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7篇(完整)

时间:2023-11-01 13:08:03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2023年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近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

2023年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近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7篇,供大家参考。

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7篇

2023年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篇1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等十条内容。这部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的新“公民十条”,为规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提供了实践标准,也让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仅仅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凝聚社会共识,让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因此,推动公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自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势在必行。

  首先,规范生态环境行为,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此次新“公民十条”中提到的,“了解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和信息”“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等内容,都是强调对公民的环保责任感培养的重视。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能让每位公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生态环保中的角色和责任,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生态环保责任。

  其次,规范生态环境行为,要守底线,争高线。对新“公民十条”中提出的,如“不露天焚烧垃圾”“不随意倾倒污水”等底线问题,我们要时刻警醒自身,面对生态环境和能源使用的问题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停留在一时一刻,而应久久为功,这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环境保护的道德高线。比如,倡导“合理设定空调温度”“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等,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规范生态环境行为,要多方合力,更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规范的执行除了依靠公民个人的自觉意识,也需要相关部门从具体实际出发,提高公民参与生态环境行为的积极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态问题,积极主动宣传生态知识,通过组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带动更广泛人群参与到生态环境行为规范中。同时,每位公民也应有主人翁精神,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不文明现象或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向有关部门举报,从而共同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总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全民行动起来,各尽其责,自觉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承人,为美丽中国建设汇聚更多力量。

2023年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篇2

  永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确保顾及长远、世代公平。******关于“永续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体现了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为确保中华民族世代相承和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强调,我们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必须站在全局、整体和长远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强调,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水危机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必须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改善,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资源和空间。

  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青年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决定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党始终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寄予殷切期望。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青年必须坚定信念、真诚奉献、埋头苦干,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019年8月21日,******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考察时强调,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9月1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21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保护好黄河、长江和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让中华民族永葆活力的重大举措。守好长江一江清水、确保黄河安澜、保护“中华水塔”,既是守护好国家的生命之源和中华文明摇篮,又是留下惠泽子孙万代的幸福河,实现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

  2021年9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紧迫和最突出的安全问题之一,生物安全风险对人民生命健康、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严重威胁和挑战。我们必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确保把生物安全、生命安全的钥匙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载体,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来说,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也不是一个要权衡守得住与守不住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的“生命线”和“安全线”。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023年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篇3

  荒漠化是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对中国来说,荒漠化防治在生态安全、区域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了“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为代表的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中,中国走出了荒漠化防治的“中国路子”,贡献了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地中的1/4,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贡献。然而,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荒漠化防治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治理和中等治理占比高,尽管植被盖度得到大幅提高,但治理区生态系统尚处在恢复初期,结构和功能低而不稳,在人为活动和气候因素叠加影响下,极易反复,不确定性很大。

  近年来,大量沙区植被退化、固定沙丘活化现象的发生,说明荒漠化防治还有许多路要走。中国目前还有一部分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保护利用不当,很可能会发展成荒漠化土地。

  中国荒漠和荒漠化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除部分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外,应充分重视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作用,不应一味地追求高森林覆盖率。东部沙区应以恢复灌木和草本为主的半荒漠草原、草原植被或疏林草原为主要目标,西部沙区应以半荒漠和荒漠植被为恢复目标。在生态系统恢复方式上,应以封育保护、人工促进生态修复为主,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大规模的扰动。

  在荒漠化防治成效的评判标准上,应避免单纯将森林覆盖率、植被盖度等简单指标作为考量依据,还应考虑土壤等情况。自然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消除后,会有一个短期内迅速增加和快速恢复的现象,植被盖度等特征在短期内会发生明显改变,但在长期的退化过程中,土壤系统恢复性演化过程滞后于植被,其恢复要经历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除气候变化外,荒漠化发生发展的核心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类活动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可承受的弹性范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并不能根治荒漠化。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应从生态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荒漠化防治,从因害设防逐步向全面改善生态系统质量转变,从植树造林向生态系统多种功能的恢复转变,由单纯治理向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转变,重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将自然荒漠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给大自然留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沙则沙。

  在长期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中,中国不但取得了生态治理上的巨大成功,绿色惠民的成效也十分显著。但也要看到,由于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差、沙区产业规模小、资源消耗性低端产业比重大等问题的存在,发展沙区产业,稳住荒漠化防治成效的任务还很重。

  考虑到中国沙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坚持“小生产、大保护”的沙区产业发展方针,利用小面积的土地,采取集约化经营,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增强人口承载能力,从而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沙区产业发展中,应逐步降低高耗水的种养殖业比重,充分开发利用沙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特产品,实现农牧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沙区新图景。

  今年以来中国多次出现沙尘天气,提醒我们荒漠化防治还远未到额手称庆的时候。荒漠化防治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全球加强荒漠化防治合作。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不断创造奇迹的历史。在新征程上,中国也必将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荒漠化防治新奇迹,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重构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

  当前,世界各国已不再把粮食增产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唯一目标,而是越来越重视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发挥农业多功能性。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重构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集约化农田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之一。

  集约化农田长期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造成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障碍,如生产力下降、养分循环失衡、传粉能力下降、病虫害多发等。建设生态田园是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方法,通过农田生态系统整体设计和重构,协同增强集约化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控制、土壤肥力提升、固碳减排、水源涵养、侵蚀控制和可持续产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气候异常条件下抗逆缓冲能力,持续推进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促进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4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集约化叠加使全球昆虫丰度减少近50%和物种数量减少27%,欧洲野生蜜蜂和蝴蝶种群分别下降31%和37%。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加强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有益于持续控制农田有害生物、减少农业化学品投入、调节土壤生物群落、发挥农田多功能性以及保持农作物稳产高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多项研究表明,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天敌控害作用占40%以上,作物自身的抗性和其他生态因子的调控作用占45%以上,即天敌与抗性的综合作用超过80%。农业生物多样性支持害虫控制和授粉等多项生态系统服务。

  国内外实践证明,建设植被缓冲带、生态沟渠和乔灌草斑块等农田生态基础设施不但没有使粮食产量下降,而且因增加农业生物多样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升5%至1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5%至25%,综合收益提高10%至12%,实现集约高产、节本增效、低碳环保、农民增收的目标。自2014年起,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开展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农田生态强化关键技术研发、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持续进行农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动态变化的长期跟踪监测,集成创新“田内条带轮间作—田边生态廊道构建—田外非农斑块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在山东、湖北、陕西和天津等地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生态田园示范区,为集约化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田园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集约化农田生物多样性需多部门参与、多学科协同、产学研结合,加强规划,分步实施。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田园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行动计划,把集约化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田园建设阶段性成果吸纳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中。

  二是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关键技术研发。建设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农业野外科学试验站,针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长期跟踪监测。研究生物多样性与农田生态系统关系,揭示生物多样性对农田固碳减排、土壤肥力提升、面源污染控制等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创新集约化农田生态强化技术体系与技术模式,提出集约化生态农田评价技术方法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政策建议。

  三是开展生态田园系统设计与重构。在东北、西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创新集成集约化生态田园系统构建技术体系与技术模式,制定区域生态田园负面清单和技术规范,建设集约化生态田园示范区。

  此外,还需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推动集约化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创新公众参与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推动生态田园建设主流化。

2023年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篇4

  ——浙江省20年来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的实践探索

  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只此青绿”的浙江运笔,却浓墨重彩。

  循迹溯源。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目标是“用5年时间,对全省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05年8月,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把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更紧密结合起来。在同志的大力推动下,短短几年“千万工程”就取得显著成效,到2007年,浙江全省10303个建制村得到整治,其中1181个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斐然,影响深远,中办、国办和农业农村部先后发文推广。国内专家学者评价其是“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参观走访中国浙江村镇时深有感慨地说:“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从一省一域到全国示范、国际认可,“千万工程”深刻改变着中国乡村的未来,在新时代持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1.破题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

  自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初,浙江民营经济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当时的浙江,可以说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虽然集体和群众收入增加了,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后遗症也日益突出。这不但制约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反映日益强烈,以至于有群众调侃:“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据浙江省委农办摸排,当时浙江全省3.4万个村庄,只有4000个村人居环境较好,其余3万个村环境较差。

  对此,同志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浙江农民富,创业的人多,房子造得好,但浙江农村的污水、蝇虫、垃圾也多。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的“脏、乱、差、散”,既是村庄规划问题、环境治理问题,又是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农民生活消费习惯等一系列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长期重工轻农、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所形成的“病灶”。不过,想刹住几十年的发展惯性谈何容易。

  要中之要的发展问题,重中之重的解决好“三农”问题,难中之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每一个都很难。在2003年1月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同志明确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最迫切,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最艰巨,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最繁重。三个“最”字,凸显了发展任务之重、统筹兼顾之难。相较之下,孰轻孰重、如何平衡?

  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就做什么。

  2003年6月5日,恰逢世界环境日,“千万工程”在浙江正式拉开序幕。从今天回望过去,更能彰显“千万工程”是在“既要”“又要”“还要”中寻找平衡点的伟大创举,它在“矛盾”中找到了“共生”之法,在“对立”中提炼了“融合”之机,在“两难”甚至“多难”中明确了“最优解法”。

  2.解题像接力赛那样一棒一棒地接下去

  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要求,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迭代升级。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的内涵外延不断深化拓展,不仅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还激发形成一场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的社会革命。

  以净为底,深刻重塑农村人居环境。“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垃圾、污水、厕所“****”,强势打出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五水共治”和“四边三化”等组合拳,实施生态修复,关停“小散乱”企业,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积极探索建设“无废村庄”“低碳村庄”,从源头上彻底消除污染。目前,浙江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在全国率先剿灭劣V类水,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地区率先达标,森林覆盖率超过6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的“标配”。

  以美为形,不断提升村容村貌“颜值”。“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深入挖掘乡村人文景观,坚持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积极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示范乡镇、风景线、精品村和美丽庭院“五美联创”,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乡村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变化。经过努力,浙江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风景线743条、示范乡镇724个、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移村换景、村村见景”的美丽乡村“大花园”初步成形。

  以业为基,加速打开“两山”转化通道。“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把美村与富村结合起来,强力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深入实施“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行动计划、乡村产业“十业万亿”培育工程和“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推动“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经过努力,浙江累计建成82条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辐射带动478万农民就业创业。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83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491家、农创客超4.7万名、建成“共富工坊”6226家。如今的浙江,“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过半。

  以文为魂,持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等,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截至2022年底,浙江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25335个,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从省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日臻完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遍及城乡。

  以治为要,深度激发乡村善治效能。“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关键中的关键,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深度融合“浦江经验”“枫桥经验”“后陈经验”等,大力构建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目前,浙江全省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1643个,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90%以上,17784个村实行“一村一辅警”制度,18886个村建立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室,行政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水平达99.8%,村级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雪亮工程”精准定位,农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分别达100%。

  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同时顺应信息化浪潮,以数字化改革全面撬动未来乡村迭代升维。经过努力,浙江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53%提高至2022年的73.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全省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中心乡镇(街道)和社区全覆盖,农村幼儿园等级率98.8%、农村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73.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5G、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全省贯通的“浙江乡村大脑”等一批应用,绘就智慧互联、整体智治的未来乡村图景。

  3.悟题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

  “千万工程”的提出、实施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鲜活例证和生动缩影。我们要深刻领悟******情系人民的人格魅力和高瞻远瞩的领袖风范,深刻参悟蕴含其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总揽全局的战略远见。******一贯坚持战略思维,在浙江工作时就明确提出要跳出“三农”抓“三农”。在“千万工程”孕育之时,他就从加快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三农”工作的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地把“千万工程”定位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就要强化战略思维,不能就农村论农村、就环境抓环境,而要站在历史和全局的角度去把握,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去衡量,做到“举一纲而万目张”。

  重农爱农的人民情怀。******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千万工程”启动之初,就强调要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正因深深扎根在群众的心坎上,“千万工程”才被浙江农民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只有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理念,才能切实打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制约,从根本上**“三农”难题。******十分注重运用系统观念来推进“千万工程”,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来通盘考虑,将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因素“打包”考虑、一体推进,统筹兼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内容,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就要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把农村和城市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统筹考虑、统筹协调,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浙江工作期间反复强调要求真务实,到任浙江的118天里跑遍11个市、25个县(市、区),在深入调研发现问题、深度了解群众意愿、深层总结提升之前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千万工程”。“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强调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防止贪大求洋,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失落。20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成果。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重调查研究,更重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确保“千万工程”沿着科学的建设思路有序推进。

  久久为功的为政之道。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写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而要在前任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在浙江工作期间,同志出席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会和连续3年的“千万工程”现场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离开浙江后,他依然倾心关怀、倾情牵挂、倾力指导“千万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浙江不断把“千万工程”推向纵深。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就要保持一以贯之、一贯到底的战略定力,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把“千万工程”推向纵深。

  4.续题绘就新时代“千万工程”全景图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绘就新时代“千万工程”全景图,并不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应当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城乡关系和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当前中国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学深学透、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及其精髓要义,并结合具体实际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高位推动。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责任制和权责明晰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与考核机制。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优化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双向转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探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切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将“生态+”“旅游+”“互联网+”因地制宜地融入农业农村发展,千方百计壮大“美丽经济”,源源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农民主体、内在驱动。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将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

  坚持统筹兼顾、整体谋划。牢固树立系统思维,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经济大循环,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协同推进,“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数字乡村”统筹谋划,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五位一体”全程联动,努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坚持协同共建、要素集成。建立健全协同共建机制,实现政府、市场、集体和农民等多方力量的最佳组合、最佳配置,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通力协作的整体合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强要素资源保障,做到“千万工程”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项目资金、指导服务就配套到哪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良性循环。

  坚持精准施策、守正创新。立足本地人口“家底”、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发展趋势和农民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充分遵循城乡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建设思路。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千万工程”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成果不断放大。

2023年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篇5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颁布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重点沙区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同时也要看到,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深、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我国三北地区分布着全国84%的沙化土地和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有7个强风蚀区、34个风沙口和3条主要沙尘暴路径区,这里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的地区,是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攻坚区、防沙治沙的核心区,也是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科学擘画了宏伟蓝图、美好目标,又明确了作战图、路线图,既是动员令,又是宣言书。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坚决扛起防沙治沙政治责任和历史重任,为历史、为人民留下宝贵的绿色财富。

  保持定力走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这是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基本保证。我们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关于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创新防沙治沙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以规划为引领、以法治为基础、以工程为抓手、以政策为保障、以考核为导向、以社会为主体的防沙治沙格局,为全球荒漠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集中发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这是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主要抓手。******作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特别是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科学决策,明确了新时代“三北”工程的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这三大区域是防沙治沙的主战场,是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脊梁。我们要聚焦每个区域的重点、难点、卡点,抓住系统治理这一“牛鼻子”,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施策、精准施策,强化全要素保障,尽锐出战、整体作战,确保如期打赢三大标志性战役。

  持续用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这是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重要基础。“三北”地区能有今天的绿色来之不易,必须加大对已有成果的保护力度。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修复和荒漠封禁保护,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发挥林长制的利剑作用,加强森林草原湿地全面保护和休养生息,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严格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毁林毁草开垦、超载过牧等整治力度。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锲而不舍筑牢我国北疆绿色长城、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要求,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林草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迫感,抓好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筑牢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荒漠化地区来讲,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涵盖生态、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把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纳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相统一,充分发挥“三北”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三北”工程打造成为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示范工程,引领全球荒漠生态治理的标杆工程。

  构建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必须牢牢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形成大格局。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协调机制,为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严格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和防沙治沙责任机制作用。“三北”工程省区市和有关部门要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加强政策协同,拿出真招、硬招、实招,健全“三北”工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切实解决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的用水、用钱、用地等问题,协调解决区域性重要问题。

  打好用好贯彻落实组合拳。对标对表******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系统思维、求真务实,尽快修编“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编制“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对三大战役实行挂图作战和包片督导,合理配置和保障“作战”资源与要素,积极争取设立防沙治沙重大科技专项,大力推广甘肃民勤、新疆柯柯牙、宁夏白芨滩、内蒙古磴口等地治沙模式,在“三北”地区广泛开展防沙治沙学习培训。办好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讲好防沙治沙中国故事。

  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面对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用实际行动书写沙海变林海、荒漠变绿洲的精彩华章。加大先进典型、英雄模范的选树、宣传、表彰等力度,形成关注、支持防沙治沙的浓厚社会氛围,鼓励和引导企业、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参与“三北”工程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能吃苦、讲奉献、立新功的“三北”工程建设生力军。

2023年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篇6

  2023年6月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用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努力把******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深刻认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深刻、影响深远,蕴含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彰显了我们党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为三北地区防沙治沙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亲自部署召开座谈会,具有标志性意义。******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18年对“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继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实地考察防沙治沙情况,对防沙治沙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2023年6月6日,******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工作,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这标志着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进入到了巩固成果、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新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解决荒漠生态治理这一世界级难题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高度,必将载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册,开启人类防沙治沙的历史新篇章。

  ******赋予“三北”工程为国家重大战略,具有全局性意义。******指出,“三北”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要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件事抓好。这是我们党首次把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充分表明“三北”工程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战略价值更加凸显。“三北”工程从启动之日起,就始终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就始终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是保障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安全等重大战略的基础工程,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改善三北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伟大号召,具有历史性意义。******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1978年,为解决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决定启动实施“三北”工程,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的先河。45年来,“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三北”工程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迈入新征程,******高瞻远瞩、把脉定向,向全党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认识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怎样推进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等重大课题,为三北地区生态建设明确了新航标,提供了“金钥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探索解决人类一直面临的治沙难题,为民族永续发展守护好根和脉,这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代人的重大使命。

2023年7月生态类文稿7篇荟萃篇7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浙江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宏大工程。“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走出了一条别具浙江特色的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深化拓展、转型升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地探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积累了现实经验。从“千万工程”中深刻把握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思维,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践行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事关民族复兴与永续发展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本质进行全面性分析与整体性把控,进而形成的一种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结合的理性思维活动。其目的是在把握全局、驾驭全局中追求整体利益,从而达成某一战略目标或价值追求。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环境污染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判断和决策。“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在历届浙江省委20年的接续奋斗和全方位的战略擘画中,构建起了“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深刻体现了战略思维的重要意义。

  “千万工程”在顶层设计层面以“建设生态省”“八八战略”“绿色浙江”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引领,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与全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内涵;在底层逻辑层面,立足于“人化自然”的本体论以及“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认识论高度,指明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发展前景层面,强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起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绿色经济运行体系,逐步形成全领域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这一系列部署不仅实现了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的统一,同时也从整体性与长远性角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战略擘画,构筑起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思路,为新时期我国更坚决地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了战略支撑。

  2.注重整体推进与协同治理的系统思维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如何构建起“人—自然—社会”共建共享的社会行动网络,是一项纷繁复杂、任务艰巨的综合性工程。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贯穿于南水北调、大江大河治理、能源结构调整工作等方方面面,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科技、法制等多种手段,在整体性把握中顺应生态环保的内在规律,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与综合治理,构造和谐共存、互惠共生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在推进“千万工程”的实践中,针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认为“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因而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出发,挖掘具有更大生态红利和民生福祉的循环经济产业与生态效益工程,在以点带线、连线成片中探索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提升、全域美丽的新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利”。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碎片化与非均衡性矛盾,******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深刻透彻地阐明了生命共同体各要素之间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关系,说明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必须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权衡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合理配置,因时、因地、因事统筹规划,在不断推进各要素的均衡优化布局和科学高效利用中找到最优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3.统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一种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思维,其关键是使用“两点论”“重点论”并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不仅是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高度统一关系的生动概括,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具体应用。******始终坚持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立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突破了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两难困境,指明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实现的基础和归宿,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长久保持的物质保障,只有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其二,立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囿于“生态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抽象议论,也不拘泥于“先发展后治理”的窠臼,强调将“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消耗转化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力求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三,立足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摒弃了以牺牲自然生态效益谋取一时一域经济增长的生产观念与做法,将自然生态环境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以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环境,在两者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双赢。

  4.恪守生态红线与绿色发展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强调以事物发展的最低点或最坏结果为逻辑起点,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争取最大期望值或最好的结果。简言之,底线思维是坚守底线和谋求最理想目标的辩证统一。生态文明建设要实行严格的管理限值与空间边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与资源利用上线,从根本上防止质变的发生,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我国实行最彻底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建立了刚性尺度。

  总结“千万工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的底线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调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的基础性地位,指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必须将生态环境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其二,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指明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是“河川之危”“水源之危”“生存环境之危”,更是“民族存续之危”,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优先”与“底线”地位,防止其“遭受不可修复的损伤”。其三,要求党员干部要将生态红线作为自己的政治底线,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员干部“政治生命中的胎记”,并在思想上明晰,只有将绿色发展的“底线”铺垫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只有将生态优先的“红线”勾勒好,才会阔步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好地恪守生态红线与底线指明了方向。

  5.强化刚性约束与执法力度的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一种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问题,并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律规定付诸实际的认识活动。******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因而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浙江在统筹落实“千万工程”的实践要求时,一方面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的刚性法治思维贯彻到底,建立起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地方性法规,使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另一方面增强立法的协调性与系统性,从多角度构建起多元主体共治模式与全民守法共识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企业及社会组织为辅助,共同搭建形成了崇尚法治的乡村良治新风尚。同时,针对生态治理“新官不理旧账”“人来政改,人去政息”等推诿扯皮的官僚主义现象,制定了相应的生态环境监察与问责的法律法规以及“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同步推进督查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实行“党政同责”与“一岗双责”,倒逼干部成为生态环境的“守门员”,从而实现了国家法律法规与党内法规的有效衔接。

  6.树立超越陈规与开拓创新的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方法。整体而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题的主要思路为:在思想上,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式,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陈旧观念和GDP崇拜意识,阐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非对立关系,强调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在价值尺度上,以承认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基础性作用为前提,将民本思维作为思想底线,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阐明生态文明建设“以谁为本”“以谁为主”的基本问题;在实践理路上,严格遵循“谁污染、谁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环境保护目标责任”“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等政策制度,深入实施绿色消费革命、经济发展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积极探索环境治理与监管手段的信息化、多元化与智能化,寻求以科技发展引领生态治理的新思路;在方法指导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破除孤立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倾向,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华文明发展史与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史中来考量,以整体性、全局性观念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整体性把控,从而推进了“千万工程”的迭代升级与延续升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必须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对“千万工程”重要批示为遵循,以超越陈规、开拓创新的创新思维,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中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协调推进注入不竭动能。

推荐访问:文稿 荟萃 生态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fanwendaquan/youxiufanwen/10465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