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10篇

时间:2023-09-23 15:40:05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同志们: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分析把握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今年工作。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同志们: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分析把握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今年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10篇,供大家参考。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10篇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篇1

同志们:

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分析把握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今年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今年省委会的第一次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守盛书记和家毫省长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全国农业、扶贫等会议的贯彻落实意见。今天家毫省长亲自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下午金龙副书记还要作总结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两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过去一年“三农”工作,清醒认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克服自然灾害频发和经济下行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总体向好,稳中有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单,为全省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粮食总产再次突破600亿斤,增产15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1/6。生猪出栏6220万头,同比增长5.4%。猪、牛肉类产品出口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出口达8.5万吨,创汇5.12亿美元,跃居全国第一位。油菜、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农产品产量均有增加。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7%,增加值增长4.6%,为近五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等新型业态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实现经营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709.96亿元,增长3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60元,增长11.4%,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2、现代农业发展持续加快。“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和“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顺利实施。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全省累计流转耕地1380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547.3亿元,增长9.8%。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亩产1026.7公斤,四期攻关目标提前一年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4.6%,粮食“危仓老库”改造超额完成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林业生态保护利用、气象预测预警等取得明显成效。

3、农业基础建设持续增强。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0亿元,洞庭湖治理、涔天河水库扩建、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战胜了多次暴雨山洪和沅水流域超标准洪水,实现了防汛抗灾工作目标。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8320公里。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到99个县。完成营造林1347万亩。新增沼气用户5.8万户。长株潭地区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稳步开展,湘江流域禁养区规模养殖退出工程进展顺利,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粮食、供销、气象为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4、农村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3万家,114家合作社进入国家示范社行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新进展,沅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初见成效,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扩大。中部林权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行。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启动。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扶贫机制创新力度加大。

5、农村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205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274个村。解决了36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新增农村低保对象60万人。开展了新一轮农村民居改造、村组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灌渠修整、村庄绿化美化。水库移民后扶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能有这么好的局面,主要得益于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省人大、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得益于省直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在此,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三农”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决不可忽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形势时指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两个“天花板”、两道“紧箍咒”。我省“天花板”的情况和全国一样,“紧箍咒”比全国还要紧。具体表现在: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更紧。人均耕地少,只占全国的2/3,而且,污染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环境压力达到极限。二是生产和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棉花种植需调整优化。我省口粮生产没有问题,但饲料粮主要靠外调。三是农业要素成本快速增长。稻谷、生猪、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下降。四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青壮劳动力已大量进城务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今后还有大量青壮劳力转移就业,“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增加。前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镉米舆情风波,给我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当然,我们在看到问题和严峻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实现转型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好,增长潜力比较大;新型城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二、三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等等。面对这些机遇,因此新常态下湖南农业不能有任何闪失,发展不仅不能减速,而且还要稳中有增。农业上不去,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速走低、物价走高的不利局面,改革发展就会失去支撑。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明确今年“三农”工作的任务和重点,努力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新跨越

今年全省“三农”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三农”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以提出的“五新”要求为统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用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合作化,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善农村环境,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具体目标: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是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关系,真正从指导思想和发展的路径上,由过去的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物质投入为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上来,由生产导向型转到消费导向型上来,促进“两型”农业加快发展。

1、在稳定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能上下功夫。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生产是我省的优势。调结构、转方式,必须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决不能把我省粮食生产的产能调减了,决不能把我省粮食生产的优势调没了。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基础在地,关键在技,核心在人。要坚守5655万亩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着力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要用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开展种粮补贴改革试点,将新增补贴向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另一方面要调动县市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抓粮的积极性。中央已决定“实施粮油生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各县市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充分认识,抓粮食生产也是抓财政增收,抓转型发展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生猪也是我省的优势产业,要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实现稳量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牛羊草食动物、水产、油料、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提高主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2、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新常态下调整农业结构,必须拓宽视野,实行“四化”联动、城乡互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拉动,优化一产业,做强二产业,加快发展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一产业。要在优化区域布局、产业、产品结构上做文章。进一步明确洞庭湖生态农业经济区、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湘南特色农业区、大湘西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农业区四大区域功能定位,明确各区域优先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产品及项目,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优势产业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打好特色牌,形成各具特色、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产业和产品。做强二产业。以两个“百千万”工程为平台,加速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重点打造粮食、畜禽水产、果蔬、林产、茶叶等千亿产业。关键是要把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抓上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突出培育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发展三产业。着力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生物质农业、休闲生态旅游农业,传承农耕历史文化等多种功能。完善粮食收储体系,推进“智慧粮仓”建设。加快培育农村冷链物流、农产品期货交易、农超对接等农村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电商、物流、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互联网农业发展,用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

3、在加速实施品牌战略上下功夫。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未来竞争是自主特色品牌的竞争,谁拥有了自主品牌,谁就把握了未来细分市场,也就把握了经济发展主动权。美国之所以能主导世界经济,主要是90%出口额来源于品牌经济。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在全球100个有影响力品牌中,我国只有1个(华为),出口商品大多是贴牌和代工,赚的是血汗钱。我省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却是农产品创汇弱省,尽管肉类、茶叶外销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出口大多靠转口贸易,靠卖原料,在国内市场影响力也不大,关键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因此,各级特别是各县市区要下决心,加速实施品牌战略,把打造农产品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制定和完善品牌培育保护政策,着力创建高知名度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品牌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推进特色县域经济县、“135”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有品牌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动县域加工业向园区集中,特色产业围绕品牌集群发展。要认识到,抓品牌建设,既是抓硬实力,也是抓软实力。今后看一个地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效,评价县域经济的影响力、竞争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是否培育和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4、在科技创新驱动上下功夫。突出种业科技创新,加大超级稻、优质稻、生猪、油菜、油茶、茶叶、竹木等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快水稻、油菜分子育种平台建设,巩固水稻育种及栽培配套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继续加强农业配套组装、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机械研发,大力推广适地适业、安全高效的新农机,加快水稻农机农艺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及林果业机械化水平。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支持农林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实行创新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科研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平台、人才、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行动,开展精准式与多极化相结合的全方面配套服务,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5、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下功夫。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和技术管控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以粮食、蔬菜主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为重点,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大畜禽屠宰监管力度,省里已将畜禽屠宰职能划转省农委,各地要抓紧抓好职能移交工作,做到无缝对接。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强化基础建设,增强农村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从源头抓起,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治水。要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加快构建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用三到五年时间,将我省重点防护区整体防灾能力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以上,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涔天河灌区、莽山水库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洞庭湖和“四水”流域综合治理,解决“”国家规划内和洞庭湖区省级规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治山。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由一般造林绿化转到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建设上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实施森林资源禁伐减伐三年行动,进一步加大“裸露山地”绿化攻坚力度。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切实加强“四水”源头水土流失重点防御,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激励机制。治地。实施农业生产环境治理“三同时”制度,着力强化农业环境治理和保护。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落实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抓紧抓好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逐步扩大耕地修复治理规模;做好“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养殖区划定工作,稳步实施湘江流域禁养区生猪规模养殖退出计划。严格城镇和工业“三废”排放管控。开展农业环境容量评价,完善并严格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快发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大力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清洁低碳进农家、有机生态进农业、绿色环保进农村步伐。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三)坚持“两手”发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手发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要发展家庭经营促增收。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引导农民闯市场,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二要引导农民创新创业促增收。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完善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稳定就业,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环境条件,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三要增加农民财产权能促增收。强化村级“三资管理”,落实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盘活现有农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发展多形式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能力。按照依法有据、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原则,切实抓好浏阳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房、林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综合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非经营性集体资产,探索建立统一运营管理的有效机制;对经营性资产,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努力实现折股量化,让农村集体每个成员获益。严格村级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财务审计,有效防控农村基层腐败现象发生,确保村级财务安全规范运行。四要落实惠农政策促增收。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要及时足额落实到村到户;继续加强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发展农民合法权益。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总的方向是,“三权”分置、稳定放活,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要守住“三条底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动摇。当前要抓紧抓好三件事:第一,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能搞大跃进,不能下指标,不能搞一刀切。第二,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和服务业。“老板下乡”应该是带动老乡,而不是代替老乡。要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明确上限控制,严格准入门槛,加强监管,防止“非粮化”,严禁“非农化”。第三,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的原则,今年在基础条件具备的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工作,长株潭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的19个县市区,要整县启动;其他县市区分两年做出安排,确保20**年基本完成确权任务。农村承包土地确权,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范围。各市州、县市区要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从现在起,全省各地要充分利用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时机,全面开展土地确权入户调查核实工作。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着重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户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动摇了以农户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就动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基础。坚持农户家庭经营,要注重支持种田能手、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承包农户的升级版,是我们今后支持发展的一个方向,家庭农场搞多大的规模比较适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当前我省有种粮大户14万多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培育家庭农场要从这些规模种养大户中抓起。二是加快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意见》,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鼓励发展农民合作联社。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密切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多元主体为支撑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多元主体投身农业服务行业。

3、切实抓好水利、国有农林场、供销合作社改革。要继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和精准补贴机制,简化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和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国有农场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明晰国有农场资产权属关系,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推进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功能定位,抓好国有战略储备林建设;认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深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大力实施“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基层社改造,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服务“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要用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要素平等互换、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实行城乡建设两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百城千镇万村”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美丽乡村。今年重点整治4000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建设300个美丽乡村。现在财政、农业、住建、环保等部门均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专项经费,要统筹谋划,整合资金,分期分批,连片推进,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新农村要像新农村,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更加注重古村名镇的保护,守住老祖宗留下的已为数不多的宝贵遗产,传承农村文明。真正做到,既重视生产发展,又重视文化发展;既重视村庄建设,又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要切实抓好扶贫攻坚。坚持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全面落实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今年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把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精准帮扶、进退有序的工作机制,对8000个重点贫困村实行驻村帮扶全覆盖。织好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义务教育“四张网”,重点推进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户”,实施好特色产业、安居、雨露计划等重点扶贫工程,创新扶贫金融服务方式,扩大扶贫信贷投入规模,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探索社会扶贫新模式,继续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进一步完善移民后扶政策,大力推进移民产业建设,改善特困移民居住条件,依法推进移民安置工作。

春节临近,当前要做的工作很多,有几件事我强调一下。一是尽早启动“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省直农口和涉农关部门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深入调查研究,注重谋划一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措施、重大项目,并及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争取国家更多支持。二是抓紧抓好“三冬”生产。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造林绿化,抓紧抓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森林防火,严格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不出大的问题。三是切实做好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和农村维稳工作。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走访农户,做好困难群众过冬和节日生活安排,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和谐稳定,让全省人民群众过一个安定欢乐祥和的春节。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的***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的大旗,凝心聚力,创新进取,苦干实干,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开创新常态下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篇2

同志们:

按照这次会议安排,我就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专题发言,重点讲 8个问题。这次会议属研讨性质,有些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大家在学习研讨中借鉴、参考。

一、 怎样认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有关专家在研究“”规划时指出,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希望点在农村。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党的**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锦涛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对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是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指南,这一重要论断必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怎样从锦涛的“两个趋向”的论断中,分析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征极其农村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我想要把握以下五点;

一是“多予、少取、放活”是新阶段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主要取向。2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许多东部沿海省市已经超过3000美元。这表明我国从经济总量规模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目前,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4.6%,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85.4%,占主导地位,农业份额逐年下降。到20**年,农业各税在全国各项税收中所占比重已经降到4.4%以下,这表明在历史上占大头、曾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农业税,对当前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已到来。目前,虽受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距全面大规模反哺农业还有一定差距,但“多予、少取、放活”是这一时期国家农业政策的大势。国家将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基层公共服务方面的倾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现在,各个省市已基本取消了农业税收取,这一税收重大政策调整,标志着工农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二是农工贸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对工业、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工农发展、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协调推进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过去传统农业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它的使命是为解决人们温饱和工业化发展提供原始积累;过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立,农村、农业、农民是一个经济循环系统,城市、工业、市民是一个经济循环系统,城市和乡村分治,农民和市民分隔,农业和非农产业分离,传统农业是自我封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呈现出工、农、贸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三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入城镇经商务工,这是一个重大的就业结构性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会发展中对良好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农民就业观念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动的动因也发生很大变化,农民外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由过去一人进城到现在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由离乡不离土到离乡又离土。有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将继续呈现农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加的基本态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也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收入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收入增长的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经接近一半;工资性收入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0%多。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逐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四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开放度也日益提高。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加产量、保证供给,往往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往往很难顾得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各国农业联系更为紧密,农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引进资金、技术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使我国农业发展更加直接地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严峻挑战。国际农产品生产的丰歉、价格的高低、品种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往往直接影响和冲击着国内的生产和市场。科学技术成为农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为增加农业品国际竞争力,农业产品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越来越重要,现在国家已确定在100个区县进行农业标准化试点。

五是伴随农业市场化发展,农村各项配套改革进程加快。现代农业是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农业,农业本质内涵有了新的内容,农业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农业管理机制也要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农业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它是产业高度的融合,基本模糊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而我们现行农业管理机制大都是适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组建起来的,无论是对农业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农业的服务体系、流通体制以及农村的金融体制、税收体制、教育体制、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等都有不适应现代市场农业发展需要的地方,就是基层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也在进行新的探索。农村新一轮改革已全面启动,现在各地正在积极推进一免四改革,即乡镇免征农业税,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县镇财政体制改革、农村服务体系工作。农村金融体制、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也正在积极探索之中 。新一轮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思路更加明晰,改革的系统性增强,越来越触及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矛盾。

二、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方向和轮廓性的目标是什么?

我地处属丘陵山区,自然概貌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经济发展方向总体定位为生态经济区。在生态经济的大方向之下,我认为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走适度规模的高、精、特产业化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们前瞻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勾画一个非常远期的“生态农业、小康农村”的粗略轮廓是:

1、建成生态农业的核心功能区,三个不同层次的生态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各方面基础好,发展生态农业应该走高端路线、起引领作用,成为生态农业的核心功能区。按照这一高要求,我们应成为周边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加工销售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种苗供应中心和基地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群集,产业化科研实力雄厚,对周边生态农业发展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作用。属丘陵地带,一般性的大宗农产品无规模也无品质优势,比如优质大米、面粉、苹果、梨子等大宗产品的优质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北方。我们的优势是立体气候明显,物产种类多,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化应该走适度规模的高、精、特发展之路。应该是三个不同水平层次的生态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低端产业是满足城市“菜篮子”鲜活农产品需求的种养业;占主体的中端产业应是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而高端产业应是立足本地生物资源开发而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可以预见,生态经济区如果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定是生物产业。一些专家预测,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在21世纪20**年代席卷全球,它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将是历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不能比拟的。现在,美国、日本研究生物技术能够把我国的中草药加工萃取提成单个的药物元素,使中药配方真正实现定量化、标准化,克服了传统中药有益成分和有害成分一锅熬、一并服的弊端。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发展中医药,既是振兴中医药产业的希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山东沂源贫困县发展药材种植业,仅桔梗一个品种就年销韩国7000吨,创汇2800万元,农民户均增收20**元。可见,山区农业产业化开发种植加工中草药潜力无限。

2、农村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和标准化生产。按照小康标准的测算,人均收入要达到1000美元,现有农民人均0。8亩耕→←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收入标准,农民向城市转移、企业场主经营农业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现代农业必定是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基地实现了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和标准化生产;生产方式也必将是一系列市场主体间的企业化运作。农业市场主体不再是 “种田保肚子、务工盖房子”的传统农民,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场主、重专户将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同时,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将发生变迁,大量的农民非农化,农业公司、农场主、重专户将经营农村80%以上的土地等资源,形成以农业企业场主、农业产业工人组合起来的农村社会结构,农民概念将逐步消失。

3、建立起适应市场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市场体系、金融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大城市功能,建立起综合性农产品及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体系,农产品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业态发达,成为农产品及农资重要的集散中心。面对农业开发企业、农场主服务的科研、推广与教育体系三位一体,与产业化发展全面接轨,并实行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成为农业产业化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和新品种种苗供应基地。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信息服务组织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基层政府变过去直接抓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为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市场主体,依靠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工作重心转到抓公共服务上来。

4、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农村交通、居住、生态条件改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城镇体系、发达的交通体系,中心城镇建设和农村市政建设达到较高水平;青山绿水,生态良好,农村人口居住逐步改变散居状态,人口向集镇和村居民点聚集;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差别缩小,城乡人口互动、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以上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远期轮廓性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需要几十年的努力,但是,我们头脑里要有这样一幅理想蓝图,以增强我们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使行动更加理性自觉。

三、怎么把握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

市委*届*次全会研究了整个农村工作的目标、思路及措施,这里我重点谈其中的农村经济工作思路。农村经济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按部门、行业细分,有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有小城镇建设,有交通、水利水保、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农村改革、扶贫、计划生育工作等等。这些工作都是经济发展工作,它们贯穿起来的一条主线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三化”发展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三化”协调推进,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但是,“三化”发展也有一个重点和中心的问题。准确把握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就要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三者的关系,明确谁是当前的重点和中心。对我们贫困山区而言,我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三化”的中心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三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市场化为基础,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发展,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具有相同的任务,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业产业化又是催生农村城镇化的动力,只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育大量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城镇,农村城镇化才具有可靠的产业支撑和农民转移的就业空间,城镇化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实现健康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是“三化”中心环节,抓住了农业产业化,也就是抓住了“三化”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我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又是当前统揽整个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质也就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大融合,抓住了农业产业化,既抓住了农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又抓住了农业外部的工业、商业、运输业,也抓住了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配套改革,抓住了产业化也就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工作的纲。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这样那样的提法很多,我们镇乡的一些同志对农村经济工作总感到千头万绪,把不准、抓不住什么是牵头管总的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但是乡镇经济发展的主线,也应该是农口各部门服务、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发展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任务很多,需要各方面的配套很多,农口各部门工作也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总目标,根据职能职责找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在产业化发展总目标下,确定自身部门的工作规划和项目规划,否则,我们部门工作就会失去目标指引、偏离主攻方向。今后,我们要用产业化发展这根线把乡镇和农口部门的工作的串起来,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

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这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基地,探索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些模式。但是,回过头看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我市农产品做成产业并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影响的大概只有榨菜一项,粮油、柑桔、生猪、山羊、毛兔等在外都没有知名度和竞争力,产业化发展与江津市差距较大。江津就花椒产业一项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2400万公斤,产值近10亿元;他们开发出20余个系列产品,保鲜花椒、花椒芳香精油、花椒粉、花椒香水、沐浴液以及开发出的高级食用调味品、功能性保健品,出口到日本、欧美等地;江津花椒深加工项目是重庆及西部地区唯一列入国家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农业项目,江津还开发推出了系列花椒美食宴、花椒园观光旅游;江津花椒从种植到加工、从加工到销售、从研发到生产、从花椒生产到花椒文化环环相扣,各方面努力把花椒产业开发做到了极致。

我区过去柑桔种植规模也不小,但没有做成像江津花椒这样大的产业,对比起来,我感到有三点差距:一是我们缺乏抓产业化发展的坚韧劲。把一个农产品做成一个产业非常艰难,要锁定目标坚持不懈地抓。 90年代当柑桔市场发生变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时,我们没有顽强地去拼去挺,发展注意力很快掉头转向了其他,柑桔市场轻易拱手让给了他人;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乏技术研发配套。90年代,柑桔加工企业只有几家,产品开发水平层次不高,只有桔子罐头、桔汁水少数几个品种,产业链条非常单薄和单一,几乎没什么抗市场风险能力。而江津花椒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多达30 多家,参与开发的科研单位就有中国科学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重庆日化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形成了开发花椒的龙头企业群和科研单位群。现在我们开发柑桔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只有汇源一家,榨菜产业龙头企业也只有鱼泉一家红,加工环节可谓势单力薄;科技研发方面更是极不配套,产业开发水平始终提不上来。三是没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产业化,产业化机制及模式不适应贫困山区的实际。这可能是我们产业化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江津50万亩花椒基地,由种植大户和农业公司开发的有20多万亩,大户集约化种植面积近50%,形成了“公司+大户(业主)+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化模式。江津通过这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使全市5.96万农户、20多万农民土地流转而“农转非”,他们的产业化发展机制和模式需引起我们认真地分析借鉴。我们都知道农业产业化就是农、工、贸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连接成的利益链条,产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的市场化,前提是要农村市场主体发育成熟。普通农民市场观念淡薄,他们的行为是自给自足,是农业生产而不是农业经营;农民自身素质、生产规模、经营能力都不适应现代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只能是小农经济的主体,而不是真正的市场农业主体。公司(龙头企业)+普通农户,这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主体相加,是很难以融合加起来的。企业与普通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不可能形成紧密的利益链条,更不可能接成利益共同体,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农民便各奔东西。前几年,政府代表千家万户农民与企业签合同,或动员千家万户的农民与企业签合同,但最后没有一个合同得到实际履行,反映出普通农民绝不是市场经济主体,政府更不是市场经济主体,农业产业化不依靠市场主体推动是化不起来的。我们一些产业化基地生命力不强,主要原因就是基地发展依靠的是千家万户广大的农民,而江津花椒基地以公司、业主、大户等市场主体作支撑,基地的性质及效果就大不一样。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值得总结的地方还很多,但根本的是机制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坚定地走市场化之路。

五、结合实际,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模式是什么?

“公司+农户”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由于我们贫困山区农村市场化发育不成熟,农户、农民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这一模式不能简单套用。贫困山区产业化需要一系列市场主体链接,应实施“销售市场主体+加工市场主体+基地市场主体”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前几年,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多种实现模式。比如,原探索出了“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实现模式,在龙头与农户之间培育能够承担风险有经营实力的重专大户为利益连接纽带,通过抓重专大户为中心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重专大户是实现了由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转变的市场农业主体,这种模式是一种市场化发展模式。同时,在“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实现模式下,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发展产业化探索出了三种方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实行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基地的方式;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实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方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建基地的方式。为分类指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调结构,找到了有效途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这也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探索的一种实现模式,如李子产业就是这种模式。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能起到一定的利益连接中介作用,效果较好。但我们要认识到这种模式有一定的缺陷,由普通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社,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这种模式比单纯的公司加农户要好,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市场化模式,该模式在现阶段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只能是具有过渡性的作用。

综合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我认为产业化发展较好的模式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专大户(或农业公司)”。以大户为骨干发展产业化基地,以大户为主体建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发挥中介作用,组织大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经济合同结成经济利益关系,形成产、加、销的链条。这种模式是有实力的重专大户在专业合作社中起中坚作用,合作社发展有生命力;重专户发展靠合作社自我服务,而不是政府直接服务,服务重专户既对接又对路,重专户发展有活力。这种模式能够克服“龙头企业+大户”模式大户与企业缺乏中介、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又能克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基地一环市场主体缺位的问题。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专大户(或农业公司)”模式,基础环节是重专户,产业化具有坚实市场主体基础;关键环节是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群为带动,使产业发展走向一体化;中间环节是专业合作社,发挥专业合作社中介作用,提高产业链条的组织化。

六、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总目标如何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各项工作牵头管总的主线。围绕这一总目标、总要求,我们要改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维观念,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应产业化发展配套的新机制。我认为要抓以下几点

一是要建立适应产业集约化经营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向企业和大户转移、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现在农村的发展趋势。要实现产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在农民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实施土地使用“三权分离”改革:即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大户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这种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让大户或公司给农民当佃户,农民对土地长期法定的使用权保持不变,同时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并可在大户或公司土地上务工获取劳务收入,保持了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稳定。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政府推进这项工作,主要是为重专户或公司搞好利益协调,做好法律公证等方面的服务。

二是要建立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投入机制。农业投入是争取国家投入的一大块。无论是农业、扶贫、移民后扶还是中西部扶持政策都有农业产业化项目投入,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宏观管理,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此,要研究向谁投入,怎么投入的问题,农业资金如何捆绑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如何加强管理,预防项目资金流失的问题。当前国家政策性资金不是按产业来投入,由各个部门分散下达,如果各类资金没有一个总体目标和重点进行投入,若干年后我们的农业产业化是很难见到什么成效的。因此,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捆绑集中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非常必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就是要投入到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关键结点上去。一是要捆绑投入重点产业,根据项目轻重缓急,一个一个地扶持发展,促使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做出特色;二是要扶持龙头加工企业、产业化科技研发企业,增强加工环节的带动力和科技的推动力;三是要扶持业主大户和中介组织。即使是龙头企业争取的国家项目资金,也要明确向基地重专大户投入的比例。要加强对农业项目资金的管理,我们的部门及其乡镇不能吃项目资金,项目资金要由业主使用在项目上,项目资金管理费的比例不能太高;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及其项目业主资金使用监管,对实施农业项目的业主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严格考察其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带动实力,预防一些业主搞投机农业套取国家资金。

三是要建立市场化的科技、信息服务机制。产业化要在库区走高端路线,起领引作用,必须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现行科技服务体系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服务对象要由服务千家万户转向对龙头企业、重专户和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服务内容由过去对大田粮食生产的指导转向产业化种养项目和加工技术的服务;服务方式由过去的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由单一的技术指导为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服务体制由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分割转向三位一体。建立市场化的科技、信息服务机制,最根本的是科技信息服务组织市场化。从长远看,国家今后只承担基础性的农业技术研发,应用性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都要推向社会,由民间实体承担。因此,我们要着眼长远及早发展若干个市级农业产业化民营技术公司,出台优惠政策鼓厉政府部门的农业专家、技术科研人员领办技术实体,招商发展一批技术研发公司。**学院、**职业学院、医专、农科所今后都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可以整合资源并探索组建一些研发技术实体,加强食品加工、中草药种植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总之,农业产业化技术的研发一定要实现配套,在**区域抓在前、走在前。以后,农业政策性项目资金扶持发展种苗基地,都要由一定技术研发实力的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承担,政府确定的产业化发展大项目,也要与此配套扶持发展相应的科技服务公司,使产业化技术开发上一个台阶。

四是要逐步探索建立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的领导机制和考核机制。产业化强调一体化,领导分工也应该是农工贸、产供销一起抓,做到一套锣鼓打到底。现行的领导分工从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条条分工,管工业的抓工业,管农业的抓农业,管商贸的抓商贸,这种领导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农口各个部门的领导力量、干部资源应该按照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进行整合。抓产业化决不是农办一个部门的事,农口部门不能抓农技的光抓农技,抓水利的专抓水利,抓扶贫的只抓扶贫,各部门都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己任,承担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任务。既要抓好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又要抓好市委、市政府布置的产业化发展中心工作,不但要牵头抓生产基地,而且要与工业部门配合抓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今后,市委、市政府对确立的重大农业产业项目,要探索建立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抓的领导工作格局。无论是对乡镇还是农口部门下达农村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也要围绕产业化发展来设置,重点考核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重专户的发展、以大户为支撑的基地发展,农口部门还要考核农业科技研发、服务实体的引进和培育,围绕产业化发展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等。

七、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基本思路是什么?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依法治村、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任务。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探索创新。组织部门在调查分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时,许多乡镇的同志都提到有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缺乏的问题、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村后备干部队伍缺乏等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存在,但不一定是主要问题,基层组织建设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观念问题。新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中的骨干到底是谁的问题怎么来认识。六七十年代是贫下中农 ,现在这支依靠力量、骨干对象是谁,怎么来定位;二是农村党员发展难问题如何突破。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党员队伍老化,据调查,合并后的村有三、四千人,每个村45岁以下的党员平均不足 20 人,除村支两委干部约年轻外,在家的绝大多数是五、六十岁左右的老党员,而镇乡机关驾驶员许多都是党员。这个现象绝不是一个党员结构不合理的简单问题,它关系到党在群众中是否扎根,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 。三是新时期农村工作任务转型、工作方式发生变化,怎么提高村级干部的能力素质。村组规模扩大后,干部工作量增大了;过去村干部与群众接触得最多、最具体的任务是税费征收,而现在税费政策是免征;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抓传统种养业转到推进农业产业化,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由过去政府包办转到群众一事一议。新时期村支两委发展农村经济、依法民主治村、维护稳定任务加强了,群众工作方式由管理型转向了服务型,村级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能不能适应成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问题。

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 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抓党建,以扶持发展重专户、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为突破口,强化农村党员队伍基础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机制为重点,推进依法治村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村级组织代表力、发展力、战斗力,努力把村级组织建设成为党和政府农村工作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前提就是要按照“****”的标准和要求,明确新时期党员发展对象及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骨干。我们认为新时期符合农村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农村重专户,重专户的经营模式代表了农村先进的生产方式,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先富带领群众后富的行动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他们是新时期“****”的代表者、实践者,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骨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赋予重专户这样一个全新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就能开启我们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维,找到基层建设的新思路。农村党员发展以“****”为标准,就是要明确把重专户作为新时期党员发展的主要对象,紧紧地把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专户群体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通过大力扶持发展重专户,壮大党员后备队伍,突破农村党员发展难题;通过把重专户培养为党员,把党员重专户培养为村干部,实现村组干部的重专户化,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为突破口,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能力素质。在新形势下,村级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工作方式由管理转向服务,由计划、命令式变为协商、示范式,推进这一转变,也必须充分发挥重专户作用。在农村对群众说百遍不如做出来看一看,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再好,重专户不认可很难落实,农村发展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往往农村重专户的号召力、影响力最强,村级组织以新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需要紧紧依靠重专户和以重专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协会,否则,对经济发展由管理转向服务就缺乏抓手。重专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村组干部实现了重专户化,村级组织阵地缺乏、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也不再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问题。可见,基层组织建设的抓手是发展重专户,农业产业化的抓手是发展重专户,扶持发展重专户是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重要结合点。现在,村干部的待遇逐步得到解决,农村愿当干部的人多了,这为推进村干部重专户化创造了好的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一思路,坚持标准、改善结构,切实把村干部这支队伍培养好、建设好。

八、怎样理解现行体制,如何从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上适应现行体制?

前不久,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分别组织人员到有关乡镇、部门对体制调整后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调研,总体情况是正常的,现行体制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调研中也收集到部门、乡镇对体制运行的一些意见,这些意见反映较多的是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客观存在,但有一个以什么角度认识的问题。任何体制都有利有弊,现行体制也只能是利大于弊,况且现行体制运行时间还不长,调整也不是完全到位,眼前存在的问题应该说都带有过渡性质。因此,怎样理解现行体制现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如何适应现行体制,有必要进行探讨。对此,我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1、现行体制刚刚运行,磨合调适需要时间,上下左右都要对体制增强信心、主动适应。过去老体制确实不顺,现在面对新体制又确实不适,但是,不适和不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改革的是不顺,需要调合的是不适。改革是迟早的事情,现在总算规范理顺了。新体制刚运行,虽然我们上下还表现出不适应,好比换了一双新鞋刚开始是有些蹩脚,这是正常的。新体制减少了一级机构,对干部安排使用确有难处,但从长远大局看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广大群众是支持、拥护的。现在,有少数同志对新体制表现出的不适应不能正确理性地对待,一些人把眼前暂时的不适应当作了长期永远不可解决的问题,一些人总是拿体制过去的长对比现在的短,还有一些人纯属是从自身利益得失的角度去认识现行体制的优劣,这些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是不对的。任何一个体制都是服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事情,发展抓不起来,什么体制都是虚的。发展关系每个干部的利益,发展良好的势头来之不易,各方面经不起折腾,我们无论现实对体制有多么的不适应,大家都要理解现行体制,热爱现行体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适应现行体制,在新体制下积极工作,推动发展。

2、人浮于事客观存在,转变作风关键要人人有事、很抓向上向外。目前,部门干部普遍工作量不饱和,行政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人浮于事的问题在一定时期都将存在。在部门干部一下减不了的情况下,怎样进行工作上的适应性调整,改善这一状况?我认为基本的思路就是要使干部人人有事干,加大向上、向外的工作力度。一个人无事就会生非,有事就有精神寄托,就会感到充实,使每个干部有饱和的工作任务,有事业发展的追求,干部队伍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机关管理工作不可能打“人海战”,那么把一部分干部组合起来专司其职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向上的争取,就是一个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的好办法。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工作非常考验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各部门不仅要抓,而且要抽出精兵强将专司其职抓,并坚持不懈地抓,这样才能把我们干部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和发展优势。各部门可以在保持干部关系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集合一部分干部组建招商办,安排招商工作经费,下达招商引资任务,使招商引资成为各部门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明年,我们要加大部门对招商引资的考核力度,使部门工作重心向抓经济发展转移,使部门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得到转变。

3、现行体制上粗下细,刹车容易启动较难,转变方式关键要弱化管理、强化服务。现在,市级机构和乡镇机构比较,确有头重脚轻的问题,市级部门有70多个,科室总数达700多个,而我们镇乡最多的内设机构才8个。如果市级部门重管理,70 多个部门700个多科室几千名干部要管住几十个乡镇简直太容易了,要想管好细好深就会有好细好深,想刹车就能很快刹车,那么乡镇就可能动弹不得。管理是少数人做的事,人多不是一件好事,而服务是多数人做的事,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变管理为服务,部门机关干部人多的问题就缓解了。部门以乡镇之难为部门之难,以乡镇之事为部门之事,几千名干部为基层服务、为乡镇服务、为所有投资者服务,上下齐心为发展着想、为发展服务,全市工作就变活了。现在市级机关一个大齿轮对乡镇一个小齿轮,小齿轮转不动大齿轮,乡镇来协调部门是非常很难的,只有部门转换角色为乡镇服务,上下工作才能顺利运转。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以前的体制实际是一个地级机构的运转方式,而现在实际是一个县级机构,地级部门是部门对部门的工作方式与县级部门对乡镇的工作方式完全不一样。现在,直面乡镇开展工作,抓工作光布置就不行了,有时可能还得手把手帮助乡镇才能完成,要把服务融于指导、管理之中。比如,要完善一个项目的手续,可能不是你审核乡镇,而是你要代他、帮他完成,否则事情就要拉倒。现在,乡镇到一些部门办事,乡镇的主要领导没来,部门接待的同志就认为是乡镇不重视这项工作,还拿脸色给办事人员。我认为这就是变管理为服务的观念没形成,工作方式没转变,乡镇来个科室负责人就不错了,就相当与过去来个局长办事,如果事事乡镇都是主要领导在跑,那就很不正常。乡镇到部门办一个事很难,我们一定要多理解、多体谅,对乡镇的事情要少说“不行”,多说行、马上办。一些程序该合并的要合并,手续该简化要简化,能变通的要变通,能快要尽量快。帮扶部门要多为乡镇搞协调,多帮乡镇跑跑腿,搞一些代理服务。乡镇同志到部门,部门要像乡镇接待你们那样接待他们,有笑脸、有问候、有开水、有便饭,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4、现行体制干部积压,干部资源周边难比,用活干部关键是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我市干部人数大大超过了一个市应有的编制数。干部许多非常优秀,过去在不同的岗位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理应该安排到领导位子发挥作用,但是,现行体制是庙小方丈多的实际,干部积压问题短期是难以消除的。几千名干部不是一个包袱,而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关键是要开发、用活,这对发展非常重要。我认为思路就是要拿出比周边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的选拔用人机制,营造一个干部积极向上、公平竞争、勇争一流的工作氛围。干部情况复杂,打括号就有几种,如果使用时讲阁平剪顺、注重平衡,是无法活起来的。现行体制下组织部门选拔使用干部,就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观,要重能力轻资历,重现实贡献轻旧历老帐,重创新实干轻“花拳绣腿”;我们一般干部也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成才要成长就要立足本职奋力拼搏,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等待过日子。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要从基础抓起,中层干部首先要做到能上能下,每一个部门、乡镇的内设科室负责人的选拔都要实行竞争,落实公开竞聘上岗。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这不仅指部门也包括乡镇,今后乡镇和部门干部就是任什么职享受什么待遇,正常的进退要与待遇挂钩,挂号干部待遇是体制调整特殊情况下出台的政策,今后要慎用。乡镇与部门干部的交流使用也要打破论资排辈,不一定完全按照级别对等的原则交流,一切以事业发展需要选定干部,一切看是否能胜任所交流岗位的工作需要。以后,每年部门与乡镇与企业要互派一批干部交流使用,个人工作关系和待遇可保留原单位,加大交流力度,使上下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能够尽快和拍相适应。

6、现行体制线多面宽,工作重心易于分散,必须强化经济中心、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发展。体制调整后,我们面对的工作更多了,面对的事务更杂了,在新体制下强调突出中心、突出重点、狠抓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内地与沿海在理解“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有很大的差距,沿海干部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靶心”,各个方面都围绕发展转、围绕发展抓;是任何时候抓发展不动摇,时时刻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重要的工作也要为经济发展让路,各个方面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而我们内地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把经济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其它工作排列之后,是按一、二、三排列,没有象沿海那样一个“同心圆”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排列。因而,在内地各行各业难以形成围绕发展转的工作格局,经济发展主要成了是经济部门的事,当上级布置一项重要工作时,完成突击任务又摆到了全局工作的第一位,这种对中心认识上的差别导致了我们行动上的差距。统一对经济发展中心的认识,就是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靶心”,无论是党建、zd、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总目标来开展,交叉汇集在经济建设这一点上,不能行成若干条平行线;要进增强咬住经济发展不放松的韧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集中精力抓发展不动摇,任何突击性的工作再重要也不能冲击干扰经济发展中心,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目标、思路不能轻易改变。同时要增强全市工作的系统性形成发展合力,工作思路要形成工农联动、城乡联动的系统性,增强市级和镇乡上下的系统性。各镇乡、部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都要围绕全市工作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来确定,绝不能各行其是,另搞一套。对重大的经济工作,各个部门要齐心协力打总体战,今后,市委市政府对各个部门镇乡下达考核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对经济发展任务的考核,弱化对非经济工作的考核,有些非经济工作可试行作为否定指标进行考核;对非经济部门下达考核任务,主要根据其职能职责配套服务经济发展来确定。比如发展重专大户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合点,那么就要把“村社干部重专户化”作为对组织部门的考核任务之一。整个考核体系先自下而上确立全市的几十项重点经济发展任务(重大指标、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后自上而下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进行分解,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只考核主要的一二项,通过考核指挥棒的调整,把方方面面的力量调动到集中抓经济发展上来。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篇3

同志们: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二届八次全会以及刚刚闭幕的全市“两会”精神,扎实做好今年全市“三农”工作。今天,我们利用一上午时间,集中精力召开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视频会议。刚才,长安同志做了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会后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大会还表彰奖励了20**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签订了20**年农业农村工作责任书,希望各县区各部门再接再厉,抓好落实。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抓主线,坚持“三化同步”

落实“三化同步”要求: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党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部署,是“三农”工作总体思路的进一步完善。我们要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切实贯彻“三化同步”要求。要坚持以工业化提升农业,在推进以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工业经济中更加注重加强农业基础;要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在加快“133599”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更加注重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力争“”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一个显著变化。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开好开局。主要预期预期目标是: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5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35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4%,达到5800元。

二、抓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要求,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定位为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带动和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今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施5+50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榆林定靖高速沿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成为全省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重点。目前“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构想和规划已经完成,计划投资55亿元,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榆林在全省农业的战略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已经成为陕西农业发展的新高地。

1、加快落实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整体规划。要按照全市现代特色农业总体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构筑好“东部林果、西部薯菜、南部杂粮、北部种畜、中部加工”四区一带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榆林“”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尽快做好专项规划,包括农业产业规划、移民搬迁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特别是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各县区各涉农部门一定要把国家和省市的投资方向掌握准,搞好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对接。规划既要宏观,又要在微观上便于实施和操作,特别是一些关系今后发展的指标问题,要站在有利于榆林长远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发展的需要和中省项目安排的需要,真正做到科学准确。

2、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步伐。要按照“三个三结合”:即在功能上实现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三结合”;在产业布局规划上体现一、二、三产业“三结合”;在推进机制上做到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和社会广泛参与“三结合”的要求,加大土地臵换、资金捆绑、力量整合力度,率先在定边和靖边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加快12个县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搞好示范、创造经验。

3、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培育工程,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要做强。就是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优化投资环境,支持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资本运营、技术合作等形式参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整合、提升和新建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形成产业优势。二要做优。对已经具有品牌影响、市场发展潜力大的124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对同类企业的兼并重组或联合提高,提高产业聚集效益。三要做活。市场是农业生产的“晴雨表”。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建设,加快建设绥德物流中心和神木、府谷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定边、靖边马铃薯、蔬菜两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在国内重点城市设立农产品外销窗口。鼓励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鼓励农村能人创办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或销售公司,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做活农产品市场。

4、加快提高农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要大力发展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从良种引进繁育、机械化耕种、集成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提高农畜产品的品质,依靠品质打造品牌。搞好以红枣节、马铃薯节、荞麦节等为主的农产品推介活动,大力开展农产品招商引资系列活动,大力宣传特色品牌,精心打造陕北羊子、榆林红枣、大明绿豆、三边荞麦等9大特色产品,着力提高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建设,打响榆林特色农产品牌子。

5、加快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技术支撑,就不可能有高效益。要加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不断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认真总结我市近年来高产创建的经验,不断扩大创高产的作物种类和规模,为全市大面积推广做好试验和示范。加强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行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为农民增收服务的能力。加强科技人员配备培训体系建设,增加基层科技服务人员总量,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较高素质的科技服务队伍。

6、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条件。20**年,我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69.7万亩,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家庭土地分散经营已成为我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化,促进土地逐步向种植能手、经营大户、龙头企业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抓核心,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始终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实现今年全市农民纯收入增长700多元的目标,必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要跳出“三农”抓增收,广辟农业农村外部增收渠道,狠抓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这个重点,着力提高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形成农民多元化增收格局。

一是抓就业创业。要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各县区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属地企业优先本地人员就业的政策,促进农民就业。

二是抓培训。要高度重视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市县每年筹集1亿元培训费的作用,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和“人人技能工程”,综合运用农民工培训补贴、“阳光工程”补贴、“扶贫雨露计划”等政策,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水平。

三是抓劳动力转移。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大转移”工程,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农民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等问题。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畅通用工信息渠道,搞好用工衔接,促进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确保全年输出劳动力62万人次以上。

四是抓惠农政策的落实。要进一步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要严格工作程序,坚持公开透明,严禁截留挪用,确保及时足额落实到户。

四、抓关键,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就水利专门出台的一号文件。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水利建设年,我们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水情和水利战略定位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形成重视水利的共识,营造全社会关注水利的氛围,凝聚各行各业支持水利建设、社会各界参与水利事业的力量,共同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要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找准自身发展水利与上级政策要求的结合点,谋划一批能够取得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的水利大项目、好项目,认真搞好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赢得水利发展的主动权。要主动和上级部门联系,宣传当地的水利资源、部门工作优势,争取项目,为全市“”水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建设重点水源工程。要认真协调推进王圪堵水库、榆神工业区供水工程和定边引黄续建工程管线主体工程建设,做好黄河东线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三要建设民生水利工程。启动新一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好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基本口粮田建设政策,积极争取省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续建工程。重点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认真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启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

四要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同时通过吸纳社会投资、信贷等方式筹措水利建设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

五要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加快节水技术改造,建立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开展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和节水型企业、单位和节水社区创建工作及节水器具推广工作。启动百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煤炭、石油和石化行业开展水平衡测试试点工作。

五、抓根本,全面推进农村民生建设

坚持各类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积极**农村入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创业致富难、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难等问题。

1、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要求。要认真抓好统筹城乡规划,完善全市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国民收入分配,促进广大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改革发展成果;统筹体制机制,推进金融、财税、就业、社保、户籍等制度改革;统筹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相互融合,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统筹社会事业,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统筹资源配臵,形成生产要素有利于流向农业农村的有效机制,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市民农民之间在政策上的平等。

2、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医疗方面:要总结推广神木、府谷等县的医疗改革经验,重点抓好儿童保健、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等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现行每人每年150元提高到300元。教育方面:实施教育百亿工程,建设中小学标准化学校55所,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45所,缓解孩子上学难题。文化体育方面:今年全市要完成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497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服务点建设,建设村广播室3000个,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目标。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个。社保方面:要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确保农村特困人口生活不出问题。

3、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扶贫移民板块推进战略,启动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和大保当煤炭开采区整体移民搬迁工程。理清扶贫思路,把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建房为主转向建设功能完善的社区,由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开发式、产业式扶贫,努力完成全年10万人脱贫任务。

4、认真落实农民进城优惠政策。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省委、省政府去年作出的重大决策。要以进城愿望最迫切的人群为重点,把推进农民进城落户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和重点镇建设等重要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对进城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统筹建设保障性住房及公共服务设施等,使他们进得来、落得住、过得好。全年力争完成12万农民进城落户任务。

5、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按照“建设中心村、撤并弱小村、消减空壳村、发展特色村”的要求,大力实施“千村推进工程”,今年重点建设工矿园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一村一品型、商贸物流型、企业帮带型、生态和谐型六种模式的新农村,每种模式培养3-5个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要大力实施大户战略,开展万元村、万元乡镇创建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充分发挥“府谷现象”的引导效应,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

六、抓领导,开创 “三农”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关键在领导、关键在干部,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完善工作机制。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要花更大的精力研究重大问题,解决突出矛盾;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靠前指挥,一线指导,狠抓落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强化大局意识,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农业农村建设,在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三农”工作新格局。

二是要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农口部门,会后要迅速的将今年的各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逐一落实牵头领导和包抓人员,切实将工作责任层层夯实。要围绕工作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权责清晰、有效管用的责任体系,明确目标,细化任务,严格追究,真正形成人人有担子、个个有压力的落实氛围,以严格的责任来保障工作成效。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选择基础好、见效快、立得住的样板,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集中打造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亮点工程。

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精心做好乡村两级党组织换届工作,把德才兼备、群众信任的优秀基层干部选进乡村领导班子,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要不断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维稳责任,切实维护农村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是要切实加强封山禁牧工作。封山禁牧对改变我市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要认清目前封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夯实各级工作责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力以赴巩固封禁成果,提高封禁水平,确保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对确保“”良好开局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农民群众,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为榆林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篇4

同志们:

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分析把握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今年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今年省委会的第一次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守盛书记和家毫省长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全国农业、扶贫等会议的贯彻落实意见。今天家毫省长亲自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下午金龙副书记还要作总结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两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过去一年“三农”工作,清醒认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克服自然灾害频发和经济下行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总体向好,稳中有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单,为全省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粮食总产再次突破600亿斤,增产15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1/6。生猪出栏6220万头,同比增长5.4%。猪、牛肉类产品出口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出口达8.5万吨,创汇5.12亿美元,跃居全国第一位。油菜、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农产品产量均有增加。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7%,增加值增长4.6%,为近五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等新型业态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实现经营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709.96亿元,增长3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60元,增长11.4%,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2、现代农业发展持续加快。“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和“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顺利实施。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全省累计流转耕地1380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547.3亿元,增长9.8%。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亩产1026.7公斤,四期攻关目标提前一年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4.6%,粮食“危仓老库”改造超额完成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林业生态保护利用、气象预测预警等取得明显成效。

3、农业基础建设持续增强。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0亿元,洞庭湖治理、涔天河水库扩建、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战胜了多次暴雨山洪和沅水流域超标准洪水,实现了防汛抗灾工作目标。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8320公里。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到99个县。完成营造林1347万亩。新增沼气用户5.8万户。长株潭地区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稳步开展,湘江流域禁养区规模养殖退出工程进展顺利,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粮食、供销、气象为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4、农村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3万家,114家合作社进入国家示范社行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新进展,沅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初见成效,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扩大。中部林权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行。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启动。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扶贫机制创新力度加大。

5、农村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205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274个村。解决了36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新增农村低保对象60万人。开展了新一轮农村民居改造、村组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灌渠修整、村庄绿化美化。水库移民后扶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能有这么好的局面,主要得益于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省人大、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得益于省直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在此,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三农”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决不可忽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形势时指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两个“天花板”、两道“紧箍咒”。我省“天花板”的情况和全国一样,“紧箍咒”比全国还要紧。具体表现在: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更紧。人均耕地少,只占全国的2/3,而且,污染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环境压力达到极限。二是生产和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棉花种植需调整优化。我省口粮生产没有问题,但饲料粮主要靠外调。三是农业要素成本快速增长。稻谷、生猪、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下降。四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青壮劳动力已大量进城务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今后还有大量青壮劳力转移就业,“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增加。前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镉米舆情**,给我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当然,我们在看到问题和严峻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实现转型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好,增长潜力比较大;新型城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二、三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等等。面对这些机遇,因此新常态下湖南农业不能有任何闪失,发展不仅不能减速,而且还要稳中有增。农业上不去,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速走低、物价走高的不利局面,改革发展就会失去支撑。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明确今年“三农”工作的任务和重点,努力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新跨越

今年全省“三农”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三农”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以提出的“五新”要求为统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用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合作化,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善农村环境,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具体目标: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是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关系,真正从指导思想和发展的路径上,由过去的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物质投入为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上来,由生产导向型转到消费导向型上来,促进“两型”农业加快发展。

1、在稳定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能上下功夫。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生产是我省的优势。调结构、转方式,必须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决不能把我省粮食生产的产能调减了,决不能把我省粮食生产的优势调没了。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基础在地,关键在技,核心在人。要坚守5655万亩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着力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要用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开展种粮补贴改革试点,将新增补贴向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另一方面要调动县市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抓粮的积极性。中央已决定“实施粮油生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各县市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充分认识,抓粮食生产也是抓财政增收,抓转型发展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生猪也是我省的优势产业,要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实现稳量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牛羊草食动物、水产、油料、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提高主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2、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新常态下调整农业结构,必须拓宽视野,实行“四化”联动、城乡互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拉动,优化一产业,做强二产业,加快发展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一产业。要在优化区域布局、产业、产品结构上做文章。进一步明确洞庭湖生态农业经济区、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湘南特色农业区、大湘西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农业区四大区域功能定位,明确各区域优先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产品及项目,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优势产业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打好特色牌,形成各具特色、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产业和产品。做强二产业。以两个“百千万”工程为平台,加速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重点打造粮食、畜禽水产、果蔬、林产、茶叶等千亿产业。关键是要把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抓上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突出培育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发展三产业。着力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生物质农业、休闲生态旅游农业,传承农耕历史文化等多种功能。完善粮食收储体系,推进“智慧粮仓”建设。加快培育农村冷链物流、农产品期货交易、农超对接等农村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电商、物流、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互联网农业发展,用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

3、在加速实施品牌战略上下功夫。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未来竞争是自主特色品牌的竞争,谁拥有了自主品牌,谁就把握了未来细分市场,也就把握了经济发展主动权。美国之所以能主导世界经济,主要是90%出口额来源于品牌经济。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在全球100个有影响力品牌中,我国只有1个(华为),出口商品大多是贴牌和代工,赚的是血汗钱。我省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却是农产品创汇弱省,尽管肉类、茶叶外销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出口大多靠转口贸易,靠卖原料,在国内市场影响力也不大,关键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因此,各级特别是各县市区要下决心,加速实施品牌战略,把打造农产品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制定和完善品牌培育保护政策,着力创建高知名度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品牌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推进特色县域经济县、“135”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有品牌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动县域加工业向园区集中,特色产业围绕品牌集群发展。要认识到,抓品牌建设,既是抓硬实力,也是抓软实力。今后看一个地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效,评价县域经济的影响力、竞争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是否培育和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4、在科技创新驱动上下功夫。突出种业科技创新,加大超级稻、优质稻、生猪、油菜、油茶、茶叶、竹木等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快水稻、油菜分子育种平台建设,巩固水稻育种及栽培配套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继续加强农业配套组装、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机械研发,大力推广适地适业、安全高效的新农机,加快水稻农机农艺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及林果业机械化水平。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支持农林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实行创新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科研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平台、人才、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行动,开展精准式与多极化相结合的全方面配套服务,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5、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下功夫。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和技术管控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以粮食、蔬菜主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为重点,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大畜禽屠宰监管力度,省里已将畜禽屠宰职能划转省农委,各地要抓紧抓好职能移交工作,做到无缝对接。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强化基础建设,增强农村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从源头抓起,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治水。要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加快构建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用三到五年时间,将我省重点防护区整体防灾能力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以上,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涔天河灌区、莽山水库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洞庭湖和“四水”流域综合治理,解决“”国家规划内和洞庭湖区省级规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治山。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由一般造林绿化转到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建设上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实施森林资源禁伐减伐三年行动,进一步加大“裸露山地”绿化攻坚力度。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切实加强“四水”源头水土流失重点防御,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激励机制。治地。实施农业生产环境治理“三同时”制度,着力强化农业环境治理和保护。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落实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抓紧抓好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逐步扩大耕地修复治理规模;做好“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养殖区划定工作,稳步实施湘江流域禁养区生猪规模养殖退出计划。严格城镇和工业“三废”排放管控。开展农业环境容量评价,完善并严格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快发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大力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清洁低碳进农家、有机生态进农业、绿色环保进农村步伐。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三)坚持“两手”发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手发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要发展家庭经营促增收。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引导农民闯市场,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二要引导农民创新创业促增收。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完善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稳定就业,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环境条件,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三要增加农民财产权能促增收。强化村级“三资管理”,落实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盘活现有农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发展多形式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能力。按照依法有据、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原则,切实抓好浏阳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房、林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综合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非经营性集体资产,探索建立统一运营管理的有效机制;对经营性资产,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努力实现折股量化,让农村集体每个成员获益。严格村级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财务审计,有效防控农村基层腐败现象发生,确保村级财务安全规范运行。四要落实惠农政策促增收。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要及时足额落实到村到户;继续加强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发展农民合法权益。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总的方向是,“三权”分置、稳定放活,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要守住“三条底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动摇。当前要抓紧抓好三件事:第一,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能搞大跃进,不能下指标,不能搞一刀切。第二,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和服务业。“老板下乡”应该是带动老乡,而不是代替老乡。要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明确上限控制,严格准入门槛,加强监管,防止“非粮化”,严禁“非农化”。第三,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的原则,今年在基础条件具备的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工作,长株潭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的19个县市区,要整县启动;其他县市区分两年做出安排,确保20**年基本完成确权任务。农村承包土地确权,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范围。各市州、县市区要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从现在起,全省各地要充分利用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时机,全面开展土地确权入户调查核实工作。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着重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户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动摇了以农户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就动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基础。坚持农户家庭经营,要注重支持种田能手、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承包农户的升级版,是我们今后支持发展的一个方向,家庭农场搞多大的规模比较适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当前我省有种粮大户14万多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培育家庭农场要从这些规模种养大户中抓起。二是加快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意见》,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鼓励发展农民合作联社。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密切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多元主体为支撑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多元主体投身农业服务行业。

3、切实抓好水利、国有农林场、供销合作社改革。要继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和精准补贴机制,简化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和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国有农场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明晰国有农场资产权属关系,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推进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功能定位,抓好国有战略储备林建设;认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深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大力实施“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基层社改造,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服务“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要用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要素平等互换、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实行城乡建设两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百城千镇万村”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美丽乡村。今年重点整治4000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建设300个美丽乡村。现在财政、农业、住建、环保等部门均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专项经费,要统筹谋划,整合资金,分期分批,连片推进,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新农村要像新农村,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更加注重古村名镇的保护,守住老祖宗留下的已为数不多的宝贵遗产,传承农村文明。真正做到,既重视生产发展,又重视文化发展;既重视村庄建设,又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要切实抓好扶贫攻坚。坚持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全面落实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今年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把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精准帮扶、进退有序的工作机制,对8000个重点贫困村实行驻村帮扶全覆盖。织好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义务教育“四张网”,重点推进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户”,实施好特色产业、安居、雨露计划等重点扶贫工程,创新扶贫金融服务方式,扩大扶贫信贷投入规模,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探索社会扶贫新模式,继续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进一步完善移民后扶政策,大力推进移民产业建设,改善特困移民居住条件,依法推进移民安置工作。

春节临近,当前要做的工作很多,有几件事我强调一下。一是尽早启动“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省直农口和涉农关部门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深入调查研究,注重谋划一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措施、重大项目,并及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争取国家更多支持。二是抓紧抓好“三冬”生产。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造林绿化,抓紧抓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森林防火,严格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不出大的问题。三是切实做好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和农村维稳工作。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走访农户,做好困难群众过冬和节日生活安排,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和谐稳定,让全省人民群众过一个安定欢乐祥和的春节。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的***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的大旗,凝心聚力,创新进取,苦干实干,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开创新常态下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篇5

同志们: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二届八次全会以及刚刚闭幕的全市“两会”精神,扎实做好今年全市“三农”工作。今天,我们利用一上午时间,集中精力召开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视频会议。刚才,长安同志做了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会后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大会还表彰奖励了20**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签订了20**年农业农村工作责任书,希望各县区各部门再接再厉,抓好落实。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抓主线,坚持“三化同步”

落实“三化同步”要求: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党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部署,是“三农”工作总体思路的进一步完善。我们要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切实贯彻“三化同步”要求。要坚持以工业化提升农业,在推进以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工业经济中更加注重加强农业基础;要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在加快“133599”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更加注重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力争“”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一个显著变化。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开好开局。主要预期预期目标是: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5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35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4%,达到5800元。

二、抓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要求,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定位为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带动和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今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施5+50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榆林定靖高速沿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成为全省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重点。目前“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构想和规划已经完成,计划投资55亿元,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榆林在全省农业的战略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已经成为陕西农业发展的新高地。

1、加快落实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整体规划。要按照全市现代特色农业总体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构筑好“东部林果、西部薯菜、南部杂粮、北部种畜、中部加工”四区一带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榆林“”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尽快做好专项规划,包括农业产业规划、移民搬迁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特别是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各县区各涉农部门一定要把国家和省市的投资方向掌握准,搞好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对接。规划既要宏观,又要在微观上便于实施和操作,特别是一些关系今后发展的指标问题,要站在有利于榆林长远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发展的需要和中省项目安排的需要,真正做到科学准确。

2、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步伐。要按照“三个三结合”:即在功能上实现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三结合”;在产业布局规划上体现一、二、三产业“三结合”;在推进机制上做到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和社会广泛参与“三结合”的要求,加大土地臵换、资金捆绑、力量整合力度,率先在定边和靖边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加快12个县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搞好示范、创造经验。

3、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培育工程,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要做强。就是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优化投资环境,支持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资本运营、技术合作等形式参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整合、提升和新建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形成产业优势。二要做优。对已经具有品牌影响、市场发展潜力大的124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对同类企业的兼并重组或联合提高,提高产业聚集效益。三要做活。市场是农业生产的“晴雨表”。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建设,加快建设绥德物流中心和神木、府谷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定边、靖边马铃薯、蔬菜两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在国内重点城市设立农产品外销窗口。鼓励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鼓励农村能人创办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或销售公司,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做活农产品市场。

4、加快提高农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要大力发展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从良种引进繁育、机械化耕种、集成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提高农畜产品的品质,依靠品质打造品牌。搞好以红枣节、马铃薯节、荞麦节等为主的农产品推介活动,大力开展农产品招商引资系列活动,大力宣传特色品牌,精心打造陕北羊子、榆林红枣、大明绿豆、三边荞麦等9大特色产品,着力提高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建设,打响榆林特色农产品牌子。

5、加快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技术支撑,就不可能有高效益。要加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不断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认真总结我市近年来高产创建的经验,不断扩大创高产的作物种类和规模,为全市大面积推广做好试验和示范。加强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行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为农民增收服务的能力。加强科技人员配备培训体系建设,增加基层科技服务人员总量,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较高素质的科技服务队伍。

6、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条件。20**年,我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69.7万亩,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家庭土地分散经营已成为我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化,促进土地逐步向种植能手、经营大户、龙头企业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抓核心,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始终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实现今年全市农民纯收入增长700多元的目标,必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要跳出“三农”抓增收,广辟农业农村外部增收渠道,狠抓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这个重点,着力提高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形成农民多元化增收格局。

一是抓就业创业。要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各县区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属地企业优先本地人员就业的政策,促进农民就业。

二是抓培训。要高度重视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市县每年筹集1亿元培训费的作用,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和“人人技能工程”,综合运用农民工培训补贴、“阳光工程”补贴、“扶贫雨露计划”等政策,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水平。

三是抓劳动力转移。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大转移”工程,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农民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等问题。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畅通用工信息渠道,搞好用工衔接,促进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确保全年输出劳动力62万人次以上。

四是抓惠农政策的落实。要进一步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要严格工作程序,坚持公开透明,严禁截留挪用,确保及时足额落实到户。

四、抓关键,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就水利专门出台的一号文件。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水利建设年,我们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水情和水利战略定位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形成重视水利的共识,营造全社会关注水利的氛围,凝聚各行各业支持水利建设、社会各界参与水利事业的力量,共同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要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找准自身发展水利与上级政策要求的结合点,谋划一批能够取得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的水利大项目、好项目,认真搞好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赢得水利发展的主动权。要主动和上级部门联系,宣传当地的水利资源、部门工作优势,争取项目,为全市“”水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建设重点水源工程。要认真协调推进王圪堵水库、榆神工业区供水工程和定边引黄续建工程管线主体工程建设,做好黄河东线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三要建设民生水利工程。启动新一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好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基本口粮田建设政策,积极争取省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续建工程。重点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认真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启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

四要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同时通过吸纳社会投资、信贷等方式筹措水利建设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

五要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加快节水技术改造,建立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开展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和节水型企业、单位和节水社区创建工作及节水器具推广工作。启动百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煤炭、石油和石化行业开展水平衡测试试点工作。

五、抓根本,全面推进农村民生建设

坚持各类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积极**农村入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创业致富难、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难等问题。

1、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要求。要认真抓好统筹城乡规划,完善全市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国民收入分配,促进广大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改革发展成果;统筹体制机制,推进金融、财税、就业、社保、户籍等制度改革;统筹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相互融合,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统筹社会事业,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统筹资源配臵,形成生产要素有利于流向农业农村的有效机制,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市民农民之间在政策上的平等。

2、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医疗方面:要总结推广神木、府谷等县的医疗改革经验,重点抓好儿童保健、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等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现行每人每年150元提高到300元。教育方面:实施教育百亿工程,建设中小学标准化学校55所,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45所,缓解孩子上学难题。文化体育方面:今年全市要完成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497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服务点建设,建设村广播室3000个,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目标。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个。社保方面:要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确保农村特困人口生活不出问题。

3、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扶贫移民板块推进战略,启动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和大保当煤炭开采区整体移民搬迁工程。理清扶贫思路,把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建房为主转向建设功能完善的社区,由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开发式、产业式扶贫,努力完成全年10万人脱贫任务。

4、认真落实农民进城优惠政策。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省委、省政府去年作出的重大决策。要以进城愿望最迫切的人群为重点,把推进农民进城落户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和重点镇建设等重要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对进城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统筹建设保障性住房及公共服务设施等,使他们进得来、落得住、过得好。全年力争完成12万农民进城落户任务。

5、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按照“建设中心村、撤并弱小村、消减空壳村、发展特色村”的要求,大力实施“千村推进工程”,今年重点建设工矿园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一村一品型、商贸物流型、企业帮带型、生态和谐型六种模式的新农村,每种模式培养3-5个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要大力实施大户战略,开展万元村、万元乡镇创建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充分发挥“府谷现象”的引导效应,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

六、抓领导,开创 “三农”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关键在领导、关键在干部,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完善工作机制。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要花更大的精力研究重大问题,解决突出矛盾;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靠前指挥,一线指导,狠抓落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强化大局意识,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农业农村建设,在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三农”工作新格局。

二是要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农口部门,会后要迅速的将今年的各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逐一落实牵头领导和包抓人员,切实将工作责任层层夯实。要围绕工作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权责清晰、有效管用的责任体系,明确目标,细化任务,严格追究,真正形成人人有担子、个个有压力的落实氛围,以严格的责任来保障工作成效。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选择基础好、见效快、立得住的样板,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集中打造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亮点工程。

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精心做好乡村两级党组织换届工作,把德才兼备、群众信任的优秀基层干部选进乡村领导班子,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要不断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维稳责任,切实维护农村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是要切实加强封山禁牧工作。封山禁牧对改变我市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要认清目前封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夯实各级工作责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力以赴巩固封禁成果,提高封禁水平,确保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对确保“”良好开局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农民群众,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为榆林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篇6

同志们:

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分析把握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今年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今年省委会的第一次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守盛书记和家毫省长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全国农业、扶贫等会议的贯彻落实意见。今天家毫省长亲自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下午金龙副书记还要作总结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两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过去一年“三农”工作,清醒认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克服自然灾害频发和经济下行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总体向好,稳中有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单,为全省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粮食总产再次突破600亿斤,增产15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1/6。生猪出栏6220万头,同比增长5.4%。猪、牛肉类产品出口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出口达8.5万吨,创汇5.12亿美元,跃居全国第一位。油菜、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农产品产量均有增加。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7%,增加值增长4.6%,为近五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等新型业态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实现经营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709.96亿元,增长3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60元,增长11.4%,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2、现代农业发展持续加快。“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和“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顺利实施。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全省累计流转耕地1380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547.3亿元,增长9.8%。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亩产1026.7公斤,四期攻关目标提前一年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4.6%,粮食“危仓老库”改造超额完成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林业生态保护利用、气象预测预警等取得明显成效。

3、农业基础建设持续增强。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0亿元,洞庭湖治理、涔天河水库扩建、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战胜了多次暴雨山洪和沅水流域超标准洪水,实现了防汛抗灾工作目标。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8320公里。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到99个县。完成营造林1347万亩。新增沼气用户5.8万户。长株潭地区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稳步开展,湘江流域禁养区规模养殖退出工程进展顺利,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粮食、供销、气象为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4、农村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3万家,114家合作社进入国家示范社行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新进展,沅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初见成效,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扩大。中部林权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行。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启动。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扶贫机制创新力度加大。

5、农村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205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274个村。解决了36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新增农村低保对象60万人。开展了新一轮农村民居改造、村组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灌渠修整、村庄绿化美化。水库移民后扶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能有这么好的局面,主要得益于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省人大、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得益于省直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在此,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三农”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决不可忽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形势时指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两个“天花板”、两道“紧箍咒”。我省“天花板”的情况和全国一样,“紧箍咒”比全国还要紧。具体表现在: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更紧。人均耕地少,只占全国的2/3,而且,污染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环境压力达到极限。二是生产和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棉花种植需调整优化。我省口粮生产没有问题,但饲料粮主要靠外调。三是农业要素成本快速增长。稻谷、生猪、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下降。四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青壮劳动力已大量进城务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今后还有大量青壮劳力转移就业,“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增加。前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镉米舆情风波,给我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当然,我们在看到问题和严峻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实现转型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好,增长潜力比较大;新型城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二、三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等等。面对这些机遇,因此新常态下湖南农业不能有任何闪失,发展不仅不能减速,而且还要稳中有增。农业上不去,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速走低、物价走高的不利局面,改革发展就会失去支撑。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明确今年“三农”工作的任务和重点,努力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新跨越

今年全省“三农”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三农”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以提出的“五新”要求为统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用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合作化,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善农村环境,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具体目标: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是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关系,真正从指导思想和发展的路径上,由过去的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物质投入为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上来,由生产导向型转到消费导向型上来,促进“两型”农业加快发展。

1、在稳定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能上下功夫。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生产是我省的优势。调结构、转方式,必须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决不能把我省粮食生产的产能调减了,决不能把我省粮食生产的优势调没了。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基础在地,关键在技,核心在人。要坚守5655万亩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着力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要用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开展种粮补贴改革试点,将新增补贴向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另一方面要调动县市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抓粮的积极性。中央已决定“实施粮油生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各县市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充分认识,抓粮食生产也是抓财政增收,抓转型发展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生猪也是我省的优势产业,要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实现稳量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牛羊草食动物、水产、油料、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提高主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2、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新常态下调整农业结构,必须拓宽视野,实行“四化”联动、城乡互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拉动,优化一产业,做强二产业,加快发展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一产业。要在优化区域布局、产业、产品结构上做文章。进一步明确洞庭湖生态农业经济区、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湘南特色农业区、大湘西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农业区四大区域功能定位,明确各区域优先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产品及项目,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优势产业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打好特色牌,形成各具特色、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产业和产品。做强二产业。以两个“百千万”工程为平台,加速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重点打造粮食、畜禽水产、果蔬、林产、茶叶等千亿产业。关键是要把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抓上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突出培育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发展三产业。着力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生物质农业、休闲生态旅游农业,传承农耕历史文化等多种功能。完善粮食收储体系,推进“智慧粮仓”建设。加快培育农村冷链物流、农产品期货交易、农超对接等农村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电商、物流、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互联网农业发展,用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

3、在加速实施品牌战略上下功夫。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未来竞争是自主特色品牌的竞争,谁拥有了自主品牌,谁就把握了未来细分市场,也就把握了经济发展主动权。美国之所以能主导世界经济,主要是90%出口额来源于品牌经济。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在全球100个有影响力品牌中,我国只有1个(华为),出口商品大多是贴牌和代工,赚的是血汗钱。我省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却是农产品创汇弱省,尽管肉类、茶叶外销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出口大多靠转口贸易,靠卖原料,在国内市场影响力也不大,关键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因此,各级特别是各县市区要下决心,加速实施品牌战略,把打造农产品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制定和完善品牌培育保护政策,着力创建高知名度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品牌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推进特色县域经济县、“135”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有品牌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动县域加工业向园区集中,特色产业围绕品牌集群发展。要认识到,抓品牌建设,既是抓硬实力,也是抓软实力。今后看一个地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效,评价县域经济的影响力、竞争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是否培育和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4、在科技创新驱动上下功夫。突出种业科技创新,加大超级稻、优质稻、生猪、油菜、油茶、茶叶、竹木等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快水稻、油菜分子育种平台建设,巩固水稻育种及栽培配套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继续加强农业配套组装、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机械研发,大力推广适地适业、安全高效的新农机,加快水稻农机农艺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及林果业机械化水平。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支持农林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实行创新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科研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平台、人才、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行动,开展精准式与多极化相结合的全方面配套服务,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5、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下功夫。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和技术管控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以粮食、蔬菜主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为重点,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大畜禽屠宰监管力度,省里已将畜禽屠宰职能划转省农委,各地要抓紧抓好职能移交工作,做到无缝对接。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强化基础建设,增强农村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从源头抓起,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治水。要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加快构建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用三到五年时间,将我省重点防护区整体防灾能力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以上,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涔天河灌区、莽山水库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洞庭湖和“四水”流域综合治理,解决“”国家规划内和洞庭湖区省级规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治山。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由一般造林绿化转到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建设上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实施森林资源禁伐减伐三年行动,进一步加大“裸露山地”绿化攻坚力度。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切实加强“四水”源头水土流失重点防御,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激励机制。治地。实施农业生产环境治理“三同时”制度,着力强化农业环境治理和保护。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落实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抓紧抓好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逐步扩大耕地修复治理规模;做好“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养殖区划定工作,稳步实施湘江流域禁养区生猪规模养殖退出计划。严格城镇和工业“三废”排放管控。开展农业环境容量评价,完善并严格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快发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大力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清洁低碳进农家、有机生态进农业、绿色环保进农村步伐。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三)坚持“两手”发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手发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要发展家庭经营促增收。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引导农民闯市场,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二要引导农民创新创业促增收。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完善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稳定就业,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环境条件,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三要增加农民财产权能促增收。强化村级“三资管理”,落实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盘活现有农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发展多形式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能力。按照依法有据、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原则,切实抓好浏阳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房、林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综合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非经营性集体资产,探索建立统一运营管理的有效机制;对经营性资产,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努力实现折股量化,让农村集体每个成员获益。严格村级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财务审计,有效防控农村基层腐败现象发生,确保村级财务安全规范运行。四要落实惠农政策促增收。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要及时足额落实到村到户;继续加强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发展农民合法权益。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总的方向是,“三权”分置、稳定放活,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要守住“三条底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动摇。当前要抓紧抓好三件事:第一,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能搞大跃进,不能下指标,不能搞一刀切。第二,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和服务业。“老板下乡”应该是带动老乡,而不是代替老乡。要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明确上限控制,严格准入门槛,加强监管,防止“非粮化”,严禁“非农化”。第三,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的原则,今年在基础条件具备的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工作,长株潭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的19个县市区,要整县启动;其他县市区分两年做出安排,确保20**年基本完成确权任务。农村承包土地确权,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范围。各市州、县市区要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从现在起,全省各地要充分利用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时机,全面开展土地确权入户调查核实工作。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着重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户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动摇了以农户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就动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基础。坚持农户家庭经营,要注重支持种田能手、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承包农户的升级版,是我们今后支持发展的一个方向,家庭农场搞多大的规模比较适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当前我省有种粮大户14万多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培育家庭农场要从这些规模种养大户中抓起。二是加快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意见》,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鼓励发展农民合作联社。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密切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多元主体为支撑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多元主体投身农业服务行业。

3、切实抓好水利、国有农林场、供销合作社改革。要继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和精准补贴机制,简化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和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国有农场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明晰国有农场资产权属关系,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推进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功能定位,抓好国有战略储备林建设;认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深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大力实施“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基层社改造,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服务“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要用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要素平等互换、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实行城乡建设两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百城千镇万村”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美丽乡村。今年重点整治4000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建设300个美丽乡村。现在财政、农业、住建、环保等部门均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专项经费,要统筹谋划,整合资金,分期分批,连片推进,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新农村要像新农村,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更加注重古村名镇的保护,守住老祖宗留下的已为数不多的宝贵遗产,传承农村文明。真正做到,既重视生产发展,又重视文化发展;既重视村庄建设,又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要切实抓好扶贫攻坚。坚持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全面落实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今年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把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精准帮扶、进退有序的工作机制,对8000个重点贫困村实行驻村帮扶全覆盖。织好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义务教育“四张网”,重点推进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户”,实施好特色产业、安居、雨露计划等重点扶贫工程,创新扶贫金融服务方式,扩大扶贫信贷投入规模,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探索社会扶贫新模式,继续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进一步完善移民后扶政策,大力推进移民产业建设,改善特困移民居住条件,依法推进移民安置工作。

春节临近,当前要做的工作很多,有几件事我强调一下。一是尽早启动“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省直农口和涉农关部门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深入调查研究,注重谋划一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措施、重大项目,并及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争取国家更多支持。二是抓紧抓好“三冬”生产。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造林绿化,抓紧抓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森林防火,严格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不出大的问题。三是切实做好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和农村维稳工作。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走访农户,做好困难群众过冬和节日生活安排,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和谐稳定,让全省人民群众过一个安定欢乐祥和的春节。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的***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的大旗,凝心聚力,创新进取,苦干实干,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开创新常态下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篇7

同志们:

根据市委会研究的意见,我先就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和今年“三农”工作安排讲几点具体的意见。郭书记、乔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一、总结成绩,坚定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较好完成了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基础明显增强、民生加快改善,全市“三农”工作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喜人局面。

(一)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政策落实,强化工作措施,稳定种植面积,在近年持续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积极应对,科学抗旱,全年累计抗旱供水8.36亿立方米,浇灌面积807.3万亩,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263.76万亩的64%,实现抗旱减灾效益28.4亿元,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做出了重大贡献。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17.1亿斤,比上年增加1.16亿斤,增长1%;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连续七年过百亿斤,连续五年超110亿斤。完成粮食收购70.8亿斤,增长15%。我市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固始、息县、罗山、潢川、光山5个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油料、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紫云英生产得到高度重视,种植面积达到85.1万亩,超额完成80万亩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农业生产呈现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优势作物优先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8元,增长13.9%。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人均达到3553元,增长9.9%;工资性收入达到3132元,增长18.8%,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其中惠农政策补贴资金12.5亿元,农民人均278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巩固、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65万亩,完成15.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淮滨县率先集中连片建成了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示范方。水利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共争取水利建设资金15.78亿元,较上年增加2.33亿元;完成各类水利项目投资14.99亿元,较上年增加5.53亿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开展,我市再次夺取了全省“红旗渠精神杯”。平桥区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出山店水库项目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批。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共完成营造林36.7万亩,占目标任务33.42万亩的109.8%;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7.93万亩,占目标任务16.98万亩的105.6%。实现林业总产值122.58亿元,增长14.2%。淮滨县实现了林业生态县创建目标,截止目前,我市10个县区全部完成“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创建任务。森林防火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发展到552万千瓦,增长8.3%。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62家,入社成员2.4万个,入社机械3.1万台(套),流转承包、托管服务土地100多万亩,服务农户近百万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步提升,达到66%,新型农业现代化机械装备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供销系统积极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全市乡镇、行政村的网络全覆盖,农资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扎实推进,茶叶、粮油、畜禽、花卉、水产等产业化集群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98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47家。信阳毛尖、文新茶叶、华英集团、山信粮油、黄国粮业、三高牧业、现代园林、盛世园林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信阳毛尖、信阳红、华英鸭、固始鸡、南湾鱼、潢川花木、弱筋小麦、光山羽绒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主食产业化和粮油精深加工业发展迅速,新上项目14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增长15%。黄国粮业荣获省长质量奖。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园总面积达到21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5220万公斤,产值77.2亿元,其中红茶产量850万公斤,产值近20亿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突破4000元,较上年增加15%。20**年底,“信阳红”正式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为地理证明商标。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国际茶文化节,信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人民网主办的城市符号征集活动中,信阳荣居“全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榜首。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规模养殖场发展到2.7万多个,养殖小区1200多个,规模养殖占比进一步提高。水产业持续发展。克服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实现养殖水面利用59.38万亩,渔业总产值23亿元,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值稳居全省首位。

(五)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分中心和水稻、麻类、小麦、油菜等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7家,实施省以上科技项目19项。以新品种、新技术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小麦品种“优抗9号”、水稻新品种“特糯2072”等一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得到普及推广,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积极组织开展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农村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行动,建成了一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较好地发挥了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7%。

(六)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被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信阳市被中农办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通过持续抓好“六个放大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土地流转实现数量、效益双提升,耕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截止目前,已完成明晰产权面积782.8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99.8%,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9.9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再上新水平,重点培育了100家综合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发展到4家、省级示范社发展到43家。土地连片、农民联合步伐加快,小田块、小农户、小作坊的生产经营现状得到进一步改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深入开展,覆盖全市2856个行政村,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补贴1.08亿元。供销、小农水管护等体制改革积极推进。

(七)农村民生得到较大改善。新解决37.8万农村居民和7.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12公里,完成大中危桥改造33座、1780延米。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13多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作成绩突出。我市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任务2083户,总投资2.02亿元。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已竣工1011 户,完成投资1.35亿元。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全面启动实施,全年共争取扶贫、农开项目资金4.4亿元,较上年增加33%。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分别培训贫困学员和从业农民3万人、2.4万人,136个贫困村实施扶贫整村推进,1663户、7750人实施异地搬迁扶贫,12.4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建、在建新型农村社区达到160多个,30个市级示范社区全面开工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9亿元,累计建成住房1.2万套,入住4万余人。改造农村危房39450户。农村低保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5.67万农村五保老人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二、认清形势,准确把握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信阳农业农村工作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工作基础,特别是通过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三农”工作呈现出好的趋势、态势和气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有水利设施标准不高,防洪除涝体系、农田灌溉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抗灾减灾能力薄弱;中低产田比重较大,改造任务繁重。二是粮食稳定增长的压力增大。粮食生产“九连增”,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受耕地面积刚性减少、粮食单产提高困难,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实现粮食总产在高位基础上的稳定增产困难更多、压力更大。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与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首先,中央始终把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党的之后,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其次,《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改革试验的不断深化,必将为我市“三农”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三是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更大,带动能力更强,创造的发展空间更广阔;四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为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全市“三农”战线的同志们尽职尽责、务实重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作风,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和决心,增强发展意识,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赢得主动,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始终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按照 “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夯实农业基础,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创新驱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具体目标是: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亿斤以上,油料总产稳定在9亿斤以上,实现粮食收购4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以上;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实现12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今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为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围绕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抓好粮食生产。一是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政策导向,落实粮油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农民收入持续较快提高。完善机制,重点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二是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20**年全市集中建设70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集成技术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升抗灾减灾能力。今年的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推进要早字当头,上下联动,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合力,促进此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大力推进高产创建工作。以实施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活动为重点,在办好部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基础上,各级要搞好不同规模的高产创建示范方。每个县区都要建立水稻、小麦、油菜万亩高产示范区2个以上,通过集成推广农业技术、实现良田良种良法配套,带动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以点带面,促进粮食总产稳定增长。四是切实抓好农业集成技术推广。按照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有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设的要求,完成我市153个乡镇农技站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特别是加快超级稻新品种栽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集成、高效、规范应用。五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切实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支持粮食、供销、邮政、大型商贸企业等开展农产品流通,着力提高农产品运行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监测和发布体系,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产品生产供需信息,稳定规范提升全市农产品市场管理水平。供销系统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健全完善网络建设,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六是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完善监管体制,落实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安全追溯体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严厉惩处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确保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抓好产业集群发展。20**年,我市要重点打造具有区域优势和高成长性的米、面、肉、油、茶、花木、水产等农业产业化集群,特别是在粮食、畜禽、茶叶三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壮大龙头企业。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形式,促进企业强强联合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快龙头企业上市步伐。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上游抓生产基地,中游抓精深加工,下游抓物流配送,构建由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红利。二是提升特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比重,稳定发展优质稻米、弱筋小麦、茶叶、蔬菜、油料、紫云英等大宗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三是加快发展茶产业。持续加大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力度。20**年,全市将新建茶园3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亩;不断推广优良的茶树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切实加强新老茶园田间管理工作,大力推进茶叶生产管理机械化,认真做好茶叶生产工作,促进茶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和种茶制茶效益,力争全年茶叶总产量达到6000万公斤,总产值突破80亿元,推动全市茶产业健康发展,茶农持续增收。四是发展畜牧产业。着力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畜禽养殖的集约化水平,加快标准化、无公害畜牧业发展步伐,打造优质畜禽产品品牌。认真落实各项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好畜禽免疫、监测预警、应急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五是推进主食产业化。着力提高稻米、面粉制品加工集约化水平,拓宽米面、油料等开发利用渠道,壮大米面制品、方便休闲食品加工产业,提高主粮附加值,提升主粮社会化服务水平。六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体系,打造品牌,保护品牌,用好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七是优化环境扩大开放。通过落实好现有财政、税收以及用地、用水、用电、环保、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生产经营环境。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率。通过加强交流合作,放宽开放领域,大力推进种养加、流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农业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内外知名企业、大客商和战略投资者到我市投资农业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

(三)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水利改革的机遇,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和前期工作力度,20**年全市争取水利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以上。加快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做好南湾、鲇鱼山、泼河、石山口、梅山等5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按时完成2座中型和30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用好“一事一议”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蓄水供水能力,增强抗旱减灾能力。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改善我市农田水利条件。加大力度推动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加快科技创新。要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大力推动种业发展。加强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丰产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继续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服务、扶持,提高服务能力。同时,加大茶叶、油菜、花生、蔬菜、烟叶等产业发展所需机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促进农机化全面发展。加快农机信息化平台建设,组织好“三夏”、“三秋”农机会战,确保机耕应耕尽耕,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5%以上,水稻机收率达到85%、机插率突破25%。四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巩固林业生态市建设成果,突出抓好退耕荒山荒地造林、农户造林补贴、油茶示范、国家木材储备等国家重点造林项目的实施,完成山区营造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新型农村社区绿化美化工程等造林任务33万亩,完成板栗、油茶、杉木等树种的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21.8万亩。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作为重要抓手,实行市县联动,积极开展各项创建工作。五是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加快信阳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四)围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抓好民生改善。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放心粮油”工程、“菜篮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危房改造、县乡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沼气建设等惠农工程。逐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和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三是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积极做好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的启动实施工作,全力争取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搬迁扶贫、到户增收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等重点项目的投资,深入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确保完成全年1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四是大力创建农村生态文明。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村庄、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和宜居村镇建设,加强新型墙材和建筑节能技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五)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持续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目标,统一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二是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科学确定分阶段分步骤建设目标。今年全市要新建50个规模适中、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继续集中力量抓好30个市级示范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新民居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三是有序推进农民转市民。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转移的户籍、土地、财税、社保等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每年农村人口在城镇、新型农村社区落户10万人以上。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四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切实加强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认真落实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六)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积极用好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一是着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要引导农户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高集约经营水平。重点是推进规模、规范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要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增强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突出抓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协调、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统一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乡镇水利站、基层农机推广、物资供应等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农业经营服务。创新服务手段,鼓励搭建区域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促进农业先进适应技术到田到户。四是突出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五是突出抓好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按照“六个放大提升”的要求,继续深化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金融等改革创新,不断巩固提升农村综合改革的成果。

四、当前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春季农业生产。各级农业部门要统筹安排,一手抓好春管,一手抓好春耕备耕工作,确保春季农业生产顺利开展。一要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搞好小麦、油菜、紫云英等农作物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争取有个好收成。二要及早谋划春耕生产。要搞好水稻种子调运工作,抓好春耕物资调运储备工作,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防假冒伪劣和哄抬农资价格,确保春季农业生产安全。三要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好农业、农机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乡村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要重点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宣传培训力度,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着力提高水稻栽植机械化率。

(二)造林绿化工作。20**年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方案已经印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要求各县区春节前完成整地任务的70%,3月底前全面完成营造林任务。但从当前的进度来看,全市只完成整地18.65万亩,完成造林6.74万亩,分别占造林任务33.03万亩的56.5%和20.4%,进度不理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密切分工协作,加强督促检查,全力推进当前的植树造林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的绿化造林任务。

(三)农田水利建设。一要抓好蓄水保水。当前全市水利工程总蓄水量10.45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偏少16.9%。要立足于早准备、早安排,多蓄水、多保水、节约用水,保障春灌和水稻插秧用水。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型水库水源管理,严格执行水源统一调度。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塘、湖、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的清淤改造、整修配套,增加蓄水量。要进一步加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通过组织群众开展打井、开挖渠道、拦截过境水等多种措施,增加灌溉水源。要进一步加强田间用水管理,提高灌水效率。二是要抓好春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紧进行去冬工程的扫尾,尽快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因地制宜,再上一批投资少、效益突出的小型工程。搞好现有各类工程的检查、维修,特别是各类灌区的支斗农渠等田间工程进行清淤、整修,确保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要抓好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完成20**年结转项目的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及部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等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按时完成20**年度第二批6.94万人农村群众和1.78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年度南湾、鲇鱼山、梅山等三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20**年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项目建设和20**年度第三批、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5月底前完成79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验收工作。同时,要切实抓好水库安全运行、汛前检查、防汛预案编制等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四)茶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基地建设。新建茶园要严把质量关,加大工作力度,把握工作节奏,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茶苗移栽工作,移栽工作要在3月底前全部完成。同时要切实加强新建茶园的后期管理工作,重点是保墒、浇水、防寒等工作。二是加强茶园管理。加强肥水管理,促进茶芽萌发及生长;对过冬受冻害致死的枝梢进行修剪,根据受冻程度采取轻修剪或重修剪;注意观察和防治病虫害,特别是春茶后期易发生病虫害,要及时发现,及时防治,避免对夏秋季茶叶生产的影响。三是抓好春茶生产。要组织落实好采茶制茶人员,做好设备设施配套维护,举办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为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和国内外茶叶经销商及时提供产品质量、产品供给、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加强产区市场管理,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协调金融部门支持茶农、茶商和茶企解决短期收购资金问题。

(五)农业安全生产。当前,我市正处在森林防火紧要期,特别是元宵节、清明节是森林火险多发时段,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严格火源管理,狠抓预防和扑救措施的落实,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要扎实做好春季畜禽集中免疫工作,完善监测网络,提高反应能力,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各有关部门要早谋划、早安排、早动手,积极推动涉农项目的实施,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主动。同时,严格涉农项目施工监管,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六)茶文化节筹备。省政府已批准我市继续举办茶文化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要求,本着节约、务实、高效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形式,抓紧做好今年茶文化节的各项筹备工作,力争把茶文化节办得更有特色、更有实效,进一步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同志们,“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努力开创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篇8

同志们:

根据市委会研究的意见,我先就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和今年“三农”工作安排讲几点具体的意见。郭书记、乔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一、总结成绩,坚定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较好完成了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基础明显增强、民生加快改善,全市“三农”工作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喜人局面。

(一)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政策落实,强化工作措施,稳定种植面积,在近年持续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积极应对,科学抗旱,全年累计抗旱供水8.36亿立方米,浇灌面积807.3万亩,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263.76万亩的64%,实现抗旱减灾效益28.4亿元,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做出了重大贡献。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17.1亿斤,比上年增加1.16亿斤,增长1%;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连续七年过百亿斤,连续五年超110亿斤。完成粮食收购70.8亿斤,增长15%。我市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固始、息县、罗山、潢川、光山5个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油料、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紫云英生产得到高度重视,种植面积达到85.1万亩,超额完成80万亩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农业生产呈现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优势作物优先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8元,增长13.9%。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人均达到3553元,增长9.9%;工资性收入达到3132元,增长18.8%,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其中惠农政策补贴资金12.5亿元,农民人均278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巩固、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65万亩,完成15.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淮滨县率先集中连片建成了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示范方。水利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共争取水利建设资金15.78亿元,较上年增加2.33亿元;完成各类水利项目投资14.99亿元,较上年增加5.53亿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开展,我市再次夺取了全省“红旗渠精神杯”。平桥区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出山店水库项目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批。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共完成营造林36.7万亩,占目标任务33.42万亩的109.8%;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7.93万亩,占目标任务16.98万亩的105.6%。实现林业总产值122.58亿元,增长14.2%。淮滨县实现了林业生态县创建目标,截止目前,我市10个县区全部完成“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创建任务。森林防火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发展到552万千瓦,增长8.3%。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62家,入社成员2.4万个,入社机械3.1万台(套),流转承包、托管服务土地100多万亩,服务农户近百万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步提升,达到66%,新型农业现代化机械装备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供销系统积极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全市乡镇、行政村的网络全覆盖,农资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扎实推进,茶叶、粮油、畜禽、花卉、水产等产业化集群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98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47家。信阳毛尖、文新茶叶、华英集团、山信粮油、黄国粮业、三高牧业、现代园林、盛世园林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信阳毛尖、信阳红、华英鸭、固始鸡、南湾鱼、潢川花木、弱筋小麦、光山羽绒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主食产业化和粮油精深加工业发展迅速,新上项目14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增长15%。黄国粮业荣获省长质量奖。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园总面积达到21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5220万公斤,产值77.2亿元,其中红茶产量850万公斤,产值近20亿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突破4000元,较上年增加15%。20**年底,“信阳红”正式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为地理证明商标。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国际茶文化节,信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人民网主办的城市符号征集活动中,信阳荣居“全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榜首。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规模养殖场发展到2.7万多个,养殖小区1200多个,规模养殖占比进一步提高。水产业持续发展。克服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实现养殖水面利用59.38万亩,渔业总产值23亿元,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值稳居全省首位。

(五)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分中心和水稻、麻类、小麦、油菜等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7家,实施省以上科技项目19项。以新品种、新技术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小麦品种“优抗9号”、水稻新品种“特糯2072”等一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得到普及推广,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积极组织开展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农村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行动,建成了一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较好地发挥了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7%。

(六)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被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信阳市被中农办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通过持续抓好“六个放大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土地流转实现数量、效益双提升,耕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截止目前,已完成明晰产权面积782.8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99.8%,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9.9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再上新水平,重点培育了100家综合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发展到4家、省级示范社发展到43家。土地连片、农民联合步伐加快,小田块、小农户、小作坊的生产经营现状得到进一步改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深入开展,覆盖全市2856个行政村,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补贴1.08亿元。供销、小农水管护等体制改革积极推进。

(七)农村民生得到较大改善。新解决37.8万农村居民和7.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12公里,完成大中危桥改造33座、1780延米。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13多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作成绩突出。我市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任务2083户,总投资2.02亿元。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已竣工1011 户,完成投资1.35亿元。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全面启动实施,全年共争取扶贫、农开项目资金4.4亿元,较上年增加33%。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分别培训贫困学员和从业农民3万人、2.4万人,136个贫困村实施扶贫整村推进,1663户、7750人实施异地搬迁扶贫,12.4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建、在建新型农村社区达到160多个,30个市级示范社区全面开工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9亿元,累计建成住房1.2万套,入住4万余人。改造农村危房39450户。农村低保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5.67万农村五保老人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二、认清形势,准确把握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信阳农业农村工作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工作基础,特别是通过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三农”工作呈现出好的趋势、态势和气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有水利设施标准不高,防洪除涝体系、农田灌溉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抗灾减灾能力薄弱;中低产田比重较大,改造任务繁重。二是粮食稳定增长的压力增大。粮食生产“九连增”,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受耕地面积刚性减少、粮食单产提高困难,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实现粮食总产在高位基础上的稳定增产困难更多、压力更大。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与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首先,中央始终把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党的之后,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其次,《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改革试验的不断深化,必将为我市“三农”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三是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更大,带动能力更强,创造的发展空间更广阔;四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为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全市“三农”战线的同志们尽职尽责、务实重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作风,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和决心,增强发展意识,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赢得主动,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始终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按照 “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夯实农业基础,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创新驱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具体目标是: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亿斤以上,油料总产稳定在9亿斤以上,实现粮食收购4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以上;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实现12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今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为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围绕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抓好粮食生产。一是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政策导向,落实粮油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农民收入持续较快提高。完善机制,重点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二是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20**年全市集中建设70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集成技术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升抗灾减灾能力。今年的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推进要早字当头,上下联动,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合力,促进此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大力推进高产创建工作。以实施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活动为重点,在办好部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基础上,各级要搞好不同规模的高产创建示范方。每个县区都要建立水稻、小麦、油菜万亩高产示范区2个以上,通过集成推广农业技术、实现良田良种良法配套,带动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以点带面,促进粮食总产稳定增长。四是切实抓好农业集成技术推广。按照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有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设的要求,完成我市153个乡镇农技站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特别是加快超级稻新品种栽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集成、高效、规范应用。五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切实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支持粮食、供销、邮政、大型商贸企业等开展农产品流通,着力提高农产品运行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监测和发布体系,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产品生产供需信息,稳定规范提升全市农产品市场管理水平。供销系统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健全完善网络建设,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六是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完善监管体制,落实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安全追溯体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严厉惩处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确保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抓好产业集群发展。20**年,我市要重点打造具有区域优势和高成长性的米、面、肉、油、茶、花木、水产等农业产业化集群,特别是在粮食、畜禽、茶叶三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壮大龙头企业。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形式,促进企业强强联合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快龙头企业上市步伐。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上游抓生产基地,中游抓精深加工,下游抓物流配送,构建由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红利。二是提升特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比重,稳定发展优质稻米、弱筋小麦、茶叶、蔬菜、油料、紫云英等大宗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三是加快发展茶产业。持续加大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力度。20**年,全市将新建茶园3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亩;不断推广优良的茶树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切实加强新老茶园田间管理工作,大力推进茶叶生产管理机械化,认真做好茶叶生产工作,促进茶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和种茶制茶效益,力争全年茶叶总产量达到6000万公斤,总产值突破80亿元,推动全市茶产业健康发展,茶农持续增收。四是发展畜牧产业。着力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畜禽养殖的集约化水平,加快标准化、无公害畜牧业发展步伐,打造优质畜禽产品品牌。认真落实各项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好畜禽免疫、监测预警、应急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五是推进主食产业化。着力提高稻米、面粉制品加工集约化水平,拓宽米面、油料等开发利用渠道,壮大米面制品、方便休闲食品加工产业,提高主粮附加值,提升主粮社会化服务水平。六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体系,打造品牌,保护品牌,用好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七是优化环境扩大开放。通过落实好现有财政、税收以及用地、用水、用电、环保、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生产经营环境。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率。通过加强交流合作,放宽开放领域,大力推进种养加、流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农业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内外知名企业、大客商和战略投资者到我市投资农业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

(三)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水利改革的机遇,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和前期工作力度,20**年全市争取水利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以上。加快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做好南湾、鲇鱼山、泼河、石山口、梅山等5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按时完成2座中型和30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用好“一事一议”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蓄水供水能力,增强抗旱减灾能力。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改善我市农田水利条件。加大力度推动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加快科技创新。要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大力推动种业发展。加强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丰产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继续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服务、扶持,提高服务能力。同时,加大茶叶、油菜、花生、蔬菜、烟叶等产业发展所需机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促进农机化全面发展。加快农机信息化平台建设,组织好“三夏”、“三秋”农机会战,确保机耕应耕尽耕,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5%以上,水稻机收率达到85%、机插率突破25%。四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巩固林业生态市建设成果,突出抓好退耕荒山荒地造林、农户造林补贴、油茶示范、国家木材储备等国家重点造林项目的实施,完成山区营造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新型农村社区绿化美化工程等造林任务33万亩,完成板栗、油茶、杉木等树种的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21.8万亩。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作为重要抓手,实行市县联动,积极开展各项创建工作。五是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加快信阳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四)围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抓好民生改善。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放心粮油”工程、“菜篮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危房改造、县乡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沼气建设等惠农工程。逐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和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三是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积极做好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的启动实施工作,全力争取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搬迁扶贫、到户增收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等重点项目的投资,深入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确保完成全年1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四是大力创建农村生态文明。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村庄、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和宜居村镇建设,加强新型墙材和建筑节能技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五)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持续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目标,统一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二是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科学确定分阶段分步骤建设目标。今年全市要新建50个规模适中、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继续集中力量抓好30个市级示范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新民居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三是有序推进农民转市民。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转移的户籍、土地、财税、社保等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每年农村人口在城镇、新型农村社区落户10万人以上。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四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切实加强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认真落实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六)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积极用好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一是着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要引导农户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高集约经营水平。重点是推进规模、规范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要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增强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突出抓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协调、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统一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乡镇水利站、基层农机推广、物资供应等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农业经营服务。创新服务手段,鼓励搭建区域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促进农业先进适应技术到田到户。四是突出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五是突出抓好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按照“六个放大提升”的要求,继续深化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金融等改革创新,不断巩固提升农村综合改革的成果。

四、当前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春季农业生产。各级农业部门要统筹安排,一手抓好春管,一手抓好春耕备耕工作,确保春季农业生产顺利开展。一要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搞好小麦、油菜、紫云英等农作物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争取有个好收成。二要及早谋划春耕生产。要搞好水稻种子调运工作,抓好春耕物资调运储备工作,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防假冒伪劣和哄抬农资价格,确保春季农业生产安全。三要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好农业、农机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乡村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要重点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宣传培训力度,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着力提高水稻栽植机械化率。

(二)造林绿化工作。20**年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方案已经印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要求各县区春节前完成整地任务的70%,3月底前全面完成营造林任务。但从当前的进度来看,全市只完成整地18.65万亩,完成造林6.74万亩,分别占造林任务33.03万亩的56.5%和20.4%,进度不理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密切分工协作,加强督促检查,全力推进当前的植树造林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的绿化造林任务。

(三)农田水利建设。一要抓好蓄水保水。当前全市水利工程总蓄水量10.45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偏少16.9%。要立足于早准备、早安排,多蓄水、多保水、节约用水,保障春灌和水稻插秧用水。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型水库水源管理,严格执行水源统一调度。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塘、湖、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的清淤改造、整修配套,增加蓄水量。要进一步加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通过组织群众开展打井、开挖渠道、拦截过境水等多种措施,增加灌溉水源。要进一步加强田间用水管理,提高灌水效率。二是要抓好春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紧进行去冬工程的扫尾,尽快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因地制宜,再上一批投资少、效益突出的小型工程。搞好现有各类工程的检查、维修,特别是各类灌区的支斗农渠等田间工程进行清淤、整修,确保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要抓好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完成20**年结转项目的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及部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等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按时完成20**年度第二批6.94万人农村群众和1.78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年度南湾、鲇鱼山、梅山等三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20**年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项目建设和20**年度第三批、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5月底前完成79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验收工作。同时,要切实抓好水库安全运行、汛前检查、防汛预案编制等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四)茶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基地建设。新建茶园要严把质量关,加大工作力度,把握工作节奏,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茶苗移栽工作,移栽工作要在3月底前全部完成。同时要切实加强新建茶园的后期管理工作,重点是保墒、浇水、防寒等工作。二是加强茶园管理。加强肥水管理,促进茶芽萌发及生长;对过冬受冻害致死的枝梢进行修剪,根据受冻程度采取轻修剪或重修剪;注意观察和防治病虫害,特别是春茶后期易发生病虫害,要及时发现,及时防治,避免对夏秋季茶叶生产的影响。三是抓好春茶生产。要组织落实好采茶制茶人员,做好设备设施配套维护,举办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为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和国内外茶叶经销商及时提供产品质量、产品供给、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加强产区市场管理,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协调金融部门支持茶农、茶商和茶企解决短期收购资金问题。

(五)农业安全生产。当前,我市正处在森林防火紧要期,特别是元宵节、清明节是森林火险多发时段,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严格火源管理,狠抓预防和扑救措施的落实,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要扎实做好春季畜禽集中免疫工作,完善监测网络,提高反应能力,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各有关部门要早谋划、早安排、早动手,积极推动涉农项目的实施,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主动。同时,严格涉农项目施工监管,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六)茶文化节筹备。省政府已批准我市继续举办茶文化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要求,本着节约、务实、高效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形式,抓紧做好今年茶文化节的各项筹备工作,力争把茶文化节办得更有特色、更有实效,进一步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同志们,“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努力开创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篇9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工作。这次会议之前,市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郭书记就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会议已将郭书记的重要指示书面印发,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刚才,志强同志对今年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和“三农”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对当前农业生产进行了具体安排,这是市委会研究的意见,大家要按照要求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在领会精神中持续求进

党的以来,中央和省委就“三农”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特别是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中央和省委会议的精神实质,正确把握内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持续求进,齐心协力把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好。

(一)把握好稳粮保供的政治责任。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紧紧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以,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工作目标确定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卢展工书记要求,“要始终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责任、做贡献。”郭庚茂省长要求,要“深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勇敢地担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信阳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市,保持粮食稳定增产既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自身850多万人口吃饭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所在。我们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必须时刻牢记肩上的责任,深入实施粮食核心区规划和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二)把握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始终把“三农”放在全局中来谋划,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其中最根本的是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与省委提出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站位“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全局来统筹布局“三农”工作,发挥好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持续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

(三)把握好强农惠农富农的优惠政策。中央和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对水稻插秧机械实行应补尽补;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等等。这些政策含金量都很高,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增强了新动力。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用足用好政策“红利”,抓好各项政策落实,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把握好农村改革创新的工作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其他各项改革。特别要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信阳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我们应当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不断在农村土地流转、金融创新、专业合作、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探索新经验,逐步形成一系列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持久繁荣的制度体系,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在**难题中务实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不断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粮食生产在多年干旱的情况下实现“九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农业农村发展持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我市乃至全省、全国来看,保持农业稳步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小田块、小农户、小作坊、小村落”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形势变化,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发展规律,用务实的态度、改革的方法、创新的精神积极**发展难题,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一)要解决“小田块”问题。适度规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信阳人均耕地少,一般家庭不超过10亩,田块细碎,农户兼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守住一条底线”,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限制不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原则下,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信阳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始比较早,进展比较快,流转比较多,粮食、蔬菜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2638个,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户间的口头转让或临时代耕,没有规范的流转合同,缺乏长远的规划打算。实事求是地说,在当前人均一亩多地的情况下,不可能靠种自己的田致富。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流转规范化、规模化、常态化。一要搞好确权颁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市试验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制订方案,选择1个县区或者在每个县区选择1个乡镇开展试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争取用2—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通过土地的确权颁证,依法确定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利,真正让农户放心流转、长期流转,让经营主体长期打算、长远规划。二要依法引导流转。要抓紧制订、完善支持政策,采取补助、奖励等办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要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要积极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切实把国家新增补贴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倾斜,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创造条件。三要健全服务网络。要加强县区服务大厅、乡镇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网点三级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服务、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规范流转秩序,引导土地有序流转。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民利益,营造和谐稳定的流转环境。

(二)要解决“小农户”问题。家庭经营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不能动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让农民联合生产、抱团经营,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解决一家一户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也是中央1号文件明确的重点任务。当前,我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势头强劲,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已经达到5000多家,他们在保证粮食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合作组织还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合作不规范、联系不紧密、社员不积极等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进一步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一要增加总量。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金融服务、技术支撑、奖励补助等手段,继续鼓励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各类主体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要提升质量。按照农民、农地、农机、农艺“四农联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四位一体”的要求,推动由简单互助向多元合作深化,提升合作水平,增加合作效益。三要健全机制。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指导、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切实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示范社,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推动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

(三)要解决“小作坊”问题。我市农业最薄弱的环节是产业化程度低,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采用传统的栽培方式,进行初级的产品加工,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现象普遍存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尽快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一要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粮油、茶叶、油茶、花卉、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业,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基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探索发展创意农业,支持管理区、城郊乡镇着力发展一批集种植、加工、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二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成长性好、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专业合作、协作配套、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着力提升信阳茶叶、潢川花木、潢川华英、光山羽绒、三高农牧、平桥现代牧业、山信粮油、黄国粮业、息淮弱筋小麦加工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以花木、蔬菜、林果、畜禽、水产为重点,继续把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商标注册、原产地标记注册等作为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农业经济质量效益的重点来抓,着力推进花卉苗木、柳编、蔬菜、茶叶等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打响特色农业“拳头”品牌。

(四)要解决“小村落”问题。《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河南要建设全国“三化”协调示范区,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市有160多万农户,分散居住在3000多个行政村、8万多个自然村落,其中规模在20户以下的近40%。这种分散居住的状况,不利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利于土地、人力等资源集约,更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人为本,群众受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合力运作,求实求效”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要坚持立足全局、规划先行。从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布局,突出系统性、长久性,坚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严格落实“三不一禁止”,即不让农民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在没有基础设施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房子,禁止在规划点以外的所有公路沿线乱批滥建,变农民无序建房为引导农户到社区集中建设新居。二要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统筹考虑本县区在全省、全市全局中的发展定位,发挥优势特长,以有产业、能就业、可持续为第一要求,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现产业和就业互动,让农民真正能够进得来、住得下、有事干、能致富,实现就近转移农民、就近富裕农民、就近城镇化的目标。三要坚持突出特色、彰显个性。必须突出文化内涵,与魅力信阳的发展定位相呼应,这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活力的关键,要实现一个社区就是一道靓丽风景线,一个社区就是一个民俗展示馆,一个社区就是一个风情旅游点,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特色产业园,走出一条符合信阳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之路。

三、在改进作风中积极作为

良好的作风是我们干事创业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在改进作风中积极作为。

(一)要坚持统筹。在指导思想上,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谋划和布局“三农”工作,努力形成三化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在工作要求上,要继续坚持以综合试验区建设统揽“三农”工作,不畏难、不懈怠、不停顿,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具体落实上,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各方面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全面小康的示范社区和示范乡(镇)。

(二)要立足实干。改革越深入,难度就越大。我们一定要树牢长抓不懈的思想,认真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法,认准的事就要大胆去改,看准的路就要勇敢去走,说了办,定了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要建立健全各级领导联系、指导、帮扶各类改革典型和重点项目机制,一个典型一个典型地培育,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落实,一条经验一条经验地总结,不断放大提升改革试验成果,不断开启“三农”工作新局面。同时,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对“三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多调研、多思考、多沟通,确保决策正确、执行准确,不走错路、少走弯路。

(三)要务求实效。近年来,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巨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改革试验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必须转变方式,把求实求效放在首要位置、作为首要目标,不能单纯追求数量上的扩大,而要更加重视改革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打造精品,多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建好机制,对实践探索中的好办法、好路子要及时形成制度体系。要加强实践和理论研究,尽快形成在全省、全国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成果。

(四)要强化督查。就是要通过督促检查强化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迅速对责任进行了分解,把每一项任务都明确到具体部委,这是中央改进作风抓落实的具体体现。这次会议结束后,市委、政府“两办”要会同市试验办、市委农办对今年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三农”工作重点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在此基础上制订好督查计划,定期开展督查,通报结果,并作为年度评先表彰的重要依据。

同志们,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起步之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不断开创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和“三农”工作新局面!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篇10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工作。这次会议之前,市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郭书记就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会议已将郭书记的重要指示书面印发,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刚才,志强同志对今年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和“三农”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对当前农业生产进行了具体安排,这是市委会研究的意见,大家要按照要求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在领会精神中持续求进

党的以来,中央和省委就“三农”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特别是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中央和省委会议的精神实质,正确把握内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持续求进,齐心协力把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好。

(一)把握好稳粮保供的政治责任。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紧紧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以,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工作目标确定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卢展工书记要求,“要始终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责任、做贡献。”郭庚茂省长要求,要“深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勇敢地担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信阳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市,保持粮食稳定增产既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自身850多万人口吃饭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所在。我们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必须时刻牢记肩上的责任,深入实施粮食核心区规划和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二)把握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始终把“三农”放在全局中来谋划,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其中最根本的是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与省委提出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站位“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全局来统筹布局“三农”工作,发挥好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持续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

(三)把握好强农惠农富农的优惠政策。中央和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对水稻插秧机械实行应补尽补;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等等。这些政策含金量都很高,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增强了新动力。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用足用好政策“红利”,抓好各项政策落实,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把握好农村改革创新的工作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其他各项改革。特别要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信阳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我们应当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不断在农村土地流转、金融创新、专业合作、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探索新经验,逐步形成一系列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持久繁荣的制度体系,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在**难题中务实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不断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粮食生产在多年干旱的情况下实现“九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农业农村发展持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我市乃至全省、全国来看,保持农业稳步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小田块、小农户、小作坊、小村落”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形势变化,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发展规律,用务实的态度、改革的方法、创新的精神积极**发展难题,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一)要解决“小田块”问题。适度规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信阳人均耕地少,一般家庭不超过10亩,田块细碎,农户兼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守住一条底线”,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限制不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原则下,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信阳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始比较早,进展比较快,流转比较多,粮食、蔬菜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2638个,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户间的口头转让或临时代耕,没有规范的流转合同,缺乏长远的规划打算。实事求是地说,在当前人均一亩多地的情况下,不可能靠种自己的田致富。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流转规范化、规模化、常态化。一要搞好确权颁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市试验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制订方案,选择1个县区或者在每个县区选择1个乡镇开展试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争取用2—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通过土地的确权颁证,依法确定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利,真正让农户放心流转、长期流转,让经营主体长期打算、长远规划。二要依法引导流转。要抓紧制订、完善支持政策,采取补助、奖励等办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要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要积极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切实把国家新增补贴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倾斜,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创造条件。三要健全服务网络。要加强县区服务大厅、乡镇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网点三级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服务、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规范流转秩序,引导土地有序流转。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民利益,营造和谐稳定的流转环境。

(二)要解决“小农户”问题。家庭经营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不能动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让农民联合生产、抱团经营,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解决一家一户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也是中央1号文件明确的重点任务。当前,我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势头强劲,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已经达到5000多家,他们在保证粮食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合作组织还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合作不规范、联系不紧密、社员不积极等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进一步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一要增加总量。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金融服务、技术支撑、奖励补助等手段,继续鼓励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各类主体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要提升质量。按照农民、农地、农机、农艺“四农联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四位一体”的要求,推动由简单互助向多元合作深化,提升合作水平,增加合作效益。三要健全机制。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指导、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切实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示范社,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推动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

(三)要解决“小作坊”问题。我市农业最薄弱的环节是产业化程度低,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采用传统的栽培方式,进行初级的产品加工,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现象普遍存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尽快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一要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粮油、茶叶、油茶、花卉、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业,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基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探索发展创意农业,支持管理区、城郊乡镇着力发展一批集种植、加工、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二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成长性好、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专业合作、协作配套、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着力提升信阳茶叶、潢川花木、潢川华英、光山羽绒、三高农牧、平桥现代牧业、山信粮油、黄国粮业、息淮弱筋小麦加工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以花木、蔬菜、林果、畜禽、水产为重点,继续把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商标注册、原产地标记注册等作为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农业经济质量效益的重点来抓,着力推进花卉苗木、柳编、蔬菜、茶叶等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打响特色农业“拳头”品牌。

(四)要解决“小村落”问题。《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河南要建设全国“三化”协调示范区,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市有160多万农户,分散居住在3000多个行政村、8万多个自然村落,其中规模在20户以下的近40%。这种分散居住的状况,不利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利于土地、人力等资源集约,更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人为本,群众受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合力运作,求实求效”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要坚持立足全局、规划先行。从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布局,突出系统性、长久性,坚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严格落实“三不一禁止”,即不让农民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在没有基础设施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房子,禁止在规划点以外的所有公路沿线乱批滥建,变农民无序建房为引导农户到社区集中建设新居。二要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统筹考虑本县区在全省、全市全局中的发展定位,发挥优势特长,以有产业、能就业、可持续为第一要求,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现产业和就业互动,让农民真正能够进得来、住得下、有事干、能致富,实现就近转移农民、就近富裕农民、就近城镇化的目标。三要坚持突出特色、彰显个性。必须突出文化内涵,与魅力信阳的发展定位相呼应,这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活力的关键,要实现一个社区就是一道靓丽风景线,一个社区就是一个民俗展示馆,一个社区就是一个风情旅游点,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特色产业园,走出一条符合信阳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之路。

三、在改进作风中积极作为

良好的作风是我们干事创业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在改进作风中积极作为。

(一)要坚持统筹。在指导思想上,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谋划和布局“三农”工作,努力形成三化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在工作要求上,要继续坚持以综合试验区建设统揽“三农”工作,不畏难、不懈怠、不停顿,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具体落实上,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各方面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全面小康的示范社区和示范乡(镇)。

(二)要立足实干。改革越深入,难度就越大。我们一定要树牢长抓不懈的思想,认真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法,认准的事就要大胆去改,看准的路就要勇敢去走,说了办,定了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要建立健全各级领导联系、指导、帮扶各类改革典型和重点项目机制,一个典型一个典型地培育,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落实,一条经验一条经验地总结,不断放大提升改革试验成果,不断开启“三农”工作新局面。同时,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对“三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多调研、多思考、多沟通,确保决策正确、执行准确,不走错路、少走弯路。

(三)要务求实效。近年来,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巨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改革试验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必须转变方式,把求实求效放在首要位置、作为首要目标,不能单纯追求数量上的扩大,而要更加重视改革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打造精品,多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建好机制,对实践探索中的好办法、好路子要及时形成制度体系。要加强实践和理论研究,尽快形成在全省、全国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成果。

(四)要强化督查。就是要通过督促检查强化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迅速对责任进行了分解,把每一项任务都明确到具体部委,这是中央改进作风抓落实的具体体现。这次会议结束后,市委、政府“两办”要会同市试验办、市委农办对今年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三农”工作重点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在此基础上制订好督查计划,定期开展督查,通报结果,并作为年度评先表彰的重要依据。

同志们,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起步之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不断开创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和“三农”工作新局面!

推荐访问:市委 讲话 农业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稿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市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内容 我县召开农业农村工作推进会 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2021县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 农业农村工作推进会 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fanwendaquan/jianghuagao/9659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