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7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汇编(完整)

时间:2023-12-11 10:21:02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汇编(7篇)1 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2 关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汇编(完整),供大家参考。

(7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汇编(完整)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汇编(7篇)

目录

1.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

2.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16

3.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8

4.关于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45

5.关于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66

6.关于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90

7.关于XX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121

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20D胜利召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面对超预期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增长5.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65亿元,还原留抵退税后54.75亿元,增长7.2%;
固定资产投资395.5亿元,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4亿元,增长4%;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2%;
工业开票销售1410亿元,增长7.4%;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6.5%;
新增文化列统企业45家;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72元,增长6.5%;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1、聚焦聚力,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业经济支撑有力。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新增规模企业90家、亿元企业15家。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个,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转型升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完成技改项目备案80个,其中智能化技改项目32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370家。建筑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年预计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10亿元,增长2.5%。服务业经济发展有序。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3家,月塘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创成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恒基达鑫化工仓储创成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有效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拉动汽车市场消费2.5亿元,带动餐饮、文旅消费逾千万元。十二圩江上盐都历史文化街区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月塘镇山北村创成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1号公路4个先导示范段有序建设,编制“美好之旅”旅游线路5条。农业经济基础稳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5.7万亩,实现夏粮面积、单产、总产“三量齐增”,荣获全省夏粮生产突出贡献单位。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15个、小麦万亩示范片5个。新增特色园艺种植面积2100亩,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1.5%。创成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3家,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2家。创成扬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4个、示范社19个。

2、招商为要,项目为王,发展后劲不断积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3个列省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亚新科双环、中兴派能项目已部分投产,中体体育青少年户外运动基地已试运营;
70个列扬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56.1亿元;
87个项目参加全年2次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396.2亿元。健全重大项目考核机制,将2020年以来集中开工项目开票、税收等情况纳入考核。建立重大项目常态化会办推进机制,12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项目招引成效显著。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实行“点对点”线下招商、“屏对屏”云上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202批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4个,其中仪化400万吨高端绿色新材料项目投资165亿元,亚新科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圣清洁能源项目投资超50亿元。基金招商对接汽车、新材料、大数据、智能制造、食品类项目14个。开展“云招商”洽谈活动31场,签约项目4个。绘制“产业+要素+政策”招商图谱,由“地毯式招商”向“地图式招商”转变。要素保障强化落实。加强项目建设用地和规划保障,获批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3批23个片区6454亩,处置低效产业用地4389亩。积极推动本土产业引导基金落地,引入社会资本7400万元。升级出台“凤来仪”人才政策3.0版,启动“凤来仪”人才创享社区建设,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6人,其中创业人才19人,获批国家级人才4人。深化校企、院镇协同创新,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5项。

3、创新驱动,推进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化重点改革。积极推进“D建+一件事”模式,率先在扬州地区形成股权变更、厂房竣工验收等“一件事”,全年实现“一件事”办件量2.1万余件。实行一事一办、即来即办,政务服务事项时限压缩度提升至98.3%,不见面办理率为100%。全年共审批、核准、备案各类项目351个。扬州首家编制完成《XX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版)》,逐步形成全市统筹、事项统一、标准规范、权责清晰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体系。“一区三园”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园区发展动能不断加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创建进展有序。深化粮食购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地方储备粮“两分离四分开”。优化营商环境。形成《2022年度XX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责任清单》等文件,加大营商环境考核指标权重。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细则》16条,出台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9条措施及补充意见。推行“全生命周期”帮代办服务,市镇两级项目代办服务中心(站)共累计服务项目、企业达3500余次。赋能数字经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出台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2+2+4”八大重点产业链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出台“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创成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家、省级示范智能工厂1家、省级智能车间17家、扬州市级智能车间12家。新建众旺养殖数字农业基地,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成功入选省农业数字化建设优秀案例。

4、统筹并进,分类施策,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推进城市形象改善。持续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形成“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完成首轮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制定城市更新提质行动总体方案、“古城见古、滨江见江、城市见市”专题行动方案。完成江城路宝能段、红旗路西延、糙石巷翻新、西园路南段综合提升等工程。推进学军路、石塔路积水点改造、工农路管网和利民闸站改建。三河片区城市更新、大码头片区征拆、红旗花苑安置房项目加快实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龙潭过江通道、仪禄高速、宁盐高速、大新线、345国道新集南段加快规划建设;
宁启铁路XX站站房改扩建、宁仪扬城际、北沿江高铁XX段工程有序推进;
南京港XX港区码头改建、万江物流码头工程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进入部级评审,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22公里,县道大中修9.5公里。获评省内首批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新增30辆新能源公交车,新开辟公交线路1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条。完成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二期工程累计27.1公里及龙河治理二期工程,全力推进沙河闸站工程建设。统筹城乡更新发展。实施棚户区改造1808户,完成危房解危1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0个、12.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10部。新增天然气管网30.3公里、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4800户。建成扬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美丽宜居村庄10个、新型农村社区6个。

5、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明水平稳步提升。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省级测评。月塘镇通过省级垃圾分类示范镇验收。改造提升主次干道、巷道17条,面积2万平方米,年内新增违建即查即拆率、查处率100%。全面落实长江岸线整治“回头看”,持续开展长江十年禁捕工作。建立市镇村三级林长制网格体系,完成造林3400亩。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9.2%,PM2.5浓度均值为30.6微克/立方米,高质量发展考核断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完成120项大气污染防治以及9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建成省级绿美村庄10个。建设湿地保护小区1处,修复湿地120亩。

6、补齐短板,强化保障,民生实事落地落实。教育水平优化提高。振兴幼儿园建成投用,东区高中、宝能小学等工程稳步推进;
出台《XX市基础教育“3+9+N”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率87.5%,位居扬州各县市区第一;
邀请宁镇扬名校名院专家来仪开设专题讲座,柔性引进省内高层次人才3名,新评扬州市级骨干教师157人;
累计发放助学资金605.7万元,惠及学生7924人次。医疗建设卓有成效。规范处置我市突发疫情,在形势分析、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等方面,切实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
方舱医院、核酸小屋、健康驿站投入使用;
探索推进集团化办学办医,印发《XX市公立医疗机构集团化建设方案》;
市人民医院晋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市中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创建通过省级评审;
建立基层名医工作室4个,成立专家工作室8个;
“15分钟医保服务圈”全面创成,长期护理保险正式启动。民生保障扩面提质。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70元,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215元;
新建颐养示范社区2个,全市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比达16.2%;
入选“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建设试点地区,创成2个省级示范未保站。就业形势持续改善。落实稳岗返还资金3348.8万元;
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90余场,采集就业岗位15000个;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2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人;
扶持自主创业1900人。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新建图书馆分馆7家,其中流动借阅点4家,升级改造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成初心书房;
承办全国棒球锦标赛、全国青年棒球锦标赛等赛事;
举办“喜迎20D月满真州城”中秋游园会、“重阳登高看XX”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

各位代表,在肯定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宏观形势影响,经济持续增长压力较大;
二是城镇化发展水平仍需提高,城市功能品质仍需提升;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亟需加快;
四是居民增收、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我们将积极面对、主动作为,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科学合理安排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委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争当跨江融合发展先行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新实践。

为进一步规范主要经济指标管理和监测,建议指标参照扬州高质量目标考核,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

——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

——工业开票销售增长8%左右。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实现正增长。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1、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和经济质效双突破。农业经济方面。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推进“两横两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小麦播种面积16.9万亩以上,推进2.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蔬菜基地及茶叶基地建设。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争取达95%。加快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示范园建设。新增特色园艺产业面积1500亩。培育县级以上家庭农场20家、示范合作社20家。工业经济方面。工业投资迈上200亿元关口,完成扬州市级新开工制造业重点项目14个以上。新增规模企业60家、亿元企业10家。继续发挥好仪化、上汽大众两大支柱企业“压舱石”作用,推动大众车型技改、仪化300万吨PTA项目和400万吨高端绿色新材料系列项目加快建设。建立特色培育机制,继续把智能车间、企业上云、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专业特色工作抓紧抓实,建立100个以上企业培育库。以年内实施的50个技改项目为重点,引导企业加快强链补链、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等方面技改步伐。强化镇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培育,每个镇培育1-2个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聚。服务业经济方面。实施亿元服务业重大项目10个以上。将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培育产业主体的承载平台,着力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水平,支持曹山综合贸易区创建扬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万有文旅、中体体育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捺山地质公园、天乐湖等现有项目提档升级。推进龙山森林公园、户外猩球山野度假乐园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庙山村力争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立XX旅游产业数据库,推动设立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基金。

2、坚持以扩大投资为目标,推进项目建设和项目服务双增强。项目招引增后劲。围绕全市“2+2+4”产业体系,严把“投资强度、装备水平、产出能力、安全环保”四道关口,再招引一批具有全局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办好春秋季集中签约、开工活动,集中展示全年招商引资成果,开展好招商推介签约活动及北上广深等重点区域拜访活动,力争新招引亿元产业项目80个以上。项目建设强根基。重点围绕仪化400万吨绿色高端新材料、亚新科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圣清洁能源核心成套装备项目,列省、列扬项目以及集中开工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抓关键、抓协调、抓序时、抓进度,继续实行“一挂四办”机制,将投资计划和建设目标的责任压紧压实,确保全年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37个,完成年度投资224.9亿元。项目保障优服务。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列入省以上重大项目名单的全力争取要素保障支持。加快衔接争取成片开发方案尽快获批,提前介入用地保障工作,做到重大项目应保尽保。强化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切实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密切关注企业用工、用能等需求,为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不断扩大我市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库规模。做强“凤来仪”项目品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5名。

3、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引领,推进交流合作和改革创新双增效。推进跨江融合发展。深化政策研究,深度挖潜宏观环境,深入在政策、规划层面加大对跨界组团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龙山生态新城先导工程。充分发挥我市“2+2+4”产业优势,不断健全与南京、扬州产业集群配套互补体系,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创新对接体制机制,摸排一批重点项目,开展宁镇扬区域医疗、教育、文体等领域深层次合作,促进高层次专家在区域间优化流动、配置。巩固扩大改革成效。继续加强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各项制度。推动“一件事一次办”再拓面,拓宽“一件事”的应用场景。积极探索网上审批、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等做法,进一步缩短项目审批时限。持续优化“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健全三级便民体系,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实现科技创新驱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力争在核心产业上形成新优势。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力量与资源,完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化培养,促进规模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通过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家,新增省级研发机构6家。拓展产学研合作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与高校院所产学研活动,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

4、坚持以城市更新为突破,推进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双优化。高站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国土空间总规编制,提前衔接耕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等核心指标。加快城镇开发边界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条件、土地供应等环节的无缝对接。高品质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工农路、大庆路等管网综合工程建设,完成西园北路综合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南门大码头、寤园、三河片区建设,打造仪城河、仪扬河文化廊,不断展现古城韵味。适时启动三河公园、金斗河景观带建设,推进大江风光带建设,持续丰富城市生态底色。加快前进西路南侧、胥浦派出所东侧、经济开发区旧城区等区域改造。统筹抓好金融集聚区、中央商务区、鼓楼商圈打造,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成片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1个19万平方米。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龙潭过江通道、仪禄高速、宁盐高速、345国道新集南段等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2公里、县道大中修5公里、改造危桥1座,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推进北沿江高铁站至市区快速通道、大新线、356省道改扩建、刘陈线等重点项目的方案研究。推进宁启铁路XX站站房主体工程,做好宁仪扬城际、北沿江高铁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力争完成涉铁通道建设。完成沙河闸站工程,开工建设十二圩翻水站工程。高要求夯实生态文明基础。统筹协调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快康隆包装公司、华兴建筑公司、华瑞技校等地块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水环境达标提升,强化土壤风险管控。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以上,PM2.5浓度32微克/立方米以下,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完成绿化造林2500亩,修复湿地280亩。

5、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推进社会事业和民生福祉双提高。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扶持自主创业1200人。持续推进社保降费缓缴、稳岗返还等政策,做好企业用工保障。强化对重点群体的分类帮扶和实名制动态管理,突出公益性岗位托底作用,促进实现稳定就业。做好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工作,有效保障和改善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东区高中、宝能小学等重点工程建设,及时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深化教育改革,持续完善“五育并举”体系,推进“五个一百工程”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工程。扩大社区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规模,力争创成省社区教育品牌1个、省级居民学校4所。优化公共医疗服务。加快实施市人民医院东区院新建、市二院扩建、真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陈集卫生院新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展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多渠道柔性引进长三角知名三甲医院医学专家,促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推进市中医院三级中医医院转设工作。持续推进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集团化办医绩效考核,促进医联体单位协同发展。创成省“健康促进市”。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推动新业态从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保,实现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高效运行“15分钟医保服务圈”,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新建颐养示范社区2个,继续为300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建设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9个,创成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改造提升未成年保护工作站1家。推进文体事业发展。承办好全国棒球锦标赛、少年垒球锦标赛等大型专业赛事。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举办各类主题文艺演出30场以上。

四、2023年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安排情况

全市2023年计划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37个,总投资1048.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4.9亿元。从项目类型看,工业项目103个,年度计划投资166.1亿元;
服务业项目29个,年度计划投资57.5亿元;
农业项目5个,年度计划投资1.3亿元。从产业链分布看,汽车产业链项目20个,年度计划投资26亿元;
新材料产业链项目37个,年度计划投资89.2亿元;
文旅文创产业链项目12个,年度计划投资11.7亿元;
大数据产业链项目8个,年度计划投资20亿元;
高端装备产业链项目35个,年度计划投资37.9亿元;
高端纺织产业链项目5个,年度计划投资2.8亿元;
临江重工产业链项目4个,年度计划投资8亿元;
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4个,年度计划投资3.7亿元;
其他项目12个,年度计划投资25.6亿元。

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书面报告我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全县上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20D、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县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
进出口总额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05元,增长4.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5元,增长10%。

(一)稳增长、促转型,产业发展总体趋好。

工业转型持续加快。实施工业企业培育计划,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8家、战新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战新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增长25%。成功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全县126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增长20%,完成工业投资73亿元,增长5%。深入推进生物基制造产业基地建设,生物基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达130亿元,增长20.6%。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总产达12.78亿斤,实现“十九连丰”。全面完成2021年度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度11万亩高标准农田陆续开工。生猪产能加快释放,存栏生猪45.5万头,出栏生猪68万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新认定省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家,新发展农民合作社67家,新增家庭农场65家。“石湖西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肉鸡产业成功创建为全省“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县。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家、限上批零住餐企业30家、电商经营主体59家。重点冷链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成食品1.5万吨冷库开工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实效,丰原集团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项目基本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省级绩效验收。县博物馆、津浦铁XX镇站遗址公园成功创建3A级景区,垓下遗址获评首批XX省考古遗址公园。

(二)抓项目、扩投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实施省“大新专”项目92个,累计完成投资142.4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0.1%。其中英利光伏组件一期、年产10万吨聚乳酸二期、新一中等12个项目竣工,现代物流产业园、大成食品二期等29个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县重点项目227个,累计完成投资180.5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2.2%,计划新开工项目91个,已开工91个,开工率100%。

项目争取成效明显。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支持,综合交通、农林水利等领域获上级补助项目资金4.56亿元;
累计获批非标债项目17个,总投资135.1亿元,获批额度92.42亿元,已拨付资金26.45亿元,其中今年新获批项目4个,总投资21.3亿元,获批额度13.12亿元;
新入库PPP项目2个,总投资16.2亿元;
获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3个,总投资17.5亿元,申请基金1.75亿元,已投放基金1.55亿元。

项目推进机制日趋完善。以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实行县领导牵头联系重大项目、县级单位牵头推进重点项目制度,严格落实“一线调度、精准调度、专题调度、顶格调度”的四级调度机制,全年共召开项目专项调度会20余次。为**制约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土地、资金、能耗、环评等难点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要素保障会议10余次,有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三)补短板、优生态,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宿固高速公路、五蒙高速公路等工程开工建设,淮宿蚌城际铁XX镇段全线开工。城乡公交一体化开通运行。棚户区改造完成征收1205户,新开工安置房2879套,竣工安置房1500套,回迁安置3169套。老建委片区等3个老旧小区连片改造整体项目有序推进。曹庄家园、谷阳新时代等6个安置房项目竣工。县城周边水系水环境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成功入选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皖北唯一。

美丽乡村生机勃发。2021年度12个省级美丽乡村完成验收,2022年度16个省级美丽乡村顺利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五清一改”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5%,完成农村改厕8000户。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6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9座、农村公路安防工程267公里。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全县11217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6.8万余条,措施落实率100%。全年新纳入监测对象1041户3293人,实现应纳尽纳。2022年共到位衔接资金1.18亿元,实施项目182个。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持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42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
浍河国控断面、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Ⅲ类考核标准,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土壤污染安全管控成效明显。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完成人工造林5977亩,森林抚育10070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6个,市级绿化特色村6个、长寿树示范村7个。成功获批全省河长制能效提级试点县,分别申报省、市级幸福河湖各1条,三八河被列为省级幸福河,已通过市级初步验收,两处沟塘示范村获市河长办奖励。

(四)抓改革、促开放,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和“大托管”试点工作。全县累计流转土地75.34万亩,土地流转率57%。推深做实“亩均论英雄”改革,处置双停企业12家,盘活土地769.33亩。全面推行开发区“标准地”制度,实现园区工业用地100%“标准地”供应。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工作,完成3宗共77.2亩集体工业建设用地入市,出让价款703万元。

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全面落实甬蚌结对合作帮扶工作部署,与余姚开展交流互访,签订结对合作帮扶协议,蚌埠和宁波合作共建甬蚌产业园区落户我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6个,同比增长47%,协议总投资381.5亿元,其中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9个,协议投资313亿元,签约项目数量和协议总投资均居全市第一。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额2.02亿美元,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5家、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30家,取得外贸经营权企业150余家。

创新动能加快释放。加快创新型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建设,全面提升生产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新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1个,成功认定市级数字化车间2个,丰原生物技术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成功申报2022年市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徽普生物科技、泰格生物科技、楚汉食品等一批科技类项目获省市立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申报累计完成120家,实现历史性突破。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稳妥有序组织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专项活动,共225家企业参加省、市领导接访,企业反映的277个诉求已全部办结。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企业走访活动,县级常态化包保联系走访企业2200余次,开展政策宣讲 169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966个。积极向上争取制造强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共计2935万余元,惠及全县80多家企业。全面落实“退减缓免”税费政策,新增“退减缓免”税费15亿元。

(五)惠民生、增福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社会保障持续加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民生支出40.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0%。开发公益性岗位2665个,培训技能人才5500人,新增城镇就业5100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分别达53.17万人、3.99万人、36.2万人、2.69万人、2.44万人。对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19万余元,惠及24393人。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康养中心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获批创建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县。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开展暖民心工作。十项暖民心行动34项指标年度任务全部完成。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加快推进,刘集水厂竣工投用,谷阳水厂主体建成。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瓦疃中学、蚌埠北城幼儿园等5个新建改扩建项目竣工投用。稳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和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县医院南区、中医院西区、5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构建新冠病毒感染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提高救治处置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连续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总的来看,在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下,全县上下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但一些矛盾和困难依然存在: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靠前的县相比,我县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投资增长支撑不足。受疫情波动、市场预期偏于谨慎等影响,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缺乏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新增投资项目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三是要素制约依然明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税源潜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少等瓶颈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民生领域短板较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仍存在分布不均匀、优质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县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奋进之年,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层战略机遇叠加下,我县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在省委、市委皖北振兴战略和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带动下,在甬蚌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下,我县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建设、承载平台建设等方面有很多潜在机遇。为此,全县上下要始终把握发展规律、找准发展定位、保持发展定力、提升发展质效,着力增优势、聚动能、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具有固镇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

综合研判面临的形势环境和宏观政策的最新趋向,结合我县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8亿斤;

——能源及生态环境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上述目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既要“稳”,实事求是,充分考虑明年经济环境各种复杂局面,为应对各种超预期因素留有余地;
又要“进”,奋勇争先,综合考虑固镇发展需要、发展惯性和潜在增长率,力求速度、质量、效益平衡匹配。另一方面是根据我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并与省市发展目标、县“十四五”规划相衔接,既要对冲往年欠账,又要考虑经济增速正在加快恢复的总体态势。

从三次产业来看:

一产方面。种植业结构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预计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2.8亿斤,拉动一产增长约1个百分点;
养殖业方面,鹏睿饲料厂、牧原养殖扩建项目等建成投产,带动生猪产量稳定增长;
大成二期、桂柳肉鸭肉鹅等项目带动肉鸡、肉鸭饲养量进一步扩大,养殖业产值预计增长10%,拉动一产增长约4个百分点。总体分析,预计2023年一产增加值增长6%左右。

二产方面。年产50万吨乳酸项目、年产30万吨聚乳酸和5万吨丙交酯项目、中广核电储能、元鼎绿色产业园等20个以上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预计2023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10%,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5%。总体分析,预计二产增加值增长10.5%。

三产方面。消费市场持续稳步回升,预计2023年净增限上商业企业15家以上;
拟申报固镇县驾考中心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有望实现20%以上的增长。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存贷款增速均有望保持当前较快增长势头,人民币存贷款余额预计增长16%。统筹考虑其他行业的平稳增长,预计三产增加值增长11%。  

综合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增长9%。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聚焦产业升级、优先保障民生、突出生态环境治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2023年计划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34个,总投资6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0.42亿元。

一是工业能源领域预计实现投资81.76亿元。重点实施亿元以上续建项目22个(投资40.88亿元)、亿元以上新建项目41个(投资40.88亿元)。建成年产5万吨生物碳酸酯、年产50万吨乳酸、年产30万吨聚乳酸和5万吨丙交酯等项目。加快推进年产40万吨功能性环氧高分子材料、年产10万吨农药制剂、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开工建设英利二期、激光产业园、谷阳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等项目。

二是棚改及房地产领域预计实现投资27.65亿元。重点实施亿元以上续建项目6个(投资17.25亿元)、亿元以上新建项目9个(投资10.4亿元)。建成墨香居、圣邦永福家园、绿城玉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朝阳小区、立新北路安置房等县城棚户区等项目。开工建设谷原名邸、皇龙佳苑等安置房项目。

三是综合交通及基础设施领域预计实现投资24.6亿元。重点实施亿元以上续建项目7个(投资12.52亿元)、亿元以上新建项目20个(投资12.08亿元)。建成固镇县G344(固蚌高速—蚌固一级公路段)、S418刘集至九湾段和陈渡至王庄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淮宿蚌城际铁XX镇段、五蒙高速固镇段、宿固高速固镇段等项目。开工建设甬蚌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四是社会事业及农林水利领域预计实现投资26.41亿元。重点实施亿元以上续建项目12个(投资15.98亿元)、亿元以上新建项目17个(投资10.43亿元)。建成谷阳水厂、县医院南区、三中西校区等项目,加快推进蚌埠北城医院、怀洪新河灌区工程、包浍河治理、南城医疗康养中心、垓下遗址文化旅游等项目。开工建设农村污水治理、西城区城市更新等项目。

各位代表,唯有初心不变方能砥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全面建设发展质量更高、经济实力更强、城乡共进更美、文化特色更显、生态底色更亮、民生福祉更优的现代化美好固镇!

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面对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疫情散发等影响的复杂局面,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20D和中央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有效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任务。

(一)稳增长、促转型,产业发展总体趋好

经济总量达到预期。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3亿元,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6%,第二产业增长7.7%,第三产业增长5.4%。三次产业比由上年22.4:24.6:53调整为20.9:26:53.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亿元,扣除留底退税因素,增长2.1%。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79.9亿元、544.9亿元,存贷比、新增存贷比分别为69.9%、108.8%。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落实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预计全年落实粮食面积283.7万亩,较上年增加6.2万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06万吨,实现“十九连丰”。全县能繁母猪保有量5.95万头,规模养殖场保有量188个。大力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XX牛羊科技小院和芥菜科技小院入选全国科技小院支持建设名单;
“皖临白山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顺利通过三年复核验收。培育省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3家,3家主体被纳入第三批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名单。建设完成数字工厂2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项目12个。  

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预计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9%,增速位居全市第一。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年在建工业项目61个,完成工业投资增长30%。助企纾困政策扎实落地。紧盯全年目标,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接续政策,强化工业运行调度,着力解决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融资、人才等问题,助力企业快速成长。申报制造强省项目资金2144.48万元,兑现新型工业化奖补资金6041.98万元,解决助保贷12160万元。科技驱动动能增强。大力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申报省级绿色工厂1家、数字化车间3家,认定第五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1家;
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获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工业精品3家;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化工园区顺利通过省级认定;
低效用地清理稳步推进,盘活闲置低效用地888.7亩。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锦荣皮革、5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皖能环保垃圾焚烧发电二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碧根果食品产业园、伟亚电子、佳海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

市场消费稳中向好。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6亿元,增长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三产“锻长补短”行动,着力引进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中原牧场冷鲜城、翔海金街、奥特莱斯时代广场等项目建成运营。成功获批省级冷链物流基地。“中原牧场”品牌入围2022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榜单。开展“皖美消费・乐享XX”活动,发放惠民消费券600万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举办“中原牧场农产品线上直播助农专场活动”、“2022年XX线上中秋节直播助农活动”等系列电商直播助农活动,开设京东*中国XX特产馆、拼多多乡味XX特产店、中原牧场旗舰店等特色店,搭建“乡味XX”“临工惠”等线上商城。预计,实现农村产品“上线进城”销售额28.8亿元。设立23个乡镇物流中心,192个村级电商网点,快递配送功能覆盖307个行政村,打通农村电商快递“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预计,全年电商交易额达15亿元。对外贸易形势平稳。新登记进出口备案企业27家。预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

(二)抓项目、强招商,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招商引资助力转型。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次入围长三角百强县;
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长三角转移项目13个。加强园区合作共建,与合肥庐阳区签订第二个五年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第四届安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峰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坚持“走出来”和“请进来”相结合,多次赴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地对接招商项目,精心接待外来考察客商,洽谈了北新XX县绿色装配式建筑示范应用、安徽酿味鲜粮油加工基地、保龙风力发电塔架制造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预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2个,其中工业项目46个。目前,中国三农云厨产业园、海翔电子多层线路板和PCB材料制剂生产、万达广场、瓦大·临番都滙等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落地建设将大大改善了工业经济结构,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022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285个,年度完成投资175.98亿元。其中,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25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5.6亿元,预计完成投资150亿元。强化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1+6+2”指挥体系作用,采取现场观摩、线上调度、挂图作战、评比督查等措施,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大力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项目谋划百日会战行动。召开重点项目“星期六”要素会商会32次,重点跟进年内计划开工、计划竣工项目;
对未达到序时进度的,倒排工期、建立台账、强化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竭尽所能为项目建设服务,促进了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颍上(南照)至XX段、G345XX关庙段改建工程、洪河大桥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7个、资金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项目14个、发行金额15.4亿元,申报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项目共16个、资金11.1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2个、资金1.3亿元。

(三)补短板、优生态,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城乡建设成效良好。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扩建市政道路37条;
开工建设景观绿化项目4个、公共服务项目8个、基础设施项目4个,新增城市绿地15处、公共停车位2676个,新铺设城区供水主管道19.95公里。全面开展城乡自建房屋专项整治排查整治工作,排查自建房56.7万栋,排查消防安全隐患102处,拆除违法建设7处。超额完成省下达危房改造任务,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83.5万栋。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完成18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以“5441”为抓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垃圾33万余吨、沟塘5471条,实施巷道建设512条,改造户厕所9353个,创建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6个,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0.7%;
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能耗“双控”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全县PM2.5平均浓度下降4%。实施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41.5%、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84%、83%、秸秆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5%、96%;
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获省政府表彰。推深做实河长制,实施河道清淤、护坡修复、场地清表等,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和健康河湖。环城水系景观绿化工程、泉河、流鞍河城区段岸线整治与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有序推进。

(四)重改革、强支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重点改革全面推进。着力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亩均效益评价工作扎实开展,“标准地”改革有序推进,新增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出让。粮食购销管理体制改革、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等工作顺利完成。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和“一屏通办”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改革有序推进,部门下放乡镇赋权事项83项、政务服务事项123项。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
完成经济发达镇赋权工作;
开展“三变”改革提升行动和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着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措施,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不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开展“互联网+”线上办理和预约上门服务,实现线上“全程网办”。推进“综合窗口统一受理,各窗口内部流转,综合窗口统一出件”服务模式,企业群众对综合窗口认同感显著增强。设立涉企服务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群众提供高频服务周末办、企业诉求收办、“办不成事”跟踪办等服务。设立“帮办代办窗口”,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授权帮办,207项高频事项实现即来即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成效,联合惩戒联合激励机制全面推行。

(五)惠民生、增福祉,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乡村振兴稳步实施。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脱贫政策不脱节、帮扶不脱钩,统筹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87亿元,实施项目65个,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帮扶项目,深入推进“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共投入资金2.72亿元,实施产业类项目30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37亿元。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400余场次。

民生保障持续提升。十大暖民心行动全面完成。就业保障有力有效,全县新增实名制就业14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720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再就业91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65个、乡村公益岗1.1万个,安置上岗10942人。招募就业帮扶基地561个,带动就业1814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894万元、脱贫人口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补贴1750万元。建成市级以上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4个,吸纳就业4500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190元、16450元,增长5.5%、7.5%。社会保障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特困人员供养率逐步提高;
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新改扩建幼儿园9所;
完成全县民生托位796个,新增安心托幼学位2610个,学前教育“985”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金城路一贯制学校、实验中学、XX一中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方案和措施,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非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工作。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深入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县级急难重症诊治水平稳步提高。妇幼保健大楼建成接诊;
新建、扩建杨桥、陈集、范兴集等3个卫生院发热诊室。“平安XX”建设不断深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做好重点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事故。禁毒工作持续推进。土地市场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安全生产、文明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有序开展。科技、工会、妇女儿童、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总体上看,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牵动性强、成长性好的大项目不多,有效投资结构不优、后续乏力,财政保障能力较弱,自我“造血”功能相对不强。二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农业结构调整尚需加强,服务业发展仍需提档升级。三是工业产业基础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统筹能耗双控和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五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按照县政府提出的总体思路,今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5.6%、11%和9.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进出口总额增长12%;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
粮食产量、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持之以恒抓运行,科学监测调度指标。更好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预警,强化重点行业、企业、项目运行调度,着力**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纾困资金惠及市场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开展产能对接、协作配套,提高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引导新增贷款主要流向中小微企业,确保新增贷款持续增长。

(二)尽心尽力抓项目,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以项目提质产业、推动发展。全年列排重大项目292个,年度计划投资325.76亿元。压实责任促项目。继续实行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指挥部“1+6+2”运行机制、重大项目“四督四保”推进机制、重点建设项目任务清单制度和“四必管、五调度”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四单”管理,落实“四制”要求,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形成项目建设新格局。主动出击抢项目。紧扣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方向,聚焦“1+4+N”产业争引大项目、强企业,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对接,全力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强化“双招双引”,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对接央企、省企和知名民企,着力争取招引一批延伸产业链、补短板增优势、带动型规模型的项目,提高争跑项目、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实效性,努力实现百亿项目“零突破”。驰而不息建项目。着力推进G220(田桥至河南省界段)新建工程、S318XX段改建工程、S314韦寨至庙岔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建设XX至周口高速公路颍上(南照)至XX段、G345XX关庙段改建工程、洪河大桥、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等项目,力争一批项目尽快建成。科学精准谋项目。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和皖北振兴等战略机遇,紧盯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债等政策和投资导向,科学策划生成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长短结合、梯次接续的项目库,确保项目建设不断档。

(三)凝心聚力扩内需,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化“锻长补短”,做活三产,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发展家政养老、服务外包等新型业态。加强专业市场和商贸购物中心建设,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顺河老街、欧帆当代广场、翔海广场等项目进度,力争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发展涉农服务业。培育壮大农业经济人队伍,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涉农服务企业积极开展农业托管服务。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以推动全域旅游为目标,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强化文旅融合、农旅结合,着力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办好第六届民间杂技艺术节、阜阳第五届花卉博览会等活动。建成古沈国历史文化园等;
加快建设云顶·万象里文创街区、万茂文旅城、万担仓文创园等项目。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直播带货、无接触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XX本地产品网络销售,支持XX网上产品品牌建设。依托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开发更多高附加值、高效益、富有地域特色的网销产品,构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菜大师·XX消费扶贫馆、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等项目。

(四)锲而不舍强产业,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深化“两强一增”,做强一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稳定耕地保有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2023年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粮食生产加工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深翻等项目,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围绕农畜产业品开发,着力实施“百亿粮食加工”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加工体系。加快安徽中姜农产品生姜交易加工冷链物流市场、实施徽酿味鲜粮油加工及仓储基地、碧根果食品产业园、瓦大·临番都滙、中国三农集团XX云厨产业园、芥菜丝产业园等项目,推进农副产品就地转化。深化“提质扩量增效”,做大二产。持续深化“四送一服双联”活动,强化精准帮扶,与企业共克时艰。实施“百亿工业投资”行动,加快推进北新XX县绿色装配式建筑示范应用、佳海智能制造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立讯精密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生产、风力发电塔架制造基地(一期)等项目,争取全年工业投资超过100亿元。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着力清理低效闲置用地,提升工业发展质量,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深入实施“扶优育规”工程,加大“个转企”“小升规”企业培育力度,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全年新增规上企业35家,努力实现工业企业产值、效益双提升。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鼓励建设研发中心,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为目标,围绕“1+4”特色产业体系,积极开展产业转移合作,强化与沪苏浙产业布局协同,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接工作推进机制和双向互动合作机制,联动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的项目。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做好出口企业孵化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备案登记;
指导新备案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着力培育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五)坚定不移抓统筹,筑牢高质量发展载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强动态监测管理,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和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实现在巩固中振兴,在振兴中巩固。提升城市建设品位。科学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有序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
加大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力度,不断提高土地利效益。积极推进泉北片区开发、高铁片区开发、西堤路片区改造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加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倡导文明出行,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城市道路及路网建设、迎宾大道及城区零星绿化建设、临庐产业园拓展区刘桥棚户区改造、城南街道樊郭庄代老村片区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开展“****”“三大行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高质量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依托农业园区,探索建设田园综合体,激活农村闲置土地,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一区三园”基础设施建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食品产业园道路提升改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强化水利保障,实施好X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水系治理等项目。优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建制村通双车道工程、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项目。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开工建设220kV城西输变电工程、天邦食品350MW光伏发电、三峡能源黄岭风电场等项目。

(六)矢志不渝优生态,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精准精细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和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综合治理,推动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XX县海绵城市建设(含黑臭水体整治)PPP项目、流鞍河系统治理、涎河系统治理等项目。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格执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等制度,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两高”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七)多措并举促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托“一网通办”服务平台,简化企业开办程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制。继续实施“星期六”要素保障会商会制度,全力保障计划新开工项目要素落实,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困难和问题,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管委会+公司”“标准地”和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等改革;
建立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落实好企业投资自主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八)用心用情惠民生,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保障群众稳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紧抓最大民生,持续实施“暖民心”行动,紧抓普惠民生,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紧抓兜底民生,用干部“担当指数”“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6200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开工建设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实训基地二期建设等项目。积极招才引智,围绕产业人才需求,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推动教育优质发展。强化教师队伍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落实落细“双减”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田家炳实验中学宿舍楼建设、一中学综合楼及校园维修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鲖城镇中心校、解放路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着力建设健康XX。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科学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XX行动。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深入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快县中医院病房大楼、县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急救大楼等项目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关爱弱势群体为重点,及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补助。推进留守儿童、残疾人关爱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加强价格监管,努力保持物价水平稳定。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毒品整治,巩固禁毒成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拘留戒毒所、雪亮工程暨天网二期等项目。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开展科普推广活动。加强国土资源和节水管理。

(九)多点发力守底线,全力护航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推动发展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强化粮食能源安全,切实有效防范各类自然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序化解县本级政府债务,继续加大对非法集资、非法放贷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突出抓好交通、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旅游、校园、危险化学品、城市安全运行、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全力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落实安全防控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持续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灾害防治等各类物资储备,全面提升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各位代表,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周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关于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2年,面对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20D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抓住用好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机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决扛稳全省“勇挑大梁”的XX责任,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严防死守控疫情、多措并举稳经济、千方百计保民生,全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

(一)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主要经济指标全省领先。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1411.4亿元,同比增长5%,居全省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居全省第4位;
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居全省第3位;
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居全省第8位。三次产业比重为8.6:46.1:45.3。前11个月,全市经济运行保持持续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方阵,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7.1%、13.3%,均居全省第4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居全省第2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2%、居全省第3位,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5.1%、居全省第3位,税占比74.9%、居全省第1位。预计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成立市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运行调度指挥部,构建疫情防控“应急+日常”机制,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动态完善“十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五种能力”,全市上下一心、群防群控,精准施策、以快制快,打一仗进一步,成功打赢多轮疫情阻击战。

双线嵌合有力有效。推动防疫生产双线嵌合,在全省率先出台稳经济45条措施、26条“补丁政策”和60条接续政策、推动金融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我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1+1+N”政策体系,将1009家企业(项目)纳入“四保”白名单,通过闭环管理、点对点接送等方式解决企业(项目)车辆通行、用工等难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有力确保项目不停工、企业不停产,开足马力、稳产满产。截止11月底,为企业减免退缓税费39.7亿元;
市场主体增长17%,万人市场主体密度全省第1。

(二)创新发展竞相起势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超常规、大力度实施创新“十大工程”,中原食品实验室成为全省唯一省辖市牵头建设、挂牌即运营的省级实验室,形成了“1+6+N”实验室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了“实验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研转化格局;
中原食品实验室被命名为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获省财政首批支持1亿元。中大恒源成功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实验室1家、省级中试基地2个,沙澧众创空间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众创空间。

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队,全年预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家。全市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3家,新增省创新龙头企业1家、省“瞪羚”企业3家。前11个月,全市科技支出12亿元、增长22.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1%;
预计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37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有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全省率先出台《XX市创新生态评价办法》并开展创新生态评价,创新创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探索科创金融新模式,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金,发放科技贷1亿多元。通过“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青培计划,引进金融高管、名师名医等各类人才3700余人。全省首创“九条标准”建设创新型示范园区,双汇第一工业园、卫龙三期产业园等创新型示范园区初见成效。

专栏1:科技创新

创新载体平台。目前,中原食品实验室已汇聚了11名食品相关领域的院士,组建了由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为代表的13支科学家团队,吸引了189名高端科创人员常驻工作,中国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合作共建,双汇、卫龙、金大地等25家重点企业深度参与,形成了“1+6+N”的实验室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创新生态。创新活跃度指标在省20XX年度营商环境考核中位居全省第4位。在全省率先出台《XX市创新生态评价办法》,设计5套评价系统,涵盖23项具体指标。打造检验检测平台,推进检验认证总部基地、设备生产孵化中心等建设,整合国家级、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328个涉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站点),具备884个参数检测能力,年均检验检测样本7.3万批次。

创新人才。培育组建我市首批技术经纪人队伍,240人取得初级技术经纪人证书,填补了我市本土人员无技术经纪人证书的空白。截止目前,全市技术合同登记391项14.84亿,同比增长52.3%。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成果应用转化推广,与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对接各类科技需求180多项,组建了朱蓓薇院士专家工作室,建设140名专家入驻的人才资源库、450项企业技术需求进入的技术难题库和800多项成熟技术的技术成果库。

(三)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食品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围绕以食品为主导的“1+8+N”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深化“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大力实施“六个打通”“六路并进”,全力争创“五基地五中心”,现代化食品名城加快构建,食品产业生态完善丰满。全省首发《预制菜-土豆牛肉》《预制菜-红烧肉》预制菜两项团体标准,《调味面制品》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中国食品云“千企上云”“千亿交易”起飞成势,累计上云注册企业1160家,产品标识注册量1320万个、解析量194万个。食品产业主导地位突出,前11个月,全市规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1个百分点,截止10月底,规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的45.6%、44.5%、53.8%、68.3%。

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全市35家“倍增提速工程”企业和106家“亿元级培育工程”企业产值、税收均增长20%以上。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双汇集团5G+智能车间等17个项目入选河南省5G项目库,3515产品获评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卫龙美味在港交所上市,天壕新能源在新三板挂牌,曙光汇知康通过北交所第一次询问。

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截止11月底,98个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3.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1.5%,超时序进度9.8个百分点。出台支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和促进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入库纳统物流企业14家,全市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3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达到4家,双汇第四方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投用、累计入驻车辆超14万辆。双汇物流成功晋升5A级,双汇物流和大象物流入选河南首批物流“豫军”企业,圆通快递区域结算中心成功设立,万邦冷链、汇正医药冷链等22个冷链物流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创新举措促消费,成功举办2次电子消费券发放活动,带动消费16.8亿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截止11月底,全市电商交易额实现435亿元、增长8.2%,跨境电商交易额达4.37亿美元,同比增长16.27%。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粮食总产190.63万吨,同比增长1.4%。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提前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进度和资金拨付进度均居全省第1位。食尚年华乡村旅游线路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麦椒豆套种、全产业链发展”稳粮建链增收模式全省推广。高标准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系列活动,实现了三产新融合、农业新业态、农文科旅新创造,树立了乡村振兴新标杆,打造了田园综合体新模式。我市被认定为全省唯一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前三季度,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

专栏2:产业能级全面提升

重点企业倍增工程。35家倍增工程企业实施项目52个,项目总投资225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130.8亿元,截止11月底,已完成投资12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比例的96.5%。截止11月底,35家倍增工程企业实现总产值484.5亿元,增长20.8%;
实现营业收入932.5亿元;
实现利润69.9亿元,增长38.6%;
实现税金66.2亿元,增长18.3%。

专业园区建设。截止11月底,全市20个制造业园区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05.4亿元,实现利润74亿元,实现税金40亿元;
累计入驻工业企业332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3家;
园区在建项目122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86亿元。

“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深化首席服务官制度,充分发挥并用好五级解决问题机制,坚持问题动态清零,推动问题清仓见底,双汇网络货运资质办理、“河南省肉品技术创新中心”申建、金大地能耗指标争取等一批问题快速办结,激发了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截止目前累计收集企业问题2486个,已全部办结,解决率100%。向非公有制企业派驻“法治服务管家”,开展政策宣讲419场,提供涉企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1017人次。

现代服务业。截止11月底,全市邮政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3.1亿元,同比增长12.69%,增速居全省第4位;
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2.03亿件,同比增长6.6%,增速居全省第10位。公路货运量8739万吨、同比增长22.16%;
货运周转量312.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77%。全市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806.45亿元,比年初增加232.84亿元、增幅14.8%;
贷款余额达到1248.9亿元,比年初增加109.08亿元、增幅9.6%。

现代农业。新认定“绿色食品”46个,临颍辣椒等10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新增5个国家级小麦新品种;
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个,临颍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国家级,三剑客入选全国奶业产业集群,舞阳县北舞渡镇入选全国产业强镇项目,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进度和结算兑付进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1。

(四)项目建设卓有成效

项目谋划成效显著。按照“五个围绕、十个依托”要求,加强项目常态化谋划储备,建立重大项目“四库”机制,动态调整完善“十四五”2.2万亿重大项目储备库和1.2万亿产业项目库,截止目前,共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2687个,总投资2.3万亿元,产业项目总投资超1.2万亿元。谋划实施以“三个五百亿”为标志的创新引领型重大产业项目131个、总投资2160多亿元,其中双汇第三工业园、优德中大大健康产业园、金大地联碱绿色转型产业园、盐化工创新升级产业园、卫龙四期未来食品产业园等5个百亿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50亿级和5亿级项目分别开工12个、110个,百亿级项目建设开创历史,“三个五百亿”成为我市项目建设新名片。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和债券资金233亿元、增长10.5%。

项目建设质效并进。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聚焦“签约即能落地、开工XX速度、投产即可入库”,构建项目建设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持续擦亮XX信用、XX速度、XX质量三个品牌。全省第六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我市作为****地市之一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在全省第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综合考评中,我市位居全省第6,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保持全省领先,其中开工投产情况、服务保障情况均居全省第2位,“三个一批”项目入库率居全省第3位。截止11月底,全市27个第六期“签约一批”项目已完成投资31.97亿元,已全部开工;
92个第六期“开工一批”项目已完成投资28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97.7%;
75个第六期“投产一批”项目已完成投资396.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78%。加快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截止11月底,242个市定和83个省定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42.4%和146.3%。

要素保障持续强化。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的协调推进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议题收集,健全完善例会议定事项的月跟踪、月督办机制,全年组织召开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19次,协调解决事项202项。落实“重大项目指挥部+工作专班”机制,及时解决问题、加快建设进度、尽快投产达效。建立重大项目白名单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不间断施工,全过程协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30个工作日以内。加大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实行“标准地”出让模式,实现轻资产项目“拎包入驻”、重资产项目“签约即拿地”。保障资金“即用即审”,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常态化召开银企线上直播对接会,完成授信35笔,授信金额1.03亿元,放款32笔,放款金额8544.9万元。助推民营企业扩投资强活力,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专栏3:固定资产投资

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制定《XX市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方案》,全力推进八类项目建设。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022年我市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10个,总投资8603万元,下达中央资金5348万元,截止11月底,中央预算内资金投资完成率100%,开工率100%。专项债项目:2022年我市发行债券7批次共134个项目,发行债券资金107.28亿元。截止11月底,投资完成率62.16%、资金支付率81.74%。灾后重建项目:78个灾后重建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5.24亿元,截止目前,投资完成率120%,超额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财政资金支付率93.9%,居全省第8位。

省市重点项目。截止11月底,全市重点项目242个(含省重点项目83个),年度计划投资1074.8亿元,完成投资1530.8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42.4%,其中:90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761.6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52.8%;
152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769.2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33.4%。省重点项目83个,年度计划投资571.6亿元,完成投资83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46.3%,其中:38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418.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56.1%;
45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417.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37.6%。

固定资产投资。截止11月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
民间投资增长1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1.9%,高于工业投资增速4.8个百分点。截止11月底,全市共入库亿元以上新开工产业项目153个,预计全年入库195个以上。

(五)改革开放活力迸发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统筹推进开发区运营公司组建、“三制”方案编制、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等工作,6月底全面完成“三化三制”改革目标任务,走在全省前列。全面落实县域放权赋能、财政直管等重大改革,本轮25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位。持续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后半篇文章”,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高质量完成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度为基层“减负增效”。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大刀阔斧改革国有投资平台,推动市投资集团、市发投集团变革转型高质量发展,新组建的7家市属国有投资公司充满活力,特别是市国投公司、金控公司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成立产业基金,资产规模快速壮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推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对照“六最”营商环境要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XX年度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全省第5,连续两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为市场主体“停机保号”典型经验全省推广;
建成全省首个“政策计算器”平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推进电子证照应制尽制,实现审批事项“免证可办”;
实行“标准地+告知承诺制”,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
打造部门联合“双随机+信用+标准+智慧+靶向”监管XX模式,实现“一次抽查、全面体检、综合会诊”。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信用监测排名持续保持全国、全省先进位次。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开行我省首条西部陆海新通道XX—北部湾港—泰国(林查班)国际班列,打通了我省至RCEP国家多式联运大通道,已累计开行国际班列3列。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战略,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154项,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居全省前列。深入对接郑州都市圈规划编制,郑漯现代食品产业带、国际食品产业园等多项诉求和项目纳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坚持高位推动招商,持续开展“云招商”,我市《以图谱招商助推产业建园强链》的成功经验全省推广,截止11月底,全市新签约项目217个,总投资893.4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33个,国内外500强、行业百强、上市公司投资项目3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3个;
实际引进省外资金271.9亿元,同比增长4.1%、居全省第8位。

专栏4:重点领域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成立28个营商环境一级指标优化提升工作专班,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出台《XX市营商环境1+24优化提升行动方案》等一揽子配套方案,巩固优势指标、改进中间指标、整改弱势指标,我市在20XX年度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得分88.11分,位居全省第5位,处于优秀水平,较2020年度分数提高4.39分,提升1个位次,市场监管、综合立体交通指数、不动产登记、获得电力、项目保障等10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抢抓国家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机遇,出台《XX市争创全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实施方案》,争创全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

“放管服效”改革。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整合28个部门137项政务服务事项,梳理63个“一件事”套餐清单,所有“一件事”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2135个市直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办”,全程网办事项数占比99.91%,全省排名第2位。建成全省首个“政策计算器”平台,累计录入各层级惠企政策2892条,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面启用商品房买卖电子合同,推行不动产证照“电子化”,启用“电子完税凭证”,实现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整体工作进度全省领先。水电气报装材料一次提交,一窗受理,一日办结,走在全省前列。企业开办12个事项“线上一网、线下一窗通办”,全部事项“一表申请、一日免费办结”。全省率先推行市场主体歇业“联办并审”机制,实现市场主体歇业当场办结、“一键暂停”。

专栏5: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放合作。市场开放度指标在省20XX年度营商环境考核中位居全省第7位。研究制定《XX市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推动贸易投资高质量发展、灵活运用协定贸易规则等4个方面制定16条具体举措,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河南中豫港务集团的对接合作,共同布局建设物流网络。推动XX肉类口岸、双汇公用型冷链保税仓、东城智能物联港保税仓等平台正常运营。加快推进XX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工作,正在与郑州国际陆港公司对接变更申建主体等事宜。

招商引资。高位推动招商,成立“招强引精”四个专班和利用外资四个专班,出台《关于加大招商项目服务力度工作方案》,开展“云招商 添动能”“五比五看”等活动,招引项目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升。围绕“1+8+N”产业体系和20套招商图谱,编制完成14个细分领域“两图一表”,按图索骥精准对接,新签约图谱目标企业投资项目86个,招商项目延链补链强链作用明显。搭建“云桥”助招商,多措并举开展云端洽谈推介,全年累计开展“云招商”系列活动352批次,签约项目63个,投资总额达434.6亿元。

(六)城乡建设增颜提质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全国第2、全省第1,成为全省唯一受到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的省辖市。实施中心城区百城建设提质项目233项、完成投资155亿元。全面推进“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城市排涝能力大幅提升,较为彻底解决了企业用汽、居民供暖问题,新建集中供热管网30公里、换热站16座,新增供热面积181万平方米;
新建城市供水管网7条;
完成24项雨污分流、泵站改造建设、道路排水工程和6条外围河道整治。统筹推进“垃圾围城”专项治理、“六大周边”专项整治,新建改造停车场13个、停车位2151个、5G基站1086个,垃圾清运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63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新建乐道342公里。沙澧河入选全省第一批幸福河湖创建名录,沙澧河文化风光带和漯湾古镇加快融合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改造道路45条,交通路沙河桥改造工程提前半年完工通车。西环一期建成通车。许信高速累计完成投资29.69亿元,沙河大桥主体等12个控制性节点工程全部完工。周漯平高速大郭枢纽互通节点工程开工。沙河漯平段航运工程的船闸、枢纽主体工程和北舞渡沙河大桥主体完工。平漯周高铁、国道新107XX段工程开工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乡村振兴考核全省第2。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率先建立“区块链+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信息系统,各级衔接资金对接率和支出进度、涉贫信访综合评价等13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新实施产业帮扶项目77个,已全部竣工,累计带动脱贫户1.57万户(次)、4.37万人(次)增收。连续第5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全市已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33万户,普及率90.5%;
截止11月底,新改建提升农村公路102.68公里、改造危桥21座;
建成“美丽小镇”30个、“四美乡村”300个、“五美庭院”18万户。完成389个行政村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4286家,家庭农场达到1766家。

专栏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畅通工程。19条新建改造城市道路已全部通车,9项断头路工程全部完工。

雨污分流工程。累计完成雨污分流主管网改造100公里,覆盖主城区78%区域。

防汛排涝工程。扎实推进防汛项目建设,黑河东支泵站新建工程、XX市泵站建设改造及排水管网清淤工程全部完工,新增抽排能力102.2m3/s。

棚户区改造工程。4个新开工项目1762套安置房9月底前已全部开工建设,7个项目、2252套安置房已基本建成,基本建成率14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环卫设施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共处理垃圾52.4万吨,发电量达1.84亿度。

专栏7: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公路。许信高速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9.69亿元。周漯平高速大郭枢纽互通节点工程开工,年度完成投资9.93亿元。国道新107XX段工程全线征地已完成。

铁路。平漯周高铁XX西站地基处理试验段开工仪式于11月30日举行,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水运。沙河XX至平顶山航运项目XX船闸已经完成,马湾船闸和西陈枢纽的主体工程及闸门制作安装等主要附属工程已完成,航道疏浚工程量完成过半。

专栏8: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产业。以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订单发展,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286家、国家级14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766家、省级16家。产业联合体强拉动,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实现联合体内部上中下游主体衔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培育双汇发展、平平食品等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3个,138家龙头企业、437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入联合体,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链园一体成规模,推广高效“稳粮建链增收”模式,稳定发展全产业链增收模式36万亩。

农业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巩固扩大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鼓励引导群众合法有序流转土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47.5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57.8%。规范宅基地管理,稳妥开展宅基地审批,累计审批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440宗,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320宗、61476平米。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992家,其中省级19家。

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清理残垣断壁6268处,治理坑塘5513个,开展垃圾分类村庄603个,治理“空心院”5678处,规范集镇市场187个。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维修老旧供水工程105处,受益群众38.93万人。

(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全市电厂并网发电总装机规模达182.86万千瓦,光伏、风电、生物质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05.8万千瓦,占比57.9%,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抢抓“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机遇,推动金大地绿色联碱产业园、舞阳集中供热、年产60万吨小苏打项目、盛宏热力热电联产项目、新盛热力热电联产项目等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成功通过省级“两高”项目会商联审。卫龙、中大恒源、可口可乐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成功创建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创建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2个,推动双汇、平平、卫到、微康生物4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能碳管理示范企业。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绿色出行试点城市。截止12月27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6,全省排名第8;
冬奥会赛事管控期间,综合指数4.4,全省排名第6,圆满完成20D期间环境质量联防联控目标任务。1-11月,8条国控省控河流水质均值均达到Ⅲ类,目标考核达标率100%,澧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全市59个“千吨万人”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51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和31条国家监管、50条省级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扎实推进,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整治提升卓有成效。完成营造林任务15879亩。

(八)民生福祉日益增进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截止11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3万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05%;
全市开展创业培训8158人,完成省定目标的203.6%;
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1539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54%;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范围以内;
“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强力打造“技能河南”先行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新增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分别完成省定目标的168%、226%、209%,XX技师学院侯坤鹏、唐高远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勇夺桂冠,实现了我省金牌零的突破。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2亿元,目标完成比例居全省第2位。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省定市定民生实事圆满完成。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9所、新增学位10670个,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和新增公办学位完成比率均居全省第1位;
狠抓城区新建20所中小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双减”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五级养老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全省第一方阵,建成县区级特困供养机构5个、完成率100%,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6个、完成率160%,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42个、完成率184.4%,入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老年人26万人、完成率130%,提前三年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市成为省级康复医疗服务试点,新晋三级医院5家,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组建工作加快推进,建成临颍、舞阳两县县域医共体,市中心医院成功获批省中医药制剂与加工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63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420元。截止11月底,实施临时救助3990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676万元,救助水平达到每人次1694元。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前11个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累计上涨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聚焦重点领域,开展15个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整改隐患84033处,整改率99.9%,安全生产工作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率先打响问题楼盘化解攻坚战,8万余户群众拿到不动产证和具备办证条件。有序化解投融资平台债务违约风险。全市信访形势稳定,信访积案综合化解率居全省第1位,信访综合考核居全省前列,获评“全省驻京信访工作先进省辖市”。成功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实现“七连冠”。居民幸福感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

专栏9:2022年度部分重点民生实事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两癌”筛查分别完成108.6%、110.3%,产前超声筛查率84.6%、超达标率24.5个百分点,产前血清筛查率79.7%、超达标率19.7个百分点,新生儿“两病”筛查率100.1%,新生儿听力筛查率102.8%。

加强社会救助能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完成154%。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活动68场、个案咨询350人次,建成8个“青翼家园”工作阵地。为全市3282名早班环卫工人和中心城区550名早班公交司机供应免费“爱心早餐”。

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开通16家定点医疗机构,普通门诊费用和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试点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县区全覆盖,56家定点医药机构实现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市级“四所医院”(综合医院、中医院、儿童医院、妇幼医院)实现达标建设全覆盖,三级医院新增5家,妇科、骨伤科、心血管、肛肠科成为省级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审核评定市级重点(特色)专科98个。建设“心电一张网”,8台长程监控心电图机和100台固定心电图机投入使用。

发展优质普惠教育。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对80所中小学进行校舍改造和设备配置,完成34所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消除危房1.38万平方米。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织“舞台艺术送基层”演出210场。开展线上全民艺术普及周活动280余场次,受益群众20万余人次。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成24个村级食品安全工作站示范点。拍摄《食安XX》视频节目20期,定期向社会公示食品安全监管情况。

关于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超预期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按照市委“攻坚突破年”总体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加快恢复、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基本实现了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详见会议文件22表格一)。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低于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高于计划目标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5%,分别高于计划目标2.5个百分点和16.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2.3%,低于计划目标4.7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预计增长10%,实现正增长的计划目标;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3%(同口径),低于计划目标3.7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资预计17亿美元,完成计划目标;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左右,高于计划目标0.2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万人左右,完成计划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3%,在省定控制目标以下。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等16个指标,预计均可以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6个未能完成计划目标任务的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主要受疫情散发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但增速稳居全省前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受减税降费政策影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受住宿业营业收入下降影响,但增幅仍位居全省前列;
单位GDP能耗有所上升,主要受夏季异常高温影响;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主要受夏季极端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臭氧超标天数同比增加影响,但优良率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主要是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当年没有上调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增长。坚持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应对超预期风险挑战,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长速度均位居全省前列,预计经济总量可以突破7000亿元。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应急机制,用最快速度、最小代价处置多起散发疫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效果。落细落实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扶持政策,制定实施更具针对性的“1+1+N”助企纾困政策,兑现各类惠企政策资金约28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23万家以上;
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万户,“四上”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实施“三个一切”稳就业专项行动,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扎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严格落实困难群体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困难群体价格补贴180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8万人次。

(二)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启动“沿路、沿湖、沿江”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17.2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宝应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邮市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立制造业产业链“十个一”推进机制,编制完成13个重点优势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工业企业开票销售7800亿元,增长7%左右;
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江都区入选江苏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业务收入分别增长30%、14.1%;
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2372项,成功入选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地方。制定现代服务业“三计划”“两工程”实施方案,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7%左右;
启动江淮区域集装箱枢纽港规划建设工作,江都沿江港口物流园创成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宝胜物流园、三笑物流园创成省重点物流基地。建筑业保持平稳发展,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增长5%左右,19家企业跻身省建筑业百强企业,12家企业跻身综合实力50强排行榜,高邮市人民医院东区医院(二期)综合病房、仪征市综合客运枢纽、XX市瓜洲泵站工程荣获全国建筑业“鲁班奖”。

(三)积极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制定实施“科技创新十条”,深化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联合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XX)服务中心建设;
全国汽车轻量化联盟成功落户XX;
12家企业入选省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46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企业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台“人才新政15条”,设立100亿元科创基金,资助“绿扬金凤计划”双创团队3个、领军人才111人、优秀博士180人,29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105人新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获批省产业前瞻计划项目12个,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7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2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9家。

(四)持续推进重大项目攻坚突破。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擂台赛,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重大项目云签约、大运河(XX)文旅发展推介大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中日(XX)经贸文化交流会等系列招商活动,阿特斯光储全产业链、博恒新能源材料超薄基膜等9个百亿级重特大项目成功落地。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机制,获批专项债项目73个,融资规模达133.08亿元;
获批政策性开发性基金项目8个,投放基金7.24亿元;
划定67个成片开发区域,累计投放国家计划和流量指标超2万亩,确保列省、市级重大项目“应保尽保”。建成运行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完善“一项目一清单”“一项目一专班”重大项目服务机制,建立“家家到、月月看、季度比、半年评、年度考”工作推进机制,17个列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7.8亿元,466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91亿元,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0.6%和112.7%。

(五)协同联动促进消费领域恢复。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开展“好地方·好生活”、“XX的夏日”“冬季养生节”文旅消费季、体育嘉年华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市县联动发放餐饮、商超、汽车、文旅等消费券超亿元,带动消费加快恢复。深入贯彻《XX市旅游促进条例》,策划开展“运河十二景”评选和宣传推广活动,高邮市创成首批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提档升级瘦西湖“二分明月忆XX”夜游,激活扬城“夜经济”,瘦西湖景区创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及时推出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等系列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举办网上房展会、网上购房节,努力释放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全市商品住宅成交量降幅逐月收窄。

(六)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制定实施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方案、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
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区三线”划定方案获批启用,优化配置7.4万亩新增发展空间,累计盘活存量土地1.6万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国金投资集团、建工控股集团、农投集团完成重组,联环集团入选全国“科改示范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连续9年出台“2号文件”,配套制定42项专项行动方案,项目化推进52条任务清单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平均审批时长压缩51%,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压缩70%,常态化推行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
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等“两清单一方案”,率先实现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同发同用,首创“政银邮服务站”提供企业开办、资金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制定出台赋能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维扬微电子产业园获批省级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全市园区规上工业开票销售占比达82.9%。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为国家级论坛,成功举办2022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合作发展峰会。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建设,签署南京都市圈产业“集群强链”行动方案,北沿江高铁、仪禄高速一期、扬泰机场二期等启动开工,京沪高速扩容改造、龙潭过江通道、345国道等工程有序推进。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64个国家、地区建立贸易关系,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新增省级服务贸易基地2个。

(七)稳步推进环境治理和城乡建设。扎实开展“水美XX”“蔚蓝XX”“净土XX”行动,PM2.5浓度下降至31.9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95.7%;
扎实做好长江大保护,完成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销号;
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北湖湿地公园建成开园并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7个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山水工程”。印发《美丽XX建设实施规划》,创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5个,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启动总体和专项方案编制,在全省率先开展能耗指标预算管理,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促进能源结构转型,规上工业非电行业煤炭消费量223万吨,控减7.8%;
积极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达23%。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编制完成“1+8”工作方案,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一期建成并对外开放,皮市街、广陵路、小秦淮河、仁丰里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
城市路网建设有序推进,江平东路东延涉铁段、开发路东延快速化改造、353省道江都先导段等实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9万平方米、棚户区(危旧房)8822套、“城中村”15个。城市配套功能逐步完善,贯彻落实《XX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市区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达100%;
北山污水处理厂一期正式投入运行,建成12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农村环境持续改善,新建农村道路150公里、桥梁25座、生态河道615公里,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绿美村庄43个。

(八)用心用情保障改善人民生活。统筹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左右,持续高于经济增速。积极推进民生“1号文件”落实,58个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既定目标;
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770元、比上年提高30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50元。出台市级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全面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11所、幼儿园12个;
持续优化公共医疗服务,建成市妇女儿童医院一期主体工程、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在全省率先出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入选省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建成颐养社区41个、街道养老综合体8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9个,创成省级普惠托育机构4家、社区托育示范点1个;
入选全省体系化建设运动促进健康机构试点城市,建成体医融合服务中心11个。扎实推进平安XX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反电信网络诈骗、打击养老诈骗等专项行动,圆满完成党的20D安保维稳任务,群众安全感稳定在99%左右;
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稳步下降;
强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全市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企业大额债务、非法集资等领域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全市侨台外、民防、科普、民族宗教、仲裁、慈善、红十字等工作,全面取得新进展。

总的来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全市上下始终保持发展定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发展举措,压实工作责任,实体经济发展加注新动能,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较好恢复,主要指标走在前列。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团结监督协商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负重拼搏、加压奋进、共同努力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挑战,主要表现在: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空间受限;
财政和投资对房地产依赖较大,房地产市场低位徘徊,民生保障、社会治理风险点较多;
出口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普遍困难。这些风险和隐患,都不容忽视。只有坚定信心决心,坚持底线思维,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虽然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十分复杂严峻,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市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政策“红利”叠加,省委正在研究制定“支持XX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政策意见,随着一大批十亿、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逐步落地建设和投产达效,经济增长的韧性在增强、动能在提高。

2023年计划安排重点考虑三个方面要求:一是贯彻党的20D精神。聚焦发展第一要务,聚力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体现实事求是态度。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和2022年高基数客观情况,预留增长弹性空间,增加要素保障回旋余地。三是做好远近衔接。统筹好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度计划安排和“十四五”规划目标之间关系,确保计划目标不突出冒进、不留发展缺口。

基于以上考虑,2023年计划指标体系,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粮食播种面积、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等5个指标,不再使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指标。调整后,2023年指标体系共4大类26个指标(详见会议文件22表格二),其中,总量支撑型指标9个,质量结构型指标6个,生态安全型指标6个,民生保障型指标5个。主要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

——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

——实际利用外资正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以上;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

2023年的指标安排,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预期目标,主要体现市委“发力奋进年”部署要求,既考虑稳住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也考虑去年基数相对较高;
服务业增速低于规上工业增速,主要考虑疫情影响还有很大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复苏还需要过程;
投资、消费增速高于GDP目标,主要考虑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没有安排具体的增速,主要考虑外需收缩、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影响将越来越显现;
财政收入与GDP增速同步,主要考虑强化税源经济导向,提升发展“含金量”;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主要考虑增进民生福祉,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城镇新增就业,主要考虑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解决本地人口充分就业需求。

三、2023年市级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计划安排

(一)市级重大项目安排。2023年,计划初排市级重大项目480个,总投资612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19.7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349个,当年计划投资794亿元;
科技创新类项目26个,当年计划投资76.4亿元;
民生工程类项目38个,当年计划投资82.2亿元;
生态环保类项目11个,当年计划投资15.5亿元;
国省重大战略类项目13个,当年计划投资47亿元;
基础设施类项目43个,当年计划投资204.6亿元。

(二)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安排。2023年,初步安排市级政府投资项目64个,总投资106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4.1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7个,当年计划投资98.8亿元;
新建一类项目(实施条件完全具备,开工时间十分紧迫的项目)11个,年度计划投资56亿元;
新建二类项目(实施手续暂未完备,年内有望开工建设的项目)26个,当年计划投资19.3亿元。纳入三年滚动计划的储备项目35个。

四、实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措施

2023年,全市上下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发力奋进年”总体要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XX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着重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补齐13条优势产业链中的短板弱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做强做大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高成长性产业,转型发展纺织服装、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规模达到4800亿元。支持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兼并重组等方式补链扩链强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龙头企业,打造2-3个标识性优势产业集群。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稳步推进省现代服务业“331”工程和市“三计划”“两工程”,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科技金融、工业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再提高1个百分点。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市级以上融合发展试点、现代服务业

领军企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各10个,争创省级服务业高质

量发展示范载体15个。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构建“3+N”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体系,实施新动能培育计划,着力打造高端装备、智能及新能源汽车、航空等三大地标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再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布局氢能产业,稳步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虚拟现实、数字创意、未来制造等前瞻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

稳步发展现代建筑业。遵循现代建筑业发展方向,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精益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积极构建全过程绿色建造体系。加快建设“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国家级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力争新增100亿级、50亿级建筑市场各1个,

推动建筑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1.5个百分点。深入开展标杆企业培育,推动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1000项,新增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0家。加快数字新基建步伐,布局建设一批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统筹加强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建强一体化政务云平台,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营造更加开放共享的数字生态。

(二)聚力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突出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链条式推进产业项目招引。建立完善“以商引商、以企引企”的招商机制,精心办好“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力在50亿元、100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和“小而美”项目上取得更大突破,新招引重大产业项目数增长10%以上,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25%以上。强化税源经济导向,健全完善以亩均税收、亩均产值、亩均能耗等效率性指标为衡量的评价体系,着力招引一批产业带动性强、产品附加值高、产出贡献度大的产业项目,提升项目招引的税收贡献度。

全周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拓展运用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平台,健全重大项目一体化推进督查考评体系,开展省市重大项目“月调度”和季度新开工项目“周调度”。加强跟踪督导服务,全面提速备案、开工、投资、投产各环节,确保省市重大项目全面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力争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切实提升项目实在度、转化率,增强项目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全过程推进资源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土地、金融等要素对项目推进的支持作用,探索推进“标准地+定制地+双信地”供应模式,精准落实重大项目用地保障;
深化政银企常态化对接,加大对产业强市、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支持。抢抓国家和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期,加大对政府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上争力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规范有序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力争实现我市首单突破,加快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聚力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优化创新生态,着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建强科创载体平台。实施科创平台强基跃升行动,放大中航系“两院一中心”、国汽轻量化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效应,争取更多优质重大项目在扬落地。启动新一轮与XX大学的市校合作,联合推进XX大学省部共建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组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50家。稳步推进科技综合体建设,升级改造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打造新型创业空间,全市科创载体新入驻企业700家。

培育创新企业集群。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的创新企业梯队,全年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400家,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0家。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组织实施100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5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以上。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落实“科技10条”政策,组织实施一批产业科技人才“揭榜挂帅”项目,市县两级财政按照1:1配套给予补助资金。举办“绿扬金凤”创新创业大赛,打造“青春追梦”青年人才系列活动,新增来扬就业创业大学生2万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0人(个)。深化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持续推进XX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健全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体系,力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件。

(四)聚力聚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突出落实重大战略,着力拓宽城市发展空间。

深度融入国省重大战略。统筹抓好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快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项目,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运河三湾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聚焦交通快联快通,建成京沪高速XX段扩建工程、345国道经开区段,加快实施北沿江高铁、扬泰机场二期、宁扬城际、仪禄高速一期,开工建设宁盐高速、XX东站北东联络线。聚焦产业共创共兴,出台《XXG328产业创新走廊发展规划》,探索在沪、在宁建立科创飞地、人才飞地,提升新能源、航空、数字经济等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合力打造六合-仪征毗邻地区发展示范区。

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坚持把涉及产业和生活片区开发,统筹纳入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完善“1+1+9+N”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实施“运河十二景”建设提升工程,加快北护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步伐。统筹推进江广融合区建设,加快建设XX软件园二期、中航研究生院等一批重点项目。持续改善城乡居住条件,改造“城中村”15个、棚户区(危旧房)6000套,整治老旧小区230万平方米。加快实施快速路外延工程,推进开发路东延、江平东路东延、运河路北延涉铁段、扬子津路西延二期、二里桥路跨京杭运河大桥建设,启动润扬南路快速化改造、邗江路北延、江都路提升改造等工程。

加快促进县域经济崛起。持续做江河交汇大文章,充分依托XX港、内河港和各地港区,串联南北、衔接东西,统筹规划建设江淮区域集装箱枢纽港,加快打造“河江海多式联运、公铁水空协调发展”的重要枢纽城市,更好促进沿江地区转型、沿河地区崛起。强化沿江沿河产业合作、资源互补,探索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通过合作共建、投资入股等方式在县域地区建立“园中园”,推动市内制造业有序梯次转移。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贯通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设40个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补齐县域流通体系短板。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积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宝应荷藕、高邮鸭、邵伯龙虾等优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新认定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申创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桥梁30座、生态河道465公里,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建设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个、绿美村庄25个。

(五)聚力聚焦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型。

持续开展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大气污染源头管控,深入贯彻《XX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实行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推动全市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完成省定目标。加强重点断面溯源整治,确保国省考断面、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成幸福河湖55条。实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工程,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稳步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纵深推进生态系统修复,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积极推进林地、绿地、湿地同建,新增造林900亩,修复湿地1000亩。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100项,培育省级绿色工厂10家以上。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全市绿色信贷增长20%以上。深入推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联系重点城市建设,加快构建规范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行动,推进“净塑城市”建设。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实施工业、交通、住建、能源等领域碳达峰八大行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精准实施能耗控制,全面推进“两高”项目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构筑绿色低碳、安全环保的产业体系,确保完成省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任务。加快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力争新增23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15%以上。

(六)聚力聚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堵点难点,制定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号文件”,建立清单化、链条式监测评估体系,确保重点任务全面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五证联发”“多评合一”、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改革举措,全面推行“两个免于提交”,推动“一网通办”率达90%。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针对性出台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任务清单,着力破除各类隐性壁垒。

优化助企纾困政策。统筹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及时出台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和改革举措,慎重出台具有收缩效应的政策。狠抓政策落地见效,细化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助企惠企政策,推动政策效果更快更好传导到基层、到企业、到项目,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强化金融“造血”功能,完善政银投企融资对接常态化服务机制,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全市贷款余额突破9000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0%、15%。

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坚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持续提升供给质量,着力提振传统消费、增加大宗消费、扩大新型消费,更好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放大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深入开展消费节、电商节、美食节等系列促进消费活动,办好中国淮扬菜美食节、早茶文化节等品牌节庆活动。适时组织发放惠民券,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积极发展夜间经济、会展经济、首店经济,引导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型业态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稳妥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园区“二次创业”,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区多园”模式,积极开展开发区优化整合,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在全省综合考评中争先进位。加大口岸开放力度,出台“扬货扬出”专项扶持政策,加快设立XX引航站。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五大计划”专项行动,用好RCEP、CAI等自贸协定优惠政策,积极拓展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打造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中意(XX)美食产业园、东亚文化产业园等一批中外合作园区。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建成跨境电商监管场站和线上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外贸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

(七)聚力聚焦民生事业共建共享,突出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加快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围绕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层面共同富裕顶层设计,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持续开展服务重点企业用工专项行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280场,发布招聘岗位9万个,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办好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11所、幼儿园4所。全面推进健康XX建设,启动建设市中医院新院区、急救中心、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改扩建工程,新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家,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专项行动,新建颐养社区30个,创成省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4个;
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6家、市级儿童友好示范社区18个;
启动市妇女儿童医院二期建设。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好地方·运动坊”社区智慧健身服务站9个。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稳步提升基础养老金标准,全面落实基层快递网点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力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达260元。深化“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500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350户。加快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困难群体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兜紧兜牢民生底线。

(八)聚力聚焦维护安全稳定大局,突出重点风险管控,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统筹做好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化解、涉众型投资风险防控等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扎实开展危化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城镇燃气、城乡既有房屋建筑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全面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强化能源物资储备保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预警,确保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加快构建统一高效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全年完成新建粮食仓容10万吨以上,推动市县全面落实10天市场供应量成品粮油储备。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统筹抓好重要民生物资、防疫物资政府储备。强化迎峰度夏(冬)等关键时点的能源保供,细化完善需求侧保供方案,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市县乡三级联动社会治理指挥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提升基层组织动员和协同共治能力。积极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扎实推进“雪亮工程”“智安小区”建设,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聚焦征地拆迁、劳动社保、涉法涉诉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重点复杂矛盾积案挂包攻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周围,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认真听取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新实践,把XX“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而不懈努力!

关于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决议,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定“两个依靠”,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发展破冰前行,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实现了“守得住、能发展、生活好”的目标。

(一)经济运行总体稳定。一是政策集成促进经济回升。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监测研判调度工作机制,出台实施168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77条接续措施,扎实开展“大干60天、确保全年红”等行动,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4.9、0.9、8.6个百分点,较2021年提升7个、3个、4个、3个位次。二是双线嵌合稳定企业运行。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制度化实施“四保”+包保干部助企措施,率先建立应急状态下“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日监测、日报告和“有诉即办”机制,全市2410个“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正常运行比率保持在95%以上,保住了全市核心生产能力。三是惠企纾困服务实体经济。在全省率先建立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未享追责工作机制,开展问题线索“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等专项行动,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49.8亿元,289家工业企业获得满负荷生产财政奖补资金4550万元。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开展“亲清面对面”及“走流程、解难题、优服务”等活动,累计解决企业诉求2013个、解决率达99.85%。四是梯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添翼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全年新增百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2家、规上企业450家,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3家,皓泽电子创业板IPO提交证监会注册,市场主体总量达30.7万户、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9.9%。

(二)四个拉动持续发力。一是扩投资保增长。实施投资拉动,深入开展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投放金额居全省第1位,369个“三个一批”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分别达到98.6%、90.4%、98%,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67.5%、166%。二是稳消费增活力。实施消费拉动,努力克服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影响,开展鸿运国际汽车节、“城市烟火气·点亮夜经济”等活动20余场次,累计发放各类政府消费补贴3006万元,拉动消费近8.2亿元。云台山岸上小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三是促出口稳外贸。实施出口拉动,落实系列稳外贸政策,进出口总值达184.4亿元,其中出口147.1亿元,同比增长28.3%。获批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四是建平台保畅通。实施物流拉动,印发实施“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行动方案,万邦厚疆(XX)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南泓仓储物流园等一批物流项目快速推进,全市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2.9%。

(三)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2.1%。新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8家,总数达306家、居全省第5位。二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立市科创委,组建市产业技术科学院,龙佰集团钛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强耐新材中试基地分别入选省级产业研究院、省中试基地。智慧岛建设全省领先,2家产业创新中心入选省首批产业创新中心名单,数量与郑州并列第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分别达178家、113家,分别居全省第4、第3位。三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实施“市校深度融合发展·千名专家进千企”行动,对外发布科技成果3500余项。建立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发放科技贷款2亿元。实施“怀川英才计划”,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3466人。

(四)制造业转型提质升级。一是双千亿产业迅速壮大。以新能源新材料为突破口,组建市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联盟,绘制《XX市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图谱》,制定《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动力电池等25个产业链入选省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链、居全省第4位。二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499个重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388个“四化改造”项目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0.9%、101.6%,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7.6%。11个项目入选省“绿色发展领跑计划项目”、获授信额度41.3亿元,均居全省首位。科瑞森获评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蒙牛乳业、明仁药业等13家企业入选省绿色制造体系名单。三是氢能产业加快布局。成立XX市氢能产业联盟,举办河南省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对接会及氢燃料电池汽车装备展示会,建成投运撬装式加氢站2座,联合郑州等市成功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启动河南理工大学未来储能技术学院建设。四是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宏达钢铁、晋控天庆等6家企业获评河南省智能车间,强耐新材成功入选2022年河南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名单。明仁、金鑫恒拓等企业7个项目入选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居全省第3位。新增5G基站1885个,累计达到5486个,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千兆城市。

(五)文旅文创深度融合。一是精品景区有序创建。推动全域旅游重大项目建设,43个在建文旅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印象·太极、XX·国际高塔实景演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新增2家4A级旅游景区、6家3A级旅游景区,云台山景区获评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沁阳市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山阳区、武陟县拟确定为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云上院子、周窑十八坊获评全省首批五星级乡村民宿,3个村成功创建首批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数量居全省前列。“XX民风体验之旅”与“太极拳体验和红色研学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文化遗产传承弘扬。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和太极拳实验室,嘉应观景区展陈提升暨数字化等8个项目入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数字化项目。

(六)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启动实施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郑焦产业、文旅、物流、交通4个专项规划,跨大沙河向南发展等93项XX元素和项目纳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郑焦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行,开通XX至北京始发高铁,国道207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沿太行XX段、省道230方庄至寨豁段建设工程(一期)开工建设。二是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以“三区三线”划定为契机,将北部浅山区100平方公里纳入市区整体规划,集中新增工业用地谋划20平方公里新工业园区,请“太行进城”、破“工业围城”跨出历史性一步。东海大道全线通车,打通恩达路、文林路等12条断头路。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21个,建成交付棚改实物安置房13579套。新建50处口袋公园,完成人民公园等改造提升。三是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加速县域放权赋能改革,提前完成第一批255项下放权限交接。开发区顺利整合挂牌,“三化三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23名高层次人才全部签约任命到位,招才引智工作获省认可推广。孟州市获评省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试点,温县获评省首批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四是乡村振兴步伐加快。粮食总产达209万吨,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7家、47家、12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17.5%。建成温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武陟县乔庙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博爱县孝敬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运营机制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4.3%、41.4%。沁阳市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71个村庄达到“四美乡村”标准,我市位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明显省辖市第一名。

(七)改革开放纵深突破。一是重点改革加速推进。市本级215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可办,东、西政务服务大厅事项进驻率达100%。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由254个工作日压减到政府投资最长60个、最短30个工作日。“信易贷”平台获评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观摩一等奖。在全省率先设立“有诉即办”专区,累计解决诉求2451件,办结率达100%。二是招商合作力度加大。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支持政策、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十条政策等举措,建成投用XX市云招商服务中心,创新开展“以企招商”专项招商活动12场,签约项目273个、总投资1535.3亿元。引进省外境内项目463个、居全省第3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93.6亿元、居全省第6位。

(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是生态系统加快修复。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全部完工。全面落实河长制,累计整治河湖“四乱”问题2157个。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2万亩。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10、PM2.5、优良天数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XX市环保工作作为2021年度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全省唯一。全市6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年度考核目标,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三是节能降碳持续推进。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累计完成节能降碳改造项目74个。静脉产业园东、西部两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前建成点火投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实现突破式发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累计超100万千瓦。

(九)民生保障不断增强。一是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果敢高效打赢十余轮疫情防控歼灭战,加快建立全民免疫屏障,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全省领先;
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加强医疗救治力量,发放药品“暖心礼包”,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5万人次。三是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及中小学71所,率先实现职业教育强县(市)全覆盖,XX一中新建教学楼建成投用,市十一中迁建项目开工奠基。四是诊疗能力明显提升。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8家,新增省级区域医疗中心3个,市人民医院传染病急危重症诊治能力建设项目竣工,六县(市)县级医院传染病区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市二医院示范区医院等项目加快推进。五是养老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启动养老立法工作,颁布《XX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3个社区获评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6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75个。六是灾后重建提质提速。积极争取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6.9亿元、亚投行资金2亿美元,水毁修复工程全面完工,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或优于灾前水平。七是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全市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248.8万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8连涨”。累计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6552.1万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042.2万元、惠及10.9万人。八是社会大局稳定有序。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问题楼盘化解率达到98.7%。开展“三零”创建和“六防六促”专项行动,平安村达标率动态保持在85.5%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5.5%、27.6%,全市全年无重大案事件发生。

总体来看,2022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形势极具考验、富有成效、拔节起势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我市发展难中固稳、稳中进位、进中求成,主要经济指标增速“V”型反转、实现了全年红,但我市与全国、全省一样承受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经济下行和多轮疫情的叠加冲击,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左右,与全省基本持平;
1-11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等主要指标增速均完成年度预期目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8.6、12.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3、9、11.5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8、1.3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年初计划目标1.9个、7.3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市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前三季度,三产增加值增速仅为1.7%,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制造业质量效益有待提升,传统产业高位嫁接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4.3%,实现“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压力较大。二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创新动力需要进一步激活,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R&D)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支撑趋弱,房地产、住宿餐饮、旅游等消费市场仍较为低迷。三是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放管服效”改革还需深入推进,金融、人才、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问题依然存在。四是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城市经济亟待破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加快研究解决。

二、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历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定“两个依靠”,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努力闯出一条具有XX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的攻坚之年。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要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稳定经济增长。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打好扩投资、促消费、育主体、强金融“组合拳”,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争先进位。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实施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攻坚计划,加强项目谋划、做实项目前期、推进项目建设、优化项目服务,全力增强发展后劲。精准谋划项目,紧扣政策导向谋划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进入中央和省“大盘子”。实施重大项目谋划“862”工程,聚焦8大领域、6类政策,高质量谋划重大项目2000个以上。其中,重点谋划储备总投资1000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300个以上,总投资10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300个以上,贷款总需求1000亿元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300个以上,贷款总需求300亿元的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项目300个以上。加快熟化项目,建立完善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项目熟化工作专班机制,加大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的前期手续和要素资源协调、保障服务力度,全面提高项目包装质量和成熟度,切实做到项目等政策、项目等资金。试点推行“前期工作一件事”审批模式,为项目加快落地提供支撑。高效推进项目,实施省市重点项目“三百四千”工程,重点推进总投资108亿元的中站区中福钛锆产业园、总投资103亿元的马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22个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领导分包、集中观摩、“六个一”、“红黄绿”亮牌等机制,建设“一张图”可视化监测调度平台,实现项目监管“一网统管”,实行周调度、月亮牌、季观摩、年评价,持续开展“三个一批”活动,确保年度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数量达180个以上。优质服务项目,落实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企业、招商引资、财政税收五项工作机制,坚持“资金和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固化市重点项目具体支持政策,加大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性金融工具争取和金融机构对省市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精准配置土地、用能、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加快立项、规划、用地、环评等审批手续办理,将省市重点项目纳入营商环境帮办代办范围,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全面促进居民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调整影响消费的限制性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激活房地产市场,落实首套房贷款支持政策,优化二套房认定标准,鼓励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着力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大宗商品消费,谋划出台补贴政策,开展各类促销活动,鼓励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电子产品等大宗商品消费。做强文旅消费,实施“十个一百”文旅消费促进行动,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啤酒节、美食节等,推动“南水北调·天河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猫岔村乡村度假民宿旅游、云台山兵盘高端民宿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非遗老字号特色美食门店,带动住宿、餐饮等消费市场全面回暖。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共享经济、信息消费、时尚消费,抢抓平台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培育一批本地化、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市级电商直播产业园,支持XX鸿运、云夏传媒、解放融媒等设立结算平台,鼓励社交电商、网络直播、即时零售等多样化经营模式。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深耕主业、做强实业,推进产业升级、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改造,实施年轻企业家培育“青蓝”计划,打造一支“讲政治、懂经营、有激情、正能量”的青年民营企业家队伍,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企业成长雁阵,加快实施企业“添翼计划·2023”,实施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等专项行动,力争龙佰集团营收超300亿元,多氟多集团营收超200亿元,大咖食品营收超100亿元,新增超50亿元企业2家。加强惠企纾困解难,常态长效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推动助企纾困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点办理”“批处理”相结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力争新收集问题解决率达到97%以上。

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完善智慧金服、融资担保公司等平台功能,健全金融服务项目建设机制,常态化推进“行长进万企”活动,力争新增贷款200亿元以上。大力推广“信易贷”融资模式,建立“信易贷”白名单长效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企业“信易贷”融资工作的季度排名、约谈、通报、督导。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和债券市场发展,继续实施“基金入焦”专项行动,探索“产业资本+地方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力争基金总数达14支以上、总规模超150亿元,直接融资达250亿元以上;
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债券,推动市投资集团20亿元基金债券落地。深入实施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力争皓泽电子、金鑫恒拓上市成功,科瑞森、卓立膜材料、云台山旅游等3家企业递交上市申请。

(二)坚定不移增强创新动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聚焦企业、平台、人才、机制等关键环节,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

突出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织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协同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50家以上。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鼓励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覆盖率达到75%以上。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双创”活动,高标准建设XX智慧岛,探索构建“空间+孵化+基金+服务”双创服务体系,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17个,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20家。加快市产业技术科学院建设,努力争创更多省级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动总投资20亿元的武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木栾创业港、总投资5.8亿元的中站区省级钛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总投资5.4亿元的中站区省级氟基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总投资5.1亿元的博爱县新材料职业学院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新增2家省级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

加大创新人才引育。落实“1+18”人才政策,实施“怀川英才计划”,发挥好市产业技术科学院人才编制池作用,积极参加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活动,力争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000人以上。完善“引才绿色通道”“人才综合服务窗口”等措施,健全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等激励机制,强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构建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信贷资金、企业债券、上市融资等协同发力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推动市校深度融合,坚持“共生共荣、双向赋能”新路径,建立市校合作科技成果项目库,努力实现“四个一千”目标。推行“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负责制等项目组织机制,组织实施5项以上揭榜挂帅科技项目、200项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提升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三)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356”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加快构建龙头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立足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汽车零部件三大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一城、一都、一基地”。打造中部新能源材料城。坚持以新能源牵引新材料、新材料支撑新能源,开展产业链完善提升、重大项目攻坚等七大行动,重点推动总投资52亿元的中站区40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总投资51亿元的中站区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总投资15亿元的博爱县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专用负极材料深加工、总投资5.6亿元的中站区年产2GWh动力型钠离子电池等项目建设,构建锂、钠、氢三大主流电池和钒液流、光伏等新兴电池协调发展的“3+N”体系,力争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打造休闲健康食品之都。依托大咖、蒙牛、明仁、怀山堂等食品企业,实施载体提升、科技创新、主体壮大等八大工程,加快推进总投资108亿元的温县大咖·梦工厂、总投资100亿元的示范区明仁大健康产品产业化集群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温县中华老汤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温县京华食品产业园、总投资5亿元的示范区蒙牛冰品前处理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积极培育养生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饮料、调味品等高成长性产业链,推动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国家级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依托中原内配、风神股份、河南御捷等企业,围绕汽车发动机、轮胎和汽缸套等关键零部件,加快推进总投资6.1亿元的中站区风神轮胎巨型及特种工程子午胎改扩建、总投资6亿元的马村区鸿瑞材料铝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项目,推动汽车零部件向集成、总成方向发展。

改造提质传统产业。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现代化工、铝工业、轻工等传统产业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融合发展,重点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孟州市绿色皮革高端制造综合产业园、总投资52亿元的沁阳市晋控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总投资28亿元的中站区三木表层材料工业园、总投资15亿元的中站区新开源聚合物新材料、总投资10亿元的孟州市巨力索具科技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武陟县弘亚机械年产10万套综合机械化采煤配套设备等项目建设,确保技改投资增长30%以上。

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总投资50亿元的武陟县集成电路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孟州市皓泽电子信息产业园、总投资13亿元的武陟县夏能科技BIPV光电新材料、总投资6.5亿元的武陟县纳展光电5G光猫及光芯片封装、总投资10.8亿元的示范区天宝桓祥超硬材料智慧谷等项目建设,支持孟州市、武陟县、修武县打造国内技术水平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和应用电子产业基地。

破冰抢滩未来产业。实施未来产业重点示范工程,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创建为抓手,稳步推进车辆示范应用和加氢站建设。加快推动总投资50亿元的孟州市氢燃料电堆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创新研发。

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提升典型场景网络服务质量,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强化数字产业发展,推进总投资22亿元的温县福淼宜信年产1千万套物联网智能设备、总投资10亿元的沁阳市晋控天庆5G+智能工厂、总投资10亿元的解放区数字动漫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的示范区腾云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力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推进数字融合应用,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打造“5G+工业互联网”样板示范工程2个,争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2家以上,新建智能工厂(车间)5个。

(四)坚定不移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动文化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深入打造高能级文旅。强化示范创建,开展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创建,力争解放区、温县创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做强文旅品牌,围绕“云台山、太极拳”两大IP,努力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产品,推动云台山创建国际级旅游景区、陈家沟创建5A级旅游景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太极拳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80亿元的武陟县白鹿仓·黄河歌谣文化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5亿元的修武县金岭坡太行艺术小镇、总投资12亿元的中站区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总投资10亿元的解放区百年矿业遗址公园暨黄河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总投资8亿元的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总投资7亿元的山阳区陶瓷工业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建设。发展沉浸式文旅,鼓励发展“云旅游”等智慧旅游新模式,推出一批非遗、美食、演艺、冰雪游、微露营等文旅文创融合新业态。力争全年接待游客67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570亿元以上。

优化提升传统商贸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构建市级商业中心、县级商业次中心、社区级商业网点、特色商业街“3+1”的商品市场新格局。加快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孟州市桑坡记忆特色商业综合体、总投资10亿元的解放区江苏鸿运集团云川印象等重点项目,推进山阳潮街改造并争创省级示范步行(商业)街,加快“一区七有”社区“15分钟步行圈”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商业载体提质扩容。推进传统商贸业线上发展,引导传统百货企业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道路,支持XX万达广场、丹尼斯、百货大楼等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社区智能便利店+集成网络终端”的社区商业模式,推动社区实体店和网络零售商优势互补,加快提升社区商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网络通道体系,加强与郑州国际陆港、河南机场集团及沿海港口对接,谋划建设XX内陆无水港,加快焦东大宗商品绿色物流片区、武陟公铁联运与跨河物流融合片区等物流枢纽片区建设,健全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支持宝武(XX)现代物流园争创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增强专业物流优势,积极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网络货运、供应链物流,推进总投资22亿元的武陟县焦南冷链物流园、总投资12亿元的沁阳市大型铁路集装箱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总投资10亿元的山阳区XX东部公铁联运冷链物流园、总投资7亿元的温县上岛智慧供应链中心、总投资6亿元的焦煤集团综合物流园、总投资5亿元的马村区鸿运置业智慧仓储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物流产业发展动力,开展物流“雁群”引育等五大行动,积极引进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和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力争新增2家3A级物流企业。

推动发展中介服务业。加快构建以研发设计、专业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等为主导的中介服务业体系。加快设计产业发展,支持中原工业设计城、地理信息示范产业园、工业设计产业研究院等专业化园区发展,开展“设计+制造”项目示范应用。提升河南理工大科技园等省级中介服务特色园区(楼宇)服务能级,加快总投资10亿元的示范区中安建科融创产业园、总投资5亿元的解放区5G产业园二期等重点项目,新培育1-2家省级中介服务园区(楼宇)。

(五)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促进粮食稳产增效。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机遇,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启动4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完成5万亩以上建设任务,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42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00万吨左右。做强种子产业,鼓励支持平安种业、怀川种业等龙头企业发展,支持温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项目建设,稳定100万亩小麦种子基地面积。

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实施产业链延伸行动,聚焦四大怀药、小麦、玉米等八大产业,鼓励怀山堂、天香面业、金玉米等企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以上。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博爱县肉牛蔬菜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孟州市万亩韭菜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上积极探索新模式,推动武陟县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重点推进温县药食同源地标农产品绿色加工产业园、沁阳市驴肉产业化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60家以上。扎实推进“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建设,新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个。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域推进“厕所、污水、垃圾”****,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4%,5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完成323个行政村背街小巷整治任务。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创建,争创1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市)、3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50个省级四美乡村。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50家、200家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分层分类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措施,聚焦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好动态监测、精准帮扶、产业带动、稳岗就业等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六)坚定不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紧密对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科学谋划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郑州都市圈谋发展。深度嵌入郑州都市圈空间和产业生态布局,推动郑焦融合发展,努力在都市圈中定准位、担重任。统筹规划衔接,紧密对接郑州都市圈规划,做好“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持续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各项规划。推动交通互联,推进重大交通“378”工程,推动新焦铁路项目和南阳寨站到郑州站三、四线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项目,加快沿太行、沿黄、焦平、沁伊、长修等高速公路及跨黄河大桥建设,推动省道230方庄至寨豁段(一期)工程建设。强化产业协同,推进武陟、温县、示范区3个郑焦融合特别合作区建设,强化产业承接转移、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总投资20亿元的示范区福通中德科技园、总投资13亿元的温县哈联科粮机装备产业园、总投资11亿元的武陟县河南创印智能化高端数码打印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完整产业链。推进资源共享,加快政务服务衔接互认,推进更多民生保障事项“一地受理、一次办理”。

强力推进中心城市“起高峰”。优化发展空间格局,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落地为契机,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方案及全市道路系统、排水防涝、污水管网等专项规划,推动城市跨大沙河向南发展,有序规划开发沿太行浅山区,统筹安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建立健全领导分包城区、定期联席议事、年度绩效考核等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形成全市上下大抓城市经济的工作合力。深入推进产城融合,高质量建设新材料、绿色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五大特色产业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总投资122亿元的XX怀川高科绿色智造产业园、总投资111亿元的解放区两高双创产业园等项目。统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等专业中介服务园区,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里子”工程建设,推进总投资8.7亿元的XX市城区既有小区集中供暖工程及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总投资8.7亿元的山阳故城周边基础设施提升、总投资4.5亿元的李河综合整治等项目,改造完成老旧小区项目65个、3113户,新开工安置房880套、建成交付安置房6040套,城市建成区供热、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1.1%、98.3%。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XX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加快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数字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扎实推进县域经济“成高原”。做大主导产业,依托县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谋划布局生物医药、氢能、食品深加工等一批专业园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构建“2+1”主导产业体系。深化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县域经济放权赋能改革、开发区体制改革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推动职权、资源、服务下沉,不断释放县域高质量发展活力。提升承载能力,完善县域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互通互联水平,加强县域燃气、供水、供热等管网改造,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不断提高县城对人才、技术等要素吸引力和集聚力。

(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内外联动、量质并重、全域统筹,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做好开发区改革“后半篇文章”。更好发挥开发区经济建设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将发展重心转到产业发展上。聚焦主导产业推进“运营公司+产业基金”招商,全面提升产业规模、项目投资、企业活力、制度环境。强化“亩均论英雄”,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确定开发区四至边界,有序推进开发区扩区调规,建立亩均投入产出综合评价体系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提升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积极争创省级产业转型示范开发区。完善月度监测、季度通报机制,组织开展2023年开发区观摩活动,引导各县(市、区)强化经济发展主责主业,营造进位争先良好氛围。

实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零基预算制度,加强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进一步优化市与城区财政管理体制,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落实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提升纳税缴费便利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源、资产、资金、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整合运用效率,打造市投资集团、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新时代交通文化旅游投资集团3家大型投融资公司,做强N家子公司,形成“3+N”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推动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现代公司治理。同时,统筹抓好教育、水利等民生领域和价格、电力等经济领域改革。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招商引资,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合作,组织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抓好产业链集群招商、龙头企业链式招商和物流枢纽优势招商,积极探索委托招商、基金招商等新模式,确保完成800亿元招商引资目标,力争实际使用境外资金超1亿美元。持续提升跨境贸易,落实外经贸白名单企业机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打造新的外贸增长点。加快XX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申建进度,支持孟州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羊剪绒)。完善德众保税物流中心、鹏海公用型保税仓库等平台功能,加快全域申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持续开展“四减一优”行动,推进帮办代办工作常态化,持续抓好“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交房即交证”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审批事项免证可办5件事,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和特殊环节,年底前新增100项“全市通办”事项,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95%以上涉企事项全程网办。全面落实营商环境“1+7”系统改革方案,重点推进系统性重塑行政审批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信用XX建设等工作,以“改革创新年”为主题,打造一批差异化、有特色的创新领跑事项,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

(八)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强力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夏季臭氧与PM2.5污染协同控制攻坚行动和秋冬季污染管控,确保完成PM10、PM2.5、优良天数等省定目标任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确保6个国省控断面和4个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持续改善、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力争土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动沿黄生态保护,持续抓好小浪底北岸灌区项目、西霞院水利枢纽及灌区工程建设,加快孟州滩区涝河污染综合整治、沁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修复5500亩黄河滩区湿地。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后续工程和博爱县青天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中线马村调蓄工程前期工作,保障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水质安全,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加快南太行森林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持续实施国土绿化提升工程,培育森林资源面积8.3万亩,新建森林乡村示范村45个、森林特色小镇8个。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碳达峰行动,印发实施《XX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开展县(市)、园区和企业碳达峰试点,持续提高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化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水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新建项目节能审查,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中站区西部商砼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的中站区退役动力电池及材料再生1万吨碳酸锂联产磷酸铁、总投资13亿元的中站区多氟多新材料年处理10万吨废旧多元锂离子电池综合利用、总投资6亿元的XX市静脉产业园西部园区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统筹全市风电、光伏、地热等资源,力争建成孟州国电投100MW分散式风电项目,加快修武县、博爱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等项目建设;
开工建设中站区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工程;
谋划争取博爱县12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建成孟州国网时代100MW/200MWh独立储能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行垃圾分类,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新风尚。

(九)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省、市重点民生实事,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稳定扩大就业。全面落实XX市稳就业保就业若干措施,开展高校毕业生巡回招聘、直播送岗等活动,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6万人以上,加快推进总投资103亿元的示范区省级康养技能培训学院及实训基地项目。依托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双创带动就业、精益创业带动就业等专项计划,促进更多劳动力通过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网约车、外卖跑腿等灵活渠道就业,力争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以上。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所,力争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优化市区教育资源配置,改扩建中小学26所,加快推进XX十一中迁建等项目。全面落实新高考改革制度,实现一本上线和名校录取双提升,推进河南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推动XX大学、XX师专合并升本。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总投资18亿元的博爱县XX新材料职业学院、总投资10亿元的修武县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实习及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2所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

扎实推进健康XX。及时调整优化新冠病毒防控措施,推动防控措施平稳转段。统筹做好新冠感染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突出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防控,新增ICU床位450张以上,完成85所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统筹推动市级“四所医院”、县级“三所医院”达标建设全覆盖,推动市人民医院门诊急诊楼及医学研究中心、市疾控中心能力提升等项目建成投用,市第二人民医院示范区医院、市中医院中医优势专科综合楼主体完工。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快“两场三馆”建设,完善“十分钟体育健身圈”。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百姓文化超市”功能,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村史馆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举办“舞台艺术送基层”“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不少于1200场次。

建立健全社保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攻坚行动,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扎实开展“六帮六助”专项行动,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等各类救助补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推进总投资6.9亿元的示范区四级养老服务综合体、总投资12亿元的解放区龙佰养老服务等项目,加强中心敬老院和普惠养老机构建设,推进32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实现56个街道、175个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完成4700户适老化改造任务。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产销衔接,确保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价格平稳和质量安全。

(十)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积极完善巩固安全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坚持“一楼一策一专班一银行”机制,持续推进问题楼盘化解,着力防范化解房地产业风险。深入实施存量金融风险三年出清任务,完善信用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力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和非法金融活动,防范化解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兜牢“三保”底线,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

坚决防范安全生产风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和“三管三必须”要求,滚动排查整治消防、煤矿、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领域风险隐患,深化“九小”场所和沿街门店、经营性自建房、燃气等专项整治,严打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加快豫西北(XX)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等项目建设,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排查和综合整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高质量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实现省定“两年基本见效、三年巩固提升”总体目标,建设生活美好家园。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融合,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深化“三零”单位(村、社区)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全力推进文明乡风进农村,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深化“一村(格)一警”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平安XX。

关于XX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XX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和“七比一看”竞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如下:

1.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6.3亿元,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2.4亿元,增长5.0%;
第二产业完成77.3亿元,增长9.9%;
第三产业完成96.6亿元,增长5.8%。

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82.9亿元,增长5.5%。

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6.0亿元,增长8.3%。

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4亿元,增长16.0%。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20亿元,增长23.5%。

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12.1亿元,增长14.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1亿元,增长21.2%。

6.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完成1.1亿元,增长1588.8%。

7.进出口总值完成13.5亿元,增长34.3%。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6.4亿元,增长8.0%。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40760元,增长6.5%。

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23614元,增长9.0%。

11.主要生态环境指标预计均可控制在上级下达目标内。

对照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抓落实、固成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主要指标排位领先。1-10 月,固定资产投资(全市第1)、实际利用外资(全市第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第3)、进出口总额(全市第3)等 4 项指标排名居全市前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 3 项指标得分居全市中游; 无指标得分排名全市后三。

竞赛活动成效显著。积极实施“七比一看”竞赛,出台工作细则,建立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比征地拆迁与耕地保护方面,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471.17亩、闲置土地750.29亩,处置率均排名全市第5;
补充耕地767.66亩,排名全市第1。比项目招商方面,全市排名第4,共签约二产、三产项目86个,总投资155.2亿元。比工业攻坚方面,新出让工业用地882.12亩,新建成工业厂房面积60.19万平方米,清理闲置厂房面积72.36万平方米。比项目攻坚方面,共开竣工49个项目、总投资278.65亿元;
新增固定资产入库项目126个、总投资340.27亿元,完成率居全市第一;
新增策划项目130个、总投资658.77亿元。比争取资金方面,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67亿元;
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4.2亿元,规模居全市第3。比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方面,农村品质提升四类17项重点任务中,实现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示范建设、培育市级以上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种业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项目建设或验收、整治既有裸房等五项指标排名全市第一。比新增“四上”企业方面,新增新上“四上”企业114家,排名全市第5。

政策措施有效落实。认真执行《漳州市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关于设立第七期福建省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资金贷款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措施,每月上报措施落实情况和进展情况表,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一是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加强对受困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全年累计办理退税减税缓税超1.245亿元,兑现惠企奖补资金超1960万元。发放中小微企业纾困贷款超5.35亿元,累计158笔。二是落细落实援企稳岗促消政策。根据上级各部门出台的系列稳经济、促消费政策,我县积极开展动员宣传,做好兑现奖励工作。主要有:2132人获鼓励外来员工留漳过年奖励资金213.2万元,4家企业获促项目扩投资奖励资金166万元。今年在我县六家超市启动农副产品平价商品销售工作,共计补贴22万元;
启动价格联动补贴机制,对优抚保障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31.77万元,共计43597人次。

(二)调结构、促升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现代农业高质发展。培育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7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地标产品增加至40个,数量继续位列全国县级行政区第一位,我县成为2022年度全省唯一获批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单位。XX列屿巴菲蛤列入全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今年已谋划建设项目44个,截止11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624.8万元,完成占比89.1%。持续打造“泮坑棪树线”“下河坡兜线”“礁美荷东线”三条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线路。

工业质量稳步提升。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培育计划,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制造。全面舞活漳州核电这一龙头,拉长壮大核电产业链,助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主动融入福建生态省建设布局。全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联合,加大研发力度,在提高产业层次、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目前我县有华威电源、粤海饲料、华锐锂能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海峡彩亮、云星电子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粤海饲料、华威电源等21家工业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云星电子、海峡彩亮、华锐锂能、瑞联电路板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与规上企业数占比为7.8%,处于全市各县区中上游位次。工业质量稳步提升,全年可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亿元以上;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较大提升,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比去年增加23家,为明年工业平稳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服务业提质升级。成立升规上限纳统专项工作小组,抓增量促新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聚集一批大企业、好项目。2022年,全县完成新增新上规上服务业企业14家,新增新上限上贸易企业77家。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制定《漳州市XX县中心城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专项规划——5G修编(2021-2035)》,完成我县移动5G网络第一批、第二批共计416个基站的建设。

(三)抓项目、筹资金,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重谋划上项目,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重点项目扎实推进。11个省级重点项目、50个市级重点项目、168个县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9.06亿元、159.88亿元、229.05亿元,超序时进度24.01个、21.44个、9.09个百分点,新开工市级重点项目20个。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闽粤联网工程正式投产;
漳州核电二期获国务院常务会核准,正在开展负挖工程;
XX抽蓄先行用地获自然资源部批复,主体工程于11月9日开工建设;
中心城区污水治理、中柱安置房、享堂安置房等民生工程顺利完成招投标工作。二是策划对接成效显著。依托项目“前期办”,策划东南片区乡村振兴示范、科创园基础设施配套、将军大道以西片区市政基础设施等一批补齐民生短板项目。依托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2.0平台,策划储备项目超400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为明年申报各类专项资金提供基础支撑。围绕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部署,策划筛选支撑项目47个、总投资1700亿元。三是要素保障有力有效。实行项目分级管理和县领导挂钩责任制,建立重大项目问题会商制度,累计召开项目前期协调会24场,召开云翔创业园现场协调会4场,协调解决漳州核电收海问题、闽粤联网大型设备运输问题、海西天然气占压、核电500KV送出工程未交地等问题。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服务项目提速攻坚。全县累计向上争取财政专项资金7.05亿元,完成县下达的目标任的113.7%。预算内资金共获得0.4773亿元(储备项目43个,总投资额约为145.39亿元)。专项债资金共有11个项目获得14.2亿元,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的202.9%;
向上申报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项目有16个,合计总投资141.04亿元,总申报需求21.48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经过5批次的申报,有三个项目进入国家发改委备选清单,已放款9294万元。其他专项资金为争取地理标志农产品“XX枇杷”保护专项资金400万元。

(四)抓创新、促改革,县域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一是持续推进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统一审批流程、推行一窗受理、建立工作规程和管理机制、统一审批平台等系列改革举措,实行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今年共入库建设项目358个,综合窗口共办结786件。二是率先在全市县区推行“不见面”开标。开标时间从原先的2个多小时,缩减到现在的半个小时以内,提速75%以上,降低了企业的投标成本,解决了人员的聚集风险。现已顺利实施160个“不见面开标”项目,累计节约成本约1.32亿元。三是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XX县经济开发区权责事项保留184项,承接县直部门委托、下放事项8项,派驻机构事项保留13项。积极解决特殊区域与行政区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及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积极推进“园内事园内办结”,为企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营商环境建设持续优化。我县年度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绩效考评排名第六名,对比上一年度我县提高五个名次,取得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和改革创新案例,《“沉浸式”现场办公 助推政务服务优化提升》获得《人民日报》《福建日报》《新华网》《新福建》等权威媒体报道,《XX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措并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获得《福建日报》《新福建》报道,有力提升我县营商环境总体水平。一年来,我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添动能,审批效能充分释放,流程再造成效显著。全县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已达99617户,总注册资本467亿元,今年新设各类市场主体41189户,其中新登记法人企业为738户,增长率为9.14%,位列全市第三。截止11月30日,XX县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业务72665件,按时办件率100%,其中即办件70066件,即办率98.52%。

(五)抓城建、兴乡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行动和城市更新提质专项行动,制定了《XX县2022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行动方案》,梳理出六项创城重点工作,逐项进行突破。市容市貌整治方面,现已完成“三线”整治2.6万户,共清运陈年垃圾、杂物3000余车次,拆除乱搭盖铁皮、遮阳雨篷、黑丝网等4663个,清理占道私设水池1320个。公共设施提升方面,修复破损路面,完成城区边角地、裸露地硬化1万平方米,修缮主次干道混凝土路面888平方米,人行道广场砖5817平方米,修复路沿石、树头围石903米,方便了群众出行。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行XX县人居环境整治“八个一”工作机制,获得全市唯一一个年度落实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激励县名额。组织开展了“拆旧拓新”竞赛活动,对破旧房屋及废弃违章建筑、旱厕、畜禽圈舍、老旧蘑菇房和烤烟房、残垣断壁等进行拆除,累计拆旧4848宗、27万平方米。实施农村房屋安全整治行动,共整治完成房屋286栋,整治完成率100%。开展漳江流域水质提升治理行动,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PPP项目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约6.4亿元,开工建设173个污水处理站,完成污水收集管网844.7公里,验收153个污水处理站及其配套管网。

(六)抓民生、促和谐,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调整完善扁平融合、协同作战的指挥调度体系,快速实现“平急转换”,坚定不移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成立10个战时工作专班和6个专项工作专班,高效扑灭疫情燃点,累计排查中高风险地区入云22591人、落实集中医学观察1057人,牢牢守住本土疫情防线。

安全保障持续强化。亿元产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人以内,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45人/万车以内,十万人口火灾死亡率0.6人/十万人以内,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更少。

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不断扩充学前教育学位,在公办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比提高至62.75%。推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比提高至96.7%。义务教育,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通过“对口帮扶”、组建教学教研集团、创建“乡村温馨校园”和“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等举措促进乡村学校质量提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课后服务深入实施,“双减”政策有效落地。高中教育,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扩充高中学位满足群众需求,推进XX一中对口帮扶XX四中、漳浦一中帮扶XX二中活动,实施与厦门一中“师徒结对”项目活动促进元光中学提升团队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普通高中高质量有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推动与市属高职院校合作,拓展专业领域,加大职业培训和服务区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培养地方急需的紧缺人才。

保障体系稳步完善。住房保障方面,2022年XX县推进棚户区项目安置房建设,在建棚改安置房项目4个,分别是旧实小片区安置房(二期)408套、演武亭安置房780套、莆下安置房1012套及下港片区安置房2101套。稳工稳岗方面,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395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1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5人,城镇登记失业控制在4%内(市下达控制在4.5%内)。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830人次。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强化技能培训,已促进2824人完成项目制、企业岗位技能提升互联网+、以工代训、失业保险技能提升等就业技能培训。粮食安全方面,落实中共XX县委办公室 XX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落实省委涉粮专项巡视整改推进绿色储粮、科学保粮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云委办〔2022〕10号文件要求,已完成今年8400吨储备粮轮换任务。

2022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中有进,但也面临不少新挑战:实体经济发展仍较困难,稳增长面临压力。农业比重较大、工业经济总量偏少、三产发展层次较低,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不容忽视,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共享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展望2023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面临的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进入疫情后的修复阶段,但病毒变异传播给复苏带来不稳定因素,疫情冲击导致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再叠加全球能源供应短缺、碳达峰碳中和的硬约束,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和挑战。从国内看,我国经济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向好的基础没有改变,但发展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从我县看,当前XX正处于创新突破,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疫情影响仍没有完全摆脱,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新的一年,是贯彻党的20D精神的开局之年,必须深入落实中央、省市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三大重点任务,立足三大片区规划,统筹发展与安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努力开创现代化富美新XX建设新局面。建议初步安排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0%。

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5%。

3.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9.6%。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

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12.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7%。

6.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增长持平。

7.进出口总值增长5.0%。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0%。

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0%。

11.主要生态环境指标控制在上级下达目标内。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发展,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农业产业,突出规划引领。一是大力培育农业支撑项目,扩大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如XX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含四个渔港:山前、长洋、人家、礁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枇杷蔬菜)项目(计划总投资2.08亿元,2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200万元,含22个项目)。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干部包联,每周进行盘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照工程施工节点,开展督导检查。二是规划渔业产业发展方向,以创建XX县省级现代农业(贝类)产业园为契机,认真规划我县水产种业发展方向。完善我县苗种场基础设施,强化技术力量,构建种苗繁育技术体系,规范水产优质种苗繁育生产操作规程,全面提高水产良种供应能力。

稳住工业大盘,加强经济监测。守稳经济基本盘,加强对建筑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建安投资等占比较高、拉动较大的经济指标的运行监测,确保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落实好各项企业纾困政策,通过深入开展“百名干部挂百企”帮扶活动,全力**发展瓶颈,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定期对我县所有供地工业企业及租用厂房的企业考核亩均产值、亩均税收、亩均就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实行量化评级突出“奖优罚劣”,坚持正向引导为主,推动要素保障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成长、高质量企业集聚。落实反向倒逼措施,倒逼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退出、低效企业转型。

做活商贸服务,加大招商引资。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提供发展动能支撑。做大做活三产,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应积极引导多家零售、多家批发或者多家餐饮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形成较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大型企业;
对于连锁经营的企业,建议新企业注册成分公司,进一步提升企业规模化水平。二是持续做好招商选资培优行动。以“招外、强内、盘优”为原则,通过引进优质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围绕我县“清洁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抓产业链招商,努力营造“招大商、大招商”的浓厚氛围。加强现代服务业的招商,积极组织赴服务业发达地区招引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打造城市综合体,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商业商务、生活配套功能,开启产城融合新篇章。

(二)突出项目投资,着力增强发展支撑后劲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党的20D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谋划明年重点项目盘子时,更加注重产业项目投资。2023年,我县计划实施好省级重点项目15个、市级重点项目51个、县级重点项目175个。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落实重点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和领导挂钩责任制。工业领域重点推进锦树成城、豪锦生物科技、艾丽鑫视讯产品及配件等59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3.69亿元;
商贸服务领域重点推进福建(XX)农商博览城、金铜城大酒店等6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3亿元;
城建环保领域重点推进列屿镇山前村核电工程商营地、下港片区棚户区改造、XX县中心城区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工程等44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7.43亿元;
交通领域重点推进国道G357XX县下河乡世坂村至凤兴村(XX五中)道路改建工程等4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0.5亿元;
能源领域重点推进漳州核电、XX抽水蓄能电站、海上光伏项目等6个,年度计划投资111.15亿元;
农林水领域重点推进东南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山前中心渔港工程等31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7.4亿元;
社会事业领域重点推进县医院整体迁建、粮食仓储改扩建等25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81亿元。依托市、县两级项目前期办,用好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2.0平台,围绕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投向,聚焦三大重点产业、片区开发、城市更新、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分行业、分领域策划生成项目,千方百计争取进规入盘。跟踪推进上报的16个专项债项目、资金需求22.48亿元,重点保障漳汕高铁、中心城区污水治理提质增效、中医院整体迁建、顶溪片区安置房等重大项目专项债用款需求,提升专项债支持项目质量。

(三)着眼生态宜居,提高城乡现代化水平

加快城市提升。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加快推进陈政路、绥阳路等2条道路“白改黑”改造提升,争取尽快确定设计方案和推进项目开工建设;
结合老旧小区和农贸市场改造,捆绑策划生成专项债工程包,将宝中路、宝塘里中路等老旧街巷提升改造项目纳入改造计划;
实施云陵镇、莆美镇辖区内未硬化路面的硬化工程,分三批进行,第一批计划完成3.5万平方路面硬化;
实施智慧停车,推动施划停车位向背街小巷延伸,缓解停车难问题;
对城区主要道路和背街小巷进行全面排查,及时修复破损路面;
扩大人行道护栏及障碍墩建设范围;
全力推进主城区空中缆线整治,不断优化城市环境。二是推进市场秩序提升行动。集中开展农贸市场环境秩序提升整治行动,对破损垃圾桶、消防面板、老旧公益广告、公共设施进行集中更换,加大对市场内乱堆杂物、占道经营、车辆乱停放、飞线充电、空中三线等不文明行为的整治力度,市场内活禽摊档实施存栏、宰杀、售卖区域“三分离”。三是科学编制实施中心城区及乡镇(开发区)总体规划。加快拆出空间、建美形象、补齐功能、留住记忆,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和宜居度。坚持“东进南连北承”,实施“大城关”战略,加快融入漳州南部都市圈。聚焦中心城区,集中力量推进顶溪-中柱、将军大道以西等重点片区开发,努力把县政府周边片区塑造成为城市形象高地。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深入开展“十镇百村”试点示范三年行动,抓好1个2022年度省级实绩突出村(客寮村)和11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持续打造“泮坑棪树线”“下河坡兜线”“礁美荷东线”三条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线路,以点带面促进资源整合、产村融合、业态升级。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实施国道G357线改造工程,加快道路“单改双”,完成农村路网提档升级工程20公里。

科学谋划低碳路径。有序发展核蓄产业,重点服务推进核电1-2#机组、XX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力促核电3-4#机组2023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争取马铺抽水蓄能项目列入上级规划且建设时间排序靠前。积极发展光伏产业,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推动陈岱渔光互补集中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打造结合核电温排水区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示范基地项目,争取明年获得建设指标并开工。

(四)坚持改革创新,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完善全县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平台。围绕“刷脸”服务应用、“套餐式”便利服务、“集成式”便民服务、“一站式”惠企、“适老化”改造、“无纸化”办事等方面,持续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提升政务服务全流程数字化、便利化、智能化水平。全面践行“妈妈式”服务理念,落实好“企业家沙龙”机制,持续开展“百名干部挂百企”帮扶活动,搭建政商有效沟通平台。持续推进信息归集上报工作,提升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质量。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依托省、市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平台,完善我县隐性壁垒破除协调机制。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持续推进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实现“一表申请”“一件事一次办”。推进基层行政服务中心“三集中、三到位”规范化管理,推动“一门”“一窗”“一章”“全程代办”四项改革。

(五)坚持人民至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教育方面,加快莆美幼儿园二期工程、莆下、南湖、火田岳坑等4所公办园建设,力争全年新增学位90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7%。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陈岱小学、东厦浯田小学及列屿中学升级改造,创建一批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和“乡村温馨校园”。持续抓好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实施一中新校区、职业技术学校迁建等项目,推进第三实验小学项目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方面,加快推进4个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推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XX县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公共卫生服务与传染病防治应急项目开工建设。养老方面,设立1所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4个长者食堂。积极引导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以及其他有条件的适龄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持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住房方面,加快推广保障性租赁住房,探索将中低收入居民、无房外来务工人员、新市民等群体逐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保供稳价方面,加快粮食仓储改扩建和物流中心项目,完成全县储备粮轮换计划约1.18万吨和100万元县级救灾物资采购任务;
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年 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

深化平安XX建设。深入推进全国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提升县域社会治理能力,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和我县99条具体措施,开展危化品、自建房、道路交通、景区、非景区景点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持续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防、海防、双拥共建和退役军人优抚安置等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健康发展。

以上报告,请审议。

推荐访问:(7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汇编 国民经济 草案 汇编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fanwendaquan/youxiufanwen/10924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