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顶好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调研报告完整版,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8篇(2023年)

时间:2023-07-20 15:24:02 来源:顶好范文网
导读: 调研报告完整版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机制。力图形成“政府引导,村级为主,农民自愿,人人参与”的良性机制。政府积极宣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

调研报告完整版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机制。力图形成“政府引导,村级为主,农民自愿,人人参与”的良性机制。政府积极宣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研报告完整版,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调研报告完整版,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8篇

调研报告完整版 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篇1

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机制。力图形成“政府引导,村级为主,农民自愿,人人参与”的良性机制。政府积极宣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鼓励和激励机制。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开展以“促经济发展,建和谐叶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积极规划建设千亩桑园,解除群众扩大蚕桑养殖的顾虑,为群众解决蚕桑的销路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影响下,蚕茧价格下降,村民开始丧失对蚕茧春出卖的信心。叶村村委积极寻求市场,为村民蚕茧的出卖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对村民养蚕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或进行经济援助。

叶村村民叶积极地向村委献言献策,结合自身实际提供发展策略。同时利用政府提供的先进设备学习养蚕、种茶技术,科学发展农业。村委定时开展农民培训班,村民可免费学习的咨询。因此形成“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互助发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委的工作效益。

调研报告完整版 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篇2

一、西丰县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特色经济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19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大众产品已经不再是“有货不愁卖”,天然、健康才是更多人的追求。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壁垒”与国内市场上的“非绿莫入”,对农产品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并且占有一席之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必须在“特”字上作文章,发展别具一格的特色经济,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占领市场。

其次,发展特色经济是从实际出发适应西丰县经济特点的需要。西丰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不在主要交通干线上,县城距铁岭市和沈阳市分别有107公里和182公里,交通的不便与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得西丰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上较兄弟县(市)区没有什么更多的优势可言。地缘条件决定西丰不能把发展的眼光仅仅盯在上工业企业上,历史的教训也说明,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发展比不发展更加可怕。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西丰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地理位置差但生态环境好,地少但山多,资金不足但资源丰富。利用富裕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生产优势产品,发展特色经济,才是西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后,发展特色经济是适应西丰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的需要。西丰县古为皇家围场,现是辽宁省九个林业县之一,山林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在20__年的县第**届党代会上,将生态立县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首,广大干部群众一直视生态环境为各业发展的根本,坚持资源保护与利用并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努力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全县有林面积218万亩,森林蓄积量7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55%。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适宜多种珍稀动植物生长,为发展特色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西丰县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

1、资源优势。我县发展特色经济的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其他县区无法比拟的特殊性。首先,从气候条件上看,西丰海拔相对较高,昼夜温差较大。这种山区气候非常适合烟草、中草药材的生长,且品质上乘。如地龙骨、细辛等药材受气候影响,药性比其他地区的同等药材要好,很受客商的欢迎。其次,从土地资源上看,西丰县大体为“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形地貌,山多林密,土地肥沃。20__年,完成土地绿色环评面积261万亩,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整体开发绿色食品的县份,同时也被省政府确定为五个绿色食品基地县之一。再次,在动植物资源上,全县有可开发利用的各类野生动植物500余种,每年山野菜鲜菜产量20__多万斤,品种主要为蕨菜、刺嫩芽、山芹菜等20余种;可利用中草药材76种,每年可产鲜品800-1000万斤。养鹿、放蚕都有近百年的历史,广大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有着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2、技术优势。在鹿业上,西丰梅花鹿品种选育项目于1995年通过省科研成果鉴定,被确定为“西丰梅花鹿”品种。育才种鹿场被中国农学会特产学会确定全国的“中国梅花鹿良种繁育中心”。梅花鹿人工受精配套新技术于20__年通过省科研成果鉴定,处于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CA增茸素、“得加911”断乳料和青贮饲料袋贮实用新技术的推广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柞蚕上,西丰县共有3家柞蚕母种场,是全国柞蚕母种基地。我县研制的“丰杂1号”“丰杂2号”“丰杂3号”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辽宁市场占有率达80%,占世界柞蚕母种产量的35%。其中,“丰杂1号”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丰杂2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丰杂3号”通过了辽宁省科技成果鉴定。在烟草上,全县全部实行统一的集约化育苗,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生产。其中和隆满族乡被确定为云南曲靖卷烟厂的原料供应基地。在林蛙上,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已经成功,辽宁宏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蛙加工技术20__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草药材上,经过技术人员和农户多年的发展实践,已经成功地将中草药材从山上引到田地中,目前我县的中草药材90%都是在田地中种植的。

3、经销优势。一是特色产品的品牌效应。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我县的鹿、林蛙、柞蚕、中草药材已经打开了市场,产品辐射到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初步形成了地域品牌优势。其中,鹿产品主要销往香港、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我县已经成为全国的鹿产品经营集散地。二是出色的经纪人队伍。我县的特色产品之所以越走越远,主要是因为有一批出色的经纪人队伍。如从事鹿产业的经纪人全县有近500人,其中最典型的有安民的张春庆,他年加工经销鹿茸等产品50吨产品(从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进口40吨),产值1000万元,产品销往南韩、香港、澳门等地。从事柞蚕产业的经纪人有1000多人,主要是割茧、出蛾、养赤眼蜂等。

二、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做法

1、理清思路,明确重点。从西丰的实际出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走特色路,打绿色牌,发挥西丰资源优势,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实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基地化建设,工业化增值,坚持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进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又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开发、成龙配套”的原则,重点发展了鹿、牛、蚕、蛙、烟叶、榛子、中草药、山野菜、食用菌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特色产业,把其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发展西丰经济的一项重要要工作,下全力去抓。成立了产业化领导小组,并且每个产业都安排专人负责。最近,结合制定规划,还要求有关部门对每一项重点产业都要做出科学、详细的规划。

3、调整布局,建设基地。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三区两带”的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即北部瓜菜专业区、东部畜牧业专业区、南部林下产业专业区和辽开公路、303国道两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集中精力重点培育种、养、加、销大户,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大户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县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

4、以工谋农,做大龙头。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帮助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

5、强化服务,完善体系。为了促进优质农产品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部门有组织地引导农民依托产业开发项目和产业为载体,建立产业协(学)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现有各类协(学)会7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约30个,参加互助合作经营组织的农户近3000户,占我县农户的3.9%,带动农户5000户,占我县农户的6.6%。

6、依靠科技,推进创新。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发一体化的协作关系,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现有加工企业和发展新兴加工业。在这方面,宏宇生物公司与辽大,东日家禽公司与沈阳农大、鹿业局与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所都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目前,全县共拥有绿色和无公害食品标识18个,种植绿色和无公害食品15万亩。

7、优化环境,促进发展。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加大力度,为特色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首先,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土地、物资、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便利,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与管理办法。其次,加强管理,为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

三、目前西丰县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果

一是鹿产业。西丰素有“鹿城”之美誉,“西丰梅花鹿”驰名中外,是东北亚地区良种梅花鹿基地之一。全县共有鹿场1487家,其中国有15家,集体2家,个体1470家。饲养量近5.4万只,存栏量4.4万只,占全省的60.6%,占全国的12.5%。我县是全国的鹿产品经营集散地,有各类鹿产品经销加工企业149家,参与养殖经销等各类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加工经销鹿茸120吨,养鹿及副产品加工经销额2亿元。龙头企业主要有铁岭市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铁岭市鹿源参茸饮片有限公司、铁岭市恒生鹿业有限公司和西丰县野鹿王酒厂等。

二是黄牛产业。西丰是全国秆秸养牛十佳示范县、全国首家肉用黄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优质肥牛饲养及加工基地。20__年全县黄兔年饲养量27万头,存栏量14.2万头,其中基础母牛占60%。500头以上养牛大户28户,养牛小区14个。黄牛品种为西门塔尔、夏洛来与本地黄牛三元杂交改良牛。全县现有黄牛交易市场3个,从事黄牛产业的经纪人20__多人。龙头企业有中敖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

三是柞蚕产业。西丰柞蚕产量高、质量好,是国家优良柞蚕母种基地之一和全国的赤眼蜂生防繁育基地。西丰县现有蚕场面积51.4万亩,年放养柞蚕5000把左右,产量3600吨-4000吨,产值1.3亿元,其中:蚕茧收入4000万元,加工等收入8000万元。全县有4000多户蚕农,平均每把蚕年收入为1万元左右,纯收入6000元左右。每把蚕场村集体还可以收取20__多元的承包费。龙头企业有辽宁美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柞蚕丝能力达到800吨,现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是林蛙产业。目前,林蛙养殖基本是半人工养殖,主要品种为长白山区的中国林蛙。全县共有林蛙养殖户500多户,年产量600万只,产值1000多万元。龙头企业辽宁宏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有“林蛙油粉胶囊”、“清青软胶囊”、“冰鲜蛙”、“精选林蛙原油”等,是保健和美容的佳品。

五是瓜菜产业。20__年发展保护地瓜菜面积1.8万亩,其中,暖棚春茬以黄瓜、秋茬以西红柿为主,年平均纯收入1万元左右;冷棚春茬以甜瓜、秋茬以西红柿为主,年平均纯收入6000—7000元。对瓜菜产业生产拉动的企业是永得利绿色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所属的辽北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年交易量6480万斤,交易额3200万元,带动种菜农户4500户。

www..com六是烟叶产业。20__年全县共种植烟叶20658亩,总产量实现4万担,占全市总产量的36%,总产值达到1500万元,实现税金300万元。

七是榛子产业。我县有野生榛子林20.5万亩,已经归圃的有10万亩,年产榛子400多万斤左右,产值近5000万元。其中成平满族乡有600余户农民从事榛子产业开发,现已开发垦复榛子园2.3万亩,建成百亩以上榛子园30个,从事榛子生产的农户平均每户收入8630元。

八是水果产业。全县水果生产面积11万亩,主要品种为金红123苹果、尖把梨和红南果梨,年总产量1.4万吨,产值20__万元,纯收入1200万元。

九是中草药材产业。全县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林下参8000亩,地龙骨3000亩。龙头企业为辽宁金丹药业有限公司,其产品肾石通颗粒、六味地黄丸、全鹿大补丸等药品具有较高知名度。

此外,西丰县的山野菜、食用菌等产业都有一定的发展。而且,这些特色资源还直接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带动了西丰县医药保健品、绢纺服装、食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二)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看,我县特色经济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规模不大。几个特色产业基本上仍然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由此造成特色产业样样有,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二是重点企业拉动作用不强。这些企业虽然在外观上有了现代企业的雏形,但究其实质还是家族式企业,没有像沿海地区一些家族企业那样过渡到现代企业,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十分落后,难以形成强劲的拉动作用。三是资金不足。因资金短缺,我县的很多特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很多特色产品还处于初加工阶段,没有实现多次的增值增利。四是市场体系不完备。我县的市场还只是初级的集贸市场,没有大型的、专业的批发市场,一些生产要素市场还没有形成。

四、今后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措施

1、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1)壮大基地规模。把壮大主导特色产业基地作为主攻方向,按照规模大、潜力大、带动力大、效益大的四条标准,按照北部果菜、中西部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南部林特产品、药材和烤烟、东部牧业开发四大区域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种养业专业基地。重点建设梅花鹿、柞蚕、烟叶、中草药材、林蛙、榛子基地,着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格局。

(2)扶持龙头企业。这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核心,也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是要靠自己育“龙”。要积极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向重点龙头企业倾斜,让它们做大做强,成为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产业化核心。同时要通过改制、重组、联合等手段,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一批规模大、群体优势明显的产业企业集团。二是要招商引“龙”。要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增强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特色农副产品为载体,认真做好项目包装和认证,积极向域外推介,力求在食品加工、服装绢纺、制药保健品等项目的引进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3)培育服务体系。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放手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要坚持“扶持不包办,指导不干预”的原则,依托原有乡(镇)的合作经济组织和供销社,通过改革和重组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生产协会。要鼓励涉农部门、龙头企业、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组织。

2、全力建设土特产品批发市场,发挥其对特色经济的拉动作用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条件。没有市场就没有物流,没有物流也就没有特色产品的快速发展。要在发展城乡集贸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劳务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市场。当前,要集中力量建设东北的土特产品批发市场。该市场总占地面积11.16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7.77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量可达100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5亿元。要通过市场的建设,逐步把西丰打造成为东北地区土特产品的集散地,推进以特色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而牵动城市开发、餐饮服务、劳务、运输等产业,扩大就业人数和质量,扩充经济总量,拉动县乡两级财力增长,活跃全县经济。

3、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保障

要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特色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工作力度,强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工作,大力推行畜牧业舍饲圈养、生态蚕场建设,积极推广农村新能源,妥善解决好林牧、林蚕、林粮、林柴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以库、塘、井、窖等设施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提高特色产品的现代化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对垃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处理工作,坚决不引进、不上马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维护和改善发展特色经济的良好生产环境。

4、实施科技兴特战略,提高特色产品的竞争力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品种、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要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积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精”。要增强品牌意识,对重点产品注册一批绿色无公害食品标识,并积极向外推介,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调研报告完整版 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篇3

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构建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保障城乡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如何建设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完善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立新型城

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我县已建立了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为补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取得积极成效。截止20**年底,在全县11.14万名常住户籍人口(城镇居民2.03万人,农村居民9.11万人)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有8334人,占7.48%;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有2674人,占2.40%;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有4620人,占4.15%;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8928人,占16.99%。上述制度的建立,解决了部分居民群众的养老保障问题,化解了一批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问题,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全县还有约8.15万名城乡一般居民(占全县常住户籍人口的73.16%),缺乏系统性的养老制度保障;同时,由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思路不尽合理,致使农村原参保人员的养老问题实际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加上这一块,相当于全县实际上有90.15%的居民群众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障。因此,在不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并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快探索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思路,尽快解决广大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第一,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注重社会公平,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养老保障方面,只有实现广覆盖,使城乡居民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才能体现公平,才能实现共享,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目前,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只覆盖到城镇从业人员和农村部分居民,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缺乏应有的保障功能。因此,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的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客观使然。

第二,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摆在首位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城乡大批青壮年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地域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老年农民的日常生活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城乡家庭呈现上养四位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功能受到严重削弱,城乡家庭养老功能逐步淡化和弱化,靠代际供养已经难以解决养老问题。再一方面,随着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加上目前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由于覆盖面窄、参保人数少、保障程度低等缺陷,无法满足参保人员养老的需要,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县城乡社会养老所面临的问题日趋突出。因此,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这几年来,城乡居民要求解决养老保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社会各方面的呼声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抓紧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展到全体城乡居民,这一方面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了他们的实际需要,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从而缓解广大居民因老致贫、因老返贫等问题,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要求。

第三,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发展规律。依据统计学上的“大数法则”,各类保险只有不断扩大覆盖面,才能提高保险基金的共济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十五”期间,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付能力越来越强,覆盖范围从国有、集体单位扩大到了非公经济组织,从正规就业人员扩大到了灵活就业人员,从城镇从业人员扩大到了进城务工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城乡居民,符合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

第四,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度,是构建大社保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种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新制度,扩大了社会保障的受益面,也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全体城

乡居民的养老之忧,正是坚持探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丰富了大社保体系的内涵,必将推动大社保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我县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1、发展历史及沿革

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关于"抓紧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民政部早在1986年就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1992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民办发〔1992〕2号),并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

我县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发展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试点探索阶段:1995年发布实施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浙政发〔1995〕4号)规定,从1995年起,由各级民政部门负责为非城镇户口的农村各类人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暂行办法》精神,我县出台了《关于建立云和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云政办〔1995〕16号)和《云和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云政办〔1995〕21号),并于1995年4月在云和镇红光、沙溪两个村进行了试点。二是全面推广阶段:1996年底,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县铺开,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1家福利企业及1个零散户。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20元,上不封顶(浙政发〔1995〕4号文件规定的月缴纳标准分为2、4、6、8、10、12、14、16、18、20元等十个档次);农保基金主要依靠银行定期存款实现保值增值,同时,根据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调整情况来确定参保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三是整顿规范阶段:1998年,国务院将此项工作从民政部门划归劳动保障部门。1999年,受宏观经济影响,国务院要求停止接受新业务,对“农保”进行整顿规范。我县的农保工作以保持稳定为原则,做到“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基金不丢”,并于20**年9月把该项工作从县民政局下属的农保处整体划入县社保处管理,顺利完成了农保机构的职能划转。

2、工作现状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前已达到一定规模,在农村也有一定的影响面,但成效一般。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1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11家福利企业和1个零散户开展了农保工作,参保人数有18928人,参保率为20.77%;积累基金341.54万元,累计支付待遇1.49万元;在目前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286人中,享受待遇最少的每人每月只有0.21元,最多的每人每月也只有21.42元,月平均待遇为2.20元,月领取额在1元以下的有194人,20元以上的只有2人。由于缴费起点低、待遇标准低,目前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没有新保及续保人员,实际上已处于停滞状态。为维护农保政策和业务的稳定性、连续性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县农保工作处于不宣传、不发动,上门参保不中止的状态。

三、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农保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县现行农保制度的主要政策依据是1992年由民政部制订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其主要政策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参保对象范围:60周岁以下农村户籍公民,包括务农务工经商人员及乡镇招聘干部、应征入伍青年、民办教师、医生和其他各业劳动者等。

2、资金筹集方式:坚持农民自我保障为主和自助与互济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含国家让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和储蓄积累式的办法进行筹集;最低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20元。

3、资金积累方式:缴费建立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含国家让利)均记在个人名下。

4、待遇享受规定:我县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60周岁,待遇标准按达到领取年龄时个人账户的积累总额确定,并根据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调整情况来确定参保人员的养老金水平。领取养老金的保证期为十年。

5、基金管理方式:基金以县为单位统筹,并按国家有关金融政策运营管理,主要依靠银行定期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

(二)现行制度设计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分析

现行农保制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规划制订的,符合当时国民经济状况和农村特点,也曾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县农保工作出现了因缺乏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而“扩不出”、因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而“保不齐”、因制度衔接性差而“流不动”等问题。现行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稳定性和适应性差。首先,我县现行的农保制度基本上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因缺乏应有的法律效力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导致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其次,在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将乡镇企业职工、私营企业主和雇员等有劳动关系的群体继续纳入现行农保制度有失公平性。第三,缴费机制设计时尽管考虑到了农民收入季节性和不稳定的特点,但是明显缺乏弹性。如按1995年我省暂行办法规定,按月缴费标准一直维持在6—20元之间,但十年前的缴费标准是无法适应如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第四,现行的养老金计发系数按8.8%的利率测算,具有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高利率和高通胀的鲜明特征。但是随着国家连续降息,如此高的利率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2、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人才,都是将基金存入银行进行管理。但是,由于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如一年期存款利率已从1995年的10.98%下调至现在的4.14%),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实现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就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出现了参保的人越多而国家赔得越多的尴尬局面。

3、保障功能弱。一方面,由于实行自愿投保,大多数人员采用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总额普遍较低。同时,基金积累类似于银行存款,靠自我积累模式,而养老金待遇则仅靠自我缴费的个人账户积累总额来确定。加之,当时是在预定利率12%的情况下制订政策的,较少考虑到金融风险,结果在政策推出后,银行利率接连下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农民养老保险帐户的利率只好下调(1997年1月下调至8.8%,1998年1月下调至6.8%,1998年7月下调至5%,1999年7月起更下调至2.5%),造成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不高,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待遇享受没有设计增长机制,几十年同一标准。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养老金事实上是在不断地“缩水”之中,不仅难以吸引农民参保,更难以真正起到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

4、政府责任缺位。原民政部农村养老保险办公室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一方面,由于在制度设计中没有硬性规定政府责任的具体机制,而变成了完全依靠个人积累和基金自身的增值来实现保障和收支平衡。面对增值渠道不畅通的现实,以理论上较高的支付系数和实际中缺乏政府投入的事实,基金明显孕育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四、我县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析

(一)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1、较高的养老意识为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了思想基础。

由于多年来各类养老保险宣传以及社会高度信息化,广大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有了基本认识并产生较为强烈的要求。一是城乡居民的养老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求出台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或完善现行“农保”政策)、依靠养老保险实现养老的意愿较为强烈。二是通过社会保险信息的广泛传递,广大城乡居民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比较羡慕,从而增加了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和要求。三是商业保险公司的大力宣传,使广大城乡居民多了一份比较。绝大部分居民感觉商业养老保险有吸引力但缴费额较高,希望政府能承办低缴费额的“政府福利型”养老保险业务。这都为尽快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又适应广大城乡居民缴费能力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2、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了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走向。

(1)《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党的**大早已经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除了继续重点“关注”农业保险外,还以农村人身保险为突破口,首次出现了“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表述。

(3)党的“**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要求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4)《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28号)提出,要“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建设覆盖广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管理规范方便有效、与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的原则,加快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5)20**年云和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列入今后五年要抓好的七个方面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3、多年实践所积累的管理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我县现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组织比较健全,队伍比较稳定,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规范,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下一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经济条件还比较薄弱。

建设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除了要考虑社会认同程度、制度发展方向、现有工作基础等方面因素外,重点要考虑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城乡居民承受能力以及制度本身保障功能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从20**年到20**年,全县生产总值从8.01亿元增长到22.41亿元,年均递增11.9%;人均生产总值从7530元增长到20**8元,年均递增11.7%;农业占三产结构的比重,已经从24.6%下降到12.5%。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农业占有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大,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同时,财政收入只有2.8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只有1.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45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4267元。因此,我县经济社会仍将以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府财政支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能力还不够强,城乡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仍然较弱,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必需的物质基础还较为薄弱。

五、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以上分析表明,我县建设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具备了一定思想认识基础和工作经验,制度建设的政策走向也已经较为明确。虽然目前的经济条件还比较薄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从执政为民和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应主动创新,稳妥谋划,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情况和适应民生需求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组织引导、群众自愿参加的原则,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建立以储蓄积累与享受待遇调整机制为核心的“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可接轨”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模式,为新型城乡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从近期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进入二、三产业,或者季节性、阶段性地从事非农产业。因此,当前这个阶段要有所侧重,重点解决好大龄农村人员(男45周岁以上、女40周岁以上)的养老问题,对此年龄段以下的人员,可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将其逐步纳入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长远看,随着政府财政和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养老保障体系的容纳能力会不断增强。所以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要从适应户籍和职业转移的需要、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角度来设计,以利于今后的沟通和衔接。

2、保障水平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原则。从我县实际来看,首先,区域之间也还存在着经济不平衡,各乡镇以及同一乡镇的各个村之间的经济情况存在不小的差异性,由此造成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存在着较大不同。其次,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农村居民毕竟有所区别,农村居民或多或少还拥有着可以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土地,相对而言,他们的生活费用中需要由现金支出的比例相对低一些,而城镇居民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要用现金来获取。同时,这两个群体的医疗需求也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当前设计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要着眼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养老保险来为他们年老以后的生活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助,同时继续立足于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多层次、多方位地解决其养老问题。

3、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原则。设计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必须弥补原先制度设计中缺乏政府投入机制的不足。缴费可以以个人为主,村集体视自身经济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明确政府缴费补贴的具体比例,并对经济困难群众予以适当倾斜。

4、简洁直观、便于接受的原则。居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群体,需要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因此,新制度的设计必须简单直观,具有灵活性,让城乡居民真正感觉到实惠,这样才易于群众的接受和参与。

(三)具体设想

1、制度定位。新制度应该定位在建立我县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不是对现行农保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新制度出台后,应该明确暂停受理老农保业务,通过制度衔接,逐步消化老农保,以利于推进新型养老保险。

2、范围对象。新制度的实施对象界定为在云和县行政区域内16周岁至60周岁、具有我县常住户籍的城乡居民。由于生产经营方式的转换,城乡居民中已经有部分参加了现行的各类政府性养老保险,所以重点解决对象是除已参加政府性养老保险以外的其他城乡居民中的大龄人员(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40周岁以上)。

3、缴费标准。考虑到城乡居民收入不稳定的特点,参保时年龄未满60周岁的人员采取按年缴纳的方式缴费,缴费金额按缴费基数乘以缴费比例确定。首先,根据我县城乡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县财政的支持能力,同时考虑到有关统计数据的公布时间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缴费基数可按上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定;另一方面,缴费以个人为主,村集体视其自身经济状况给予适当补助(个人和村集体经济的缴费比例不低于8%),同时县财政可按不低于上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标准进行补贴,并向经济困难的群众适当倾斜(县财政按不低于5%的比例给予补贴)。其次,为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也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缴费意识,可确定缴费年限为20**年。再者,参保时年龄已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由于年纪较大,逐年缴纳不现实,所以可采取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金额按缴费时上上年全县农村居民月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规定的比例和缴费月份确定,缴费月份具体标准视年龄增长情况逐年递减。

4、帐户管理。为确保养老金计发基数的确定性,可将个人缴纳部分和村集体补助部分用来建立个人缴费帐户。同时,为提高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水平,可将县财政补贴中的一部分用于建立参保人员补贴帐户(比如县财政补贴5%,其中3%补贴到个人),并按规定与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本息合并计算养老待遇。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将县财政补贴部分的其余部分(比如县财政补贴5%中的2%部分),用于建立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借以逐步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

为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也为了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账户、补贴账户和统筹帐户每年可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帐利率标准计息一次。参保人员自领取养老金之月开始,其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再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的计息规定办理。

参保人员异地(跨统筹地)迁居,其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本息,能转移的,转移迁入地社会保险机构;不能转移的,可一次性退还本人。

5、待遇享受。设计待遇时要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待遇计发办法采取缴费确定型,根据缴费账户积累总额确定待遇标准;二是设置养老金调整机制,养老金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基金支付能力及银行利率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所需资金从统筹基金中列支。

具体来说,月养老金起领标准为缴费账户积累总额乘以待遇计发系数。假定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的保证期为20**年,则年满60周岁人员的待遇计发系数为1/156;60周岁以上人员的待遇计发系数则与其缴费月份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参保人员死亡后,其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本息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6、制度衔接。本着平稳过渡、操作方便的原则,新制度可以与原农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一定条件内衔接,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个人缴费账户和补贴账户储存额本息可以按有关规定折算过渡,以利于今后城乡保障方式的融合。

(四)费用测算

鉴于我县实际,在设计我县建设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一方面,城镇居民的保障水平应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另一方面,鉴于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还可以借助耕地来实现基础保障,其保障水平可略低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从目前情况看,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3707.8元(其中单位缴纳2648.4元,个人缴纳1059.4元),月平均养老金享受标准为1164.32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四个档次的平均缴费标准为每人2.7万元(其中 政府补助1.375万元,个人和集体缴纳1.325万元),月平均享受待遇为150元。

按照上面的具体设想,如果我县在20**年开始实施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个人和村集体经济的缴费比例不低于8%测算,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缴费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297.3元和1025元;按政府补贴5%测算,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可得到的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185.8元和640.65元;经过20**年,也就是到20**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可以享受的月养老金分别为90.2元和311元。 据统计,全县未参加政府性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有3000多人,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农村居民有6.3万人,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约有1.2万余人。按以上标准,要让全县所有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养老保障,今后5年县政府约需支出9300多万元的配套补贴资金,约年均投入1860万元;。如果将政府补贴标准提高到10%,则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可以享受的月养老金分别为114.8元和395.9元,今后5年县政府约需支出1.86亿元的配套资金,即年均需投入3600万元;如果将政府补贴标准提高到15%,则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可以享受的月养老金分别为139.4元和480.7元,今后5年县政府约需支出2.79亿元的配套资金,即年均需投入5580万元。到底以何种方案为妥,需根据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的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定。

调研报告完整版 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篇4

今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用4至6年时间实现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并将生态文明村建设作为创建生态县的基础性工程来实施。为了促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县政协课题组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初步成果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年来,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结构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是全县54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村建设逐步推开,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各镇村以改善镇容村貌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东邵渠、高岭等镇大力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对废弃矿坑进行整治,恢复植被和地貌。高岭镇完成生态林抚育2500亩,并对10000亩绿色速生丰产林进行科学补植,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各乡镇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溪翁庄镇“两水”工程进展顺利,日处理污水2500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供水5000吨的供水厂主体工程完工,年内将投入使用。西田各庄、十里堡等镇各村通过改水改厕,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有效地解决了污水乱排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全县生态文明试点村之一的白道峪村,投资200万元硬化村路,栽植花草,营造生态景观林;投资53万元,改造饮水工程,让全村群众饮用上干净水,部分村民开始以太阳能、沼气作为主要生活能源,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一些村庄呈现出绿树掩映、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生态新景象。

二是农村生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主导产业已现端倪,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示范村。各镇村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一批村级专业化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巨各庄镇蔡家洼村投资**万元,建起占地500亩的巨龙生态观光园,栽植10余种水果,是全市屈指可数的高标准绿色生态园区之一。它安排了300多人就业,人均可增收5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园”。

三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逐步推进,人们生态意识有所增强。县委、县政府启动了“生态县建设百村行”活动,通过普及生态知识、科技知识,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和生态文明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各乡镇普遍开展了“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生态知识进农家”、“创建生态文明户”等活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消费。溪翁庄镇石马峪村兴起“环保大集”,全村男女老少人人捡拾白色垃圾,不仅有效地改善了村庄环境,而且增强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冯家峪镇与北京崇阳光田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共投资147万元,完成了4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随着有线电视入网、村级健身公园、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农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态环境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从整体看,由于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长期影响,我县大部分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厕所简陋、人畜共处、柴草乱垛、垃圾污水随意排倒堪称当前农村的四大“顽疾”。如厕所多属地坑式,无任何保洁措施,尤其夏季,不仅气味难闻,而且成为苍蝇的主要滋生地,加之粪便无专人管理,渗入地下,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近年来,我县农村养殖业发展很快,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项目。但个别村因场地有限,人的生活区和家畜家禽饲养区未能做到严格分离,人畜共处易造成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尽管一些村对垃圾进行处理,但因工艺和设施简陋,只是就地、异地填埋,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此外,我县早已提出农业生产禁止施用化肥,但至今未能禁绝,化肥施用在部分地区还相当普遍,影响了区域环境质量。

(二)因盗采铁矿造成的植被恢复难度较大

我县北部山区铁矿资源较为丰富。近两年来,一些人把盗采铁矿石作为“致富”门路。尽管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乡镇进行了有效治理和打击,但盗采盗运现象没有根本杜绝,库北某镇仅6个村就因盗采留下18个废弃矿坑。盗采造成矿产资源大量流失,而且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恶化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要恢复原来的地貌、植被,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并要投入大笔资金。高岭镇为治理废弃矿坑,已投入300多万元。此外,由于采矿区多在密云水库上游,盗采盗运铁矿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将会影响密云水库的水质,给密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农村生态经济尚未形成强势

农村生态经济只是刚刚起步。尽管大部分村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已分别确定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果业和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但尚未形成商品优势和规模效益。近年来,虽然出现了“西白莲峪柴鸡蛋”、“生茂鲜菇”、“密水鲜鱼”、“密云甘栗”等一批知名生态品牌产品,但无论是在首都还是在外埠,其市场份额的占有率都不高,有人曾形象地说,密云的农产品是“吃什么都有,卖什么都无”,因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农民还不能依托主导产业增收致富。作为农村二、三产业的主打项目山区民俗旅游业也是如此。我县自1994年在京郊率先开发民俗旅游,经过XX年发展,已建成民俗旅游村35个,民俗旅游户1500多个,从业人员近万人。但近年来由于宣传攻势减弱,扶持力度不够,规范管理缺位,加上自身基础薄弱,民俗旅游内容单调,客源严重不足。据了解,目前,全县民俗旅游户还剩下800多户,减少了近50%,作为山区农民致富主导产业的民俗旅游业形势比较严峻。

(四)农村清洁能源还未全面推广使用

全县90%以上农村仍以煤、柴作为主要能源,品种单一,成本较高,加之农民用能设备落后,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县就在农村推广沼气清洁能源使用,当时共建成沼气池70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为户用沼气池,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扶持力度,使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农村推广使用后继乏力。据有关部门调查了解,目前,我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农户仅有XX多户,仅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5%,和先进地区相比,我县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政策和扶持力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县政府能源办在西田各庄镇白道峪等村推广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全面推广则受到资金和服务管理体制的两大限制。在镇一级,能源开发和推广工作,有的是部门代管、兼管,有的则根本没人管,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也就缺乏工作的原动力。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薄弱村,由于受经济状况的影响,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清洁能源的推广举步维艰。

(五)一些措施缺乏过硬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村建设拉开序幕以后,各乡镇和部分村根据环境整治的需要,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有的乡镇购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组建了垃圾清运队伍,但因缺乏过硬的制度保障,能否坚持持久,令人担忧。因为,我县有的乡镇方圆二、三百平方公里,行政村多达二、三十个,自然村近百个,且许多村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采取垃圾“村集、乡运、县处理”方法,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要做到全县340多个行政村的垃圾日日清、处处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六)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

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行动,农民应成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但是,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许多农民对于生态文明村建设这样一个对自己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将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举措不理解,认识不到位,参与热情不高,行动迟缓。例如,一些村在农民中推广“三格式无害化污水冲式厕所”,当地镇政府、村委会和县推广部门都给予了资金补助和物资支持,每户农民只需投入100元、200元即可,但有的农民就是不干,认为“既然政府为我办事,就得替我出钱”。甚至在自家改厕当中,还要政府为自己的劳动付工钱。

三、关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严格规划,在实施中确保规划的刚性

建议县政府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本县有识之士,根据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及水平,编制全县各村生态建设的详尽规划。详规应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坚持高起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主导产业搞建设。二是详规要具有刚性,经县、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朝令夕改。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实际利益,防止不顾主客观条件和群众意愿,用行政手段人为“造村”的现象。

(二)通过综合整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垃圾污染问题。在总体上实施“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的同时,依据当地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可在解决好防渗漏的情况下,采取填埋的方式。还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外资金、企业,包括激活民间投资介入本县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从长远的观点看,要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做好垃圾分类,研究以垃圾制造有机肥料和发电等,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二是切实解决好生活污水等无害化处理问题。根据投资少、工艺可靠、排放稳定达标的要求,采取建渗水井和微生物方法等小规模污水处理技术,杜绝户户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可在我县主要乡镇和大村采取“人工合成湿地技术”。用这种方法处理污水,污染物去除率高,不滋生蚊蝇,有利于水体净化,还能有效地防止污染地下水。它原始投资少,无动力消耗,运行成本低廉,污水处理结果达到中水标准。由于人工湿地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可建设湿地公园,构成新的景观。

三是加大打击盗采盗运铁矿石的力度并搞好所破坏的地貌、植被的生态恢复。实行公安、地矿等部门联合执法,对非法采矿点一律炸毁,对采矿机械一律处理掉。发动和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对矿产资源的管理,有关镇村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采矿地区各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种种植、绿色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和项目,向荒山要粮、要果、要富裕。

(三)因地制宜,构筑生态产业支撑

每个村应根据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培育并强化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推广农牧结合式、种养结合式、农林结合式,以及综合式、庭院式等多种小型生态经济模式,打造密云的“有机鱼生产村”、“有机果品村”、“生态旅游度假村”、“休闲观光村”。结合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加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民俗旅游村的档次和水平。要利用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良机,开发本地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争取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项目,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一项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推进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尽快实现小康目标。

(四)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构筑良好人居环境

一是加大中心村的投入建设,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今后,应由政府统筹规划农民的住宅建设,以减少农民单家独户的投入,如地基、给水、排水等可作为公共设施工程统一规划建设,节省资金和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

二是通过规划设计,综合开发,科学合理地安排居住的各种配套设施,尽可能地做到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大力做好改厕工作,推广水冲式环保厕所;创造条件,逐步使农村居民生活区与畜禽饲养区分离,杜绝生活污染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要大力推广使用节地、节能、节水、治污等生态环境新技术,采用绿色环保建材。

三是根据生态人居环境的要求,把村庄绿化与村庄建设、美化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目标,要尽可能选择和采用本地特色树种、花卉,在搞好绿化美化的同时,促进本县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道路硬化要因地制宜,具有渗水、集雨的功能。充分体现环保的特点。

(五)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

政府统一指导农村再生能源开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县内外招标或委托的形式,吸引技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能源公司参与密云的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按照“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运作,在推广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播放科教片、组织参观、推广太阳能和沼气使用的示范典型引导农民。

二是以养殖业的发展促进沼气池的建设利用。

三是成立清洁能源物业服务中心或在乡镇一级确定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技术服务人员,经常深入农户面对面指导,解决农民在建设、使用中遇到的困难与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可兼职经营沼气池和太阳能设备配件业务,方便群众购买配件。

四是在完善好原建的基础上大力抓新建,并充分考虑到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防止片面追求数量。

(六)在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注重实效,抓住重点

为了确保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县政府已明确县财政每年拨款4000万元,五年共计2亿元。有关部门在加强有效监管,防止滥用、挪用的同时,应科学安排好专项资金的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对重点村、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不搞撒“芝麻盐”。应对改水改厕,垃圾消纳、清洁能源推广等关键性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做到投一笔便有起色,落一处便有效果,使有限的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镇政府也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并吸纳农民自有资金用于生态文明村建设。

调研报告完整版 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篇5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早期教育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早期教育在儿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区政府制定的《**市**区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市**区儿童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两份文件中都有提到,要促进0—3岁儿童早期教育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区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早期教育起步晚,人们对早期教育的了解还不全面,现阶段的早期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努力,现就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早期教育的意义

早期教育广义上指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狭义上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早期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教育。因为0—3岁是人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所以0—3岁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期。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因此不难看出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二、0—3岁儿童早期教育现状及问题

0—3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从我区现行的早期教育机制来看,早期教育机构针对的大多是3—6岁的,3岁以下的孩子进入早教机构学习的非常少。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一是我区现有**所,其中公办幼儿园6所(其中区直属幼儿园1所、乡街道中心幼儿园5所,村级附属幼儿班3个),民办幼儿园8所(其中城区6所、乡街道2所),幼儿园的发展规模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学的需求。但幼儿园没有针对0—3岁的儿童开设的班级和课程,更没有专门针对0—3岁的早教机构,即使有3岁以下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的,那也是2.5—3岁的孩子。二是早教机构中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师素质普遍不是很高,科班出身的教师少,高学历的教师是屈指可数,尤其是针对0—3岁儿童可以教育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三是家长对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认识度不够,即使有3岁以下的孩子进入早教机构学习的,家长主要是想解决照看孩子问题,并没有放在孩子的教育层次上。

三、促进0—3岁儿童早期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扶持力度,发展0—3岁的教育

建立健全早期教育管理体制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类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加快幼儿园建设步伐,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纳入幼儿园的学习体制内,对有条件开设0—3岁早育班的公办幼儿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对有条件开设0—3岁早育班的民办幼儿园加大政策扶持,促进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幼师教育水平

结合本区实际,合理确定师生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公办幼儿园以班为单位,达到“两教一保”,配齐配全教职工。进一步完善早期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制定和完善幼儿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计划,加强幼儿教师对进0—3岁儿童教育的培训,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

(三)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家长育儿知识

1、依托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宣传

0—3岁的儿童大多数是由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人或者是保姆看护的,而这个时期的养育、教导主要来自于看护人。0—3岁的孩子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各种能力在这一阶段相继出现了学习高峰,这时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决定了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看护人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度不够,缺乏科学的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所以对看护人的科学育儿的。指导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依托社区而建立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为了联系幼儿园与幼儿家庭的重要纽带,也成为了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场地。

我区的宝峰湖社区作为省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示范点,身先士卒。一是就如何科学地把握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早期教育的目的,开展了家长培训班,让家长掌握必要的育儿知识和技能。二是与社区内的释迦乐幼儿园联合开展了亲子教育活动,将一些教育理念融汇到活动中来,让家长与幼儿在互动中学习成长起来。

宝峰湖社区为我们促进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家庭教育可以依托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是可以针对性的发放早教宣传资料,开展免费咨询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可以举办早期教育知识讲座。邀请早教专家、心理专家、儿科医生等对看护人进行知识讲座,让看护人了解健康保健、卫生防疫、智力开发、心理卫生、教育等方面知识,给看护人传授正确的早教信息,增强看护人的早教意识,丰富看护人的育儿知识。三是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与幼儿园联合开展丰富的亲子教育活动。亲子教育活动是以看护人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的活动,也是以爱护儿童身心健康和开发儿童潜能以及培养儿童个性为目标的活动。

2、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宣传

深入贯彻落实《**市**区儿童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促进0—3岁儿童早期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推动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宣传工作深入开展。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教育部门、妇联系统、幼儿园、市民学校等单位的自身优势开展早期教育主题宣讲、发放早教相关的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宣传教育活动,对家长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丰富家长育儿知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由于0—3岁孩子基本上是在家庭养育中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所以0—3岁儿童早教更重要的是教会父母如何养育孩子,而非直接训练0—3岁的儿童。通过对家长的宣传培训,相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幼儿园、各相关部门等沟通配合下,早期教育之花将盛开得更加艳丽夺目。

调研报告完整版 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篇6

一、管理,分别是大自然物业、京兴

物业和钱江物业,李家斗小区属老旧小区开放式社区管理、钮店湾新村属农民新村开放式管理。

二、所辖小区的发展现状

尽管近几年来市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迅速,但涉及到的各类投诉、举报越来越多,小区居民不满意,物业公司有意见,物业管理工作越来越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物业费用难收缴。物业收费难成为制约物业企业发展的头号难题,参与座谈、调查的物业公司普遍反映,现行物业管理条例明确的收

费标准偏低,小区居民自动缴费意识不强,调查的参与23家物管企业2010年物管费平均缴费率为62。43%。仅3家企业达到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

2、小区物业难管理。由于物业费用收缴不足,物业公司只能降低服务标准,减少服务人员,更加引起小区业主的对立抵触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部分小区服务项目只能维持楼道打扫和小区治安等简单的内容,小区绿化缺乏管护、公共设施年久失修。调查问卷统计,42%的居民认为小区服务质量一般,20%的认为较差。

3、小区环境难维持。总体来说新建小区物业管理较好,老小区、安置区环境差距较大。部分小区内扒翻种植、破绿毁绿、乱拉乱接、乱停乱靠、违章建设等行为屡见不鲜。

参与调查的市民对小区停车问题反映特别强烈,83%的认为小区汽车乱停乱放,33%的认为小区行路难。以莲花5号区为例,一到傍晚小区道路车满为患,公共场地挤占一空,不仅小区居民难以出行,而且已经发生过居民家中失火,消防车无法通行、及时施救的严重情况。

4、物业经营难阳光。大部分物业公司除物业费用外,还有门面出租、广告经营等其他收入,但这些收入和公共支出情况不公开、不透明,小区居民无法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查询。有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物业公司存在乱收费现象。

三、当前物业管理难的主要成因

1、物业公司缺乏监管。由于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住宅小区数量越来越多,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但市房管局物业管理科室仅有两三名工作人员从事行业主管工作,难以对面广量大的物业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由于我市尚未制定《物业管理办法》,街道、社区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物业管理监管职责还不明确,绝大部分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多层次的物业管理监管体系严重缺失。

2、物业收费缺乏手段。老小区执行的物管费政府指导价标准是2000年制定的,10多年来,劳动用工成本和物价指数翻了若干倍,但物管费标准一直未作较大调整。最低标准只有0.4元/㎡/月,以100㎡住宅为例,全年物管费仅480元。即便如此,物管费用仍然难以收全,由于多种原因业主往往拒绝缴纳物业费用。

物业公司没有任何强制手段,也不能够采取断水断电等粗暴办法。部分物业公司迫不得已到法院起诉,但是耗时长、费用高、执行难,即使赢了官司但却输了人情。

3、开发企业缺乏责任。由于房屋漏水、渗水等房屋质量问题开发商一直未能与业主达成协商,最后导致许多业主以拒交物业费的方式来表示不满。如大自然城市花园小区。

4、小区业主缺乏素质。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转为市民,但是自身素质还未能够得到提高。小区内破绿毁绿、违法搭建、乱停乱放的行为屡禁不止。物业管理公司没有行政执法权、处罚权,只能通过宣传说服等思想工作进行劝导。

5、职能部门工作缺位。住宅区中的私挖地下室、违章搭建、破门开窗、车辆乱停、马路市场、噪音油烟、养狗问题等等,不论是按照《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还是从实际出发,都应该由相关职能部门处理。但实际工作中,不少职能部门对住宅区中发生的问题处理不及时,甚至推诿扯皮,敷衍塞责。

四、**住宅小区物管难的思考与对策

分析市区物管难的现状、成因及其影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比较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迅速制定出台物业管理办法,加强物业行业监督管理

针对当前物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市房管、法制部门抓紧制定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物业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开发商前期物业管理职责、业主委员会工作职责、物业收费标准、相关法律责任等等,确保物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学习借鉴武汉市做法,在《物业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违章建设、乱停乱放、破墙开店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

进一步强化市房管局物业监管力量,适当增加人员和经费,确保能够有效地开展好工作。督促加快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畅通群众申请使用渠道,不断提高资金使用实效。

(二)加强建筑质量与规划监管,把好前期物业管理交接关

规划、建设等部门应加强对开发商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督促与检查,确保严格按规划执行,各项配套齐全。尤其是要确保停车位建设到位,留足小区停车空间,从根本上解决好小区停车难题。做好前期开发商与物业的交接监督关,防止因交接不清而出现开发商与物业公司互相推诿、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情况发生。

打破“谁开发谁管理”的垄断经营模式,让业主与物业公司在市场中进行双向选择,把物业管理提前介入作为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切实把好对前期开发商选聘物业公司的入门关,加强对前期物业服务协议和物业服务合同的审核,让业主在购买物业时就了解物业管理的具体事项,包括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及业主入住公约等有关规定,以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物业管理收费制度,切实解决物业收费难题

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物业管理收费实施细则,市物价部门要进一步提高现行收费标准,确定上下浮动幅度,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企业根据服务质量协商议定,报价格部门备案。

①加快建立并大力推进“分等定级、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收费制度,加强对物业收费的监督检查,督促物业企业在其服务区域内的显著位置或收费地点,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计费方式,减少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②针对物业收费难的问题,建议推行刷卡收费方式,新建小区统一设置门禁系统,必须刷卡方可进入。业主只有自动缴纳物业管理费用后,才可凭IC卡可进出小区、乘坐电梯。这样既能将闲杂人员阻止在小区之外,又能够确保收足物业管理费用。对老旧小区恶意拖欠物业费用的住户,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建立业主不交费限制过户制度,纳入银行个人征信系统。

③针对物业纠纷的多发、突发、标的小、处理急等特性,建议参照劳动仲裁模式设立诉前物业纠纷仲裁机制,在各市(区)设立物业纠纷仲裁庭,采取快速灵活的调查和现场勘查等方式固定证据,快速裁决,及时解决纠纷。

调研报告完整版 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篇7

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要求和局党组的工作安排,月6日—9日,我们在、两地开展“问诊于企,问计于民”专题调研活动,对25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重点针对工商登记、企业开办程序及时间、证照衔接和年报公示等方面的工作开展调研了解。调研过程中,企业充分肯定了我省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工商部门降低准入门槛,推出的一系列便利改革措施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在调研中,有些企业也提出了后置审批依然繁杂、部分地区工商部门登记时间长、审批要求不统一等问题。

一、企业办理后置审批手续依然繁杂

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先照后证”、“前置改后置”后,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确实比以前便利很多,但是办完营业执照后在办理相关改为后置的证明文件时,手续依然复杂。倍加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反映,他们作为上市公司,开办企业的环节尤其多,需要经过环评环节,约20多天,除此之外,还要跑发改委、消防等部门,审批程序多,时间长。方广食品有限公司反映,他们公司2015年成立,在工商注册时非常方便,拿到营业执照只用了1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但是后续审批经过环评、食品流通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等手续,尤其是生产许可证还需要省质监局派人检查后才能审核通过,需要10—15个工作日才完成。奇冠药店有限公司反映,公司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一般要20个工作日,而最长的一次整整用了3个月,办理保健品的流通许可证需要40个工作日。

二、开办企业环节依然较多

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实行“多证合一”“一证一码”,但是企业普遍反映,环节依然很多。据了解,目前企业在工商登记完成后,到开业营运还需要到税务、银行、人社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工商登记后,要到税务部门备案,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反映,税务部门办理手续比较多,首次到税务部门办理纳税事宜还需要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到场进行实名认证,完成所有税务部门的手续到领取发票,至少需要跑2—3次,需要2—3个工作日。博西华电器有限公司反映,企业要想正常运营,需要到社保部门办理两个证,一个是劳动保障证用于人才招聘,一个是社保证用于人员社保费缴纳和管理。多肯新材料有限公司反映,因为银行开户需要人行审批,所以在银行开户需要1个星期的时间,如果需要办理U盾,另外还要2—3天。

三、名称预核准通过率低,部分地区登记时间长

企业反映,虽然通过名称自助查询系统,给企业选择名称带来了便利,但是名称预核准一次通过比较难。太仓市科技创业园有限公司反映,由于自助查询的判断标准与工商部门复审的标准不一,导致企业在名称核准的过程中,经常要跑几次窗口,才能把名称核好。在部分地区则依然存在登记时间长的问题,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反映,在南京市各区市场监管局办理设立登记,区局收到名称申请后,需要5个工作日才能领取名称核准通知书,企业拿了名称核准通知书,通过网上登记系统申报,需要7个工作日才能答复网上预审的结果,预审通过后,企业再提交相关材料进行设立登记,还需要10个工作日,至此,办理一个企业的设立登记需要22个工作日,这还不包括因材料不全等原因中间退回和进行修改的时间。

四、部门信息共享不畅,企业需要重复报送相同材料

目前实行的“多证合一”确实给企业带来很多便利之处,但是有的部门做的比较好,比如海关,苏美达集团有限公司反映,以前海关需要备案的电子口岸,目前通过信息共享,已经取消了,相关信息通过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就可以直接带入。但是也有一些部门信息共享不够,导致企业仍然需要重复提交相同的材料。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反映,有些税务部门无法查询到企业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等企业登记信息,依然需要企业填写并提交与企业登记设立已经提交过的重复信息。南京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反映,他们需要1月1次地向统计部门,1季度1次地向商务部门报送相关数据,数据基本一致或近似。

五、各地登记标准和要求不一致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登记窗口人员素质水平不同,导致申请人在工商部门办理企业时会遭遇不同的审批要求。会盟企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反映,作为一家在全省各地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服务的企业,感觉苏南、苏北、苏中三地的登记窗口人员在服务意识、办事效率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非常不均衡,同时,有的地方要求股东到场签字,有的不需要股东到场签字,各地要求不同,也会给企业在创业投资过程中带来困扰。太湖金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反映,该公司是在当地运营“金融小镇”的项目,虽然“资金投资管理”企业不属于前置许可项目,但是目前办理此类企业需要由当地金融办出具相关证明,然后到工商部门办理,由于公司制企业可以在区市场监管局登记,只要出具区金融办的证明即可办理,而合伙制企业则需要在市工商局登记,需要市金融办出具的证明,手续多,且繁琐。

六、窗口登记人员执行政策水平有待提高

华拓金服数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反映,该公司主要是承接金融机构信息处理的服务外包业务,其申请的经营范围为:“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信息处理的外包服务业务”。此业务不需要领取金融许可证,但经营范围中使用了“金融”两个字,因此工商部门不予核准,使公司有近十次的投标机会丧失,影响了公司业务。

针对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调研组已责成有关处室逐项排查,属于个案问题,一对一的帮助解决;属于共性问题,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从制度上、工作上入手,认真加以解决。

调研报告完整版 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优秀篇8

调查时间:XX年**月**日

调查地点:网络

调查目的:减少社会错误用,提高人们的不写错能力。

调查资料分析:我在网络上,大街上发现有许多错别,有的是无意写错,有的是为了更有吸引力的吸引顾客。我认为产生错别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同音混淆:在———再;

2、形近混淆有:既———即;

3、多笔少笔:胸———胸。

为了吸引顾客的广告词也很多,大多有以下几点:

1、某电脑广告词:码(马)到成功

2、某网吧广告词:一键(见)钟情

3、某蚊香广告词:默默无蚊(闻)

4、某压力锅广告词:得力煮(主)将。

这些错别在我们生活中多得是,希望广大市民能少写错别。有许多外国人正在学习汉,不要让他们误解,以免更多人写错别。

推荐访问:完整版 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 完整的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调查内容怎么写 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调研报告怎么写? 一篇好的调研报告怎么写出来的 一份调研报告的标准格式 调研报告精选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5000到10000

本文链接:https://www.qqxam.com/fanwendaquan/diaochabaogao/8307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顶好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2431号-3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