环保合作,推动新的生态示范点建设。园区将积极引导和鼓励与新加坡环保机构与园区开展合作,还将建立由新加坡环保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寻求新方专家在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支持。除了与新加坡的合作,园区还将加强与欧洲先进国家在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环保合作。

  园区是作为一个现代化新城来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区,仅仅发展好生态工业就足够。园区还是一个适宜居住的现代化新天堂。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园的称号对于园区来说,是整个区域的生态衡量,而不仅仅只是从工业的部分考虑。为此,园区是以生态工业为基础,将环保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教育、绿色建筑、绿色社区,所有的“绿色”都代表着园区将整个区域生态化的特别做法。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和政策:

  苏州作为已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正在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城市,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试点城市之一,有良好的基础,也有能力和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为我们大力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方向,明确了要求。针对苏州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切实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一项伟大工程,政府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首先要增强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思想定位,环境竞争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生态首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工作上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紧迫、突出的工作;成果到位,既做到位,又宣传到位,不断增强信心,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氛围,让全体公民全面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参与共建共享活动。

  2.制定规划,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内容、最终实现人的一切活动与自然和谐的宏大战略目标,既包括物质进步,也包括人们精神的升华,必然是一个有宗旨、有目标、有标准、有秩序推进的过程。因此需要制定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定标准,规定步骤,统筹资源,落实组织和财力保障,循序推进。

  3.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大力发展精密制造业,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推动企业加快创新投入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促进我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原则。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整体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构筑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苏州创造的品牌产业和产品。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推进清洁生产。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企业层面,以清洁生产为基础,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省排放标准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

  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区域层面,通过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的转变,整合、提升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着力构建工业生态循环链,努力实现区域污染最小排放。在社会层面,以创建生态市为契机,在全社会建立节能节水机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推行生态化垃圾管理,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改善苏州城市垃圾管理与处置的现状。构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组团式水、热、能综合利用网络,建设静脉产业园综合示范工程和电子废物资源化示范工程。

  5.建立健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地方立法,规范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主要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完善鼓励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发改、经贸、国土、金融、电力等部门要在立项审批、办理建设用地手续、资金信贷、保证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并积极支持和鼓励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企业自筹资金投入,或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6.加强环保行政执法和管理,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控制污染。一是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严把环评入口。开展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严格执行化工行业实行新的排放标准,整顿、淘汰各类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二是加强污染控制。将纳入环境统计的重点污染源作为削减主要对象,将关停污染企业、淘汰高污染工艺及设备、工业污染治理和生活污水处理作为削减的主要措施。

篇四: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题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初步走上了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较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逐步优化。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生态城市显山露水,美丽乡村宜居宜游。

  绿色发展逐步凸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收入进一步增长,资源节约进一步显现,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建立政策体系,加强长效监管,加大考核力度,强化领导责任。

  二、存在不足

  一是创建意识氛围不浓。目前,我市只有全椒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明光创建已通过技术评估,天长、凤阳、定远正在启动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全市生态乡镇约占40%,生态村不到10%,创建尚未形成浓厚氛围。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快。产业结构高端化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发展依然存在,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差;发展生态工业的激励政策不多,企业技改升级主动性不强。

  三是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机动车尾气排放有效监管不够,扬尘污染仍较严重;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差距更大;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

  四是城市人居环境有待改善。老城区绿量不足,新城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城市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排污管网不健全,排涝能力较差。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生态立市

  一是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重要战略,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三是制定年度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坚持全域创建,要上下联动,市县、园区、县乡、乡村联创,同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五是加大创建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市创建。

  (二)强化资源优化管理

  一是以争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载体,强化水资源管理。二是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三是以建设绿色生态综合城市试点为载体,强化人居环境管理。

  (三)强化环境治理

  聚力短板,狠抓环境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二是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三是认真落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2020年)》,稳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四)强化绿色发展

  一是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划定并严守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把空间、总量、项目三个“准入关”,严控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环保准入。二是以整治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低小散重污染企业环境整治转型升级,强制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三是用政策引导发展转型。建议出台《关于大力推进“生态+”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五)强化全民共创

  一是建议出台《**市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行动实施方案》,推行“绿色行政”,倡导“绿色消费”。二是构建生态文化传播平台,打造生态文化产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观,增强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六)强化督察问责

  一是加强对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重点、难点指标完成情况的跟踪监督,确保按期完成创建各项工作任务。二是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细化考核内容和标准,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对突出环境问题的督查检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责一起。

篇五: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题目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调研报告

  一、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城市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二、调研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调研目的和方法

  1.调研目的:

  (1)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2)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中的具体实践和经验。

  2.调研方法:

  (1)实地调研: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采访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成果;

  (2)数据分析: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统计数据,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四、调研结果和分析

  1.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1)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城市经济发展更加环保、节能、低碳;

  (3)保护生态资源: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提高城市的生态安全性;

  (4)塑造城市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人才。

  2.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中的实践和经验:

  (1)建设生态园区:许多城市都在建设生态园区,如广州的黄埔江生态园区、北京的亦庄生态园区等,通过生态修复、绿化景观打造和生态产业培育,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2)推广可再生能源:一些城市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如深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电等,从根本上解决了能源问题;

  (3)进行生态保护修复:一些城市对湿地、森林等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如杭州的西湖保护区、沈阳的森林公园等,恢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服务功能。

  五、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应在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六、建议

  对于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2.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3.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控制城市扩张;

  4.增加生态建设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5.加强公众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七、参考文献

  1.***.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M].人民出版社,2015.2.赵川.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M].中国城市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八、致谢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获得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特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以上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六: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题目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十二五”重大课题调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督促指导和市经委、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旅游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市环保局认真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课题调研方案》,组成课题调研组,对“十一五”以来全市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XX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现状

  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确立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组织实施了“七XX南·秘境XX保护行动”,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紧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线,把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贯穿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实施宏观经济战略性调整中,围绕“把XX建成绿色园林大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新XX”的战略目标,全面开展了以解决流域、区域和城镇环境问题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高消

  耗、高污染的生产能力;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1、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成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小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84.9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0.49%,使XX境内的所有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保护。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及植树造林工程,截止XX年9月底,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74.7万亩,林地面积达217.5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9.31%;森林活立木蓄积量843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0.56%。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全市累计建成沼气池13.819万口,为改善农村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完成了一批小流域治理工程及南汀河孟定坝段、云县南北河等城镇过境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工程,南汀河临翔段和西河等整治工程积极推进。截止XX年,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7.49千公顷。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一是加大“两污”工程建设力度。截止XX年底,全市已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合计达220吨的临翔区和云县2个城

  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为2.5万吨的临翔区污水处理厂,其余县的“两污”工程计划于XX年内建成,届时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可达9.55万吨,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可达582吨。二是大力实施园林化城市建设工程。通过推行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绿荫化、庭院花园化工程,全市城市绿地覆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城市化水平达29%;城市建城区面积达68.4平方公里,建城区绿地率达14.49%,绿化覆盖率达21%。三是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XX市中心城区建成“烟尘控制区”13.3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2.3平方公里,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1%。各主要城镇重点解决了城区燃煤炉灶烟尘、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污水,建筑施工噪声、扬尘和废弃物等污染扰民问题,对城区内“三废”排放的小加工厂、城郊石灰窑、砖瓦窑等实施搬迁行动,全市8县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部分城市达一级标准,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四是切实加强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完成了《XX市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划分并建立了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准保护区,完善了应急预案;完成了“XX市典型乡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估评”;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检查,加强了对水源地的日常监管和水质监测,全市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

  家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要求,大部分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少数为Ⅲ类,满足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

  3、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市以制糖业为代表的工业企业有46户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南华、永德、XX三个糖业集团公司在清洁生产审核基础上,启动了清洁生产合格单位创建活动。制糖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实施了制糖废物生产有机肥、蔗渣造纸等综合利用项目,延长了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成果不断显现,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度下降,为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全市80%以上的主要工业企业已实施清洁生产,并建立起企业内部持续清洁生产的运行机制,企业面貌发生了改变,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成效明显,工业废水、废气逐年实现达标排放。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普遍推行ISO14000认证。全市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4、新型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强化了木本油料、茶叶、生物药等优势生物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以核桃、澳洲坚果、油茶等为重点,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促进加工水平的提高;提升林浆纸一体化、竹产业、木材加工业等林业产业发展;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突出抓好规模化饲养和生态养殖。据统计,全市累计建成以核桃、澳

  洲坚果、橡胶、茶叶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979.27万亩;先后有422户林产品加工企业落户XX,其中:木材加工337户,核桃加工3户,纸浆生产3户,松香加工13户,紫胶加工2户,涉林饮料加工2户,橡胶加工厂62户。XX年,全市仅林业总产值就达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02亿元的29.41%。林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据统计,仅泡核桃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4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719元的14.9%。

  5、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一是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强对交通、矿产、土地、旅游、水能和生物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对不符合准入条件、不满足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新污染源。二是突出抓好污染减排。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的有效落实,至XX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23790吨和3608吨,比XX年分别下降10.76%和9.86%;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94.41%;工业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6.84%、86.55%、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7.96%,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达50%,为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全面加强流域水污染防

  治。组织完成《澜沧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怒江水系南汀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做好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水系南汀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城市“两污”工程、小流域治理、生态保护建设等项目为重点,完成了一批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全市累计投入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14514.7万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41个。其中,废水治理投资4186.9万元,治理项目16个;废气治理投资1934.8万元,治理项目15个;固体废物治理投资8300万元,治理项目8个;其它治理投资93万元,治理项目2个。四是扎实推进节能降耗。以工业为重点、技术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打造一批节能示范点,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加强监督管理,总体能耗呈逐年下降态势。XX至XX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1.26%、2.94%、3.62%、3.5%,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了4.32%、9.15%、19.74%和28.05%;截止XX年底,全市GDP能耗累计下降10.8%,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9.7%。通过调结构,关小上大,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7万吨,铁合金1.3万吨,造纸1万吨。完成了全市23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并通过评审验收。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还需增强。一些地方和部门

  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没有完全认识和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大量拼资源、拼能源,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只顾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将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的责任向社会转嫁。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付出的环境代价较大。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在全市工业化进程中,老污染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污染问题又不断出现。

  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进展缓慢,导致城镇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同时,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大量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以及村庄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四是环保投入不足。虽然各级政府对环保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社会投入明显不足,环保投入与十分繁重的环境治理任务不相适应,导致污染防治能力相对薄弱。

  五是生态环境监管压力较大。一些地方和企业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屡屡发生,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极为不利。目前,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普及率仅达

  22.4%,全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占国土面积的36.4%。这些情况表明,在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环境代价也在增加,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有较大差距。

  六是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全市环保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装备水平、队伍素质等方面都严重不足和难以适应环保工作新要求。

  二、XX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优势和机遇

  首先,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XX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击,也是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十二五”期间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继续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XX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保护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环境保护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严格执行节能、环保等市场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些难得的机遇将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给全市经济社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XX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是最珍贵的品牌和形象。建设生态文明就是XX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已经日益得到全市上下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第三,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仍然是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我市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在组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实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家园行动计划过程中,将会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主线,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作为主题,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作为战略任务,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第四,XX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种类和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其资源的种类、价值讲,既是我国生物资源种类最多、最齐全、最具保护和研究价值潜力的重要地区,又是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物种和资源贮量,为今后更好的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XX年5月26日,全省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

  第二次会议形成的“XX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中,省政府将XX市列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这将有力的推动XX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态文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XX每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蕴含着富有环保理念的习俗、禁忌和生态智慧,都有较为完整的生态伦理观和道德规范。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保留着对自然环境、动植物的崇敬爱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内容。这种独特的生态文化形式,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人文基础。弘扬优秀的民族生态文化,能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六,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云南省实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我市在实施“桥头堡”战略中的“一带两区四通道”建设,必然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给予更大的支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为我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XX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面临着既要补好工业

  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的双重压力和任务。

  一是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不够强,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目前,全市的公共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力度不够,尚未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环境保护仍然是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线,尚未完全转化为企业和公众的自觉行动,法律和经济手段尚不健全。

  三是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四是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状况,仍在部分地区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

  五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破坏并存,粗放型经济仍占主导,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局部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依然突出。资源转化效率指数较低,若继续按照现在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强度将越来越大,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

  六是部分区域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繁重。农村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率低,面源污染治理进展缓慢,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政策支撑、项目和资金支持

  力度不足,应对措施乏力;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水库存在污染隐患;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城镇过境河流污染依然严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总之,XX的生态环境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制约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速发展。

  三、XX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环境洁净优美、生活健康舒适、资源综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具有边疆山地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和乡村集群。

  近期目标:

  ——通过减少与控制水、气、声、渣等污染源、削减排放量,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环境功能区划,促进知识型产业和生态型产业的发展,将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引导城乡居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方向转变,大力提升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程

  度。

  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全市在发展经济产业过程中,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调整生产力布局,使产业发展保持在环境承载范围内,努力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按照市场规律和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制定符合XX实际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项目,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市级权限内,研究制定有利于生态型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政策,大力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

  ——要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符合XX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要求的产业支撑,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重点从提升改造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入手,做优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矿电产业、林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生物药业产业集群。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对规模小、效益低、布局分散的造纸、水泥、制糖、矿产品采选、冶炼等行业进行调整,提高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扭转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

  ——对现有工业企业继续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快XX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促进园区产业集聚,优化并延长产业链。

  ——以削减入河主要污染物为核心,抓好制糖、造纸等排污企业的水污染治理工程和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加强以重点流域澜沧江、怒江及城市过境河流的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出境跨界河流环境安全监管,努力从源头上杜绝和消除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维护水环境安全。以有效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开展氮氧化物控制,探索减碳控制措施为重点,保证空气环境质量安全。确保各县所在城镇的空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源治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用机动车检测和维护制度,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快优化城市民用燃料结构,推广使用民用清洁燃料。

  ——以建设完善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为重点,加强固体废物的污染治理。到XX年,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防治利用率达85%以上。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到XX年,8个县县城均建设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进一步加强我市辖区内矿冶遗留放射性废物和迹地的治理。

  ——严格资源开发环境监管,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在资源开发中要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强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强化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统筹协调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水资源需求,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强化土地集约化利用,改变粗放经营、浪费土地资源的发展方式,搞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转变,实施矿山资源分类、分区与保护,划定鼓励、禁止、限制开采区,加大整合力度,减少小矿山数量,依法关闭破坏资源、布局不合理、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推广使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2、加速发展高优生态农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新农村。

  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保障食品安全为重点,以切实解决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为基本出发点,努力建设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积极引进和推广生物技术、无公害技术,建立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畜产品、林产品、果蔬、茶叶、咖啡、中药材等优势生物产品产业化发展,壮大有特色、有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大力发展以农田为基础的粮经、粮肥轮作模式,优化品种配置和种植结构,推广立体种养、水旱轮作、间作套种、节水灌溉等技术,继续推广以农村沼气池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草食型畜牧业,适度发展畜禽规模化饲养,加大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鼓励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种、养业良性循环。扶持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国家关于生态建设的要求,加强生态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维护乡村固有的生态循环,因地制宜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节约耕地、体现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生态型村镇。深化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乡镇、生态村。认真落实中央实行的“以奖促冶”、“以奖代补”政策,积极推进以保障饮用水安全、治理生活污染、畜禽污染和面源污染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以改厨、改厕、改圈及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动植物病虫害、畜禽水产品卫生质量、大宗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硝酸盐污染为重点,扩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控点覆盖范围,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尽快建立重点农产品的标准认证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构建边疆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基础,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保护人民健康,提高生态安全水平。

  ——制定和实施XX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合理的区域发展目标,引导调控产业发展及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避免资源环境超载。

  ——继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XX年5月26日省政府腾冲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形成的《腾冲纲领》,XX已被列入滇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政策。

  保护好现有自然保护区,要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强化管理能力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发展规模和布局。切实重视自然保护区以外重要生境的保护,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保护与建设。在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土壤保护区等区域,规划建立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优先采取自然恢复措施促进森林植被恢复,不断提高植被生态质量,强化生态防护功能,加大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不断完善工程管理和支撑保障体系,增强林业的生态功能。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提高农村沼气普及率和使用率,降低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加强和完善森林防火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和禁止乱砍滥伐体系建设,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以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林果基地建设为依托,对生态退化严重地区进行生态修复重建。切实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严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加强资源开发项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监督落实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

  ——加快生态林产业的发展。加大林浆纸、特色经济林、林产化工、木材加工、竹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生态旅游等林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等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松香、天然香料、野生食用菌、林药等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等特色林产品生产,实现生态林产业跨越式发展。

  4、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福利水平,是促进自然与社会和谐,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以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的节约化和生态化,把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城乡建设的各个环节,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态创建活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规划城市建设规模、发展方向及功能布局,充分考虑生态景观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和发展规模。加快发展县所在地城镇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小城镇。以创建园林城市、园林社区、园林单位为重要抓手,强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市空气、水、噪声和光污染防治,加大城乡结合部、城市主干道两旁、“窗口”地段、旅游景点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城市周边水源涵

  养林保护与建设,合理布局城市林地、公共绿地。加强城市森林防护带、生态廊道、绿化隔离带建设以及城镇面山、过境公路、河道两旁的绿化,构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

  ——制定和完善生态社区建设规划和标准,全面推广生态建筑模式,广泛使用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装饰材料,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建材和设备,新建小区要逐步推广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处理、太阳能利用与节能管理。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加强社区绿化、美化、清化,创造亲近自然、舒适安宁的生态型居住环境。

  5、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降低资源环境成本。

  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树立低碳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保护环境责任。

  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生活及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计划,优先采购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和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比例,建设节约型机关,引导企业推进绿色办公;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注重从细节上引导全社会养成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继续推进“节能减排进家

  庭、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开展“节能环保家庭”、“节能减排行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引导树立良好消费模式,鼓励购买和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产品,以及节水、节能产品,努力降低与生物资源有关的消费。

  6、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和谐文明社会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培育生态意识,使人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通过生态教育、生态宣传、生态文化传播、生态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充分利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水日”等载体,应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牢固树立三种观念,即:“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观”。强化三种意识,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统一的效益意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绩意识;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意识”。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入手,推进生态道德建设,使各族人民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在全社会牢固树

  立生态文明观念。

  ——弘扬民族优秀生态文化。通过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民族生态文化产业,将边疆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二次创业密切结合,促进生态旅游业和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

  ——全面推行生态文化教育。构建全民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加强生态教育能力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计划,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意识;纳入企业培训计划,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加快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全面启动XX生态市、县区建设工作,在全市开展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示范企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创建活动,加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及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细胞“创建活动。加大生态创建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共同参与,营造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XX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项目建议

  根据“十二五”期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主要任务,按照科学合理、需要可行和符合产业导向的原则,特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项目建议。

  五、XX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级各部门及有关方面的相互配合协调,共同推进。有必要成立以市政府市长为主任、副市长为副主任,市直相关的部门领导及各县县长为成员的XX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切实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各县、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对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保障措施,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

  做好规划,明确目标

  尽快出台两个文件,即:《中共XX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见》,编制两个规划,即:《XX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XX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作为指导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同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内容纳入全市和各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

  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咨询机制

  成立“XX市战略实施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建立部门间

  环境与发展协商制度,协调解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建立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制度。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委员会,负责研究与环境有关的重大决策、环境影响程度和采取相应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并对制定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规划等进行评估,为行政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制定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实施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和各有关部门,加强对目标责任、工作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同时,制定全面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推行政府任期和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政府环境保护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

  加大力度,强化投入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益、治理者获利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性作用,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用于支持生态文明标志性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把不同渠道的政府性资金直接、间接投入到生态

  文明建设上,扩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应。

  抓住机遇,争取支持

  抓住省政府将我市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在生物产业发展、跨境河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等方面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新兴的生态产业是XX经济的永恒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XX的重要抓手。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重大措施和战略目标,关系到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高屋建瓴、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积极推动;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和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鉴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规划编制等前期启动的重大问题。

推荐访问: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题目 调研报告 文明建设 全市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fanwendaquan/youxiufanwen/11917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