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8篇)

时间:2024-08-21 08:21:01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

篇一: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者:钟惠平

  来源:《理财·财经版》2018年第02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本文主要针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并简要分析了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些措施。

  先行起步的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将其成本嫁祸于生态环境,随着环境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其边际负效用也在不断增加,使得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干扰。难道经济发展一定要以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吗?

  哲学上说,存在即合理。这句话表示一个因果关系,即此时的结果昭示着之前的因;这里的“合理”指的是符合自然的根本规律。所以,即使有“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经济发展时常绑定在一起”这个“存在”,但事实上这并不存在合理性。

  一、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必须承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存在矛盾的,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要求人们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否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可持续发展被破灭的情况下,人类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一)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一,生态环境经过数亿年演变后,才形成了适合人类的居住环境,可以说,人类就是生态环境不断演变后的产物,而人类又是现代经济社会的缔造者,可以说,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源头。

  第二,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换言之,不存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动力。只有生态环境不断提供自然资源,现代经济社会才能向前推动。

  第三,生态环境提供了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一切的生產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而人类的生产活动便是在生态环境这个空间下进行的。生态环境如果不存在,人类便无从生存,更不用说还能够进行什么生产活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阻碍经济的发展

  第一,如果大气、水、太阳等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那就严重损毁了人类的居住环境,会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更严重者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在库巴唐“死亡谷”事件中,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该市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的居民严重受害。还有在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中,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以上血淋淋的例子告诉人们,进行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第二,如果人们失去了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便无法继续进行,当人类失去了其根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不能解决了,人类便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了。

  二、环境污染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事实上,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环境污染产生归结于以下三个原因。首先,认识的滞后性。早期发展经济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刚刚开始,其破坏性并不明显。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逐渐暴露,直到危害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进程,人们才逐渐对其加以重视性。环境污染的滞后性导致了人们认识的滞后性。其次,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创造利润,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环境污染的后果并不是由企业直接承担的,而是以一种被动的形式由社会共同承担。减少成本,增加利润,企业当然乐于接受这种生产方式。最后,治理成本的存在。企业需要治理环境,一方面可以在源头上减少废气废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而这两种治理方式都需要付出大量技术研发费用和设备购置费用,增加巨额成本,因而在这方面企业的积极性是十分低下的。

  然而,以上三个原因都是存在解决措施的,使得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并不成为必然。第一,政府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宣传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性,使得环境保护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使得环境保护成为民族文化。第二,可以将环境污染扼杀在源头上,将控制污染技术内部化,即让控制污染技术成为生产主体中的一部分,不采用包含环保内容的技术便无法正常运作。这需要国家层面加大对环保的技术投入。第三,可以实施环保税政策,对只生产废物废气而不治理的企业强行征收环保税,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内部化,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环保税税收大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在经济和政策层面,强制企业进行污染治理。

  三、结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并随之提上政治议程。生态环境是立国之本,兴国之略。因此,必须加速实施生态兴国战略,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同时,还要号召全民参与,提高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同保护人们的生命线。(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篇二: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

  

  1.

  环境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在不断深化和提升,其中我国第二代国家领导人取得的成就为((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

  掀开了环境保护的序幕

  B.

  解决了环保的法制和基本政策冋题

  C.

  开始较全面和系统阐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D.

  将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和统一的科学体系

  2.

  生态文明是以()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为基础的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状态。

  选题3分)Q得分:3分

  0A.开发自然和保护环境

  0.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

  0C.开发自然和可持续发展

  0D.尊重自然和可持续发展

  3.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演进中,征服自然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

  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体现了()文明的特征。(单选题

  3分)◎得分:3分

  h0A.原始

  B.

  农业

  C.工业

  0「D.生态

  4.

  国家领导人()同志做岀了

  “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单选题

  ◎得分:3分

  0A.毛泽东

  B.***

  0C.江泽民

  0D.胡锦涛

  (单3分)

  5.2005年开始的()评选活动,对NGO环保人士等民间机构或个人给予认可和表彰。(单选

  ◎得题3分)

  分:3分

  A.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B.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C.

  品牌中国年度人物

  D.环保中国年度人物

  6.()决定了环境问题的特征。(单选题

  A.

  社会演变规律

  B.时代更替规律

  3分)

  得分:3分

  00C.经济发展特征

  D.人类发展特征

  7.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冲突使目前人类社会的文明难以为继,需要一场以协调(内容的文)关系为核心

  明变革和转型。(单选题

  3分)D得分:3分

  A.

  人与人

  B.人与自然

  C.

  人与文化

  D.

  人与社会

  8.

  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A.发展

  B.

  以人为本

  C.

  全面协调可持续

  D.

  统筹兼顾

  9.

  生态文明,是以()相关内容为特征或标志的、继原始文明、农

  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

  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单选题

  3分)Q得分:3分

  0A.资源

  0「B.能源

  .环境

  o”D.生态

  10.

  ()把加强环境保护列为90年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十大任务之一。

  得分:3分

  A.中共^一大

  「

  B.中共十二大

  (单选题3分)

  0.中共十三大

  0*D.中共十四大

  。得分:4分)。(多选题4分)

  1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标准除科技含量高外,还包括(A.

  经济效益好

  B.

  资源消耗低

  C.

  环境污染少

  D.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2.

  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造成了环境问题的“二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分)Q得分:4分

  A.

  城乡之间)。(多选题4B.

  消耗臭氧层物质地区之间

  C.

  消耗臭氧层物质流域上下游之间

  D.

  消耗臭氧层物质不同人群之间

  13.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是()。(多选题4分)O得分:4分

  A.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以不损害环境为条件,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

  B.

  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技术模

  D.

  培育一种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价值观乃至文化

  14.

  (多选题

  0假定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为1,2020年中国资源环境形势的情景是()。

  A.按现有资源、能源效率和污染排放水平,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将是2000年的4-5倍

  B.保持2000年的环境质量,那么2020年资源生产率或生态效率就必须提高

  4-5倍

  C.保持2000年的环境质量,那么2020年资源生产率或生态效率就必须提高

  8-10D.

  如果使2020年的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则资源效率或生态效率必须提高

  8-10倍

  15.

  目前我国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岀的特点A.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

  环境问题不再乏人问津)。(多选题4分)

  得分:4分—

  B.公众对环境的诉求不断提高

  "C.环保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开始建立公开透明、良性互动的交流机制

  包括(0D.我国进入环境事故频发期,对公众的影响是深刻的,参与和维权不可避免

  16.90年代中期后,使我国的环境与社会关系发生显著变化的因素有(分:4分)。(多选题4分)

  得

  0A.我国启动了大规模的区域污染综合治理计划

  0一

  B.环境宣传教育力度明显加大

  0C.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开始建立

  0D.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公众初步具备了关注环境的能力和兴趣

  17.经济全球化下对中国的双向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得分:4分)(多选题4分)

  A.世界工厂的环境负荷

  B.贸易顺差与“环境逆差”

  C.严峻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形势

  D.中国环境引导论

  018.十七大报告中指岀,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题4分)匕得分:4分)。

  (多选

  0A.产业结构

  0口

  B.投资结构

  0C.增长方式

  D.消费模式

  019.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的目标是建成资源节约型、(多选题4分)?得分:4分

  0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上()

  的文明发展道路。

  IZ

  A.生产发展

  0B.生活富裕

  0口

  C.生物和谐

  D.生态良好

  0?得分:20.下述污染物排放量,中国在世界排放中位居第一的是()。(多选题4分)

  0分

  A.二氧化硫

  B.温室气体

  0C.COD排放量

  0口

  D.消耗臭氧层物质

  21.中国必须调整国内的环境与发展的战略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贸易方式,以和平发展和

  绿色发展屹立世界。(判断题3分)◎得分:3分

  正确

  o错误

  22.我国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进经历了漠视和无知一一开始参与和维权一一觉醒阶段的发展历

  程。(判断题3分)⑶得分:3分

  0巴正确

  o応

  错误

  23.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判断题

  分:3分

  3分)

  得

  0正确

  0Q1错误

  24.

  我国第四代领导人开始较全面和系统阐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判断题

  正确

  25.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是一个政治、经济、3分)◎得分:3分

  社会、技术与自

  然的问题复合体。(判断题

  0正确

  0错误

  26.

  压缩型工业化过程带来了单一型环境问题。(判断题

  0正确

  27.

  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一般10%左右的水平。(判断题3分)

  (5得分:3分

  正确

  00卜错误

  28.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在内的一体化对策

  体系。(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错误

  29.

  生态环境作为无价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判断题

  3分)得分:0分

  o巴

  正确

  30.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及其平衡协调的规律。(判断得分:3分

  (7o正确

  o错误

  题3分)◎

篇三: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5篇范例)

  第一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贫困监测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势特征。即可以概括地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尤其分布在西部边远山区。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评价值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人们一般对生态效益的评价值比较低,而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值却比较高,这就会产生以牺牲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的行为。同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性还表现在随着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社会评价值及要求也随之提高。由此地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程度也会加强,破坏生态效益的生产方式会被否定和淘汰,而有利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则会得到社会的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所以,从长远及理性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优化完全有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时。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原材料,同时消解和转化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质和能量,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经济发

  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紧密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离开了生态环境系列创造的物质流与能量流,经济系统就不可能正常运行,经济持续发展更元从谈起。只有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

  统所构成的整体,包括森林、土壤、植被、大气、水源、动植物

  及其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人类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生态环境不仅要为各种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场所,而且还要为各种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必不可和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的善无疑会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山高路陡,将会严重地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尽管这里的农民付出加倍劳动与艰辛,也难以获得好的收成。此外,生态环境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治理,这就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减少经济效益,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第二,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程度,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向一国或向某一地区聚集程度的因素很多,除政治因素、体制因素、市场因素外,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人们生存的条件和生活的质量,而且也常常关系到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程度和效益。一般来说,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国家或地区通常更适合人们的生存,同时具备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从而更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可以有力地促进这此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反,生态环境恶劣的国家或地区,通常缺乏生产要素集聚的吸引力,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会受到制约。

  第三,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善不仅是确保某些产品质量(如绿色食品等)的必备条件,而且会对经济社会系统造成影响。生态环境恶化会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资源供应,减弱甚至丧失自然生态资源所具有的调节功能,从而造成自然大败听加大和遭灾程度的加重,最终造成经济损失。

  2、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生态

  环境对经济发展进行制约的同时,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产生影响。经济发展一方面使生态环境局部得到保护、治理和改善。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会使生态环境总体退化,并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形成复杂的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越加恶化。

  第一,遵循生态环境动力变化规律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自我调整功能十分有限,遭到破坏后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科技和物质手段,逆转生态退货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生态学、生物学难题。

  第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会破坏和阻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社会经济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生态各级系统固有的生态规律,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干扰,如果这种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及补偿能力,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受阻,正常的物质、能量、也就意味着一方面使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失调,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失调,表现为由于结构组成部分的缺损而使能量在系统内的某一个营养层次上受阻或物质循环的正常途径的中断,从而造成初级生产都的第一生产力下降,能量转化效率降低,无效能增加。也就是说,如果单纯暂时的经济利益,而选择掠夺式的技术和经济手段,违背了生态环境动力变化的内在规律,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出现生态危机。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曼研究提出库兹涅茨曲线,即污染程度随人均GDP的增加呈现先后下降的趋势。(即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但实践证明,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还是走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近年来,随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增长,其环境质量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仍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尚未达到其转折点,更末处于环境质量从整体上逐渐变优的右侧部分。

  我国的贫困地区分布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产业选择和选点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进行规范,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缩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矛盾的时期。并在人均收入较低及污染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开始环境治理,使库兹涅茨曲线中生态环境的临界点降低或提前提早到来,尽早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0100604示

  第二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2011-1-11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促使人们思考、探索如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人们开始研究人类思想史上与环境相关知识,探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和对策。而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思想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对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的观点探析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

  原理:坚持主体性原则用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阐述)

  现今城市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都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我国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到今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也正是我国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得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能动改造,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我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改造自然和占用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开始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关系,只是不断地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们脱

  离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却忽略了在改造自然,占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职责。造成现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

  观点: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6.开展国际合作,促

  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成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着实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统一。

  第三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环境不仅仅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我们所谓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为或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一系列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对人们生活带来不利一面,甚至更进一步对人本身的健康造成损害的一种表现。最主要的体现是人们的一些日常活动,例如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当代社会,还关系到未来人们的生存环境。回首过去,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的威胁与日俱增。虽说人类创造了不可计数的物质上财富,但在此同时也付出了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更为无价的财富。所以解决污染问题,加强力度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界的平衡已成为当今社会首当其冲的要事。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有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急剧发展。因此,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不能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对经济发展有阻碍或促进的效果。

  主要有几个观点:第一,认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所以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等到生活富裕了,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不迟。但国外许多沉痛的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这条路是绝对行不通的,牺牲环境成全经济带来的后果将是难以估计的惨痛。第二,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不惜排斥甚至拒绝经济的发展,典型表现就是西方国家流行的“经济零增长理论。这两种观点虽然大相径庭,但都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完全忽略了它们之间相互的联系、依存、促进、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是非正确的观念。

  只有当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才能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

  高,环境质量才能改善。事实上,通过实践的证明,当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在于不可再生资源的锐减和环境介质的污染。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要依靠科学技术从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方面做起。这是因为,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就意味着需要我们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而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既可以不断扩大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来弥补资源的短缺,又可以将废弃物资源化,进而更好更彻底地消除环境污染。通过科学技术,使资源的一再循环成为可能,实现物质、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废物最小化排放,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健康、低污染、低耗能的生态产业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将对立面转化为统一面,实现矛盾的统一。

  就如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与发展是矛盾统一体,“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我们应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实施与发展,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着实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统一。

  姓名:陈全

  学号:2009115134日期:2011-11-14第四篇: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摘要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经济增长类型和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造成了对环境要素的破坏。本文通过介绍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后果,倡导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

  的重要性;然后又介绍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对立关系和辩证统一,最后号召人们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使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之路,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对立;辩证统一;双赢。

  I目录

  摘要................................................................................................................................I....II目引录...........................................................................................................................言................................................................................................................................1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后果............................................................2(((一二三)))影影影响响响经和人济谐的的可社生持会存续的环发构境.....................................................................................3展.............................................................................3建.................................................................................3三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4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关系............................................................................4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5六采取措施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6七结论............................................................................................................................6参考文

  献........................................................................................................................8II引言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再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正确认识和协调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也是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基本保证[2]。要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就必须正确认识、协调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协调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才能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相克相生、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状况就会因缺乏财力而得不到有效改善,最终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反之,环境保护不力会制约经济发展;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发展经济的方式会破坏资源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下,不但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也难以为继,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

  “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所以要统筹兼顾,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也就是说经济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要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开发建设,两者必须协调起来。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把环境保护工作搞好,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4]。

  本文介绍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后果;然后又介绍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对立关系和辩证统一,最后号召人们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使经济社会与环境

  保护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的前提既包括了个人的肉体组织、生理特征,受肉体组织所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包括了各种自然条件,如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等。“自然界是先在于人类本身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5]。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永远不可能摆脱对外部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类的各项活动都需要自然资本的支持,树木的光合作用、大气阻挡有害辐射的功能、水的循环等等无一不保障着人类生存的延续,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丰富的物质现象可以说明,人类与自然资本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可以说,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一方面是表现在自然界对于人类及其意识的优先性以及人的生存对自然界的本源依赖上。人类福利是由自然资本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制造业资本及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而自然资本对人类产生的福利是效率最高、消耗最少的。自然界表现出的以上种种丰富的物质现象说明了其本质的问题,即“自然资本的总的优越性对人类福利是至关重要的。零自然资本意味着零人类福利。因为总的来说用纯粹的?非自然?

  资本来代替自然资本是不可行的。制造业资本和人力资本都需要依靠自然资本来构建”[6]。因此,保护、维持自然资本存量是至关重要的。

  人类依托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繁衍至今,在这一过程中各类自然资本及生态系统服务数量和质量都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本的索取开始变成掠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先导,人们更加变本加厉地开采地球资源,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废物,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原始资本的质量,并威胁着原始资本的存量。人类无节制地耗用自然资源终究只会是自取灭亡[3]。所以,人类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地球自然资本的存量,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其能保持质与量的稳定,能够实现持续的存在以供给人类福利。

  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后果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收入显著增加,在总体上基本实现小康水平。但遗憾的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导致环境保护工作的边缘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是以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随着全球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陆地、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

  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忽略环境因素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自杀性的。这些后果包括:

  (一)影响人的生存环境

  人对自然的绝对依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水、土地、气候。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而气候则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适合人类生存。从这三方面考察中国,就会发现,中国的“三北”地区,即东北、西北、华北三地区约331.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4.6%),被地质学家称之为“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其间80%(即262.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实际上早已成了一片荒漠,占了中国国土的27.2%,也就是说,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之中。同时,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地方的地力下降,产量下降,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很多美丽的河流消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造成地质灾害频繁发

  生,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的结果正是植被消失、土地荒漠化、众多河流死亡的原因。当今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7]。

  (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环境遭受破坏意味着生产资料的日渐稀缺和劳动者幸福感的日渐枯竭,这就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指标没有完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对社会稳定也造成重大影响。当前,经济加快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2012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6%,但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上升。据对17个省(区、市)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上半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5.8%。

  (三)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影响人民和经济建设实体以及公共部门的关系,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当某个地方的某个或某些经济实体因发展经济而给周边自然环境带来巨大污染,造成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恶化,势必导致居民和该经济实体之间的冲突,产生民众对公共部门的不信任,影响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因此,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8]。

  三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人和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5]。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正是处在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并互相作用。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而能源的消耗,不但关系到地球资源总量减少的问题,更会引起环境的污染。为了满足人口和工业发展需求,人们在提供这些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大。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将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付出巨大的代价用于环境治理,这时,环境问题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当人们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看待时,就会陷入一个不断恶化的状况,即人们自以为省去检测或处理有害物质的过程可以减少生产成本,但却忽视了这些废物对生存环境产生的负效应要以更大的倍数增加物力、人力的投入,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因此,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要求我们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观点[9]。

  中国则要吸取经验,不应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力求工业设计、制造以及管理的最优化。同时,通过对各种生活和消费过程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实时监控和调节,以达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的目的。通过这些方法使这条曲线可以相对平缓,虽然在这些过程中会付出较高的代价,但从长远角度看,也是值得的,因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合理落实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

  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关系

  经济活动是人类不断利用自然界系列资源谋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人类过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于是人口剧增,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草地资源退化,生物多样化减少,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日益严重,空气及淡水质量急速下降。如此不但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保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限制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而为环境保护而被迫建立起环境资源有偿

  使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延缓或阻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

  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不可避免,环境保护也日益凸现出它的重要作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争论由来已久,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10]。

  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相互制约关系。要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必须以生态环境质量的牺牲为代价;若要使生态环境得到较高程度的保护和改善,则必须以经济发展速度的适当降低为代价[11]。但是这种制约关系又是有一定限度的,尤其是当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不能继续换取经济的发展,而且会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遏制,环境的破坏对发展的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是巨大的,此时矛盾的解决方式由“一方克服另一方”变为“双方同归于尽”。“竭泽而渔,来年无鱼”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12]。

  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打破自然平衡,同时也应更加自觉去重建一个新的平衡、现实的经济活动,人类不可能长期把环境保护置之不理。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是维持人类适宜的环境质量,保护、增值可更新资源使其不断扩大,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使其免于浪费和被破坏,努力寻找可替代的新资源,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充分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存与发展是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生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两者的根本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是矛盾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统一的,在矛盾中运动,在运动中发展并最终统一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13]。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又是统一的整体,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与发展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环境资源,人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环境的前

  提条件,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失去了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事实上,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就开始有了环境问题,只不过远古时期的环境问题不突出而已。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句名言:“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一片荒漠。”所以我们搞经济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本身又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和能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而一旦经济发展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消除环境污染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可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孪生兄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其矛盾运动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一方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发展经济难免会带来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和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14]。

  六采取措施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使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当今人类社会文

  明进步唯一正确的抉择[15,16]。

  人在创建和拓展人工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自觉的活动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改造人类本身,最终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展。由此,人的能动性的发展,又加深了人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力,从而使人工自然朝着既有利于人类又有利于自然的方向发展。人类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加强,使其在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能有意识地趋于对环境的保护,注重人类开发环境的长远经济利益,并逐步朝“双赢”的目标迈进。

  七结论

  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处理。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回答,就会引发一系列间题。只有正确认识、协调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

  的关系,才能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和谐发展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解决矛盾的最佳选择。和谐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对策之一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是保证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许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容易给我们形成经济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破坏的误区,但只要人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就是发挥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矫正环境间题的外部性,并完善宏观调控与法律体系有利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我国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吴亚梅.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J].天府新论,2006(12):77—79[3]王春,胡启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9(2):61—64[4]宋秉阳,宋秉坛,宋承顺.论正确认识和协调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C].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2012(9):1—3[5]杨河.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RobertCostanza.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

  自然资本的估算[J].陶大立,译.生态学杂志,1999(6):70-78.[7]张凯主编.当代环境保护知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8]何树春.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2):4—7[9]冯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60—64[10]饶世琦.试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J].环境科学动态,2004,1:32—33.[11]陈国娇.对立统一中的辩证:环保与经济的和谐与双赢[J].科技文汇,2008(8):215—216[12]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2—84[13]张艳艳,刘春捷.辩证法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北方环境,2011,23(1):10—11[14]孙维屏.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辩证分析[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6,4:81—83[15]黄茂兴.要青山还是要金山[N].科技日报,2014,5:1—2[16]赵友杰,岳华英.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与研究[J],科技信息环保论坛,2009(23).718—719.第五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环境问题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1.1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具体实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行清洁生产;第二,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做法;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1.2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

  部署。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

  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1.3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

  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从相克到相生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

  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2.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

  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

  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

  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3.结论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长远的、健康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顾及到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发展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参考文献:

  1.郭杰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2.胡敬华;杨培新;郭瑞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内蒙古气象;2008年第3期

  3.王广峰;论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篇四: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题目: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摘要: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与社会

  经济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保证全社会的小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营绿色经济,努力构建经济、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环境保护

  正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便是一例。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史是以已往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亦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过程(包括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为研究对象,探索总结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及规律性的学科。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质上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进行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曾经对生产劳动作过如下解释:“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改造、利用白然条件,以此取得对自己有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求得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因此,可以说自然界或者生态环境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基础。也可以说,不仅是生产劳动,自然界也是社会物质財富的源泉。假如没有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包括众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人们要进行生产是不可能的。从原始的集体采集、渔猎,古代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到近现代的社会化大机器生产,或直接、或间接,无不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对于人类来说是生产过程,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则是一种消费过程。因为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虽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便产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后果与经济效益相比较具有下述特点:这就是说由于经济效益与生产者、生产单位有更为直接、切身的关系,成为首先被关心的对象,并且较为迅速具体地体现出来。在科学不发达,人们的认识受到局限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反的生态坏境后果便往往被眼前的经济效益所掩盖而不易披人们注意。如毁林开荒活动,垦殖者首先关心和得到的是粮食生产效益,多为维持目前生计所为。至于森林过度砍伐后造成植被破坏,将会引起水土流失等恶果则不易引起重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19世纪的情况,在当今的生产方式中,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而很少顾及到比较远的影响。③这前者即指经济效益,后者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的后果。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各个因素都处于不断地演变之中。局限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考察难以完整把握。只有联系已往的情况进行系统考察,才能对变化加以说明。一般说来,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变是缓慢的,即使出现某些突然的变化,亦多属长期过程中积累的结果。

  有时候,变化被自身的持续反馈过程所遏止,或者被相关的其他因素所掩盖、补充,直到无数次产生相同性质的生态效益的生产活动

  反复进行,其累积量达到相应的临界状态,或者有了适当的契机或某种关键性的力量出现时才得以发生。仍以毁林开荒为例:始初零星的或个別的小面积砍伐垦殖。影响甚微,尤其在实际感觉上体现不出来.当垦殖者不断增多,规模扩大、时间持续久远,森林被毁面积达到了足以影响本区生态环境时,或因暴雨等因素导致剧烈水土流失现象出现,山地因此流为石田,湖河因此淤塞,所谓的生态环境问題至此才真正显露出来.而事实上,变化早巳开始了。

  更有甚者,在强烈的经济欲望或者生存动力的驱使之下,有时即使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产生,也不能及时措置、妥善解决之,以至于继续“饮鸩止渴”,致使问題愈益严重。例如,我国宋代东南地区以及清代湖广地区发生的盲目围湖造田活动,到后期都曾有不少人认识到了过度围垦湖河水面,造成了“洪涝无蓄水之地,干旱无灌溉之水”,从而导致了频繁遭受水旱灾害的恶果,提出了严禁围湖造田,实行退耕还湖的建议,亦曾有过掘废围田的行动。但是,在强大的人口压力和土地集中等社会经济因素推动下,却不能善始善终。④一直到解放以后,盲目围湖造田的问題尚仍存在。

  生态环境问題的暴露,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历史上甚至发生过一定范围内文明急剧衰落,尚不知祸源就在于生态环境恶化的。近代或现代显现出来的生态环境问題,其发生可能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导致其变化的力量或因素则存在更早。要清楚、准确地把握生态环境问題,就必须从历史、特别是社会经济史人手,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所施予它的种种影响,包括正面的、反面的,考察这种影响下生态环境量变的范围和质变的程度。过去世界上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普遍不足是缺乏社会科学的有力配合,而社会科学中最能考察、说明以往情况的包括社会经济史在内的历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参与研究的更是少得可怜。结果造成了研究途径狭窄,论证不够充分、全面的局面,更有不少问题无法得到解释。试想以这样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够给现实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呢?所以说,研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但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尚离不开最古老的方法之——研究历史。

  结合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社会经济史,势必引入现代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以社会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其基本内容和原则有: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一致,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局部效益和总体效益的协调一致。生态经济学认为,生态效益既是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又是整体的、长期的经济效益。在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之间,生态平衡处于主导的一面。因此,要想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因此,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以实现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同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由于区域资源禀

  赋不同和市场决策与政府调控的不完全竞争性,在单纯的市场价值与政府宏观调控下,很难实现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区域整体发展最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尽可能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自身实际,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动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区域经济与生

  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如何,在这个部门内,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2]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3],生产力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是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4]。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5]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与自然界的。”[6]人类生产“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7]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是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组成。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对象,既有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自然物,如:森林,矿藏,土地等,也有间接来自自然界的物品如:棉纱,钢铁等。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的生产不能离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8]。

  自然条件是地区一切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气候状况直接决定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比例、重点和生产效率;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决定了交通运输业及城镇的布局;各个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状况直接影响不同地区工业投资的重点及投资的分配比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可持续发展理论除了要求弥补代内外部性成本以维护生态和谐外,还致力追求代际公平,因资源使用造成的代际外部性成本也必须得到合理补偿,真正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环境的自净能力,因其不可耗竭性,在它的再生能力限度内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果按劳动价值论则无价值可言[9]。

  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人民迫于对生活的压力,往往借助于当地的生态资源,以过量消耗矿产、土壤、森林、植被等资源为代价,发展了许多自主型、无序型的效率低下的企业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当前部分经济利益的所得,却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后果[10]。

  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与港、澳经济日趋融合,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保持良好势头。在建设区域经济过程中,应注意既提高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质量,又提高文化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既使国民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又保证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运行质的提升;既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经济活力,又妥善处理发展动力与资源压力、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等矛盾,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1]。

  经过了多个“五年计划”之后,我们发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恶化,在提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再以资源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经济了;而是发展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生态环境

  共赢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经济。

  企业是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来源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必须从微观上对企业加强控制和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就是要把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到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每一个产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都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拟定出合适的环保标准,合理开采资源。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能力。[12]抛开社会道德与公众利益,企业

  理想的追求的是内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恶化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水平内涵的低下,应该算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之内,但这却让社会来承担了。所以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来调控企业的内部经济成本,使企业来承担生态环境损失成本。企业在对生态环境摄取资源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需要政府通过一定方式的税收来加以及时的补偿的。当生态环境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时候,先进的技术对于消除生态环境恶化是相当重要的,技术可以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同时也可以预防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13]。

  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保证全社会的小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区域经济应当是绿色经济,努力构建经济、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而是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的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指在高效的利用生态在一个度之内,使之不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反过来能大大地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这样一个和谐的、协调的发展的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将是我国构建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和支持,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和谐的、可持续的、双赢的。

  参考文献: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0页。

  ④参见拙作《对围湖造田的历史考察》,《农业考古》1987年第l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6]恩格斯:自

  然辩证法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1-202.[8]胡仪元.西部经济发展的生态学模式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4).[9]姚新月,王振铎,余民锋.关于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10]胡仪元.从理论的视野看汉中绿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

  刊,2002,(4).[11]方创琳.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6).[12]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5,(2).[13]张国红.探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研究,2005,(4).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列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此次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发展,以何为标准列为单独论述对象做了详细阐述,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高度的设定也体现了我国对后代的顾忌和贯彻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决心。伴随着经济生活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也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日益密集的关注。只有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建立以及“五位一体”思想的深入实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来讲,生态文明包含社会机制和制度、经济和产业、科学和技术、观念和意识等各个领域,形成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运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跨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一个多维系统结构,不仅涉及到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涉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外还需要依靠制度体系来作为法律依据,只有这么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人类社会才会长远发展,经济才会实现永续增长。生态文明中的经济形态,首先要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以选择内涵式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成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文研究方式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经济的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将此理念从实践上得以升华和加深,两者相得益彰,是理论指导与实践践行的完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同时兼顾生态变革和社会变革,以科学的发展来替代非科学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的重要体现,也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是前者的发展能够有序稳健进行。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要掌握好对自然资源的开釆度,兼顾环境保护和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保持生物资源多样性,力求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与生态代价最小化。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小康社会建设理念想吻合、另一方面,小康社会的建立不仅包含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整体飞速发展,更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享受、人文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改善现今存在的恶劣环境问题,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党的十七

  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

  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

  列,明确了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

  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

  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

  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

  因素也有机制因素。其一,视发展与环保为对立关系,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没有必要过多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过于重视反而会损害经

  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视发展与环保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这种

  情况下,还要走”牺牲环境换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就

  会不断挑战社会的”承受底线”,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思路显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现实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其三,视发展与环保有程度上的轻重关系,在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强调轻

  和重、急和缓,必然造成手硬一手软“的结果,往往是两手都没抓好。从表面上看,这三种观点各自不同、各具差异。其实,它们内含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就是将发展和环保割裂开来,静态、机械、孤立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这三

  种误区的思维惯性将直接影响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不利于科

  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

  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地位就在于它为其他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是其他各项建设的基

  本载体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提升经济质量、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长

  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

  式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

  性和阶段性,但总体特点是能耗高、污染重、创新低,可持续性较差,在现阶段突出环保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能倒逼经济转型,引导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也成为检验转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另

  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

  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身就能创造大量新的需求,促进技术进步,催生新

  的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经济社会快

  速发展的同时,某些地方破坏环境、生态系统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这

  种严峻形势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环境,也直接威胁了国家的生态安全,往往是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的直接诱因和导火索。除此之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性的环保、节能文

  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找到契合点、生长点,、保护和发展相互促进的实现机制与政策建议第一,在战略层面,立足基本国情,按照五位一体要求,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

  划,搞好顶层设计。第

  二,在制度层面,根据生态文明建

  设规划要求,建立完善各项制度、体制,为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证。第三,在产业层面,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将产业发展与环境

  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在政策层面,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并举的经济政策体系,用政

  策手段调节经济行为,引导环保措施的普及和推广,第五,在社会文化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

  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地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环境的改善为

  经济可持续发展准备着后劲,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前提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经济可持续发展给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手段和力量,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大大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来生态效益,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关系的核心和本质,也应该是今后经济发展努力追求的目标。

  第三篇:论文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下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构

  建和谐社会。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一、生态文明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当前地球自然生态条件下,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绿色工业,并用于指导人类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十八大会议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我国为促进生态平衡采取的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在我国,首先应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进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

  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也是刻不容缓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总之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三、生态产业的组成

  1、生态产业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它包括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学者威廉姆·阿尔伯卫奇于1970年提出的,它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5]它要求按生态学经济原理、系统工程来建立和发展农

  业体系,把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与农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

  2、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以资源节约、产品对生态环境损害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一种现代化的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区别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最基础的特点是重视工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工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利用和保护。任何工业活动都要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改变工业所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

  四、推进绿色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1.工业化的内涵:

  所谓工业化,一般是指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为基本标志,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一系列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20多年里,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这种经济发展史上的“神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借助了工业化的巨大力量,正是工业化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在战后的蓬勃发展。

  2.推进绿色工业化的措施: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

  (1)经济手段。可以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手段促进经济活动的绿色化,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如减免绿色产品的税收,开征污染税,在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之上开征,超标越大,征收越多,实施“累进税”;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变资源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在此基础上,理顺资源性商品价格与制成品价格的关系,使资源保持合理开发利用;设立专项基金,在财政上对绿色产业增加投入,增加对绿色产业的信贷规模,给予利率优惠;支持绿色环保企业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为其吸收社会投资创造有利条件等。

  (2)行政手段。如限期关闭或转产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企业在限定期间内使污染物的排放符合规定的标准;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

  (3)法律手段。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中的正规约束,是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保障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

  题目:生态文明下的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姓名:

  陈

  淼

  学号:

  1208071日期:2012年11月12号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之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认为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因此,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来传播绿色理念,广泛开展

  “绿色社区”、“绿色乡镇”评比等活动,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逐步增强,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等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拓宽新的空间、注入新的动力。

  二是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一方面生态文明离不开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如果离开了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难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生态的保护,资源保护是利用的基础,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要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一些新举措。具体工作中我认为要坚持

  三个原则,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出

  台符合当地实际的优惠政策,不断拓宽造林绿化方式,特别要广泛吸纳各种民营资本放心大胆地从事造林营林。二是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把环境保护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大环保投入,健全长效机制,同时要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和治理污染,不能以放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近年来各地纷纷制订出台产业发展导向,通过政策激励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将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把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作为未来发展的优先选择,这对于资源相对稀缺的发达地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深入实施“亩产论英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保障型的社会。

  三是要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和工作体系,明确阶段目标和指标体系,科学制定和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责任制。同时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建立起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二要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有效引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不断完善生态补

  偿新机制。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年级:2011级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崔凤明

  学号:3011207280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

  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此外,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我们知道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恢复。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

  ,显示了我党在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上的变化。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首要问题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

  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总结与感想

  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建设文明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五: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过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似乎是互相矛盾的,但是现在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依存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例如,中国的三大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带,都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不仅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例如,中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也提高了环境的质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同时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中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发展了一批环保产业,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环境保护。此外,生态环境保护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例如,中国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张家界的神奇风景等,这些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可以提高环境质量,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两者之间的矛盾。例如,为了发展经济,一些企业会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加强环境监管,对环境

  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推广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设备的效率;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篇六: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近年来,“生态文明”这一词汇已成为中国发展的热门话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程,要求我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不可再生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将难以取得长远的经济发展。因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因素会使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优化的关系。

  二、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与挑战

  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环保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而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发展环保产业,注重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个人则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环保投入的不足。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采取更多的措施,加大环保的投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

  第二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度的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能够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产环境。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危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为此,需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行循环经济,加大绿色产业的发展力度,注重节能减排。

  另外,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注重环保排放,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和支持,通过绿色金融等手段,推动环保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只有在环保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篇七: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辩论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何者优先?

  正方:环境保护应优先于经济发展

  反方: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

  反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我们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正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经济发展是指社会能够提供丰裕的商品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环境保护则是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保护生态平衡。经济要发展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厂房与原材料来保障商品的供应——那便存在一个问题:自然分给人类的土地与原材料是有限,经济优先发展就一定会侵占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自然资源。

  二辩手盘问

  :请问对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一辩:不好意思对方辩友,恐怕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并不是说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跟中国现状一样,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但一般县区还是经济发展优先的,也就有资本的大城市才比较重视搞环保,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正方二辩:请问正方三辩,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三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各个行业情况不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就能转亏为盈?我不这么觉得。

  反方四辩补充发言:

  反方二辩:

  我们知道环境的保护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预防和治理都要依靠技术的发展,那请问对方一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持科学技术发展,那么以科技为支撑的环保从何谈起呢?

  正方一辩:你的问题未免抽象了点。科技发展无止尽,经济发展也没尽头,什么时候算得上是“强有力”呢?但是环境保护是迫在眉睫,耽误不起。

  反方二辩:请问反方三辩,经济发展是让人们享受到丰富的生活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娱乐,这难道不是现在社会上人们的普遍愿望吗?

  正方三辩:人们喜欢的期望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我相信,人们更倾向于在一个既能享受到生活乐趣,同时又是一个健康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存。

  正方四辩补充发言: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正方二辩小结: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1/5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5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反方二辩小结:

  自由辩论正方一辩:请问对方辩友,原始社会的人类祖先们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可谓好了吧,而他们经济发展很落后,所所以才一直过着钻木取火、茹毛饮血的生活,按你们的意思我们应该回归这种生活吗?

  正方一辩:人类祖先确实需要发展经济,但若是在这个过程中砍完了森林,污染

  了河流,使衣食都不再有保障,恐怕也无法发展下去了。我想问的是,核电站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众所周知,几次核电站的泄漏带来了环境的极度恶化,请问你怎么看?

  反方二辩:首先,我方并没有承诺经济发展就一定会破坏到环境;其次,对方所说的情况只是凤毛麟角;第三,核电站泄漏是科技不力,而经济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正方二辩:但是核电站可以再建,那些污染了的土地和地下水怎么办?没有了这些,我们的生活怎么办?你愿意生活在核电站附近,还是一片山清水秀之间?

  反方三辩:但是对方辩友请注意,核电站的建造,正是为了千千万万人类的生活用电得到满足。有了电,我们的机器可以运作,生产可以兴起,环境总会有办法弥补,我也想问,你愿意生活在两小时停一次电的地方还是用电无忧之处?

  正方三辩:你的意思是破坏了环境然后再去弥补。为什么要先污染后治理?为什么要兜这么大一个圈子呢?而且我国的经济建设里程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是错的,行不通的。

  反方四辩:我不得不说我方真冤枉。是你给的前提,说核电站泄漏了,严重污染了环境,而我方坚信是可以挽救的。而且事实上,包括核电站在内的很多工业厂子,都种有青草绿树,他们在搞经济的同时,并没有放弃环境的保护。

  正方四辩:但是仅仅不放弃就可以吗?再怎么注意也无法保证无污染,这样日积月累下来,依然会是一片惨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每个工厂都严抓,才能从根本上阻止环境的恶化。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请从事实出发,经济发展必然会付出代价,我们已经在努力使代价降到最低。

  正方三辩:降低应该有个标准吧,这不是你我能定的,是自然环境定的,等到他揭示这个标准时,只怕为时已晚了。

  四辩总结

  反方四辩:首先,我是一个支持环保的人,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得以进行的前提。但是,如果一味的保护环境,而忽视经济发展,那么对于经济的发展不利,对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同样不利。同时,我也必须强调,经济发展绝对不是破坏环境,那样的发展,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要兼顾治理环境,才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念。

  正方四辩:过去的发展道路走的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结果呢,环境问题突出,局部地区已经到了威胁生存的程度:再者,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但成本高,而且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因此,必须从源头开始防止污染,也就是发展过程首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望在将来解决环境问题。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二反击辩词:

  反击辩词:

  问:当一个人分文没有之时,是先解决吃穿问题,还是饿着肚子去植树造林呢???(或其他钱的问题,如发放资金等等。)

  驳:对方辩友方才提到了分文没有——也就是指钱的问题,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钱的多少,经济二字也并不单

  单的等同于钱。如果对方辩友一定要强调钱也是经济的一部分,那么我不妨用钱举一个例子。我们上山游玩,经常会看到一块牌子

  上写着:护林防火,人人有责,吸烟者罚款50元。这说明了什么?不是正是说明了,谁不保护环境,谁就要付出经济的代价么!试

  问,环境与经济,谁更重要!如果真的经济发展重要,为什么国家不反过来规定:谁盗窃了50元,就罚谁入林带烟,放火烧山!

  问:当一个人衣食住行都无法解决之时,如何能去保护环境。

  驳:对方辩友说在此时衣食住行如此重要,难道是认为衣食住行代表着经济么?错了,它恰恰代表着环境。我要告诉对方辩友,衣

  食住行也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好,这些都是从我们地球的环境中来的。他们的材料都属于地球环境,而不是天外飞来的,太空中

  落下来的。我相信在座各位谁都不是吃冥王星的大米穿北极星的衣服长大的吧。现在就对方辩友刚才的问题,我想反问,当地球的环境资源消耗没了,我们吃穿的材料都没有了,衣食住行都无法解决了,又如何发展经济?

  问: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极弱,人民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境中,我们怎么能逼迫人家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不是太残忍

  了吗?

  驳:我们今天的论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谁更重要,而不是谁重要,谁干脆就不重要。为什么对方辩友这么喜欢用如此极端的例

  子来冠以欲加之罪呢?如果对方辩友非要问在一个毫无经济基础的地方保护环境可行与否。那么我方是否也可以问假设在一个毫无

  环境基础可言的哈雷彗星上发展经济可行与否呢?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问:非洲现在沙漠化很严重,但你和它们讲,我快饿死啦,但我先要种草,像话吗?

  驳:如果没有美国人,没有欧洲人跑去那边为了经济乱开发,你觉得非洲人真的要面临今天这样的窘境吗?

  问:对方辩友一直说要环境保护,可环境保护是什么呢?难道是举着牌子写上环境保护吗?难道环境保护不需要实际行动吗?实际

  的行动不需要物质的支持吗?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不需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吗?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又如何又能力去环境保护

  呢?

  驳:可对方辩友,经济发展了,人不一定去拯救地球。国家可能会拿来进行综合建设,企业进行扩大在生产,人们可能跑去看电影,回去买奢侈品。对方辩友,如果不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你怎么知道地球还有救呢?

  因为经济发展了,美国(或其他某国)才能每年拿出24.7亿元去改善环境,如果经济不发展美国能出得起这么多钱吗?

  驳:美国(或其他某国)之所以要花那么多财力来解决环境问题,是因为它们在经济发展时候制造了太多问题啦!而且对方辩友的逻辑也非常有意思。大家不妨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每年要花10多万元去医院看病,那到底是说明了他有钱呢?还是他有病呢?(语

  气停顿1秒以上)

  相比给她更多的钱去治病,那不得病,不更好么。

  温馨提示:最好仔细阅读后才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篇八:生态环境第一,经济发展第二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常山县_镇实际,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一、_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位于“中国胡柚之乡”的常山县城北郊的_镇,是衢州市四大强镇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现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为10亿吨,石煤储量3亿吨,无论在储量上还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依托资源优势,建材、轻钙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96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家,轻钙企业10家,石灰立窑12家,石灰生产加工企业20家等,到20**年,全镇工业生产总产值已经达到14.5亿元,工业利税达到3800万元。但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原有土法烧制的土窑,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点磨粉点,吃进矿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烟尘,加上水泥、轻钙企业、石煤开采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镇成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灾区,老百姓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环境污染纠纷频繁发生,极大的阻碍了_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_镇几十年的污染现状使得当地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都习以为常,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当地企业主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甚至经常性闲置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当地基层不少镇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但区域经济

  总量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差,20**年单位面积GDP产出仅为0.029亿元/平方公里,属于极低的水平。3、经济增长方式仍旧属于粗放型增长。_镇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的产品和传统的生产方式来增长,属于粗放式增长。表现为:产品质量比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下;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但开采、加工技术比较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在严重的隐患;企业规模比较小,竞争力不强。4、资源型工业经济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随着石灰石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水泥、轻质碳酸钙、石灰等产业不断扩大,特别经济强镇战略不断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会,同时,资源型工业经济结构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水泥的粉尘、噪声污染,碳酸钙的尘、污水的污染,石灰的二氧化硫、固废污染,石灰石、石煤等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5、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不力和执法不力。作为一个工业企业众多、污染严重、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衢州市经济重镇,没有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缺少相应的专职环保人员,镇政府多年的环保工作更多的是协调处理群众环境污染、纠纷和协助环保局开展收缴排污费等工作;县环保部门的监察执法力量也较为薄弱,缺少有专业知识的环保工作人员和工作车辆,难以应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同时,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对环境污染行为较为宽容,造成企业存在“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较好的措施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县确定了“工业立县、特色发展”两大战略,作为经济强镇,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的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2、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当前,要根据我镇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3、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由于历史原因,我镇有部分行政村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如:灵湖溪、石木岭溪流域。如果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全镇环境这盘大棋。因此,必须痛下决

  心及时清除现有的污染源的同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其环境现状。4、把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坚决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一是建立协调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打破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依法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二是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三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环保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同时,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环境决策、监督中来。依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问题。5、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市民广泛关注,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灵湖溪资源,确保生态环境改善。继续整治水泥、碳酸钙、石灰煤烟污染。大力改善新区环境,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同时,要着力加强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确保农产品基地环境安全。6、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整合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集中力量研究当前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打破地方与部门分割,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污染治理设施资质运营制度,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我镇工业企业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业实施重点整治、严格排查。从我镇工业整体来看,石灰行

  业、水泥行业、钙产品,制造行业是全镇造成污染较大的几个行业。如果对这些行业的污染问题避而不谈,那么我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能是纸上谈兵。以钙产品行业为例:在钙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石灰石矿开采、选矿以及尾矿处理等环节中,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就要针对其各个环节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调查研究,分别设计相应的应对措施,尽可能的避免、弥补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由现在的以污染防治为主转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充分利用高峰村、灵湖村、大埂村这样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中心,带动全镇生态农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当前,我镇由于石灰石等部分资源比较丰富,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原材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价格扭曲现象。人们长期以来机械地理解一些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天赋的,没有劳动的参与,没有价值。这种错误的观念在政策和实践上导致了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以致造成资源损耗过快、生态恶化加剧,经济增长中显示出虚假的繁荣。对于资源再生产活动,过去我镇一直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产业看待。实际上,像矿产资源普查和勘探、土壤改良、耕地的恢复、采种育林、育草、水产育苗、废气废水的净化等活动,都是社会化再生产活动,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来看待,以确立它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使资源的消耗与经济的发展形成消耗—恢复补偿—消耗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态势。提高一般工业废气物综合利用率。一方面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高资源型工业比重,提升技术型工业比重,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清洁生产,通过改进工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等手段促进各类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除此以外,还要大力发展消纳工业废弃物的建材等行业,进一步提高利用率。在环境政策领域,市场手段正迅速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和采纳。与传统的直接管制手段相比,市场手段既能保证环境质量改善,又能满足我镇经济增长的要求,是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重要途径。因此,县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及时制定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从政策上对企业行为以及进行合理引导。自然资源是我镇生产总值赖以不断增长的物质基础,它的大量消耗必然导致未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受到阻碍。因此,应该像对机械设备、厂房建筑的损耗进行折旧那样,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进行核算,以正确地估量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自然资源核算工作主要是提出一些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公式,对自然资源的实物总量对应的价值总量和价值变化量进行核算,按照

  资产更新和折旧的方式,把资源的增加和消耗以货币形式列入社会经济帐户中,以此来反映我镇自然资源历年消耗的变化情况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总之,我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学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在生态建设方面为全县作贡献。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第一 经济发展第二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fanwendaquan/youxiufanwen/11898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